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综合检测一.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8192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阶段综合检测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阶段综合检测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阶段综合检测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阶段综合检测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阶段综合检测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阶段综合检测一.docx

《阶段综合检测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阶段综合检测一.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阶段综合检测一.docx

阶段综合检测一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阶段综合检测

(一)

机械运动 声 光

(9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本大题共18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1.以下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

A.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4km

B.物理课本宽度为16.9dm

C.中学生课桌高度约为80cm

D.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mm

【解析】选C。

本题考查估算。

普通教室高度约为3m,故A错误;物理课本宽度约为18cm,故B错误;中学生课桌高度约为80cm,故C正确;中学生身高约为1.6m,故D错误。

2.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

A.2.36cm B.2.357cm C.2.35cm D.2.4cm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题目中测量了物体的长度三次,计算出平均值作为物体的长度。

物体的长度为L=

=

≈2.36cm。

3.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被严重污染,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其中PM2.5是天气阴霾的主要原因,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下列关于PM2.5颗粒物直径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

A.2.5μm=2.5μm×10-6m

B.2.5μm=2.5×10-5dm

C.2.5μm=2.5×10-6cm

D.2.5μm=2.5×10-9m

【解析】选B。

本题考查的是长度单位换算过程和方法。

A答案的书写过程有误,换算过程中数字2.5不用带“μm”单位;C答案1μm=10-4cm,应是2.5×10-4cm;

1μm=10-6m,所以D答案是2.5×10-6m,只有B项正确,故选B。

4.为了响应“低碳生活”,小明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他看到路边的小树向后“飞过”。

则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

A.树B.地面C.旁边的山 D.自行车

【解析】选D。

研究对象是小树,不能选择小树本身作参照物;相对于地面,小树的位置没有变化;相对于旁边的山,小树的位置没有变化;小树相对于自行车的位置不断变化,所以是以自行车为参照物的。

故选D。

5.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在0~10s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得快

B.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相遇

C.在10~20s内,乙同学静止不动

D.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

【解析】选A。

本题考查路程与时间的图象。

由图象看出两同学在0~10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乙同学通过的路程大于甲同学通过的路程,所以v甲

由图象看出两同学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100m,故B正确;乙同学在10~20s内的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乙同学静止不动,故C正确;由图象看出乙在0~10s内通过的路程为100m,所以v乙=

=

=10m/s,故D正确。

6.汽车后刹车灯的光源,若采用发光二极管(LED),则通电后亮起的时间会比采用白炽灯大约快0.5s,故有助于后车驾驶员提前做出反应,即遇到情况时可提前0.5s刹车。

在限速为110km/h的高速公路上,行车安全距离约可以减少 (  )

A.3mB.7mC.15mD.25m

【解析】选C。

本题考查速度公式和单位换算。

本题首先要统一单位。

110km/h=

m/s。

然后s=vt=

m/s×0.5s≈15m。

7.小红同学喜欢利用复读机进行英语听力训炼,在音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让复读机先正常播放一段录音,然后再快速播放同一段录音,则发出的声音 (  )

A.响度增大,音调不变

B.响度减小,音调不变

C.响度不变,音调升高

D.响度不变,音调降低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声现象的有关知识。

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声音的音调与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正常播放与快速播放时的音量不变,这就说明两种情况播放时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变,而快速播放时发出声音的频率变大,而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所以快速播放时发出声音的音调升高。

故选C。

8.一种新型保险柜安装有声纹锁,只有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才能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锁。

这种声纹锁辨别主人声音的依据是 (  )

A.音色B.响度C.音调D.声速

【解析】选A。

音色用来描述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不同的人即使说出相同的暗语,发声的性质仍然是不同的,即音色不同。

故选A。

9.小军朗读课文时声音太小,离他较远的同学听不清楚,老师请他声音再大一点。

这里的“声音大一点”指的是声音的 (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对声音三特性的理解。

声音的特性:

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响度指声音的大小,与声源的远近和振幅有关;音色又叫音品,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老师提醒小军声音再大点是要求增大响度让所有的同学都能听到,故选B。

10.下列对图中四幅图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甲图在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用无线电才能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B.乙图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主要目的是改变响度

C.丙图道路两旁的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减弱噪声

D.丁图B超检查身体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

【解析】选B。

因为太空中是没有空气的,宇航员需要靠无线电来对话交谈,说明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故A正确。

调节琴弦的松紧,就会改变琴弦振动的快慢,所以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这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错误。

道路两旁建有隔音墙,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正确。

利用超声波检查身体就是利用声音能够传递信息的特点,故D正确。

故选B。

11.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低声细语”是指声音的响度小

C.只要物体振动,人就能听到声音

D.声音只能传播信息,不能传播能量

【解析】选B。

本题考查的是声音的相关知识。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低声细语”是说声音较弱,故B正确。

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没有传播介质,声音是不能到达人耳的,故C错误。

声音有两大作用,一是声音能传递信息,二是声音能传播能量,故D错误。

故选B。

12.(2016·揭阳中考)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B.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面像的位置,光屏上有像出现

