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梦工厂教案.docx
《飞行梦工厂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飞行梦工厂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飞行梦工厂教案
飞行梦工厂教案
【篇一:
2014年_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五年级美术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为依据,树立以人为本、培养能力的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方法,积极营造“和谐、平等、轻松”的教学氛围,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养成,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学生长期的健康成长。
二、班级学情
学生已经进入五年级,学生对美术这门学科有了比较浓厚的兴趣,且愿意学,还有一部分学生特别爱好。
为此,只要扬长避短,适时点拨,点滴渗透,学生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会有可喜的增长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
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怀,提高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表现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主要措施
1、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激发学生喜爱艺术,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欲望3、改进学习、教学方法,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研究“教”和“学”的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巩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逐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4、加强个别辅导,抓好课堂巡回辅导的环节,认真的帮助学生解决练习中的具体问题。
推荐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课外美术兴趣小组活动,使他们得到更大的提高。
5、鼓励学生开展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
6、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热爱和关心学生,实施开放性教学,让人文精神和创作艺术得到充分地体现。
第1课哆来咪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能力,提高艺术综合素质;
◆认识色彩、形体渐变的规律,感受色彩、形体的秩序美;◆学会恰当调配颜色和较均匀地着色的方法;◆掌握立体造型的简单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对形体、色彩渐变韵律有感性认识,并能够调出渐变的色彩
教学准备:
玻璃杯7个,颜料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课件出示战国时的编钟欣赏并讲一讲它的历史。
2.学生闭上眼睛一起欣赏优美的编钟乐曲。
教师出示渐变色的图片。
3.想一想它为什么能发出不同的音高,形成美妙的旋律?
4.教师小结:
因为青铜钟的大小渐次变化,所以敲击不同的音阶产生了优美的旋律。
二、分组制作
1.出示七个透明玻璃瓶、水,并在瓶中随意加入不等量的水,请学生敲一敲瓶子听听声音。
2.思考如何利用水和瓶子做出能敲出渐次变化的音高。
讲解规则:
七人为一组,小组讨论后,看哪组最快想出一个办法并做好。
3.敲一敲、听一听、调一调,听听音准吗?
讲一讲为什么能敲出渐次变化的音高。
4.师生小结:
瓶中的水量渐次变化就能产生音高的逐渐变化。
相同的物体,空间越小音调越高,空间越大音调越低。
5.请学生在这七个水瓶中加入同等量的色水,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6.师生小结:
因为每个瓶子里的水是渐次变化的,所以加入同等量的颜色后色彩就发生了渐次变化。
三、装饰美化
1.思考如何将这七个能敲出音高变化的水瓶,装饰成漂亮的打击乐器“水瓶琴”。
2.装饰要简单,装饰物过多会影响水瓶琴的发音。
每个瓶子所贴的装饰物要一样多,以免影响水瓶琴音高的准确性。
四、即兴表演
小组同学用“水瓶琴”敲打一首简单的曲子,比一比哪组音最准、曲子最优美,哪组的“水瓶琴”最漂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能力,提高艺术综合素质;
2、认识色彩、形体渐变的规律,感受色彩、形体的秩序美;
3、学会恰当调配颜色和较均匀地着色的方法;掌握立体造型的简单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对形体、色彩渐变韵律有感性认识,并能够调出渐变的色彩。
教学准备:
玻璃杯7个,颜料等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欣赏有渐变效果的绘画作品。
2.教师提问:
这些画在色彩变化上有什么共同的规律?
3.学生答,教师小结:
它们的色彩发生了逐渐变化。
在优美的音乐旋律声中课件展示几张运用渐变色彩装饰的绘画作品。
二、认识现象
1.教师提问:
你们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渐变现象吗?
2.教师出示图片,提问:
图中哪些地方出现了色彩的渐变?
课件展示几张有渐变色摄影图片。
三、掌握规律
1.教师出示红一黄、黄一绿、绿一蓝、蓝一紫、紫一红五组色彩渐变系列的卡片,请四位同学整理色彩卡片按渐变的顺序摆出来贴在黑板上。
2.讨论:
能不能把这几种颜色串起来成为渐变色彩呢?
