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怀念萧珊读后感.docx
《巴金怀念萧珊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巴金怀念萧珊读后感.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巴金怀念萧珊读后感
巴金怀念萧珊读后感
【篇一:
读《怀念萧珊》有感】
巴金爷爷是一位长寿的百岁老人,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辈,但他更是一位无比伟大的文坛巨匠,他把他的一生都交给了文学,将自己所有的精力全都倾注在了文学创作之中。
凝聚了自己毕生的激情和智慧,巴金爷爷为世人留下了数千万字的作品,这些作品便犹如满天的繁星,将巴金爷爷的一生点缀得格外光彩。
而在那满天的繁星中,我觉得对我意义最大的就是《怀念萧珊》这篇文章了。
这篇文章是巴金爷爷在他的妻子萧珊逝世六周年的时候,为了纪念他的妻子而创作的。
这篇文章倾诉了巴金爷爷对他妻子的怀念,叙述了巴金爷爷和妻子萧珊是怎样在红卫兵们的打骂、压迫之下,怎样从对方那儿取得精神安慰的。
在这篇文章之中,他们二人每天不但在肉体上受到了伤害,在精神上也受到了迫害,每天都要被关闭在小木屋,被迫检讨自己的“罪行”。
但是他们却并没有被打倒,而是勇敢地屹立着,像两块不到的礁石一般,携手并肩,共抗风雨。
虽然他们的身体和精神有时会遭到打击,但他们却没有被打挎,而是像牛一样,一步一步脚踏实地,顽强地与困难作斗争,最终熬过了苦难。
巴金爷爷将自己在这段人生艰苦岁月中领悟到的精神,在给我校那十只迷途的“羔羊”的回信中传递给了我们,让我们继承这种精神,并让它不断传承下去。
巴金爷爷的话萦绕在我的耳畔,他的精神环绕我的身旁,让我不断战胜困难,一步又一步,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曾经有那么多次遇到困难时,我想到了放弃,但巴金爷爷的话语却一次又一次给了我希望,给了我动力,让我一次又一次战胜困难,一次又一次获得了成功。
如今,巴金爷爷已经离开了人世,但是他的精神却永远不会被我们忘记。
还有他所创作的一篇篇惊鸿之作,也已经汇成了一股精神长河,感动世人,也感动着我。
巴金爷爷的一生,就像某位诗人所写的那样:
时光如水,巴金是金。
真心真爱,深情深意。
大智大悟,举重若轻。
大作大家,淡泊宁静……
【篇二:
《怀念萧珊》读后感】
我知道巴金,是在50年代上中学的时候。
最先看的是电影《家》《春》《秋》。
沧州市的新华大街上有个新华礼堂。
我离家远,周末不能回家,有时候就去那里看电影。
不知怎么,我一个农村孩子,竟被由巴金原著改编的这几部电影深深感动了,每次都哭得昏天黑地,忘记身在何处。
接着,我就找到原著,读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感动仍旧是那样强烈。
我第二次被巴金感动,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后,读他的《随想录》。
我被他的真诚所感动。
他敢于解剖别人,更敢于解剖自己,写的都是大实话。
最近读他的《怀念萧珊》,又有了新的感受,我过去没有注意到,他竟会这样写。
自古以来,写吊文、悼词、墓志铭、怀念文章,都是只赞扬死者的人品、业绩,从不说死者的不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甚至会发现,即使在世的时候双方有矛盾,等对方死了,活着的人不管是不是出于真心,也会当众对死者颂扬一番。
巴金却能对死去的亲人实话实说。
巴金对夫人萧珊的感情无疑是非常深的,就在这篇文章里,他说:
“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
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掺和在一起。
”这是何等的深情啊!
