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18049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真题及答案

20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A

一、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和谐就是没有矛盾。

错误。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3分)

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它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3分)

它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矛盾双方处在一个统一体中,它们彼此依赖,互为存在的前提,离开了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第二,矛盾的双方相互贯通。

这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交织与相互渗透,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3分)

和谐是指矛盾双方的同一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不是没有矛盾。

(1分)

2、逻辑证明和实践都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错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2分)

逻辑证明是运用已知的正确概念和判断,通过推理,从理论上确定另一判断的真理性的手段。

它是探索、论证真理的手段,也是建立科学体系的重要途径(3分)

<1>、它能给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校正实践中的错误

<2>、有些理论要靠逻辑思维来证明

<3>、它给实践以理论根据、给人的实践以力量和信心

逻辑证明不能代替实践标准(3分)

<1>.逻辑证明的理论前提必须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2>.逻辑证明必须遵守的规则、规律和方法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也要在实践中检验。

总之,逻辑证明依赖实践标准,不能将二者并列起来,更不能用逻辑证明取代实践标准。

逻辑证明是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一种重要手段,但不能代替实践的检验。

逻辑证明的前提、根据与过程都必须以实践为基础,逻辑证明需要实践检验提供具体指导;正确理论对实践和认识起指导作用,但也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1分)

逻辑证明的过程和结论是否正确,还要由实践作为最后检验。

逻辑证明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它是实践检验的间接形式。

(1分)

3、有商品经济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市场经济。

错误。

(2分)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一种经济方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统一。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全部或大部分要通过市场交换来获得。

所以,有商品经济就有市场是正确的。

(4分)

市场经济是指市场配置资源的一种运行机制。

商品经济成分发展,劳动产品和生产要素都成为商品,成为买卖对象。

商品经济成为社会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市场的作用覆盖全社会,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形式。

所以,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

笼统地说,有市场就有市场经济是不正确的。

(4分)

4、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错误。

(2分)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4分)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4分)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试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正确处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3分)一方面,规律是事物内部固有的、本质的、必然和稳定的联系,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掌握程度(必然)决定了意识能动性作用发挥的限度(自由);(6分)另一方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的关键。

规律往往隐藏在事物现象的背后,不通过人的意识活动,尤其是理性思维活动就难以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6分)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主要内容。

(1)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

(5分)

人固然具有自然属性和意识属性,但人的自然属性和意识属性中渗透着社会属性。

人突破了自身自然属性的某些限制而创造其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使自然属性从属和包含于社会属性之中。

人的意识属性是在社会关系中产生和发展的,是由社会决定的,是社会的意识。

人正是在创造社会中创造了自己。

人的本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这个内在根据只能是人的社会性。

以往的人性论离开人的社会性孤立地考察人的自然属性和意识属性,因而是抽象的,不科学的。

(2)“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分)

人的社会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包括经济、政治思想关系和各种具体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体现着人的社会关系。

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说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

现实的人总是在种种社会关系中活动着,都在不同方面和程度上体现着人的本质,人不能离开各种社会关系而孤立、抽象地存在和活动。

所以马克思说: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又是最基本的关系,其他社会关系都是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之上发生的。

只有以生产关系为基础全面考察人的社会关系,才能把握人的本质。

以往的人性论,孤立地只从政治或伦理的角度考察人的本质,特别是忽视了生产关系在确定人的本质中的重要作用,同样是抽象的,不科学的。

(3)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

(5分)

人的社会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

其一,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特定的具体的社会关系决定人的具体的特殊本质。

人处于不同的具体社会关系中,就具有不同的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人处于特定的阶级关系之中.人的本质集中表现为阶级性;在阶级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人的阶级本质也不同。

其二,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即发展着的,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不是凝固不变的。

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人的本质也在不断变化。

以往的人性论,离开人的具体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寻找人的本质,而且还把人的本质看成是先天固有不变的,比如认为“人都是自私的”等等,同样又是抽象的、不科学的。

自私不过是私有制的观念上的反映,不是人类的共同本质,也不是人的永恒不变的本质,它随私有制产生而产生,并将随私有制消灭而最终消灭。

3、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区别与联系。

相互区别:

①、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

②、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即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的具体制度,它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

③、经济制度一经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经济体制比较灵活。

经济体制本身不具有独立的社会制度属性。

(6分)

相互关联:

①、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经济体制既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其他因素如经济结构、文化传统、管理水平等的影响。