3.学生讨论后,教师调整摆出如彩虹般的色彩渐变。
4.出示红到暗红的渐变,让学生了解除了色相的渐变,还可以有色彩明度的渐变。
课件展示色彩明度的推移渐变。
四、尝试作业
看书上的小训练,学生自己发现调配渐变色的方法并完成小训练。
五、作业反馈
根据小训练完成的情况,反馈讲评调色训练中的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能力,提高艺术综合素质;
2、认识色彩、形体渐变的规律,感受色彩、形体的秩序美;
3、学会恰当调配颜色和较均匀地着色的方法;掌握立体造型的简单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对形体、色彩渐变韵律有感性认识,并能够调出渐变的色彩教学准备:
玻璃杯7个,颜料等教学过程:
初步感受:
1.拿出几组模型
(1)垒叠在一起的一组由小到大的圆形薄片,每两个薄片之间用距离相等或渐变的细线串联起来。
(2)垒叠在一起的大小相等的方形薄片或长条形立方体,一个角上安上铁钉固定。
(3)排列整齐的一组小棒。
2.请学生观察,说说感受。
3.陕速用拉、扭、排、剪等方法,将垒叠在一起的立体型排出形体、位置渐变的简单立体构成模型。
4.请学生再说说感受。
5.教师将模型按无序排列,再请学生说说感受。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能力,提高艺术综合素质;
2、认识色彩、形体渐变的规律,感受色彩、形体的秩序美;
3、学会恰当调配颜色和较均匀地着色的方法;掌握立体造型的简单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对形体、色彩渐变韵律有感性认识,并能够调出渐变的色彩
教学准备:
玻璃杯7个,颜料等教学过程:
一、欣赏感受
1.欣赏生活中利用渐变原理制作的雕塑和模型,说说感受。
2.教师小结:
利用渐变原理制作的立体雕塑有一种韵律感和节奏感。
展示摄影图片,每个图片配以相应的音乐旋律。
二、分组讨论
1.看看如何利用自己所带的材料。
2.除用方形、圆形、小棒来进行排列外,还可用哪些形状?
3.除剪、拉、扭、排外,还可运用哪些方法进行制作?
学生自带材料三、尝试练习
分组进行尝试练习,练习过后,学生集体讨论矫正。
作业工具四、学生练习
1.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练习过后,同组同学相互讨论矫正。
作业:
评议总结
1.展示作品,展开评议活动。
2.知识延伸:
近大远小的变化能使画面产生空间感。
课件出示生活中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画面。
第2课家乡古建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建筑的的范围、常见类型、一般特征和有关历史典故。
2、体验并掌握线画古建筑的基本方法。
3、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家乡人文遗产的情感联系和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
体验并掌握线画古建筑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能运用流畅的线条表现作品的疏密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让学生收集家乡的古建筑图片和资料)
师:
我们已对家乡的古建筑进行了了解。
光妯筑有各种各样的风格样式,但也具有共同的一般特点,你能说说吗?
学生共同分享知识
二、欣赏展示家乡古建筑图片师生共同小结:
①造型优美,对称、渐变、顶有脊、檐翘等。
②结构科学,斗拱、柱梁、不用钉子、稳固。
③极尽装饰,檐、雕梁、画栋、窗饰等。
三、布置作业:
按光妯筑照片线描一幅古建筑速写。
四、展示评价
1、你比较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
2、你觉得它的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
【篇二:
02奇怪的梦-教学设计】
(苏少版)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梦里的世界无奇不有,梦中的人们变化万千,梦是现实的延续和想象。
3.请学生想想自己在梦里遇到过的最奇怪的形象,用线条简单画一画,师生一起尝试。
短短一分钟的时间,学生作品已经初具规模,有汽车人、木乃伊、食人花、武士、小怪兽、小精灵等等,但也有部分学生感到绘画技巧和构图有一定困难,教师同步勾勒一个外星人的形象,从线条和构图给学生初步的认识。
设计意图:
视频展示,精心剪辑的各种电影梦幻镜头,如《爱丽丝梦游仙境》《百变狸猫》《哈利波特》《阿凡达》《加勒比海盗》《纳尼亚传奇》《黑泽明的梦》等,配上奇幻的音乐播放。
精选有关梦的电子图片进行展示。
通过层次分明的作品欣赏,让学生尽情感受梦的夸张、离奇、丰富,了解有关梦的知识,品味大师对梦境的表现手法。
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在这一过程中逐层递进,为后面的造梦构思埋下伏笔。
学生试画梦之形象,进行第一次梦境创作探索,以形象创作的方式进行师生对话。
三、品味大师感悟梦境——析梦
欣赏大师的经典作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不同风格的的梦境营造方法,针对构思、形象、色彩三方面讨论大师作品的特点。
感受夏加尔、卢梭的神秘奇特,达利的怪诞超现实和著名绘本作家几米绘本的新型式,总结板书奇梦的特点——构思奇特、形象夸张、色彩丰富。
设计意图:
展示大师作品,学习大师优秀作品,总结梦境表现特点,提升艺术认识层次。
四、操作实践游戏互动——造梦
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全体来参与互动,课前我精心设计了一个体验式的“造梦工厂”flash小游戏,只需轻轻点击相应的按钮,就可改变梦中的人物景物等。
游戏中的小男孩能变成武士、魔法师、天使和超人,能放大缩小,能飞来飞去,能更换天空、雪地、森林、花园等各种背景,还有机器人、恐龙、怪物、宇航员和他作伴。
学生们抢着来玩游戏,有的则在下面不停地出着主意,场面非常热烈,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高涨。
设计意图:
有声有色的互动游戏,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在梦境中改变各种元素。
互动课件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兴致勃勃的操作中引导学生关注梦境的生成元素,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发散性思维,从而更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五、创作实践描绘梦境——画梦