可是在这篇文章里,他既写了萧珊优秀的一面,也写了萧珊的不足。
他说:
“我同她一起生活了三十多年。
但是我并没有好好地帮助过她。
她比我有才华,却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
我很喜欢她翻译的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小说。
虽然译文并不恰当,也不是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风格,它们却是有创造性的文学作品,阅读它们对我是一种享受。
她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不愿做家庭妇女,却又缺少刻苦耐劳的勇气。
”
这就是巴金。
朴实的巴金,无比真诚的巴金。
【篇三:
读《怀念萧珊》后感作文】
我祈求,这样的故事不要再发生了,于巴金老人,写下这文章是何等的煎熬,于读者,忍痛读完“她”也是艰难的,何必苦苦挣扎,用血和泪铸就的刀笔篆刻如此撕心裂肺的文字,我真是害怕又在寝室同学面前流泪了。
巴金老人有感情无处倾吐时经常求助于纸笔,想是能够流传久远的文章都是作者真感情的流露吧。
我曾经信誓旦旦写到:
“我总是为了写点什么东西忧伤!
”现在看来是多么可笑,算是明白什么是无病呻吟了。
现在一边读《怀念萧珊》,一边反思,努力寻找我的萧珊!
突然感觉,有点嫉妒巴金老人,不为他著作等身,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都成就斐然,而是嫉妒他拥有这么一个萧珊,无怨无悔爱他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伴侣!
这个周四恰好是11、11号哦,光棍们的节日,光棍们要集体狂欢了,难怪我也产生了这么邪恶的想法,那就放肆大胆地将自己内心最焦灼的愿望写下来吧,作为我光棍节的狂欢!
我想萧珊于巴金不是伴侣这么简单,她同样是巴老的知音,能够告诉他蝴蝶会眨几次眼睛的那个坚毅的女人!
最近常常陷入回忆里,不能自拔,这段时间课业、社团给了我太大的压力,有机化学没考好,做公益、做环保又困难重重,有的时候累到极点,想着开会时大家的指责,大家的期待,倍感失落,在不间断的反思中坚持着!
想着这些烦心事,想着去年冬天临近春节的时候写下的那句话:
“我要踏雪,去看北辰的信念!
”顿时特别渴求一个能够倾听我内心的声音的人,我要一个知音!
累了,哭了,我们互相安慰,携手同行!
倾晨,她会打电话唤睡醒我,告诉我不管多难“‘要坚持下去’、‘坚持就是胜利’!
”我要一个懂我的知音!
巴金老人和萧珊女士之所以能够在那段疯狂的年代里坚持活着,已经是超出了对生存的最原始渴求,他们是为了对方活下去才活着的吧!
“李先生”萧珊这样称呼自己的爱人,在我们看来是及其疯狂的,现在男男女女刚开始谈恋爱就老公、老婆喊得不亦乐乎了,我相信,爱到了一定境界就平淡很多了,大爱无言啊!
巴老和萧珊的爱情长跑持续了八年,这都跟抗战时间都相等了,他们的爱情不是跟抗战一样艰难吧,我想说的是他们爱情是经受考验的,这也是他们婚姻得以持续的保证,他们最终选择走到一起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现在很多爱情、婚姻显得特别不牢靠,我想这跟大家对爱情、婚姻不够慎重有关!
我最敬重的高中语文老师对我们说,爱情必然是指向婚姻的,如果你不想跟那个人结婚就不要随便跟他(她)谈恋爱,这句话是武断了,当时也是遭遇很多同学的嘘声,但她传达出意思,还是我们不得不深思的,对于爱情、婚姻我们要慎重,于做人,我们要负责任,这是做人的准则,巴金老人之所以为人敬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有着光辉的人格。
再者,巴金与萧珊能够将爱坚持着一辈子,还与他们有共同的理想有关,他们追求自由光明,并相信自由光明迟早会来!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用这句话来形容巴老和萧珊显得不够尊敬了,让两个不是同类的一起过一辈子是恶毒的!
记得《人间正道是沧桑》里这样形容理想:
“这世上有两种理想,一种是我实现了我的理想,另一个是理想通过我的努力得以实现,纵然是牺牲了我的性命!