C.将蜡烛向玻璃板靠近时像会变大

D.物体靠近玻璃板时,所成的像将远离玻璃板

【解析】选A。

本题考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为了能够看到清晰的像,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故A正确;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面像的位置,光屏上没有像出现,故B错误;像与物等大,将蜡烛向玻璃板靠近时,像的大小不变,故C错误;物体靠近玻璃板时,所成的像也将靠近玻璃板,故D错误。

13.如图是把一副眼镜放在太阳光下,在地面上看到的情形。

由此可以判断镜片是 (  )

A.凸面镜B.凹面镜C.凸透镜D.凹透镜

【解析】选D。

本题考查透镜的种类。

由题图可知,光线可以透过镜片,则镜片只能是透镜,A、B错误;图中太阳光透过镜片后变暗,说明镜片对太阳光有发散作用,可判定镜片是凹透镜,C错误、D正确。

14.如图所示的四幅图片中,其中一幅所反映的光学原理与其他三幅不同的是 

(  )

【解析】选B。

瞄准鱼下方叉鱼,是因为看到的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其原理为光的折射;平静水面上树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照相机照相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从水中筷子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筷子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感觉折断了。

故选B。

15.如图是用手机扫描物品上的二维码,登录网页,查看物品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物品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B.摄像头可以看作是一个放大镜

C.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以内

D.当二维码超出手机上设定的方框时,物品不动,把手机向后移动

【解析】选D。

二维码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故A错误;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不是放大镜,故B错误;照相机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制成的,因此,“扫入”二维码时镜头和二维码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故C错误;当二维码超出手机上设定的方框时,说明物距太近,应使物品不动,把手机向后移动,故D正确。

故选D。

16.电影院放映电影过程中涉及很多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光射到银幕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B.银幕上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C.从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D.白色的银幕可以吸收所有的色光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光学有关知识。

电影银幕表面粗糙光射到上面发生漫反射,才能使坐在各个方向的观众都能看到银幕上的画面;放映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中物体在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白色物体可以反射各种色光,故能在银幕上呈现出彩色的画面。

故C正确。

17.为了规范交通行为,南宁市公安部门在很多路口安装监控摄像头,如图所示,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的现场照片。

拍照时,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  )

A.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

B.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

C.凹透镜,成放大的虚像

D.凹透镜,成缩小的虚像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凸透镜。

监控摄像头的原理和照相机相同,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正确。

18.(2016·宜昌中考)小明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同组的小华不小心将手指尖触摸到凸透镜,这时光屏上 (  )

A.出现手指的实像

B.出现手指的影子

C.烛焰的像变得不完整

D.烛焰的像完整,但变暗

【解析】选D。

不小心用手指指尖触摸了凸透镜,由于凸透镜的其他部分仍能会聚光线而成像,所以光屏上呈现的仍然是烛焰完整的像,只是此时的像比手指指尖触摸前的像要暗一些,故选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题2分,共16分)

19.图中被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cm。

【解析】本题考查长度测量中读取物体的长度。

图中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0.1cm;末端刻度值为6.50cm,物体长度为

6.50cm-4.00cm=2.50cm。

答案:

2.50

20.“五一”休假期间,小明一家乘坐游船在鸭绿江游玩,看见鸭绿江大桥向他们靠近。

以鸭绿江大桥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解析】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声的传播。

看见鸭绿江大桥向他们靠近,以鸭绿江大桥为参照物,小明是运动的。

答案:

运动

21.笛子是通过从吹孔向管内灌气引起空气柱________而发声的。

【解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及音调。

吹笛子是笛子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答案:

振动

22.“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产生,又没有阻断声音的______________,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解析】本题考查噪声的防止。

“掩耳盗铃”说明了耳朵被堵住,阻止了声音进入人耳,但是声音仍然在空气中传播。

答案:

传播

23.如图是被水环绕的国家大剧院的照片。

从远处观看,大剧院和水中的倒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鸭蛋”,这是光的________(选填“反射”或“折射”)现象。

【解析】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

物体在水中的倒影类似于平面镜成像,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是光的反射现象。

答案:

反射

24.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这种现象叫作__________;适当的紫外线照射可促进人体骨骼生长。

【解析】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答案:

光的色散

25.如图所示,某同学让太阳光通过透明的镜片照射到白墙上,从图中现象可看出,此镜片对光有 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从图中可以发现:

该镜片能够把通过镜片的太阳光会聚到一点上,说明该镜片对光有会聚作用,该镜片应该是一个凸透镜。

答案:

会聚

26.如图所示,描述的是近视眼的成像情况,矫正的办法是戴一副________(选填“凸”或“凹”)透镜做的眼镜。

【解析】本题考查近视眼的矫正。

远处的光线进入眼睛后会聚在视网膜前,这是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的矫正方法是戴一副凹透镜做的眼镜。

答案:

三、作图与实验探究(本大题共6个小题,第27、28小题各2分,29、30、31小题各6分,32小题8分,共30分)

