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性阻抗之原理与应用.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19945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3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性阻抗之原理与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特性阻抗之原理与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特性阻抗之原理与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特性阻抗之原理与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特性阻抗之原理与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特性阻抗之原理与应用.docx

《特性阻抗之原理与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性阻抗之原理与应用.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特性阻抗之原理与应用.docx

特性阻抗之原理与应用

特性阻抗之原理與應用

CharacteristicImpedance

一、前題

1、導線中所傳導者為直流(D.C.)時,所受到的阻力稱為電阻(Resistance),代表符號為R,數值單位為“歐姆”(ohm,Ω)。

其與電壓電流相關的歐姆定律公式為:

R=V/I;另與線長及截面積有關的公式為:

R=ρL/A。

2、導線中所傳導者為交流(A.C.)時,所遭遇的阻力稱為阻抗(Impedance),符號為Z,單位仍為Ω。

其與電阻、感抗及容抗等相關的公式為:

Z=√R2+(XL—Xc)2

3、電路板業界中,一般脫口而出的“阻抗控制”嚴格來說并不正确,專業性的說法應為“特性阻抗控制”(CharacteristicImpedanceControl)才對。

因為電腦類PCB線路中所“流通”的“東西”并不是電流,而是針對方波訊號或脈沖在能量上的傳導。

此種“訊號”傳輸時所受到的“阻力”另稱為“特性阻抗”,代表的符號是Zo。

計算公式為:

Zo=√L/C,(式中L為電感值,C為電容值),不過Zo的單位仍為歐姆。

只因“特性”的原文共有五個章節,加上三個單字一并唸出時拗口繞舌十分費力。

為簡化起見才把“特性”一字暫時省掉。

故知俗稱的“阻抗控制”,實際上根本不是針對交流電“阻抗”所進行的“控制”。

且即使要簡化掉“特性”也應說成ControlledImpedance,或阻抗匹配才不致太過外行。

 

圖1PCB元件間以訊號(Signal)互傳,板面傳輸線中所遭遇的阻力稱為“特性阻抗”

二、需做特性阻抗控制的板類

電路板發展40年以來已成為電機、電子、家電、通信(含有線及無線)等硬體必備的重要元件。

若純就終端產品之工作頻率,及必須阻抗匹配的觀點來分類時,所用到的電路板約可粗分為兩大類:

1、高速邏輯類:

早期資訊工業(InformationTechnologyIndustry)在作業速度還不是很快時,電路板只是一種方便零件組裝與導通互連(Interconnection )的載板或基地而已。

故板中布線完全以導電為著眼點主,設計與品管上只要具備直流電與交流電的觀點即可。

近年來板面元件之間的線路,在數位式訊號(DigitalSignal)傳遞速度日漸增快之下,板中的布線還應將與電磁波(ElectromagneticWave)有關的方波傳播(Propagation)觀念納入才是。

于是原來簡單的導線,逐漸轉變成高頻類(又稱射頻R.F.)與高速(又稱邏輯頻率L.F.)用途的復雜傳輸線(TransmissionLine)了。

此種傳輸線在品質上要比傳統導線嚴格很多。

不再是Open/Short測試過關,或缺口與毛頭未超過線寬的20%,就能“允收”(Accepted)的事。

必須要求所測到的“特性阻抗”(CharacteristicImpedance)值,也應控制在公差之內才能出貨,否則只有報廢一途根本無法“重工”(Rework)挽救。

是以“特性阻抗控制”已成為“高速邏輯線路板”類的重要品何項目。

國內PC上下流游業者早已成為世界重鎮,執全球量產之牛耳,對這方面的技術當然不能掉以輕心。

圖2以某八層板為例,L1/L8均用以安裝

零件,已無多余空間布置線路。

因而其訊

號線分列在2、3、6、7層中,另以L4/L5

為電壓層與接地層,其中L2/L3之線路互

相垂直,故均可對L4分別組成微條線

(Microstrip)的形態。

另L7/L8也可對應

L5構成另二組微條線。

其等可分別利用

TDR的兩支探針進行測試

2、高頻類比通信類:

所謂高頻或“射頻”(RadioFrequency簡稱RF)級的電子產品,是指與無線電之電磁波有關,而是以類比式正弦波傳播的產品,如雷達、電視、廣播、大哥大、微波、光織通信等。

