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正确对待诱惑2课时高一政治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7758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6课 正确对待诱惑2课时高一政治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6课 正确对待诱惑2课时高一政治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6课 正确对待诱惑2课时高一政治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6课 正确对待诱惑2课时高一政治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6课 正确对待诱惑2课时高一政治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6课 正确对待诱惑2课时高一政治教案.docx

《第6课 正确对待诱惑2课时高一政治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课 正确对待诱惑2课时高一政治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6课 正确对待诱惑2课时高一政治教案.docx

第6课正确对待诱惑2课时高一政治教案

第6课正确对待诱惑(2课时)_高一政治教案

第6课 正确对待诱惑(2课时)

一、本课的设计意图: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追求科学、健康、充实的生活。

(2)鼓起敢于战胜不良诱惑的勇气和信心。

能力目标:

(1)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逐步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

(2)学会拒绝不良诱惑的方法,形成自我控制和抵制诱惑的能力。

知识目标:

(1)了解身边的种种诱惑。

(2)了解诱惑的促进作用和不良诱惑的危害。

(3)了解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

2、本课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

本课针对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很重,模仿力很强的特点,阐述了青少年学生面临的种种诱惑及其表现、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并着重提供了战胜不良诱惑的有效方法,有助于帮助学生顺利地度过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

本课是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一课。

3、本课相对应的课标要求

本课主要落实了课程标准中的以下内容:

(1)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中做出正确选择。

(2)自觉抵制“黄、赌、毒”和“FLG”邪教等不良诱惑。

(3)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4、教学过程的逻辑结构

本课教学过程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种种诱惑;了解诱惑既有它积极的一面(促进作用)也有它消极的一面(不良诱惑引人误入歧途);了解不良诱惑既有来自校内的,也有来自校外的。

第二部分:

通过“诱惑的天空”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澄清自己内心究竟受到哪些诱惑,哪些不良诱惑是自己已经能够拒绝的,还有哪些不良诱惑是自己至今不能拒绝的。

第三部分:

学会拒绝不良诱惑的方法。

老师建议:

(1)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学会控制自己——道德层面

(2)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轻易地跟着别人走——心理素质层面。

(3)从拒绝身边看起来的不起眼的不良诱惑做起——操作层面。

5、教学形式

制作课件,多媒体教学。

二、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

“潘多拉魔盒”的传说故事

从前,有个人捡到了一个精美的盒子,上面写着:

”记住,无论何时,都不要打开这个盒子.否则,人类将要遭到灭顶之灾。

”这人开始吓了一跳,没敢打开盒子。

可不久就恢复了正常:

“这盒子里面究竟装的是什么东西呢?

什么东西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呢?

”最终他经受不住诱惑打开了盒子。

结果,这盒子里的东西跑出来了。

从此,人类就有了洪水、瘟疫、疾病、犯罪等等灾难。

原来审一个“潘多拉”魔盒,里面装的都是邪恶。

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

经受不住诱惑带来的不良后果。

[1] [2] [3] 下一页

经济常识前言

转载

前言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懂得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经济活动决定其他一切活动;使学生准确理解并正确掌握经济的基本含义;使学生全面了解经济常识这门课程的基本特点、主要内容和学习它的重要意义。

帮助学生认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

教育学生懂得学习和具备一定的经济常识,培养和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学会用法律法规和高层道德准则规范自己在经济活动家的行为,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具体要求

知识方面

识记:

经济的基本含义、《经济常识》的主要内容。

理解:

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公民参加经济活动的实际需要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说明学习经济常识的意义。

能力要求

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即再现和再认识所学知识的能力。

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即在识记知识的基础上对有关知识进行转换的能力或解释、推理的能力。

如,深入理解“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一基本观点的能力。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引导和训练学生思考:

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公民参加经济活动的实际需要这三个方面,来说明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的很需要性。

3.觉悟要求

通过本课教学,深化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初步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远大志向。

教育和帮助学生确立起这样一个信念:

面对21世纪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必须拥有经济知识、经济头脑和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否则将难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游刃有余。

教育和帮助学生认识到发达的市场经济必然是法制经济,中学生应注意了解和掌握公民在经济活动中必须具有良好的市场道德准则,并以此来规范自己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

教学重点

经济的基本含义

学习经济常识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经济的基本含义

课时安排

共1课时

复习提问

在初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上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受到了哪些教育?

