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教学进度.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62024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教学进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教学进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教学进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教学进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教学进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教学进度.docx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教学进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教学进度.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教学进度.docx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教学进度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学大纲为准绳,以教材为基础,充分挖掘有效的课程资源,和学生一道,探索科学问题,了解科学知识,尝试科学实验,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打好基础,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

骨骼与肌肉,通过引导学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以及骨、关节、肌肉的位置,从而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第二单元;本单元依据蚕的发育过程来建构教学内容,并在养蚕活动结束后,以交流会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养蚕的经历,让养蚕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体验过程、发展过程和成长过程;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通过一些列的分辨活动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运动以及影响运动速度的一些要素、运动方式的特点,学习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定量观察;第四单元:

无处不在的力,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围绕力的存在、力的表现和作用,就力在哪里、力能改变运动的方向和物体的形状、力有大小以及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气体和液体的阻力来进行建构的;第五单元;调查与预测,本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过程的技能学习,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那就是提出问题、观察与测量、排序与分类、调查与预测、解释与建立模型、交流与质疑、假设与实验、拓展与应用等。

四、教学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五、教学时间进度安排:

单元序号

单元课题

周次

课时

第一单元

骨骼与肌肉

2———4

6

第二单元

养蚕

5———7

6

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8———10

6

第四单元

无处不在的力

11———14

8

第五单元

调查与预测

15———16

4

 

第一单元《骨骼》

一.骨骼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2、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3、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

教学重难点:

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骨骼图贴在硬纸板上,剪下来,上课时带到科学教室。

2.利用学校食堂安排吃鸡腿的时候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鸡腿骨,清洗后以备上课观察之用;另外找一些形体较小的石块,准备放大镜、锤子等观察工具;人体各部分的X光图片;人体骨骼的相关电教资料片。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2、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3、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

教学重难点:

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骨骼图贴在硬纸板上,剪下来,上课时带到科学教室。

2.利用学校食堂安排吃鸡腿的时候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鸡腿骨,清洗后以备上课观察之用;另外找一些形体较小的石块,准备放大镜、锤子等观察工具;人体各部分的X光图片;人体骨骼的相关电教资料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

1.提问:

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

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

(电子幻灯片出示建筑工地的钢筋框架)

2.(电子幻灯片出示竣工后的大楼)提问:

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

3.谈话:

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

(揭示课题:

骨骼)

4.提问:

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二、探究:

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

1.谈话:

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

2.学生交流方法。

3.实践活动:

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

4.学生汇报、交流。

5.提问:

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

你能摸到多少块?

6.布置任务:

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

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

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

(学生分组活动:

摸骨数骨)

7.汇报交流活动情况,对照活动记录里的骨骼图,了解骨骼的分布。

8.提问:

大家摸出自己的手上共有几块骨头?

(观看人体骨骼的X光照片)

9.小结:

人们肉眼看不到身体内部骨骼的结构,但X光却可以。

一只手上竟然有27块骨头呢!

10.读一读:

人体的骨头共有206块,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11.动手做:

拼装人体骨骼的模型图片

12.出示人体骨骼教学挂图,比一比:

你拼对了吗?

13.小结:

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一般共有206块骨头。

这些骨头是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的。

三、体验:

人体骨骼系统的作用

1.谈话:

人体的骨骼具有什么作用?

2.学生交流讨论。

3.组织活动:

体验人的骨骼有什么作用。

(1)队列训练——运动;

(2)站姿训练——塑造体形、支持躯干;

(3)呵护“小娃娃”——保护内脏器官。

4.学生汇报活动体验。

5.拓展:

像肋骨一样保护内脏器官的骨头还有哪些?

6.小结:

人的骨骼具有运动、支持躯体、塑造体形、保护内脏器官等多种作用。

7.提问:

如果人体的骨骼受伤了,会给人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8.安全教育。

四、作业

1.看图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骨骼参与了运动?

(1)跳绳时;

(2)吃饭时;(3)静坐时……

2.完成活动记录上的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

教学重难点:

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骨骼图贴在硬纸板上,剪下来,上课时带到科学教室。

2.利用学校食堂安排吃鸡腿的时候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鸡腿骨,清洗后以备上课观察之用;另外找一些形体较小的石块,准备放大镜、锤子等观察工具;人体各部分的X光图片;人体骨骼的相关电教资料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了解人体的骨骼系统

1.活动:

分组组装人体骨骼模型,说说人体的骨骼由哪几部分组成。

2.思考:

人体的骨骼系统有什么作用?

二、探索:

了解骨头的特点

1.探索活动:

发现骨头的特点。

(1)各组学生从老师处领取一根煮熟的鸡腿骨和一块石头和相关观察工具;

(2)用放大镜观察石头和鸡腿骨;

(3)用锤子轻轻敲打石头和鸡腿骨的表面;

(4)掂一掂这两样物品,感觉一下各自的重量;

(5)洗干净手,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2.学生汇报交流。

3.思考讨论:

根据观察结果,你认为骨和石头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活动:

说说动物的骨头是什么样子的。

(建议用多种方法描述骨头的特点)

三、观察:

了解骨头的结构

1.讲述:

在希腊文中,“骨骼”的原意是“一个死亡了的身体”。

其实,骨骼中的骨都是由活细胞构成的,骨是有生命的。

2.观察活动:

提供猪的腿骨解剖实物,观察骨头的结构图,说说骨头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

3.讲解骨头的结构组成:

骨密质内有一些细小的导管,将骨表面的血管和神经与骨中的活细胞连接起来。

骨头中间有一种软组织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细胞。

4.提问:

你还可以提供哪些证据来说明骨头是有生命的吗?

四、巩固拓展

1.谈话: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你对人体的骨骼有了哪些了解?

2.补充:

了解人体内的另一种骨头——软骨。

(1)摸一摸鼻子尖,感觉到了什么?

(2)鼻尖中含有软骨。

(3)讲述: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软骨会发生变化。

婴儿的骨骼大部分都是软骨,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大部分的软骨会被硬骨所代替。

(观察不同年龄的孩子的手的X光照片)

(4)讲述:

当人停止发育后,大部分的软骨被骨组织完全代替。

当然,还存在少部分软骨,除了鼻尖的软骨外,在我们的膝盖处还有软骨。

二、关节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活动找出人体上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能够通过多种活动体验、比较人体上各种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知道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体会到关节在人体各种运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认识铰链关节、旋转关节、鞍状关节、球状关节等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一些方便用来固定手指、手臂、下肢等部位的木棒、胶带等物品;

2.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的模型及生活中具有相似结构特点的某些物品,如铰链关节——铰链、旋转关节——旋转式门锁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投影出示机器人行走、工作的视频,观察:

机器人行动起来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2.学生交流介绍。

3.提问:

人可以灵活地做各种动作跟我们身上的哪部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呢?

(揭示课题:

关节)

4.谈话:

关于关节,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认识关节,体验关节的作用

1.讲解:

什么是关节?

(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2.讲述:

人体的支架——骨骼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人体由许多块小骨组成,而不是一块块的大骨,每两块小骨之间由关节相连。

3.介绍:

关节可以分为固定关节和活动关节两种。

人体内的大多数关节都是活动关节。

活动关节使人体能够进行大幅度的运动。

4.小组活动:

活动一下身体,找一找身上有哪些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在人体图上标出来。

5.汇报交流,实践体验。

6.小结并设疑:

这些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有什么作用呢?

你能想办法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吗?

7.谈话:

如果这些自由活动的关节不能够自由活动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分组实验活动,体验一下,关节绑住之后做这些动作跟原来比较有什么不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