由于國內業界多年來一直專注在個人電腦,及相關產品領域中努力發展,甚少涉足于RF範疇。

且RF所用到的板量(按面積計算)也不是很大,加以外國同業采高品級之寡占高單價方式保護,致使本地PCB生產者難以入門,且興趣不高。

多年來在此等特殊板材(如PTFE或其他高功能板材)與阻抗控制技術方面,幾乎交了白卷。

如今大哥大二哥大之流行充斥,而光織通信又將大行其道之際,國內下游系統業者即因起步太晚經驗不足,竟然無法掌握大好商機,平白放棄半壁江山實在可惜。

3、兩類電路板在特性方面的比較:

現將電腦邏輯與射頻通信兩類PCB之特性比較如下:

表1兩類傳輸線的特性比較

HighSpeedLogic線路

射頻(RF)/微波(Microwave)線路

線路與布局非常復雜

特性阻抗(Zo)的公差值較大

板材散失因數(Df)之公差也較寬

非常要求輕薄短小

需求許多訊號層與電壓層的多層板

導體線路的尺寸公差較大

介質常數要求很低

線路與布局都很簡單

特性阻抗(Zo)的公差值很小

板材散失因數之公差非常嚴格

要求輕薄短小

只要求單/雙面板

導體線路的尺寸公差非常嚴謹

介質常數要求很低

 

圖3常見的四種傳輸線(TransmissionLine),其工作中之電力線與磁力線的關系

上述與“傳輸線”有關的兩類板子,其設計觀念與品質規格,早已不是簡單傳導電流“配線板之所能比擬。

必須將各種不同的電學觀念分別納入應用,遵守其應有的原理與公式,方能對PCB之阻抗匹配,從技術原理與品質改善上對症下藥達到要求。

所應具備的背景有:

①直流電流(DC)的傳導學理。

②交流電流(AC)的傳導學理。

③方波式(SquareWave)邏輯訊號(LogicSignal)的傳輸與傳播觀念。

④正弦波訊號(SineWaveSignal)的傳輸與傳播觀念。

 

圖4如導線中有直流電(DC)通過時,四周會產生磁場,此即為“單一導線左手定則”之電流方向與磁場方向之關系圖

三、數位化與電子訊號

常用十進位的數字與運算,不易利用電子訊號予以表達。

一旦改成0與此同時的二進位法時,即可采用“電壓”對“時間”所形成的“時域”(TimeDomain),以方波(脈衝)形成進行組合與運算,此即為“數位化”的源起。

現在5、23、123等三組常見的數字,試行轉換成方波式電子訊號,并對其相關知識簡要說明如下:

 

圖5時域反射儀(TDR)探測板面線路的“特性阻抗值”,頗類似雷達的原理,即對待測線路發射一種“梯階波”(StepWave),之後即不斷的將線路情況逐點馳返回報,因而構成“阻值”大小不同的波形,并一一對映線寬的變化

1、先將十進位數字被動連續去除,直到商數為整數1時,即可得到多次“1”或“0”等不同余數。

2、將各次余數自右向在排列成二進位的數串,并將左前不足“位元組”的空位處(即虛線者)另補以0,即成為二進位式數列。

3、例如常見的個位數“5”可轉換成“0101”,常見十位數“23”即可變成“00010111”,常見百位數“123”可換為“01111011”等。

 

4、再利用硬體中瞬間變化之電壓,分別代表低位準(Level)邏輯與高位準邏輯,即形成0與此同時所組合而成的電子訊號(Signal)。

兩者之間的快速“切換”(Switching)可形成假想的“方波”,并具有斜率式(Skew)的上升前緣(LeadingEdge)與斜降的後緣。

方波由低到高所耗的時間(即水平軸之時域)稱為“上升時間”(RiseTime,tr),凡tr愈短者則時鍾速率(ClockRage,或稱時鍾頻率或切換速度)愈快,也就是每秒鍾所切換的次數愈多。