②、同一经济制度的国家,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

③、不同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采取相同的经济体制。

(6分)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应该包括这两个层次:

不仅要研究所有制,也要研究其具体实现形式;不仅要研究经济关系的本质,也要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形态;不仅要研究社会经济基础,也要研究经济的运行和发展(3分)

4、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以后,为什么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因为:

第一,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着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

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不复存在以后,对少数危害社会的分子也仍然需要保留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予以打击,以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安宁,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建设社会主义。

而且,由于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因而无产阶级专政还肩负着在国际斗争中保卫社会主义制度的职责。

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新生的还比较弱小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5分)第二,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任务是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改造旧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实现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5分)第三,无产阶级专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

列宁曾经把无产阶级专政又称作“无产阶级民主制”,就是突出其发展民主的职能。

随着专政职能的逐渐缩小,民主职能逐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充分发展,最后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也将归于消亡。

(5分)

三、论述题(第1题必做,2、3两题任选一题作答,每题25分,共50分)

1、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革新举措。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等。

(13分)

改革就是要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从用新体制代替旧体制并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不断破除了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观念和旧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12分)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启示。

----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为例。

(1)辩证关系(8分)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相互连结。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对立面之间同时存在的两种相反相成的基本关系。

对立和同一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属性,但二者又相互联系,不能分离。

没有对立就没有同一,同样,没有同一也就没有对立。

对立和同一作为两种相反的属性,失去其中任何一种,事物就不成其为事物。

一方面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中包含着斗争性。

同一之所以不能脱离对立、斗争而存在,这是因为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差别和对立中的同一;

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对立之所以不能脱离同一而存在,这是因为对立、斗争是统一体内的对立、斗争,如果对立面之间没有了联系,毫不相干,也就谈不上对立、斗争。

脱离对立的同一是绝对的同一,脱离同一的对立是绝对的对立,这在现实中都是不存在的。

认识事物必须在矛盾的对立性中把握同一性,在矛盾的同一性中把握对立性。

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

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

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它贯穿在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而且能打破各种条件的限制,表现出一定要贯彻下去的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它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事物的运动与发展是矛盾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无条件的斗争性的辩证统一。

(2)、掌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思想方法论意义:

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8分)

①、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坚持全面的看问题。

同中有异,在有同一的地方看到对立,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异中有同,在有对立的地方看到同一,在对立中把握同一。

②、形而上学:

割裂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必然走向片面性、绝对化。

同中无异,同是绝对的同,只见同一不见对立,在有同一的地方看不见对立;

异中无同,异是绝对的异,只见对立不见同一,在有对立的地方看不见同一。

(3)、掌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9分)

它要求人们在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时要研究事物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

例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领域相对立的两种制度,但二者之间又存在同一性。

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吸收。

在进行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借鉴吸取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不能盲目排外,同时又要充分认识到两种制度的对立性,反映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东西,不能“全盘西化”。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深化对劳动创造价值的研究和认识?

它对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有哪些启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劳动创造价值的研究和认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

在当今时代,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服务性劳动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生产性劳动应当包括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性劳动。

在理论上充分肯定服务性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有利于推动第三产业更快地发展。

(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在当今社会,在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越来越重要的条件下,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等脑力劳动,作为更高层次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要大大高于简单劳动。

(3)充分肯定科技、知识、信息等非劳动生产要素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性能更好,科学技术为人所掌握,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4)深化认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

价值创造属于生产领域的问题,而价值分配是属于分配领域的问题。

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础,但价值分配又不仅仅取决于价值创造。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价值分配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所决定的。

(13分)

深化对劳动创造价值的研究和认识,对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启示在于:

(12分)

(1)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社会主义生产中,既要肯定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人类劳动,又要看到创造价值与创造财富是有区别的,财富的生产需要多方面的条件。

(2)既然生产要素也是社会财富的源泉,那么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也应该参与社会财富分配,这就为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财富分配提供了理论依据。

(3)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一切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一切合法的劳动收人和合法的非劳动收人,都应该得到保护,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201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A

一、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量变与质变的区别是相对的。

正确。

(1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区别都具有相对性,量变和质变的区别也不例外。

(2分)事物的变化在特定的范围、意义上是量变,从另一范围、意义上说,这种变化又是质变;反之亦然。

(3分)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就整个事物变化过程而言是属于量变,但就事物的某一性质或某一局部而言,又是质变。

水的三态变化,从物理学上讲属于质变,从化学上讲属于量变。

如果把事物变化的范围加以确定,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又具有绝对性,否则,就会混淆量变和质变的原则区别。

