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最新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通史印象练习 人民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6347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教育最新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通史印象练习 人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教育最新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通史印象练习 人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教育最新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通史印象练习 人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教育最新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通史印象练习 人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教育最新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通史印象练习 人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教育最新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通史印象练习 人民版.docx

《高中教育最新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通史印象练习 人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教育最新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通史印象练习 人民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教育最新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通史印象练习 人民版.docx

高中教育最新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史印象练习人民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

【高中教育】最新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史印象练习人民版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古代中国(从远古到鸦片战争前)

一、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

重大史实

时期

知识要点

远古时期

(1)禅让制、公天下。

(2)耒耜、刀耕火种、制陶、养蚕。

(3)原始文字、绘画。

夏商西周

(1)政治:

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2)经济:

青铜农具、井田制、工商食官。

(3)文化:

甲骨文、金文、学在官府。

春秋战国

(1)政治:

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变法改革、郡县制雏形。

(2)经济:

铁犁牛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都江堰、郑国渠;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重农抑商。

(3)文化:

儒家创立和发展,百家争鸣、司南,《诗经》、《离骚》。

(4)选修:

改革:

商鞅变法;人物:

孔子。

时段特征

1.夏商西周时期

(1)政治上,处于奴隶社会,实行分封制(及其前身内外服制),中央集权尚未实现,地方势力较为强大。

(2)经济上,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大规模的集体劳作,工商食官。

(3)文化上,学在官府,受教育是贵族的特权。

2.春秋战国时期

(1)政治上,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中央集权开始出现。

(2)经济上,铁犁牛耕的推广,促进小农经济的产生,个体家庭经营取代集体劳作,私商、私营手工业出现。

(3)文化上,私人讲学开始出现,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比较繁荣。

二、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重大史实

政治

(1)秦: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中央集权。

(2)汉:

郡国并行、察举制、中外朝、刺史制、推恩令、独尊儒术。

经济

(1)秦:

修灵渠、驰道,统一度量衡。

(2)汉:

田庄、牛耕普及、耦犁、犁壁、丝绸之路、水排、“市”、王景治黄。

文化

小篆、隶书、楷书;“焚书坑儒”;造纸术;董仲舒新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汉赋。

选修

秦始皇。

时段特征

1.政治上,中央集权体制确立,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开始。

2.经济上,小农经济繁荣,政府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商业的发展。

3.思想上,儒家开始取得独尊地位。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220年至公元581年)

重大史实

政治

九品中正制

经济

均田制、翻车、灌钢法、草市

文化

王羲之、宗教画、佛教盛行

选修

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段特征

1.政治上,国家分裂动荡,门阀政治盛行,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都相对削弱。

2.经济上,小农经济受到破坏,田庄经济和土地国有制(均田制)盛行。

3.思想文化上,儒家独尊地位受到冲击,士大夫流行清谈(以老庄之学为基础),佛教、道教盛行。

四、隋唐时期(从公元581年至公元907年)

重大史实

政治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经济

筒车、曲辕犁;南青北白、唐三彩;坊市制、柜坊和飞钱、海上丝绸之路

文化

唐诗(李白、杜甫)、火药用于军事、文人画王维、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选修

唐太宗

时段特征

1.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经济上,隋和唐前期实行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曲辕犁出现,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手工业和商业繁荣。

3.文化上,隋唐文化在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全面繁荣,领先世界,兼收并蓄。

五、宋元时期(从公元907年至公元1368年)

重大史实

政治

(1)宋:

二府(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知州、通判、转运使;

(2)元:

行省制、中书省、宣政院、枢密院

经济

市打破时空限制、交子、瓦肆;棉花的推广;经济重心的南移

文化

程朱理学;宋词、元曲、元杂剧;指南针用于航海、活字印刷、火药改进、三大发明西传、青花瓷

选修

王安石变法

时段特征

1.宋代

(1)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中央在与地方的分权矛盾中占据绝对上风,君主专制加强。

(2)经济上,农业、商业、手工业发展,出现了纸币(交子),城市布局出现重大变化——坊市界限和时空限制被打破。

(3)思想文化上,出现了儒学思辨化、理论化的产物——宋明理学。

2.元代

(1)政治上,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实行一省制,宰相权力有所加强,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经济上,商业发达,纸币流通。

(3)思想文化上,元代儒士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科举制也不常举行,世俗文化兴盛。

六、明清时期(从公元1368年至公元1840年)

重大史实

政治

(1)明:

废宰相、权分六部;内阁制

(2)清:

军机处、密折制

经济

商帮、会馆、资本主义萌芽、“海禁”政策

文化

心学、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小说、京剧、西学东渐

选修

康熙帝

时段特征

1.政治上,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2.经济上,传统小农经济继续发展,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商业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思想文化上,实行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八股取士,禁锢人们的思想,但新思潮也已开始涌现。

隐性线索

1.中枢机构的变动:

三公九卿(秦)——中外朝(汉)——三省六部(隋唐)——二府三司(宋)——中书省(元)——废丞相、设内阁(明)——军机处(清)