”巴金和萧珊是用一生来实现后一种理想的人,我嫉妒巴老也是应为他实现了他的理想,而我,在这条路上依然艰难前行,我渴望看到世界大同,悲悯之心似乎与生俱来,现在我是学校绿点江南环保协会的一员、也是无锡市欢乐义工的一份子,可是这条公益之路,却是困难重重,我是个“不成熟的杨立青”,常常很困惑,我渴望生命里多出一个“瞿恩”,再多出一个“瞿霞”!
读《怀恋萧珊》是艰难的,文章没有什么行文技巧,文字也很平淡,可读着读着就想哭了,寝室的兄弟们狂欢去了,一个人写着文章,强忍着悲痛,为巴老、为萧珊、为我自己,不要哭,巴老也不想读者读着读着就哭了的吧,我想他老人家没这么邪恶!
读《怀恋萧珊》,读出坚强,他们坚持活着本是种坚强,将痛苦写下来并发表更是坚强!
向巴老致敬,始终斗志昂扬,将公益这条曲折路走到底!
我相信梦想也可以通过我的努力得以实现!
一边读《怀念萧珊》,一边鼓励自己,在没有“萧珊”的日子里,活着!
【篇四:
《怀念萧珊》读后感】
我很欣赏巴金,钦佩于他的真实和勇敢。
我一向认为能直面自己内心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勇士。
而当我静静品读着这篇真挚的散文《怀念萧珊》时,那些平凡的文字里,带给我的却是不平凡的感动。
在萧珊逝世后不久,巴金曾想写一些东西,来抒发他无处释放的情感。
而萧珊的离开,使得巴金“头上仿佛压了一块大石头,思想也好像冻结了一般。
”他每天面对着空空的稿纸,在书桌前坐上三四个小时,却写不出一句话来。
巴金用了六年的时间,理清了他情感的脉络,也平和了他失去爱妻的复杂心情。
那些他们曾真实经历过的点点滴滴,携手捱过的最痛苦的岁月。
他都饱蘸着曾流过的泪和血,揉入了这样一篇朴实无华却真切感人的佳作。
《怀念萧珊》清楚的记录了巴金与萧珊在和平时期的初识、相爱、成婚,在抗战时的分散、别离、重逢。
而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日子才刚刚结束,十年动荡不安的噩梦又笼罩在他们的心头。
可为了巴金,萧珊忍辱负重。
她分担着巴金的痛苦,即使那些犀利的流言蜚语和批判像虫子一样咬痛她的心,她还反过来安慰巴金,要他“坚持下去”。
她默默承担着那些不属于她的苦痛,即使被毒打、被批斗,她依旧不想死,她要活。
她对巴金说:
“我愿意改造思想,我愿意看到社会主义建成。
”这样一个善良、诚恳的人却总在一天天地憔悴下去,“眼睛里全是泪水”。
可直到她病倒了,阖上了双眼,也未能盼来巴金解放的那一天。
这是多么悲哀的现实呵!
萧珊终还是因病去世了,带着她对人世的眷恋和正名的渴望。
在没有儿女、丈夫守候在旁的时候,静静停止了呼吸。
没有安慰,没有告别。
不知巴金在最后看着“那张惨白的脸、那两片咽下了千言万语的嘴唇”时,在想些什么呢?
我已无从得知。
我只知道在那个黑白颠倒的动乱时代,这样一个沉默隐忍却坚强温柔的女子,在肉体和心灵,辱骂和病痛的双重折磨下,终以最无奈的方式,摆脱了尘世痛苦却执着的羁绊。
得以在另一个国度追寻她所向往已久的自由和幸福。
一切都结束了。
那些曾经带给她快乐或悲伤的过往,那些她曾经被迫背负的现实的残酷枷锁,亦化作青烟一缕,随风而逝。
这篇散文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每次戴上黑纱插上纸花的同时,我也想起我自己最亲爱的朋友,一个普通的文艺爱好者,一个成绩不大的翻译工作者,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
”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巴金和萧珊也曾有过这样对幸福的希冀和渴求吧!