请同学们思考后用简洁的语言来回答。

(以上提问设计的目的在于:

回顾初中思想政治课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引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内容,适时切入高一经济常识教材的内容。

导入新课

经过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同学们懂得了如何做人的道理(初一);知识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客观规律(初二);掌握了有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常识(初三)。

这些都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主要是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简要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观点,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常识。

目的在于帮助高中学生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全面分析问题,自学选择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能力,逐步提高参加社会主义实践的能力,为在下个世纪建功立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第一册(分上、下两册),主要讲述经济常识的内容。

全册书由前言、商品经济的基础理论和社会主义高层经济常识三部分构成。

今天这节课主要讲授前言部分。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前言部分内容。

(要求粗读,即只读这部分内容的第一框题和第二框题)

讲授新课

前言(板书)

知识总体框架结构(板书)

经济的基本含义(板书)

社会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板书)

社会生活中的消费现象(板书)

社会生活中的消费现象随处可见,五彩缤绥的消费市场上活跃着数不清的消费者的身影。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离江开消费,居民家庭每天的生活离散开消费,人的一生一点儿也离不开消费。

那么人们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是消费现象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前言第1段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回答这一问题(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我国有经济专家指出:

当前在吃、穿、用的消费之外,至少还有下列五大消费愈来愈被民从所亲睐。

家庭居室消费。

没房的千方百计买房,有房的精心设计装修,精美家具逐步进入百姓家庭。

交通通讯消费。

私人电话机、电传机、手机、BP机的普及率愈来愈高,高收入家庭的购车计划

正成为现实。

假日游乐消费。

举家出游、放情山水、回归村野、垂钓碧溪、远足名胜古迹已成为平常事情。

4.健身保健消费。

购跑步机、举重器、按摩椅。

打保龄、练健美。

休闲健身已成为时尚之举。

5.个人文化消费。

购钢、买电脑、请家教,支付各类文化补习学校的课时费、资料费等。

(以上第一至第五的文字内容,可以用投影胶片展示给学生。

)以上我们列举了社会生活中的大量的消费现象。

可以说,消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消费伴随着你、我、他。

社会生活中的交换现象(板书)

前面我们分析说明了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消费现象。

那么无限多样的、琳琅满目的消费品又是如何进入百姓家庭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前言第1段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回答这一问题。

(教师讲授)柴米油盐菜、果品蛋奶肉、水电煤气房、洗涤保健品等,这些消费品是绝不会没有任何条件地进入居民家庭的,它需要经过一个交换环节。

用老百姓通俗的话说就是花钱买,用经济学的术语就是用手中的货币到商店、到市场上去交换。

社会生活中的交换现象是大量的、经济的、多种形式的。

如,花钱买日用品、花钱买健康(保健品)、花钱买教育(家教和补习学校)、花钱买时间(保姆、钟点工、快餐),还有交水电费、煤气费、暖气费、住房费等。

交换不仅连接消费,它也连接着分配。

社会生活中的分配现象(板书)

社会生活是离散开消费的,人们所需要的消费品只有到市场上去交换、去购买才能得到。

人们购买消费品时手中必须持有货币。

那么,人们手中的倾向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我国国有企业职工和城镇集体企业职工,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在他们劳动之后可按时领取工资、奖金和津贴;集体农民按合同规定完成上缴给国家和提留给集体的任务外,余下的收入全部归自己;个体劳动者百纳税之后根据劳动和经营状况获得收入;私营企业主和三资企业中的外国投资者的收入是非劳动收,这些企业的职工领取的是工资。

另外,各级国家机关、各类事业单位的干部和工作人员也都实行按劳取酬。

同学们,社会生活离不开消费和交换,同样也离不开分配。

只有经过“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分配途径,倾向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消费者才能借助倾向这一交换媒介,从市场上换回自己所需要的消费品。

社会生活中的生产现象(板书)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一点儿也离不开消费。

要消费就得有消费吕,市场上无限多样的消费品在被人们生产出来的。

那么,在社会生活中哪些现象是直接的物资资料生产的现象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前言第1段结合社会生活实际来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直接的物资资料生产部门是农业和工业,直接的物质资料生产现象是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

农民生产了粮食、棉花、蔬菜、水果、肉类和禽蛋;工人生产了食品、布匹、机床、煤炭、汽车和楼房。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现代化社会生活中人们一点儿也离不开生产。

以上我们从消费、交换、分配、生产这四个方面,分析说明了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经济现象。

每一个人都置身于一定提经济关系之中。

那么,什么是经济?