5、早期硬體的工作電壓定為12V,的在切換頻率增大而必須縮短tr之下,其0與1的電位差已縮小為5V。

目前個人電腦高速CPU之CMOS或TTL邏輯晶片,其工作電壓更低到3.3V。

將來還會再低到2.9V或2.5V,以方便逼短tr與加快切換頻率。

6、示波器上的方波,可利用正弦波經多次倍頻率的能量而說明之。

可經“傳立葉級數”(FourierSeries)予以解析。

其奇數次正弦諧波的能量較強,偶數次能量較弱,故可以忽略。

下圖即為方波經各奇數次解析後所得諧波之示意情形。

方波經過四回奇數次的解析後(到7rd為止)即可得到“上升時間”(tr)與頻率(f)之間的常數關系式:

0.35

tr=(9rd與11rd以後諧波的能量很小,可加忽略)

f

 

圖6訊號方波可視為“正弦波”經多次倍頻率的近似波形,故方波可當做是一種特殊的弦波

 

7、上述利用0V或3.3V分別表達低準位的0邏輯,與高準位的1邏輯時,其二者都會因傳輸線的不夠完美,而出現不太穩定的電壓振盪值,例如0.1,0.15,0.21或3.1,3.2,3.5等。

當此等誤差不大,電腦系統尚判讀時,則仍可接受為有效訊號(DataPulse)。

一旦誤差值變大會成為不良雜訊(Noise),嚴重時將影響整體工作。

因而“減少雜訊”也是多層板的另一種品質目標。

四、訊號傳播與傳輸線

1、傳輸線之定義

由電磁波的學理可知,波長(λ)愈短時,頻率(f)愈高。

兩者之乘積即為光速(3×1010cm。

代字為C),其關系式如下。

又如某電磁波訊號在系統中傳播之時鍾頻率高達300MHz時,其波長可計算如下:

c3×1010cm/sec

λ=,λ=,λ=100cm

f3×108sec-1

由IPC-2141在3.4.4節中說明,『凡訊號在導線中“傳播時”,若該導線之長度接近訊號波長的1/7時,由該導線即應被視為傳輸線』(亦有文獻認為此經驗值為1/10)。

前例訊號波長的1/7應為100cm÷7=14.28cm,故該300MHz訊號在PCB線路傳播時,一旦線長超過此14.28cm時,該線路即應按“傳輸線”處理,而不再只是一般導電用的導線了。

也就是必須要注意到傳輸線在“特性阻抗”(OI)上與元件匹配的問題。

上表即為各種常見傳輸線阻抗控制的數值範圍。

常見傳輸線之特性阻抗值

導波管(WaveGuide)25~100Ω

PCB訊號線10~120Ω

TV雙股天線100~300Ω

同軸電纜50~100Ω

 

PCB的“傳輸線”是由訊號線、介質層、與參考層三者所共同組成,缺一不可。

上圖為設計規範IPC-D-317A中所標示的六種傳輸線。

2、傳輸速率與介質常數

由電磁波理論中的Maxwell’sEquation可知,正弦波訊號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Vp)與光速成正比,與某介質常數(Dk)成反比,即:

[注:

Dk之新說法已改為相對透電率εr,RelativePermitivity]

C

Vp==11.76in/nsec,

√εr

因空氣的εr=1,故電磁波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等于光速,亦即11.76in/nsec。

表2各種不同板材就傳輸速度的對比

MATERTAL

εr

(at30MHz)

VELOCITY

(IN/nSEC)

VELOCITY

(pSEC/IN)

Air

1.0

11.76

84.9

PTFE/Glass

2.2

7.95

125.8

RO2800

2.9

6.95

143.9

CE/Customply

3.0

6.86

147.0

BT/Customply

3.3

6.50

154.0

CE/Glass

3.7

6.12

163.0

SiliconDioxide

3.9

5.97

167.0

BT/Glass

4.0

5.88

170.0

Polyimide

4.1

5.82

172.0

FR-4/Glass

4.1

5.82

172.0

GlassCloth

6.0

4.70

212.0

Alumina

9.0

3.90

256.0

CE=CyanateEsterBT=BismaleimideTriazinePTFE=Teflon

電路板上的導線若也被視為“傳輸線”時,其訊號傳播速度將大受板材εr的影響,如常見的FR-4板材,在30MHz之頻率下測量時,所得相對透電率εr為4.1,故知其訊號線傳輸速度變慢的情形為:

C

Vp==5.82in/nsec,[nsec稱為奈秒,即10-9sec]

√4.1

3、減少串訊之道——短線、薄板、少平行

①傳輸線愈短延誤愈少

現行PentiumPro的CPU其時鍾頻率已超過200MHz,但這是指元件本身的作業速度而言。

一旦組裝在主機板上完成系統產品之後,其速度將只剩下66MHz而已。

原因是訊號進入板面線路之後,就會因介質對高訊號能量之散失關系而急遂變慢。

因而PCB的互連線路不過太長,以減少訊號的延誤與衰減。

高速邏輯元件之組裝,甚至還要盡量彼此靠近,或盡量趨近對外互連的連接器。

第六代PC的PentiumPro即將各高速元件集中在Pro-Card上即為一例。

 

圖9系統元件中的切換速度本來很快,但到圖10當PCB必須對外互連時,應將高速元件

了PCB時就會變慢,且線愈長就愈慢盡量安置在接近金手指的附近,以減短線長

②密集布線時介質層愈薄則雜訊愈少

因導體中出現電流是地會連帶產生磁場,電流方向與磁力線平面互補垂直(見圖)。

一旦相鄰兩銅線之磁力線糾纏在一起時,將出現雜訊。

此時可逼薄其介質層以消除雜訊。

 

圖11由單一直流線路左手則可知,導線周圍會產生磁場,一旦布線太密則磁場會相互干擾而產生雜訊。

若將介質層逼薄後,則磁力線可導入大地中而得以減少雜訊

③避免平行減短

板面的密集平行線,在電感電容作用下會造成串訊(Crosstalk,是雜訊的一種)。

除可另外加裝元件予以改善外,板子前後兩個應采彼此垂直的布線法。

同一板面之密集線路尚可另采梯階式斜向布線,以減少平行長度消除串訊。

甚至四面接腳的SMT大型IC,其平行密腳之間,也會呈現電感與電容的串訊。

改成BGA球腳封裝體後,在此等電性上自然改善很多。

五、ZO控制與制程及板材的關系

1、為何要控制特性阻抗值?

①電腦在操作時,驅動元件(Driver)所發出的訊號,將通過PCB傳輸線到達接受元件(Receiver)。

該方波訊號在多層板的訊號線中傳播時,其“特性阻抗”值必須要與頭尾元件的“電子阻抗”能夠匹配,訊號中的“能量”才會得到完整的傳輸。

②一旦多層板線路品質不良,特性阻抗值超出公差時,所傳訊號的能量將出現反射(Reflection)、散失(dissipation)、衰減(Attenuation)或延誤(Delay)等劣化現象,嚴重時甚至出現錯誤訊號之當機情形。

 

圖12當元件經由板面線路向B發出訊號,若該訊號線的線寬不均,造成特性阻抗值上起伏變化時,則訊號的部分能量會反彈回A中去

③唯有對PCB板材與制程加強管理,多層板上的Zo方能符合客戶所要求的允收規格。

由于元件的電子阻抗愈高時,其傳輸速率才會愈快,因而PCB的特性阻抗值也要隨之提高,方能達到匹配元件的要求。

唯有這種觀念下所生之所能比擬,不良品也幾乎無法重工。

2.與板材及制程的關系

現以微條線(Microstrip)的計算公式為例,在不計較常數項的前題下,從下式中探討特性阻抗的歐姆值(Zo)與板材及制程的關系如下,即:

①Zo與板材的εr成反比——當板材的相對透電率εr愈低時,愈容易提高板中線路的Zo值,而得與高速元件的輸出阻抗值匹配。

②根據電磁波傳播原理之Maxwell公式,可知“相對透電率”的方根與傳播速度成反比(導線傳播訊號時其速度與同周遭介質有關),故知板材之√εr較低時,其訊號之VP反而曾加快。

不過此項εr參數對基材板業者而言幾乎已成“死會”,難以再行降低改善。

③Zo與h成正比——增加介質層厚度(h)時會

提高Zo。

但此做法反而不利於雜訊針對接地層之

消除,故對Zo的控制幫不上忙。

④Zo與線寬(W)成反比——逼細W即可提高

Zo。

根據長久之現場經驗,此項做法對Zo的控

制最為有效。

⑤Zo與線厚(t)成反比——逼薄t亦右提高Zo。

此一途徑宜採用正片法全板鍍銅及蓋孔(Tenting)蝕刻,幹膜蓋孔前還需精密砂帶削平機的均勻削銅,外層的細薄線路才易符合要求。

 