1.直观演示: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梦境的绘画方法与要点,我在听取学生建议的基础上,进行现
场多重演示,设计画下自己童年时最有趣的梦:
我让自己飞起来,漂浮起来,借助翅膀,借助道具,并且夸张变形梦里的其他景物,例如给前面尝试练习画的外星人加上三头六臂,让其他趣味物如星星、月亮、悬浮岛等进入画面,用彩笔添加缤纷的色彩,并用湿画法表现奇异梦幻的背景,体现梦境的模糊和朦胧。
2.欣赏分析:
请学生欣赏同龄孩子的奇梦作品,重点分析作品中色彩的代表倾向,进一步激发学生创作奇梦的学习兴趣。
对比很强的、鲜亮的颜色可以表现快乐、滑稽、荒诞、可笑的梦。
柔和的蓝色和紫色可以表现美好、奇异、精灵般的梦。
深沉的色调可以表现紧张、恐怖的梦。
3.探究与示范:
教师出示一组梦境的画面,师生进行色彩探究性分析,选择课堂上可以使用的表现技法。
鼓励学生使用喷画、擦画、刻画、染画等手法,将梦境营造得更有气氛。
4.学生作业:
穿越时空,大胆想象,画出最奇怪有趣的梦,也可以编造动植物的梦。
在学生作画前,我出示了一组梦中人物的的参考图例,给予学生指导与帮助。
绘画前让学生组内讨论回顾自己想表现的梦境,商讨构图及表现方式。
考虑到各个层面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作业:
①可以重点表现梦中最精彩的片段。
②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选择工具方法进行再次的创作探索。
③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只表现梦里的单个造型。
一组同龄人的梦境作品滚动播放,让学生一边创作一边寻找灵感,不断调整自己梦境中的形象与构图,使梦变得更奇特更有趣。
班得瑞空灵婉转的背景音乐,营造梦幻的氛围,引导学生将心中酝酿已久的奇梦画出来。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创作。
设计意图:
多重演示解决重难点,传统资料图与电子图片展示相结合,给学生大信息量的思维提示,引发联想。
二次创作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主题,学生掌握了构图、造型的各种方法,开拓了思路,创作能力也得到了更一步的加强。
让学生自由想象,自主选择材料,利用各种表现手法大胆地进行美术创作,创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多元化开放性的探究学习。
六、评价作品展示梦境——议梦
1.互相交流:
画完的同学组内先和大家交流一下。
大家评价作品哪里画得好,哪里需要再改进,进一步完善。
【篇三:
第27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熟悉20世纪后半期诞生的主要科技,理解高新科技的时代内涵,了解新兴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价值。
认识高新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人类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讲解,结合图片材料归纳总结,形成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高新科技特性的认识,渗透科技与人文精神并重、发挥科技积极作用的情感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网络技术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信息时代的特点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不断探索自然,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20世纪,电子计算机、遗传工程、航天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诞生,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着整个世界。
1946年2月4日,美国军方和政府部门的代表、著名的科学家一起挤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个房间里。
当一位陆军将军轻轻按下电钮后,占满整整三堵墙的机器立即亮了起来,人们热烈鼓掌,高声欢呼:
“entac活了!
”并且向总工程师埃科特祝贺。
“entac”就是世界上第一台电脑。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26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
(过渡)
而第三次科技革命就是以高新技术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
高新技术:
具备高技术和新技术两大特性。
高技术主要指知识密集程度高,属于高智力、高投入、高效益、高竞争、高势能、高影响力的技术。
而新技术并非指简单的新的技术,它是对当代科学技术领域里带有方向性的最新、最行先进的若干技术的总称。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空间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一系列的高新技术为标志。
时间为20世纪40年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条件
a)科学理论的进步:
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
b)社会的需求
c)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美国处于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
【讲授新课】
一、电脑与网络(电子信息技术)
1、电脑:
诞生:
1946年,美国,具有人脑的功能,存储和计算功能,自诞生以来向两个方向发展:
一个是存储量更大,运行速度更快;二是体积更小,更轻便实用。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是与军事和战争联系在一起的,因为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于计算炮弹弹道的。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人类以外的发明有何不同?