可惜世事难料,因为萧珊的早逝,巴金先生独自在良心的拷问和内心的愧疚中捱过了三十三年。
可那样坚强的巴金,凭着内心对萧珊深挚的爱恋的支撑,谱出这一曲含泪滴血的悲歌。
他用朴实却依然感人,真挚也同样深刻的笔调描绘出了那么多他对这命运多舛的一生的深刻记忆、自我批判,一点一滴,撰写成伤。
承载着这样厚重的历史和情感,我不知道该如何结束我这篇文字才不会显得突兀。
还是看巴金怎么说吧。
“这就是她的最后,然而绝不是她的结局。
她的结局将和我的结局连在一起。
”
【篇五:
巴金怀念萧珊读后感】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他,已是当时知名的作家,她,只是众多崇拜者之一。
而当这个女孩子的照片划过作家眼前时,一段情缘悄悄地潜伏而来。
一头短发,额前覆着刘海,头上戴着花边草帽,身着白衣黑裙,一脸天真稚气的笑容,还有一双很大,很美,很亮的眼睛!
她便是萧珊,是闯进巴金爱情生命中的第一个女性,也是唯一的女性。
若真像张爱玲所说:
蝶是花的精魂,是花前世不灭的思念,来寻找今生的誓言。
那么萧珊就是扑入巴金生命的蝶,是前世种下的因,换来今生的缘。
从相识,相知到相爱,他们走过了一段平静而快乐的日子,“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不是没有这样的誓言,如果不是那场“十年噩梦”,或许他们可以相守到老。
可是人生没有如果,萧珊去了,永远的去了,一切的诺言成了塞上牛羊空许约,只留下一个伤心男子无尽的思念。
是他和她的悲剧,亦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于是今天的我们,看到这篇血泪构筑的文章,仍是那么感动,不禁泪流满面。
从潘岳的“望庐思其人,入室想其历。
”、元稹的“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苏轼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到纳兰的“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无不动人心魄,可巴金只是平静地缓缓地叙述,时而深切追忆故人情深,时而悲痛沉思自己无力救助亲人的歉疚,时而又激昂慷慨,愤然控诉残忍的暴虐者。
一股沉郁、哀婉、悲切、激愤的情愫萦绕在老人心头,弥漫在文字间,亦触动着我们人性中最柔弱的心弦,不禁随之忧伤,随之怨忿,随之控诉,随之沉思。
这满纸写下的哪里只是文字,是血,是泪,“是爱和恨交织在一起倾吐不禁的深情,是一颗充满着‘直率的真实’的火热的,赤诚的,坦白的心!
”
文章从萧珊的忌日缓缓拉开序幕,思绪回到了六年前萧珊的遗体告别会上。
“好像珏死了,也是一个不祥的鬼。
”瑞珏的死是封建礼教的残酷所致,而萧珊的死更是揭露了一个时代的荒唐与血腥。
在那样一个抹灭人性的黑暗年代中,萧珊受到了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人们的白眼,人们的冷嘲热讽蚕食着她的身心。
”可她仍给巴金安慰和鼓励。
“要坚持下去。
”“坚持就是胜利。
”可她终究是病倒了,她患了肠癌。
即便如此,她担心的还是巴金和孩子。
“她显得急躁,又有些留念,东张张西望望,她也许在想是不是能再看到这里的一切。
”她是有什么预感吗?
这一去便回不来了吗?
住院的半个月,她坚强地同病魔搏斗,从未抱怨过什么,反而担心给别人带来负担和麻烦。
直到弥留之际还始终睁着那双很大、很美、很亮的眼睛,表现出对人世的眷恋和不舍。
只是,她死得这样凄凉,家里人都不在身边!
没有矫情的华丽辞采,亦没有纯粹的空泛抒情,而是以朴素的白描勾勒作者与妻子生活的点点滴滴,展示了一个温柔善良,清白正直,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
这是对亲人怀念、赞颂、哀悼的挽歌,也表达了对亡妻屈辱致死的撕肝裂肺的悲痛之情!