 

⑥以上僅針對高速邏輯訊號之傳輸而言,至於高頻通信的電子產品,則還要注意如何抑低“散失因素”Df才行。

由上述與Zo有密切關係的五項參數看來,欲待控制Zo時,PCB業者能免施展功力的物件,似乎只有W與t兩項,如勉強湊數時也只能再加一項h而已。

至於對εr與Df的改善,其著力點實在不多。

3.制程重點之所在

現將多層板冗長制程中與特性阻抗有關的制程站,分別說明如下:

①底片製作管理與檢查——底片環境須良好之無塵室,且應控制溫度在23±2℃,相對濕度在45±5%RH,並進行陰陽片的重合檢查。

②生產線所用板面之再設計——在大面積Panel上妥善排版,增加分散電流用的假陰極(Robbers),設置TDR測試所需的板邊測樣(Coupon).

③內層板蝕刻——提高其酸性蝕銅的制程能力,改善蝕刻因數(EtchFactor),減少側蝕與殘足。

④內層析AOI檢查——小心找出線路中的缺口與突出,對2GHZ高速的訊號而言,即使2mil的缺口就必須報廢,不可姑息以免帶來後患。

⑤壓合——使用真空壓合機,降低壓力減少流膠,避免了銅皮棱線直接壓在玻璃上,盡量保持較多的樹脂量,提高“樹脂/玻璃”之比值(R/G比),抑低板材的εr。

⑥外層蝕刻——削薄面銅,逼薄線厚,從選購設備上控制蝕刻因數,並減少線邊之殘足與銅碎銅渣。

⑦綠漆——裸銅微條線其表面所接觸的是εr為1的空氣,故所測Zo值較高。

但綠漆後所測的Zo值將出現1-3Ω的降低,其原因是綠漆的εr約在4.0左右,比空氣高出頗多所致。

⑧吸水——完工的多層板要盡量避免吸水,因水的εr為75,對Zo會帶來很大的下降與不穩的效果。

圖16板面的綠漆會使訊號線的物性阻

抗值降低約1-3Ω,理論上說綠漆厚度

不宜太厚,事實上影響並不是很大。

六、板材Dk與Df的詮釋

基材板按美國軍規MIL-P-13949H的規定,共有12項品質內容需加管制,其中與Zo有關的是Dk與Df。

幾乎所有業者對此二術語,均停留在“有那麼兩個詞兒”而已的似曾相識地步,等而上者也不過略知“愈低愈好”的常識,對其中原委能清楚交待者少之又少。

筆者不揣鄙陋,僅就手邊旁資料試詮釋二詞如下:

1、Dielectricconstant介質常數

①本詞的代表符號很多,有Dk,εr,er等。

正確譯名為“介質常數”,而非一般不甚了了者,只就字面信口而出的“介電常數”。

其實此詞早在國中理化就已見過面,只是日久玩忽緣慳一面而已。

是指絕緣物質或“介電物質”的一種對絕緣程度的數位指標。

由於詞面未能披露原義之精髓,規範中已改稱為“介質透電(能)率”(Permitivity)。

又因為是針對空氣介質常數的比值,故再稱為“相對透電率”(RelativePermitivity),簡寫為εr日文稱為“誘電率”。

②本詞原始定義是說:

“某絕緣物質之電容”針對“乾燥空氣之電容”,兩者之比值,稱為該物質之“介質常數”。

③或指每“單位體積”的絕緣物質,在每個單位之“電位梯度”下所能儲蓄“靜電能量”(ElectrostaticEnergy)的多寡而言。

④當絕緣板材之“透電率”愈大(表示板材的絕緣品質愈差)時,而兩鄰近導體中有訊號傳播時,就愈難到達徹底絕緣的效果。

換言之其訊號的“能量”就愈容易產生某種程度的“漏出”。

故絕緣材料的“介質常數”(或透電率)要愈小愈好。

目前各種板材中以鐵氟龍(PTFE)在1MHz頻率下所測得的介質常數2.5為最好,FR-4約為4.7。

⑤電路板的絕緣板材,當其εr值愈低時,則板面導體中(訊號線)所傳播訊號的能量才能減少漏衰,而盡可能完整到達目的地。

⑥當元件所發出訊號或脈衝速度不斷增快時,則在多層板訊號線中的傳播,將受到周圍絕緣材質直接影響。

即εr值愈低時,線路中的訊號傳播速度愈快(Maxwell’sEquation)。

⑦影響基材板εr的因素有:

樹脂純度、樹脂含量、樹脂對玻璃的比例(R/G比)、溫濕度與工作頻率等。

就FR-4而言其溴化環氧樹脂在1MHz測試時之DK約為3.5,玻織布約為6.5;當樹脂含量為55%時其板材的DK約為4.5,但會隨著訊號頻率、溫度、濕度的變化而起伏不定。

 

 

2.Permittivity(ε)誘電率·透電率

是指介於導體之間的絕緣材料,在傳輸線系統高速傳播訊號(能量)的情況下,不可能完全阻止其能量的穿透漏失(例如高溫爐外耐火磚表面所感觸的溫度),這種漏失的程度稱為“Permittivity”。

此為MIL-S-13949H的正式用語,其含意要比早先業界所慣用的“介質常數DielectricConstant”,在認知上將更為明確也較易懂。

業界最常用到的板材FR-4,在1MHz頻率下,所測“透電率”約為4.7。

而鐵氟龍板材卻可低到2.5,是各種商品板材中介質性能最好,也最適於高頻通信用途的板材。

3.LossTangent損失正切

①本詞之同義字另有:

LossFactor損失因素,DissipationFactor散失因素,與介質損失DielectricLoss等,常見符號有Df,Tanδ。

②多層板傳輸線(由訊號線、介質層及接地層三者共同組成)中的訊號(SignalLine),可傳播(Propagate)訊號(SignalorPulse)的能量(單位為分貝dB)。

此種傳播中的能量,多少會透過周圍介質而散失到遠接地層中去,此即所謂的Loss。

③其已散失程度的多少就是該介質的“散失因素”。

此詞最簡單的含意可以說成是介質之“不絕緣度”或“漏電(能)度”,其數值愈低則板材支援傳輸的品質愈好。

④一般專書與論文中對本術語均匆匆帶過,鮮有仔細說明者。

只有MIL-STD-429C的3.335詞條中才有較深入的探討。

即:

『所謂損失,是指絕緣板材“介質相角的餘切”(TheContangentofDielectricLossAngle)』,憑良心說這樣的解釋比不解釋還遭,更可惡的是連圖也不盡一個,實在太不負責任。

在後續解說文字中段又加了一句:

『由於功率因素是介質損角的正弦(ThePowerFactoristheSineDielectricLossAngle),故當介質損角很小時,則散失因素將等於功率因素』。

這是什麼話嘛!

⑤上述美軍標準可用下列複數原理說明之:

●由於因介質層的絕緣品質不夠完美,工作時訊號線中的“能量”會有少許滲漏其中,當漏入不多又不遠而尚能回歸者,以圖中之ε'表達其“失而復得”之狀態。

●若滲漏太多太遠而“一去不返”者,另以ε''表示之。

●所謂的散失因素,即:

ε”一去不返

Df==

ε'失而復得

也就是“一去不返”者愈多時已損失的能量就愈多。

⑥任何導體與絕緣體均不可能絕對完美,因而前者有電阻而後者有漏電。

當其傳導電流或傳播訊號“視為電磁波”時,在功率上難免會造成導體發熱,或能量散入介質而損失,到達目的地的訊號將因能量不足而形成雜訊或錯訊。

⑦“訊號線”在傳播高速訊號時,其鄰近介質板材中的原子也將受到電場的影響而極化,常會出現電荷的移動(即電流),出現近似“導電”(漏電)的跡象。

但由於數值很小且又接近導體表面,很快就又回到導體,使得介質的“導電”幾乎衰弱為零。

但終究會造成少許能量的損失。

⑧下圖就複數觀含進一步說明。

以橫軸代表實部(ε'即表電能散失之失而復得的Stored部份)。

以縱軸代表虛部(ε”即表電能散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