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范文.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18593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陕西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陕西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陕西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陕西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范文.docx

《陕西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范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范文.docx

陕西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范文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最早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是由桑代克奠定的。

3、“五要素”是指:

①学生②教师③教学④教学媒体⑤教学环境

4、“三过程”是指:

①学习过程②教学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

5、科学家与教育家都强调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方法

6、教育心理学应该是一门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并重的学科。

(选)

7、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揭示教育教学活动的心理学基本规律从质上与量上确定心理的具体现象和事实,对教育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和解释。

8、教育心理学独立于20世纪初期,其标志是美国著名学者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

(选)

9、教育心理学的独立和历史发展

①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著作,是教育心理学独立的真正标志。

②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③成熟、完善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

10、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整体性原则③发展性原则④教育性原则

11、教育心理学常用的技术方法

①观察法。

观察法积累资料只能说明“是什么”,而不能解释“为什么”。

②实验法③测量法④调查法⑤经验总结法⑥教育行动研究

1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程序

理论思路的具体程序:

(简答题)

①选择和确立选题②文献综述③形成假设

④选择研究类型和方案⑤资料的收集和整理⑥撰写研究报告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1、人的发展主要包括:

身体发展、心理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四个方面。

2、推动心理发展研究的力量,首先来自社会实践。

3、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质质变与量变)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4、心理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①学习准备问题

横向准备纵向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②关键期问题奥地利习性学家罗伦茨首先提出。

③终身发展问题

5、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是遗传与环境。

6、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简答题)

①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狭义的教育,即教师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运用适当的教育方法、组织一定的教育内容去积极影响受教育者得过程。

②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

③教育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在“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区域即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与经过他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7、自然成熟论

主张成熟在心理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主要代表人是格塞尔,其著名实验“双生子爬梯”

8、皮亚杰的发展理论

(1)心理发展的实质

人类的认识起源于主体本身的活动操作。

活动操作是联结主、客体的桥梁。

皮亚杰指出主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实现对客体的适应。

(2)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①成熟、②物理环境、③社会环境④平衡

(3)心理发展的阶段(双选)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

②前运算阶段(2—7岁)

特征:

a.思维的不可逆性和刻板性b.自我中心化阶段

③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出现的标志是守恒概念的掌握

④形式运算阶段(12—16岁)

以命题的形式进行运算

皮亚杰特别重视“形式运算”这一思维形式的研究,认为形式运算属于人类最高级的思维,形式逻辑等抽象思维水平是一个人智慧聪明程度的主要标志。

9、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简答题)

①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②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10、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创立了“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人的发展受社会文化—历史因素、个性因素和社会实践活动因素的制约。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在这两者之间(现有的和潜在的)的差距,即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

11、个性是指人在遗传与后天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集中表现在能力、气质、性格和人格倾向性等方面的差异。

12、人格发展阶段

最具代表性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即受到生物学因素的影响,也受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人格发展为8个阶段,8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每个阶段是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被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13、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①家庭教养模式②学校教育③同辈群体

14、自我意识包含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种心理成分。

15、自我意识的发展:

①生理自我②社会自我③心理自我

16、认知方式表现为一个人习惯于采取什么方式对外界事物进行认知,没有好坏的区分。

17、认知方式差异表现在:

①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②沉思型与冲动型③辐合型与发散型

18、智力量表

(1)斯坦福—比纳量表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孟教授对比奈—西蒙量表的修订。

1986年第四次修订,量表包含15个分测验,评定4个认知领域:

言语推理、抽象/视觉推理、数量推理和短时记忆。

(2)韦氏智力量表

包括:

学前儿童、儿童和成人智力量表。

包含言语和操作两个分量表。

19、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

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第三章学习理论

1、学习的类型

(1)加涅将学习划分为:

①言语信息②智慧技能③动作技能④态度。

(2)奥苏泊尔:

机械学习;意义学习(包括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3)国内学者:

①知识的学习②技能和熟练的学习③智能的学习

④道德品质⑤行为习惯的学习五种。

2、中学生学习及教育的主要任务(简答题)

①身体发展方面,要加强身体保健和青春期教育

②认知和学习方面,抽象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是重点任务

③思想道德方面,加强中学生的自我教育也是一个特殊的学校教育发展

3、斯金纳的操作强化学习理论

(1)斯金纳对学习本质的理解

学习是指有机体在某种情境中自发做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

(2)强化理论(案例分析)

强化就是通过强化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

而强化物就是增加反应可能性的任何刺激。

强化分为:

①积极强化:

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是正强化物。

如:

表扬、奖励

②消极强化:

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物。

如:

作业做的认真可以免于洗碗。

注意:

负强化会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减少反应发生的概率。

4、班都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模仿学习。

他提出了“三元交互作用论”。

班杜拉认为,环境因素、个体因素与行为因素是交互决定论的,在这些因素之间彼此相互影响、双向地交互作用。

其经典实验:

观察学习实验

将社会学习分为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形式。

在观察学习中,学习划分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现过程和动机增强过程四个阶段。

三代行为主义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从而获得新的经验的过程。

5、知识的表征①动作表征②形象表征③符号表征

6、布鲁纳总结认为,知识学习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

7、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自我的发展、人格的发展。

8、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知识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意义的过程,包括建构意义和意义系统两个部分。

9、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和模式(考概念)

(1)随机通达学习.对于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时间、在重新安排的情景下、带着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多次进行学习,一次来达到高级知识获得的目标。

(2)支架式教学。

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教师应该用直观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作出示范,一旦学生的能力有所增强时,就应当逐渐减少指导的数量。

(3)认知学徒制让学习者像手工艺行业中的徒弟跟随师傅那样在实际中进行学习,从多个角度观察、模仿专家在解决真实性问题时所外化出来的认知过程,从而获得可应用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抛锚式教学也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问题的基础上。

(5)培养学习共同体适用于中小学教学,目的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彼此联系少的问题。

可以使用互联网上支持系统,利用网络教学环境使得学生能够有机会理解自己是团体中的小组的一名成员。

(6)对建构主义的评价

第四章知识学习

1、知识的概念

(1)狭义的知识观:

信息

(2)广义的知识观(得到普遍的认同):

各种信息、各种技能和能力。

2、安德森知识的分类:

(1)知识(广义的知识)

①陈述性知识(狭义的知识)

②程序性知识a.智慧技能b.动作技能c.认知策略

3、我国传统教育心理学将学习知识的心理过程分为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运用三个阶段。

4、识记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5、遗忘进程都是不均衡、先快后慢。

6、知识在头脑中的保持并非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表现在储存知识的量和质方面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7、概念学习的方式:

(1)概念形成

(2)概念同化

①例---规法②规---例法

8、陈述性知识(是什么、为什么)

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它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态度等,用于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9、程序性知识(怎么办)

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源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

包括:

运动技能、认知技能和认知策略

10、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1)命题表征

命题是信息的基本单位,是陈述性知识的一种基本表征形式。

人们在长时记忆中保持的不是句子本身,而是句子所表达的意义。

(2)命题网络表征(3)图式表征

11、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类型

(1)符号表征学习

(2)概念学习(3)命题学习

12、安德森用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来说明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13、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简答)

①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不是”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

②陈述性知识因为是靠词句、语话来表述某事某物是否为真的;程序性知识因为是“做”,而做到按照客观的规程,因此相对而言是单调、统一的。

③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态的,程序性知识是动态的。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也是相互支持的。

14、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选择)

①陈述性阶段②联合阶段③自动化阶段

15、学习策略的分类

(1)基本策略和辅助性策略

(2)麦卡尔提出,学习策略包括:

①认知策略②元认知策略③资源管理策略

16、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

主要包括:

(1)复述策略

(2)精加工策略①人为联系策略②生成策略(3)组织策略

17、元认知策略,对认知过程的认知、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控制。

①计划策略②监控策略③调节策略

第五章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学习

1、动作技能的分类

①连续技能和非连续技能②封闭技能和开放技能③精细技能和粗大技能

2、动作技能形成的主要阶段

①认知---定向阶段②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③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

3、提高练习效率的条件(简答题)

①确定练习的目标②灵活应用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

③恰当安排练习时间④练习中必须有反馈⑤影响练习成绩的心理因素

4、加涅的智力技能层次理论

把智力技能分为五类:

①辨别②具体概念(以辨别为条件)③定义性概念(以具体概念为条件)④规则(以定义性概念为条件)⑤高级规则(以规则为条件)

5、智力技能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①辨别学习②概念学习

③规则学习加涅认为,掌握和运用规则是人类最主要的一项智力技能。

6、智力技能的培养(简答)

①展开与分解性策略②变式练习策略③反馈策略

④条件化策略⑤专家化策略

7、知识迁移指的是人们在一种情境中所获得的知识,可以影响到随后学习的另一种知识。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正迁移和负迁移

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培养

1、问题包含三个基本成分:

给定(问题的起始状态)、目标、障碍。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简答题)

①动机状态②问题表征③定势

④功能固着⑤知识经验

3、动机的程度与解决问题效率之间呈倒“U”的曲线关系,即动机过弱。

4、创造性思维是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又称发散思维。

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5、华拉斯的“四阶段”学说

任何创造性活动的过程都包括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

6、素质教育可分为三个基本目标层次:

①适应②发展③创造

7、创造力人格培养的方面(了解)

①通过开设创造力课程

②改革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方法③提倡课内与课外结合

第七章品德心理

1、品德的心理结构

①道德认知(认识基础)②道德情感

③道德意志④道德行为(是以上三点的外部标志)

3、皮亚杰的品德发展理论

方法:

临床研究法(谈话法)。

对偶故事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

4、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方法:

道德两难故事

学生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①前习俗水平②习俗水平③后习俗水平

5、品德的内化过程

①社会规范的依从②社会规范的认同③社会规范的信奉

6、品德培养的思路与方法(案例分析/论述/简答)

(1)提高道德认知水平的途径①言语说服②小组道德讨论

(2)道德情感的培养①移情能力的培养②羞愧感

(3)道德行为的培养①观察学习②赏罚控制③恐惧诱惑

(4)综合性的培养方法①角色扮②群体约定③道德自律

第八章学习动机

1、根据动机的来源,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2、奥苏贝尔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种内驱力构成。

①认知内驱力②自我提高内驱力③附属内驱力

3、学习动机的种类

①远景性学习动机和近景性学习动机

②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③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4、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简答)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呈现“倒U型”。

任务难度、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中等程度的动机,即唤起个体最佳的动机水平,对学习具有最佳的效果。

动机的最佳水平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与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有关。

在较容易的任务中,学习效率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5、行为主义的心理学把学习视为由外部因素控制的过程,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动机的自觉性与自主性,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6、成就动机理论

若个体趋向成功的倾向大于避免失败的倾向,会选择具有挑战性又有可能完成的目标,并希望知己成功地完成任务。

他们最有可能选择成功概率约为50%的任务。

7、动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1)班杜拉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三种强化:

①直接强化②替代强化③自我强化

(2)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①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②替代经验

③言语劝说④生理和情绪状态

(3)自我效能感在学习活动中的功能:

①决定个体对学习任务的选择和对学习活动的坚持

②影响个体对学习困难的态度

③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④影响学习时的情绪状态

8、动机的归因理论

(1)海德最早提出①环境归因②个人归因

(2)罗特提出控制点理论①内控型②外控型

(3)韦纳归因影响个体的行为取向①成功---能力②失败---能力

将考试成功归因为能力的学生,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将考试失败归因为努力不够的学生,为了获得成功会更加努力。

9“习得无助感”(了解)

10、学习动机的培养(了解)

①利用动机与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②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

11、学习动机的激发(简答)

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教学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③有效利用反馈和评价④合理利用奖励和惩罚

⑤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九章心理健康教育

1、健康与心理健康含义1989年WHO提出:

(1)健康不仅没有疾病,而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2)心理健康是指旨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内部心理协调与外部行为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

2、心理健康的标准(简答)

①智力正常②情绪乐观③意志坚定④人际和谐

⑤正视现实⑥人格完善⑦反应适度⑧特征吻龄

3、正常智商(IQ)为90~~110,如果低于90,即是心理不健康,智商低于70,则为典型的智力落后。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简答)

①开发和提高心理能力②改善心理调节和适应③预防和矫治心理偏差

5、社会影响模式是当前咨询过程中最富有影响的理论模式之一。

6、心理咨询的一般方法

①提供宣泄和疏导②探索根源和领悟

③改进认知和行为④促进健康和成长

第十章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是指基于实践工作者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2、教学设计的原则

①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②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③可操作性原则④创新性原则⑤灵活性原则

3、布鲁姆对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分类:

(双选)

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4、行为目标陈述法

马杰提出了行为目标的阐述理论与技术。

它的一般模式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

也就是说,它要求在目标中描述提供的条件(刺激)和学生应做出的反应(行为)。

马杰提出,写的好的行为目标应具有三个要素:

a.说明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b.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c.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

5、陈述性知识类型的设计P206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着重处理三个环节:

①利用教材呈现技术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③指导复习,促进知识的巩固

6、程序性知识类型的设计P206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主要是概念和规则的学习。

第十一章教学评价

1、根据测评的目的分为:

P212

①安置性测验②诊断性③形成性④终结性

2、学校量化教学评价中使用最多的是教师自编测验

教师自编测验的问题类型包括:

①填空题②选择题③匹配题④是非题⑤论文式试题

3、相对评分与绝对评分(区分)

①相对评分是按统计学上的常态分布的原理,将学生分数的高低,按比例分配为五个等级。

②绝对评分是以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为依据,学生的分数与其他同学的分数没有关系,相当于我们平常所说的“百分制”,并与标准参照评价相对应。

4、质化教学评价的方法有:

①观察评价②档案评价。

又称文件夹评价或成长记录评价。

第十二章教师心理

1、国际上最早提出教师职业专业化是1966年。

2、教师素质的结构包含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

3、现代心理学对教师素质问题的研究:

①专业精神②教育理念

4、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结构要素(简答)

(1)教师的知识水平

①学科本体性知识②实践性知识③条件性知识

(2)教师的能力水平

①教师的智力②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③教学认知能力

④教学语言操作能力⑤教学监控能力

5、教师职业的自我教学效能感

班杜拉包含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

教学效能感包括:

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学效能感

6、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最高目标——专家型教师

①具有丰富而有效地专业知识

②能够高效率地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

③具有很强的洞察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