它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前言第2段,并结合前面所讲的各种经济现象来思考这一问题。

(学生阅读思考,稍候教师往下讲授)

经济科学含义(板书)

经济是指人类进行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板书0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板书)

为什么经济首先是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而不是指人类从事的政治、军事科学、文化、艺术等社会活动?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人类要生存,首先要解决吃、穿、住的问题;而吃、穿、住所需要的各种物资资料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人们用自己的双手生产出来的。

离开了物质资料生产这一首要的经济活动,人类就难以生存。

人类除了生理需要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外,还有其它需要,还要进行其它活动,如政治、军事、科学、文化、艺术等。

要进行这些活动,也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以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

可见,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活动决定其他一切社会活动。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包括生产、分配、消费四个环节(板书)

生产是指人们使用生产工具创造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板书)

这里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创造产品的生产。

人们生产出劳动产品之后,要按一定比例分给国家(上缴利税)、分配给社会集团(企业留利)、分给社会成员(工资)。

产品分配给国家、社会集团、社会成员的过程叫做分配(板书)

各个社会由于所有制性质同,因而产品分配的原则也是同。

产品分配完毕本应进入消费领域,但是由于社会分工不同,社会成员得到的产品不能完全满足自身需要,因此需要交换。

人们相互交换劳动和劳动产品的过程叫做交换(板书)

人们在商品经济中,通常采用商品交换的形式,经过交换,社会成员取得了自己所需要的产品,便开始了吃、穿、住即为满足自己需要的消费。

消费是指对物质资料进行使用和消耗。

(板书)

消费分为两种:

一种是生产消费,它存在于生产过程中。

另一种是生活消费,主要指个人消费,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

5.经济是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种经济活动(板书)

凡是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活动都是经济活动。

例如,农民种田和工人做工是生产活动;怎样拿到工资级别是分配活动;商品在市场上销售是交换活动;怎样花钱是消费活动。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它们构成了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人们有消费的需要,才能进行生产。

生产过后必须经过分配和交换才能达到消费的目的。

这四种经济活动,又都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必须发生关系,形成联系,组成社会体系。

6.经济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结成的经济关系(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前言第3段并思考、回答:

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会产生什么样的经济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生产关系发生在直接的过程中,一般是指人和生产资料的关系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在内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经济的含义中所说的生产关系是广义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性质(板书)

人们从事什么样的经济活动,在这种活动中结成什么样的经济关系,都是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经济关系的基础,并决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的社会性质。

例如:

我们国家,在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条件下,生产中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合作的关系;分配中体现的是按劳分配原则;消费中人们的收入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

这种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体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性质。

以上我们从四个方面,分析说明了经济的科学含义。

那么,我们怎样用简练而规范的语言来准确和科学地表述这一概念呢?

请阅读教材第2而第6行黑体字,并用红笔画下来。

(教师结合黑体字的内容和下图归纳“经济”这一概念的科学含义并板书)

经济,简言之,就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进行的经济活动和形成的经济关系。

我们应该如何把握“经济”这个概念呢?

首先,当我们把经济(一定社会)作为社会再生产的过程时,它有生产、分配、交换、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性质。

其次,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它的性质决定了四个环节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性质。

再次,人们的经济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制度,即经济关系中进行的。

因此,我们在认识经济活动的现象时必须认识把握这些活动所体现的生产关系。

学生经济常识的意义(板书)

经济常识的主要内容(板书)

经济常识由前言、商品经济的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常识三部分构成(板书)

前言

1、经济的科学含义

2、经济常识的主要内容

3、学习经济常识的意义

[1] [2] 下一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识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含义,我国农村的经营体制,我国现阶段几种主要的非公有制形式;明确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

初步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

如,我国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都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的。