当年的巴金在写《家》时,充满了同情和悲愤,他代那许多做了不必要牺牲品的女人叫出了一声“冤枉!
”,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了“Iaccuse(我控诉)!
”若《怀念萧珊》只是沉浸在对亡妻沉痛的怀念之中,似乎少了那血泪的分量,正是由于文章在深情怀念妻子的同时,又在爱与悲的倾泻中,迸发出对那人情真理泯灭的动乱年代的控诉和呐喊,才显得尤为动人。
关“牛棚”,写检查,随意被责骂、被教训、被指挥,挂“牛鬼蛇神”的小纸牌,出门示众,自报罪行,贴大字报……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在历史悲剧中的惨痛遭遇。
“这是多么不公平!
她究竟犯了什么罪?
”“一切都朝我的头上打下来吧,让所有的灾难都来吧。
我受得住!
”“我甚至愿意为我那十四卷‘邪书’受到千刀万剐,只求她能安静地活下去。
”作者深深的自责及愿为妻子承受苦难的呐喊,无疑是对“四人帮”的强烈谴责,对十年浩劫岁月的愤恨,对黑暗统治的血泪控诉,更是对历史教训深刻的反思!
一首催人泪下的悼亡之曲唱出了作者深情的追忆,沉痛的思索,愤怒的鞭挞,缘事中抒情,情中寓理,朴实细腻的语言自然天成,返璞归真,以最本色的面貌呈现最真诚的情感。
这是血泪的祭奠,是人间最哀婉动人的曲调,如泣如诉,情深万斛。
梦里寻她千XX,又如何寻得那一张笑脸,一个亲切的声音?
可他不会孤单,因为她说过:
“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在你的身边。
”于是,这个至情至真的男子不悲观,他要争取多活,他把他的爱献给热爱的祖国和人民。
而他的骨灰将同她的骨灰搅拌在一起,撒在园中,给花树做肥料。
【篇六:
怀念萧珊读后感】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35年前的1972年8月13日,萧珊走了,巴金的爱情走了。
六年后巴金写了这篇感人肺腑的《怀念萧珊》。
XX年10月17日巴金也走了,走得那么安然,他活得太累了,他的心也许早就随着萧珊去了。
分离了30多年的他们终于又能在天堂相见。
也许萧珊还在奈何桥边等着巴金,等待他们的再次轮回,继续他们缘定了几世的爱恋。
《怀念萧珊》不仅是对亡妻的悼文,里面倾注了作者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还饱藏着他对萧珊带来不幸的罪恶势力的无比仇恨和深刻的控诉。
文章采用了倒叙的方法,先写在妻子死去之时的伤悲,他“没有流眼泪”,可“觉得无数锋利的指甲在搔他的心”,而后再把和妻子患难与共的回忆一一道来。
他理解妻子,同情妻子,他“多么愿意让她的泪痕消失,笑容在她那憔悴的脸上重现,即使减少几年的生命来换取家庭生活中一个宁静的夜晚,也心甘情愿!
”
妻子对他的信任和鼓励是他在那风雨如晦的年代生活下去的支柱。
巴金夫妇相濡以沫,妻子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但一直到死,也不曾看到过他恢复自由。
巴金对妻子的爱深沉真挚,萧珊的逝世,使巴金悲痛至极,他近乎疯狂地质问苍天:
“为什么不让我死?
”“她究竟犯了什么罪?
”“究竟为什么?