2.地方行政演变:

分封制(西周始)——郡县制(秦始)——行省制(元始)

3.选官制度变迁:

世官制(先秦)——察举制(汉始)——科举制(隋唐始)——废八股取士(近代)

4.儒学发展:

创立(春秋)——发展(战国)——厄运(秦)——独尊(西汉)——创新(南宋)——批判(明清)——冲击(近代前期)——摧毁(“文化大革命”)——新生(现代)

古代世界(从爱琴文明到文艺复兴前)

一、古代希腊

重大史实

政治

城邦国家、民主政治、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权力机构

经济

工商业发展、海外贸易

文化

人文主义、智者学派、苏格拉底

选修

梭伦改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时段特征

1.古代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形成了独特的民主政治。

2.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正式确立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时期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3.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进一步发展了人文精神。

二、古代罗马

重大史实

《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民法大全》、自然法

时段特征

1.罗马法经历了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发展历程。

2.《十二铜表法》是第一部成文法,此后公民法不断完善,专门适用于罗马共和国公民。

3.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阶段。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成熟和最终完成。

三、中世纪时期(公元5~16世纪)

重大史实

天主教神权统治、教权高于王权、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宗教裁判所。

中外联系

1.国家政治:

希腊城邦——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2.经济联系:

中国丝绸——丝绸之路——东罗马帝国。

3.科学技术:

四大发明——西传欧洲——对西方近代社会来临有重大影响。

4.人文思想:

中国先秦儒学(仁、仁政)——希腊人文思想(知识即美德)。

近代世界(从15、16世纪至20世纪初)

一、工场手工业时期(15~18世纪)

重大史实

政治

(1)英国:

资产阶级革命、《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形成

(2)美国:

独立战争、1787年宪法、联邦政府建立

经济

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三角贸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圈地运动、重商主义

文化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经典力学

选修

宗教改革、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牛顿

时段特征

1.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随着殖民扩张,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2.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美等国确立,但手工工场时期的资本主义还不能战胜封建主义,世界各国整体仍是以封建制度为主。

3.近代科学技术产生并取得突破,为后来的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理性主义精神得到传播,封建主义(王权、教权)受到进一步冲击。

4.世界孤立封闭的状态被打破,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二、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

重大史实

政治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德国统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法国共和制度的确立和1875年宪法;欧洲三大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

经济

工业革命、蒸汽机、火车、轮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文化

马克思主义诞生、达尔文进化论、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现实主义文学艺术

选修

马克思、恩格斯

时段特征

1.工业革命、工业化、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2.资产阶级代议制在世界建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并走向联合。

3.进化论,科学理论重大突破;世界文学艺术空前繁荣。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资本主义世界(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17年)

重大史实

政治

布尔什维克党建立

经济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石油、内燃机、汽车;垄断组织;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文化

量子力学、相对论

选修

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宁、爱因斯坦

时段特征

1.资产阶级代议制成熟和完善。

2.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国际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英法经济发展缓慢,美德后来居上,俄日经济也得到充分发展。

4.在科技领域普朗克提出“量子论”,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5.文学艺术领域,现实主义文学发展。

6.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帝国主义列强围绕着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隐性线索

1.人文精神的发展:

蒙昧中的觉醒(古希腊)——神权下的自我(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专制下的启蒙(启蒙运动)

2.世界市场的发展:

新航路开辟(雏形出现)——殖民扩张(市场开拓)——工业革命(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形成)

3.近代英国线索:

光荣革命——《权利法案》——内阁制——世界殖民霸权——工业革命——1832年议会改革——世界工厂(19世纪中期)——发展缓慢(19世纪末以后)

4.科学发展:

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牛顿经典力学体系——达尔文进化论——量子论——相对论

5.殖民霸权转移:

西、葡(15、16世纪)——荷兰(17世纪)——英国(18世纪)——法国拿破仑(19世纪初期)

近代中国(从1840~1949年)

一、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4年)

重大史实

政治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三元里人民抗英;太平天国运动

经济

自然经济解体;商品输出;民用工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西式服装、餐饮、住宅传入

文化

抵抗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

“师夷长技以自强”

时段特征

1.政治领域:

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物质领域:

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3.思想文化领域:

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4.社会生活方面:

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礼仪受到冲击。

二、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年)

重大史实

政治

(1)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反割台斗争;瓜分狂潮、维新变法

(2)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义和团运动

(3)同盟会、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临时约法》

(4)五四运动

经济

(1)资本输出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近代交通运输业兴起;实业救国兴起

(4)民族工业春天到来

文化

维新思想、断发易服、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选修

戊戌变法、孙中山

时段特征

1.政治领域:

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2.经济领域:

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3.思想领域:

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社会生活方面: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重大史实

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时期:

1919~1927年

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创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失败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27~1937年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遵义会议;九一八事变、瓦窑堡会议、西安事变。

国民政府开展经济建设,民族工业处于黄金时期。

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年

七七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南京大屠杀、两个战场、四大会战、中共七大、抗战胜利。