27.“猴子捞月”的故事同学们耳熟能详。

如图所示,若猴子的眼睛用点A表示,空中的月亮用点B表示。

请画出猴子看到空中月亮的光路图,并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

【解析】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原理的作图。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先画出B点关于水面的对称点B′,即像的位置,连接像B′与小猴子的眼睛A,其与水面的交点即为入射点O,OA为反射光线,连接BO即为入射光线。

答案:

如图所示:

28.如图有两束光线射向凸透镜,请完成光路。

【解析】本题考查凸透镜的光学作图。

对于凸透镜,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

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答案:

如图所示:

29.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的变化。

(1)小明在斜面中点处放一金属片,用停表记下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至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并用刻度尺量出小车通过的距离s1。

(2)小明把金属片放在斜面终点,在斜面中点位置释放小车,测出小车下滑到底端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2和这段时间内小车通过的距离s2。

(3)用测得的数据求出各段的平均速度,小明发现v1=v2,于是得出结论:

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至底端做匀速直线运动。

你认为小明的实验过程妥当吗?

___________。

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测量。

在测量小车后半段的速度的过程中,小明从中点开始释放小车,此时小车的运动情况与小车从顶端开始运动时的后半段的运动情况是不相同的,所以小明所测量的后半段的速度只是小车开始阶段的平均速度,因此所测量的后半段的速度是不正确的;应该让小车从顶端开始释放,然后测量小车经过后半段路程所需要的时间,计算小车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答案:

不妥当 测量小车后半段的平均速度时,不能让小车从中点开始运动

30.小宇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线贴着纸板沿EO方向入射,如图甲所示:

(1)小宇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纸板________(选填“A”或“B”)绕ON向前或向后弯折。

(2)改变入射角大小做三次实验后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根据数据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20°

20°

2

40°

40°

3

60°

60°

(3)另一同学也把一束光贴着纸板A射到O点(如图乙所示),但纸板并未与平面镜垂直,他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纸板B上看到反射光线。

【解析】本题考查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实验。

(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知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所以把纸板B向前或向后折叠,则在纸板B上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应在同一平面内。

(2)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如果实验中硬纸板放得没有与平面镜垂直,稍有倾斜,则当入射光贴着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后,法线将会不在硬纸板上,所以在硬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答案:

(1)B 

(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不能

31.小丽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实验。

(1)实验中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________的关系。

(2)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小丽的正确做法是 _________。

(3)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如图乙所示,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做平面镜成像实验时,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3)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蜡烛的像与蜡烛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蜡烛成的像不与蜡烛重合,所以有可能找不到像。

答案:

(1)大小 

(2)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若有像,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否则是虚像

(3)蜡烛B与蜡烛A的像不能重合

32.某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20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___cm。

(2)当烛焰距凸透镜3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实像,日常生活中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_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要使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变大,应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动,调节蜡烛的位置,同时将光屏__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直至得到清晰的像。

【解析】本题考查对实验器材的调节、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及最清晰像的确定方法。

(1)当烛焰放在距凸透镜20cm处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20cm=2f,所以f=10cm。

(2)烛焰距凸透镜35cm时,物距大于2f,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日常生活中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光学仪器是照相机;要使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变大,则应减小物距,增大像距,将光屏远离透镜,直至得到清晰的像。

答案:

(1)10 

(2)照相机 远离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33.2019年前江苏13个省辖市将全部开通时速200公里的高铁,小李乘坐高铁从南京到徐州,发车时间为上午9:

30,到达徐州的时间是11:

00,这段路程为330km,列车中途经过一个隧道,当他所在的车厢进隧道时,看到车厢内显示屏上的示数为216km/h,他用手表开始计时,经过20s车厢出隧道,求:

(1)列车由南京到徐州全程所用的时间为多少?

(2)列车由南京到徐州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3)设想列车在隧道中匀速运动,则该隧道的长度为多少?

【解析】本题考查了匀速直线运动运动学公式的基本运用。

(1)高铁从南京到徐州,发车时间为上午9:

30,到达徐州的时间是11:

00,所以全程所用的时间:

t=11:

00-9:

30=1.5h。

(2)由题知,南京到徐州的路程s=330km,

列车由南京到徐州全程平均速度:

v=

=

=220km/h。

(3)高铁在隧道中匀速运动的速度:

v′=216km/h=60m/s,

隧道的长度为:

s′=v′t′=60m/s×20s=1200m。

答案:

(1)1.5h 

(2)220km/h (3)1200m

34.据统计,全国发生的车祸中有超过四分之一是超速引起的!

为此,宁夏近年来加大了道路限速监控管理。

一种是“定点测速”,即监测汽车在某点的车速;另一种是“区间测速”,就是测算出汽车在某一区间行驶的平均速度,如果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

若监测点A、B相距25km,全程限速120km/h,一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B的速度分别为100km/h和110km/h,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

(1)采用“定点测速”,该轿车通过监测点A、B时会不会被判超速?

(2)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在该路段会不会被判超速?

(请通过计算进行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

定点是否超速,关键在于比较A、B两点的速度与全程限速区间测速是否超速,则是比较该AB区间的平均速度与全程限速。

答案:

(1)不会 

(2)全程平均速度:

v=

=

=150km/h,150km/h>120km/h,所以采用区间测速,该车会被判超速。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