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调研的能力。

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应当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特别是通过对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现共同富裕,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有能力对市场经济实行强有力宏观调控等必然性的分析,使学生从理论的高度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多,人均自然资源贫乏。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资源的有限性有更明确的认识,树立合理利用资源、不浪费资源的意识,自觉地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的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掌握的基本概念:

  l.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本节的基本观点: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本节的重点、难点正确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如何正确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l公有制为主体的含义

  

(1)否定了过去在所有制关系上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的单一公有制的

  

(2)表明中国不能实行私有化,而要坚持公有制的经济基础。

2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1)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既要有数量的界定,又要有质的限定。

党的十五大报告突破了“以单纯量的比重来衡量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认识误区,确立了“质、量统一”的定性观,明确指出“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A从数量上看,正确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克服两种片面的认识:

  一要走出以纯国有经济代替公有经济的误区。

公有制占主体不等于国有经济占主体。

国有经济比重有所下降,并不会改变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因为公有制的内涵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集体成分。

  二要走出片面强调份额、数量的误区。

在1985年以来的10年中,虽然工业公有资产在工业总资产中的份额有所下降,但工业公有资产总额从1985年不到1万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7.5万多亿元,10年中增加6倍多,为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说明份额下降,但总额增加,实力加强。

  B从质量上看,公有资产占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这就打破了过去认为国有经济越多越好、比重越大越好的传统思想观念。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近30万家,分布在工商业的各个领域。

由于战线过长,造成国营企业规模小而分散、效率不高等问题。

比如,我国500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和利润总额还不及美国500家大企业的前3家。

因此,现有国有企业应该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战略性改组,通过破产兼并、扩股融资、债务重组等多种运作方式,将国有资产从效益差的领域或国有经济不应进入的领域中抽出来,集中到国有经济应该而且可以加强的领域。

这样,虽然由于破产兼并,国有企业每年减少千百户,但国有资产由此迅速由低回报产业向高回报产业转移,向大型企业集团聚集,从而提高国有资本素质,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最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这就是说,从质上看,公有资产要通过优化重组加强其主体地位。

  目前,我国公有制经济的质量情况,可以从装备水平这一侧面得以反映。

据1996年对全国工业大中型企业1180种主要专业生产设备技术水平的普查,按设备原价计算,达到国际水平的占26.1%,比1985年提高13.2个百分点;属国内先进水平的占27.7%,提高5.9个百分点;属国内一般水平的占33.4%,下降13.6个百分点;属国内落后水平需淘汰的占12.8%,下降5.5个百分点。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A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如金融、通讯、铁路、航空、电力等),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B国有经济要增强自己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扩大。

例如,1985年以来,虽然纯国有工业产值的比重从1986年的64.9%下降到1995年的34%,但没有改变公有制工业占主体的格局。

1995年末,公有制工业产值比重为80%,资产总额达85%。

又如,虽然目前国有经济只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34%,但1996年在全国工业企业利税总额1万亿元,国有经济就达6000多亿元,加上集体经济的2700多亿元.两项合计,公有制经济利税总额共为8776亿元,贡献率达88%。

这说明,国有经济虽然比重下降,但它的绝对值却是居于绝对主导地位的。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的教法建议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既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又是需要理解的知识。

所以,首先应该对该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

教法建议:

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调研的能力。

例如第二框教学可引导同学读图:

  图一,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变化;

  图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所有制结构变化

然后课堂思考,并议论这种变化的客观原因

最后课堂讨论我国的基本国情:

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多种所有制共向发展。

 《民主选举:

投出理性一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识记目标:

(1)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含义及优缺点

(2)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的含义及优缺点

(3)民主选举方式的制约因素

2、理解目标:

(1)评价、权衡四种选举方式的利弊

(2)理解民主选举的意义

(3)学生通过讨论,明白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于民主和公民的意义。

3、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理解民主程度和民主性质之间的关系,初步理解民主建设是要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

珍惜得来不易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认真投出自己得一票选出人民满意得当家人,努力提高自己参与民主政治的意识,增强自己的政治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民主程度和民主性质之间的关系。

2、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之间的区别和利弊。

三、教学过程:

温故而知新:

在我国。

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这意味着()

A、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B、权利和义务都是不能放弃的

C、每一位公民在法律上都有一样的权利和义务。

D、权利和义务作为法律关系是同时产生而又相对应存在的

[1] [2] [3] [4] [5] 下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