”甚至迁怒地悔恨起自己:
“我后悔当初不该写小说”,“她本来可以活下去,倘使她不是‘黑老K’的‘臭婆娘’。
一句话,是我连累了她,是我害了她。
”……面对亡妻,巴金所产生的自我“悔恨”是真诚的,那“自我责备”正是激愤的流泻,透过这些痛苦的自责,我们不难看到巴金自己也正是那场动乱的受害者。
也正是这些“质问”、“悔恨”、“责备”,才更有力、更深刻地对那个毁灭文化、毁灭人才的“文化大革命”进行血与泪的控诉,这是老作家压抑了多年的爱和恨的突发,既悲且壮。
巴金用最最平实的语言记述了他对妻子的思念和愧疚。
没有炫染的词藻,淡淡的话语就像一坛窖藏的黄酒,就像一位长者跟你讲述隔了好多年的往事,但你能清楚地感受到字里行间传来的深深的悲恸。
特别是写到:
“不久前我重读梅林写的《马克思传》,书中引用了马克思给女儿的信里一段话,讲到马克思夫人的死。
信上说:
“她很快就咽了气。
……这个病具有一种逐渐虚脱的性质,就像由于衰老所致一样。
甚至在最后几小时也没有临终的挣扎,而是慢慢地沉入睡乡。
她的眼睛比任何时候都更大、更美、更亮!
’”我不知不觉就落了泪,我分明能感受到平静的文字下那颗激动的心。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少年夫妻老来伴,只惜佳人已先去。
丈夫在悲痛之余不忘为妻子留下最美的文字,来悼念来回忆。
元稹如是,苏东坡如是,纳兰如是,巴金亦如是。
他们的妻子无疑是幸福的,假以文章让他们的爱情流传千古,我们作为读者无疑也是幸福的。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十年的惨痛生活,埋葬了太多本不该死去的人,我们能做的首先是正视这一历史,努力纠正,不要再让这种事情发生。
死者已矣,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对于人类的历史来说,那个十年实在算不上什么。
也许后人记住的只有巴老的文章和他和萧珊的爱情。
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幸福、安宁……
【篇七:
《还念萧珊》读后感】
打开中国当代文学史,与“文革”题材相关的作品扑面而来。
“文革”时期不是一个属于文艺生存的时代,是文艺遭受践踏的时代,是无数文艺工作者的噩梦年代,是一个糟糕透顶的时代。
然而,“文革”结束之后。
关于“文革”题材的文学作品却像雨后春笋一般的现出勃勃的生机,较短的时间内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
纵观这些作品,它们的格调都是比较沉重的,阴暗的,悲观的,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尽是血和泪,以及对于过去那个时代的反思和诅咒!
这充分体现了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那场政治斗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巴金纪念自己亡妻的散文《怀念萧珊》便是这类题材文章的优秀篇章之一。
在这篇悼文中,作者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饱蘸对爱妻的无尽思念的笔墨,追忆了自己与萧珊在“文革”期间的不幸遭遇,以及对萧珊在临终前后发生的一系列情景的叙述。
文章最后以简练的语言追述了作者与萧珊的恋爱和生活历程。
这是一篇吊念亡妻的动人诗篇,同时也是对“文革”期间残酷的政治斗争的血泪控诉书。
作为一名着名的现代作家,巴金理应受到人们的崇敬和爱戴,他的生活应该是优于常人的,他的才智理当充分施展,为新生的共和国而贡献力量。
但是,那帮无知可耻的政治狂徒居然也要这么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惨遭迫害!
自己被莫名其妙地批斗,无端地关进“牛棚”,这已经足够彰显了这个时代的荒诞和政治的混乱。
但这些还不够,作者本人或因为“十四卷‘邪书’”而被“当作‘罪人’和‘贱民’看待”,但是萧珊也同样难逃厄运,被无知小孩任意辱骂,被罚扫大街,“遭受人们的白眼,人们的冷嘲热骂”,甚至在患上癌症之后都难以得到治疗,连住院都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
她有什么错?
难得仅仅是因为“他是巴金的臭婆娘”!