电子计算机的功能主要是存储信息、进行大量复杂计算。
这些计算和存储对于人脑来说,原本就是而且现在仍是相当有难度的。
另外,在计算机的基本功能上衍生出得各种附加、高级功能,对普通人来说,很多都是不可能达成的。
计算机可以代替人脑进行高水平的脑力劳动,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可靠,更便捷。
这和人类之前的发明是又本质的区别的。
2、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
(1)互联网诞生的背景
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不断更新换代。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产品不断升级换代。
未来的计算机将朝着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方向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美国处于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加紧了对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直接推动了互联网的产生。
(2)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
互联网是超大规模的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组成的信息与服务共享的网络。
1969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络arpane,这是计算机互联网(因特网)的前身。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全球信息网
(worldwideweb),音译为万维网,顾名思义就是包罗万象的可存取信息的全球性网络。
它是人们可以进行相互交流的抽象空间,主要由互联的文本页面、图像、动画、音像及三维世界构成。
2010年,全球网民数量近20亿
(3)互联网产生的意义
积极:
1)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体,具有界面直观、音色兼备、链接灵活和高速传输的特点。
2)推动了“新经济”(信息产业、知识经济)的诞生
3)打破了传统时空界限,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
4)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人类进入信息社会消极:
1)垃圾信息和不良内容2)网络犯罪3)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世界等
二、探索生命的奥秘(生物工程技术)
过渡:
生命的奥秘是人类永远在思索的问题。
20世纪50年代,生物学理论研究有了巨大的进展,这构成了我们今天生物技术、遗传工程的基础。
生物工程
技术属于综合性学科,建立在计算机、化学等领域各自的技术进步上,其发展时间虽然并不是很长,但是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而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1、生物学理论的发展(理论基础)
(1)1865年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指出遗传单位——基因
(2)1868年瑞士生物学家弗里德里希发现了dna(酸性和蛋白质)
(3)1944年美国生物学家艾弗里证明dna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
2、生物工程技术的概念:
生物工程技术顾名思义是探索生命奥秘而发展出的一门重要学科。
其涵盖领域十分宽广,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工程和发酵工程四大方向。
它涉及制药、诊断、营养、保健与食品、农业、环境和生态、海洋生物技术、新型生物材料、再生能源等。
3、形成时间:
20世纪70年代
4、核心:
遗传工程(基因工程)
①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大约有5万—10万个基因。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的,旨在阐明人类基因组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使人类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认识自我。
计划于1990年正式启动,这一价值30亿美元的计划的目标是,为30亿个碱基对构成的人类基因组精确测序,从而最终弄清楚每种基因制造的蛋白质及其作用。
打个比方,这一过程就好像以步行的方式画出从北京到上海的路线图,并标明沿途的每一座山峰与山谷。
虽然很慢,但非常精确。
随着人类基因组逐渐被破译,一张生命之图将被绘就,人们的生活也将发生巨大变化。
②应用
转基因技术使人类可以对生物生命进行“任意修改”。
科学家担心,由这种技术创造出来的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可能会有害于人类。
它们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污染,即所谓的遗传基因污染,而这种新的污染源很难消除。
还有,转基因农作物和以此为原料制造的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影响也尚未有定论。
目前,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问题在日、美、欧等地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问题,消费者团体掀起了相当规模的反对转基因农作物和食品的运动。
1996年7月5日,世界第一只克隆动物多利羊在苏格兰诞生
利:
克隆技术是人类科学技术的一大进步,有积极的意义:
利用克隆技术,可以改变农作物的基因型,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对医疗保健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保护环境和濒危动植物,以克隆技术再现物种。
弊:
克隆技术从根本上破坏了生物个体的独一无二性,有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意想不到的影响。
尤其是克隆技术将会引发十分棘手的社会伦理问题:
加剧家庭的多元化倾向,瓦解正常的人伦秩序,改变人的亲系关系,丧失基本的归属感;使人口产生和性爱分离,破坏人类的感情,甚至会使人种退化,以及正常的生死观念根本动摇。
三、登上太空
过渡:
对于太空的探索和人类对于人类自身的探索几乎是同步出现的。
1、人造卫星、宇宙飞船与登月计划
早在19世纪末,俄国著名的科学家齐奥尔可夫斯基已在他的著作中论述了借助火箭实现宇宙飞行的可能性。
?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宇航事业的开端
?
1961年,苏联发射了“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
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成功在月球上着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登上月球。
阿姆斯特朗率先踏上月球那荒凉而沉寂的土地,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并在月球上行走的人。
当时他说出了此后在无数场合常被引用的名言:
“这是个人迈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
”
2、空间站和航天飞机
1971年,前苏联发射了第一座空间站礼炮一号。
1981年4月12日,第一架实用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美国首次升空。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与第一、二次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