(4分)

2、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因而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

“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因而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的观点是错误的。

(1分)

社会是人的社会,历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但是,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有条件的,不是完全自由的。

因为人的活动总是受到社会客观条件及社会规律的限制。

(4分)

所谓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人的自由程度是同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广度和深度成正比的。

人如果脱离社会条件和客观规律的认识任意选择,恰好是不自由的。

(5分)

3、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错误。

(1分)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抽象劳动的成果。

(2分)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点所在。

(3分)但是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

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

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知识的运用传输处理,以及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都离不开人的作用,价值增值是通过劳动实现的。

(4分)

4、吸收来自于其他阶级和阶层的具备了党员条件的人入党,会影响党的先进性。

“吸收来自于其他阶级和阶层的具备了党员条件的人入党,会影响党的先进性”是错误观点。

(1分)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所作的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

它明确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这种性质首先是由工人阶级本身的先进性决定的。

(3分)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

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

工人阶级是随着大工业的兴起而出现的一个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

它肩负着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

(3分)

马克思主义政党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但并不排斥那些虽然来自于其他阶级和阶层但符合党员条件的人入党。

吸收来自于其他阶级和阶层的具备了党员条件的人入党,并不影响党的先进性,反而能扩大党的队伍,为党增加新鲜血液,是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

(3分)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如何理解真理的具体性?

首先,

(1)真理是全面的。

真理的内容是运动发展着的事物多方面的规定性的综合,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原理所构成的理论体系,因而具有全面性。

把真理的某一方面孤立地抽象出来并加以夸大,就会使其丧失真理性而成为谬误。

(5分)

(2)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所适用的特定对象、范围和条件,它要受这些条件的制约,并随这些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离开一定的具体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5分)

(3)真理是历史的。

任何真理都只是主观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近似正确的反映,人们将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扩展着真理的内容,因而真理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发展过程。

(5分)

2、简述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

货币的本质是: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5分)货币的基本职能有两个:

一是价值尺度,它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包含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5分)二是流通手段,它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5分)

3、简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特点和优点。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具有如下的特点和优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主要是:

在经济关系方面实行市场化;企业行为实行自主化;宏观调控实行间接化;经济管理实行法制化。

(5分)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所形成的制度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特有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体现,主要是: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4分)

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分)

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通过经济计划和宏观调控,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3分)

4、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1、人的活动总是受到历史条件及其规律的限制。

(5分)

每一代人在生产中总是接受前人给付的物质条件。

人们遇到什么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不以他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这些物质条件及其关系虽然一定会为后代所改变和发展,但是却预先规定了他们的生活条件,使每一代人的生活部具有自己的特点。

因此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人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2、人们可以按照一定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及其社会关系,但是人们根据这种目的和需要从事的社会活动将引起怎样的社会后果,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5分

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不是说社会的发展可以离开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是说社会活动的后果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例如,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利润,采用新的机器设备进行生产时,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掘墓人——无产阶级的队伍也发展壮大起来。

3、人的活动是自觉的有目的的,但是目的形成和实现,不是人们主观任意决定的,归根到底是人们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5分)

人们的社会生活地位,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了人们一定目的形成。

但人们的目的实现需要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否则人们不但无法实现自己的目的,甚至会出现与自己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因此人们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虽然影响局部历史事件的方向,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进程,但是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取消社会的发展规律,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三、论述题(第1题必做,2、3两题任选一题作答,每题25分,共50分)

1、论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分)

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即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享有最高的民主权利,并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

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政府,管理国家。

劳动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利。

(10分)

社会主义民主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产生除了本身所依据的经济条件以外,还吸取了资本主义民主中合理的积极的因素。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联系,具体表现在某些民主原则的历史联系和某些民主形式的历史联系,但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又存在着根本区别。

主要表现在:

经济基础不同、阶级本质不同、原则与实践的关系不同等。

与资本主义民主相比,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这就决定了劳动人民在政治上的当家作主地位。

广大劳动人民享受广泛的民主权利,并对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犯罪分子实行专政。

社会主义民主不仅是广泛的,而且是实实在在的,它的原则和实践是一致的。

因而,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最高类型的民主,比资本主义民主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13分)

2、怎样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政权,建立起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广阔前景。

但是,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等,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

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艰巨任务。

完成这个任务,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疑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进行艰苦的探索和奋斗。

(5分)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胜利,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为无产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