日军对沦陷区疯狂掠夺、官僚资本膨胀、民族工业萎缩。

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解放战争时期:

1945~1949年

重庆谈判、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七届二中全会。

国统区经济崩溃,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时段特征

1.政治领域:

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经济领域:

民族资本主义继续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遭到摧残。

3.思想文化领域:

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4.社会生活方面:

在国民党统治初期,物质生活、交通通讯事业、影视事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隐性线索

1.外敌入侵: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1931~1945)

2.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天津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中美友好通商航海章程》

3.反侵略斗争:

虎门销烟——三元里抗争——黄海之战——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抗日战争

4.学习西方思潮:

“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兴民权、倡西学)——民主共和(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传播

5.近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民族工业兴起(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春天(民国初年)——民族工业黄金时期(1927~1936)——萎缩(抗日战争时期)——陷入绝境(解放战争时期)

6.国共关系:

第一次合作(1924~1927)——十年对抗(1927~1936)——第二次合作(1937~1945)——再次决裂对抗(1946~1949)

现代世界(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

一、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1917~1945年)

重大史实

政治

(1)俄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苏联成立

(2)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

经济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文化

现代主义文学、印象主义绘画、现代立体绘画、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

选修

两次世界大战

时段特征

1.十月革命打破了帝国主义链条,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深刻地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2.一战后到30年代大危机前,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特点是暂时的调整和相对稳定的发展。

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不平衡性发展,出现了大危机、大动荡、大调整。

二、战后的世界

重大史实

1945~1955

(1)美苏冷战: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德国的分裂、朝鲜战争

(2)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赫鲁晓夫改革

(3)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纪60~70年代

(1)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不结盟运动

(2)欧共体成立、日本崛起、勃列日涅夫改革、美国经济“滞胀”

20世纪80年代至今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区域集团化加强、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和欧元的诞生;戈尔巴乔夫改革

选修

联合国、美苏冷战、局部战争

时段特征

1.政治上:

从两极格局建立到苏联解体,美苏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目前国际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经济上: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世界经济呈现出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两大趋势,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都在调整经济政策。

3.文化上: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形成了以电子计算机和原子能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隐性线索

1.苏联(俄国)史线索:

1861年农奴制改革——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建立——斯大林体制——美苏冷战——赫鲁晓夫改革——美苏争霸——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

2.美国史线索:

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冷战——主导布雷顿森林体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经济“滞胀”——美中改善关系——唯一超级大国

现代中国(从新中国成立至今)

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

重大史实

政治外交

(1)新中国成立、三大政治制度建立、《共同纲领》、五四宪法

(2)三大外交政策、《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经济

土地改革、稳定物价、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优先发展重工业

文化

社会主义教育体制、“双百”方针、移风易俗

时段特征

过渡时期是指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在这一时期,我国确立了新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经济上完成了对私有制的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外交、科技、教育、文艺等各领域均取得了突出成就,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20年曲折探索时期(1956~1976年)

重大史实

政治外交

(1)中共八大、反右运动、阶级斗争扩大化、“文化大革命”、民主法制破坏

(2)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

经济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困难、“八字”方针、“文化大革命”经济破坏、邓小平整顿

科教文化

“两弹一星”、袁隆平杂交水稻、“样板戏”、“上山下乡”

选修

毛泽东

时段特征

1.1956~1966年

这十年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指导上有过严重失误,但有错有纠,时错时纠,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这十年,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没有得到清理和纠正,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左”倾错误还有发展,但是这些错误还没有发展到支配全局的程度。

2.1966~1976年

政治上:

以“阶级斗争为纲”;个人崇拜盛行;“左”倾错误最终酿成了十年动乱。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被严重践踏。

经济上:

“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严重损失;但由于周恩来、邓小平及人民的努力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科技上:

科技领域取得突破;“两弹一星”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外交上:

对外关系获得重大突破;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中国(1978年至今)

重大史实

政治

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一国两制”构想、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大陆与台湾关系的发展;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不结盟运动、上海合作组织

经济

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科教文化

真理标准讨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恢复高考,邓小平提出教育“三个面向”、科教兴国、载人航天、互联网

选修

邓小平

时段特征

1.政治上: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并重建和完善了三大民主政治制度;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同时海峡两岸也打破了长期的相互隔绝状态。

中国一方面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2.经济上: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和城市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

并实行对外开放,逐渐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3.思想上:

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解决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如何发展的问题。

4.文化上: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强调贯彻“双百”方针,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党和政府在教育领域提出“三个面向”指导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中国的崛起奠定了人才基础。

隐性线索

1.经济政策变化: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五”计划——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巩固、调整、充实、提高”八字方针——邓小平全面整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外交政策的变化:

“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三个世界——不结盟政策

3.农村生产关系变革:

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流转

中外联系

1.中国与联合国——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2.中国与关贸总协定——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签字国

3.中国与世贸组织——中国是世贸组织成员国

4.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中国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

5.中苏联系: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与中国一五计划——中苏关系恶化——上海合作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