巴金对亡妻的爱情刻骨铭心,跨越生死,这篇文章以巴金特有的朴素语言向读者倾诉着那些难以回首的往事,内心难以抑制的悲愤和对亡妻的无尽思念,在作者看来,萧珊不仅是厮守了三十多年的妻子,更是“最亲爱的朋友”,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是那些狂热而无知的政客们的黑暗交易夺走了他的爱妻。
文章中虽然没有对于那场浩劫做出任何评论,只是如话家常般的叙述了一些生活事务,但作者的悲愤之情在无意中自然流露,这与巴金本人的伟大人格有关。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满怀激情的写道:
“我绝不悲观。
我要争取多活。
我要为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工作到生命最后一息”。
我要为这种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品质致上深深的敬意!
只有牢牢记住“文革”的人才能制止历史重演,阻止“文革”的再来。
【篇八:
《还念萧珊》读后感】
以往的我对待老师的作业很马虎,总是网络帮我的大忙,而今同样的问题摆在面前,我又将何去何从,是一位读者的良知?
还是疲于应付?
面对巴金这位已逝老人,我选择真实!
这样的选修课是我最骄傲的选择,学习巴金的作品也给我最大的启迪,作为二十世纪不多的几位文学大师之一,但他从来不认为自己为文学而文学,甚至不以文学家自居,他认为自己的写作全是为了说心里话,发出内在的呼喊。
如他自述所言:
“我现在的信条是,爱那需要爱的,恨那摧残爱的。
”
《随想录》发起一场历史回顾与反思的热潮,“说真话”成了全社会率行与唤吁的人格品质。
给了迷途中人们开出了治“心”病的良方。
用托尔斯泰评价卢梭“十八世纪全世界的良心”来形容巴金先生,也是恰如其分的,作为青年的航标与动力的巴老(我的确不知道如何来称呼这位善良的真实的老人,想来想去暂且称为巴老了)。
爱与恨,泪与血,人性、良知、热诚,是巴金先生丰碑一样的著述及其为人所表现出来的最鲜明的特质与基调。
巴老的名字是多么的响亮,纪念让他日日思念的往日朋友取做“巴”,追求无政府的信仰取做“金”,巴老的人格魅力跃然眼前,在巴老一生他看到太多苦难也理解苦难的生活,他努力着努力着,为了人民幸福他奋斗着,从这种奋斗中我看到巴老的信仰,为人民,为幸福坦然面对痛苦与失落,他希望他的努力能为人民带来一点幸福。
萧珊是巴老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作为妻子,她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挥的尽善尽美,她的善良让她在文革中一夜间称为“罪人”,被称为“黑老K”的“臭婆娘”,他期待巴老的改造很快很快的就会结束,她没有怨言的扫大街,当着民警的面,她被四人帮爪牙用铜头皮带狠狠抽了,她默默的承受着世界对她的“谴责”,这种痛苦与其说是巴老的痛不如说是中华民族的痛苦,巴老从来都是不敢马虎的对待组织“拷问”,他在晚年痛苦的说:
“我多么害怕她离开我!
我甚至愿意为我那十四卷‘邪书’受到千刀万剐,只求她能安静地活下去。
”他痛苦极了,他写道:
“我几乎要叫出声来:
‘一切都朝我的头打下来吧,让所有的灾祸都来吧。
我受得住!
’”。
“有无数锋利的指甲在搔我的心”是巴老生活真实写照,即使给人当作“罪人”和“贼民”看待,萧珊也是十分的支持他,她给了巴老生活的希望,他写道:
“到晚上九、十点钟才能回家。
我进了门看到她的面容,满脑子的乌云都消散了。
我有什么委屈、牢骚,都可以向她尽情倾吐。
有一个时期我和她每晚临睡前要服两粒眠尔通才能够闭眼,可是天刚刚发白就都醒了。
我唤她,她也唤我。
我诉苦般地说:
‘日子难过啊!
’她也用同样的声音回答:
‘日子难过啊!
’但是她马上加一句:
‘要坚持下去。
或者再加一句:
‘坚持就是胜利。
’“巴老写道:
因为《彻底揭露巴金的反革命真面》这篇文章“一个安静的夜晚给破坏了。
今天回想当时的情景,她那张满是泪痕的脸还在我的眼前。
我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