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女性人物形象分析金陵十二钗典型悲剧形象比较分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61527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楼梦》女性人物形象分析金陵十二钗典型悲剧形象比较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红楼梦》女性人物形象分析金陵十二钗典型悲剧形象比较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红楼梦》女性人物形象分析金陵十二钗典型悲剧形象比较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红楼梦》女性人物形象分析金陵十二钗典型悲剧形象比较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红楼梦》女性人物形象分析金陵十二钗典型悲剧形象比较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红楼梦》女性人物形象分析金陵十二钗典型悲剧形象比较分析.docx

《《红楼梦》女性人物形象分析金陵十二钗典型悲剧形象比较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楼梦》女性人物形象分析金陵十二钗典型悲剧形象比较分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红楼梦》女性人物形象分析金陵十二钗典型悲剧形象比较分析.docx

《红楼梦》女性人物形象分析金陵十二钗典型悲剧形象比较分析

《红楼梦》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金陵十二钗典型悲剧形象比较分析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内容摘要:

《红楼梦》继承民族小说艺术技巧的优秀成果,将女性形象的传统发挥到极致。

小说浓墨重彩的描绘了许多性格鲜明,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几千年来一直处于深闺的不谙世事的女子所罕有的才情,以及她们所经历的坎坷遭遇。

本文通过十二金钗中的几个典型悲剧的女性形象,在时代、家庭和受教育的背景来讨论其人格的形成,并透过大观园中红楼女儿的经历和所处地位,以及通过展示她们有声有色的真实的内心生活来探索个中悲剧的意义。

关键词:

金陵十二钗时代背景命运红楼梦

"Adreamofredmansions"femalecharacterimageanalysis

-jinlingtwelvestocktypicaltragedyimagecomparativeanalysis

Abstract:

"Adreamofredmansions"inheritingnationalnovelartisticskillofexcellentachievements,thefemaleimageofthetraditionaldevelopsacme.Inthispaper,throughthetwelvegoldhairpinseveraltypicaltragedyimageofwomen,inage,familyandtheeducationbackgroundtodiscusstheformationofpersonality,andthroughthegrandviewgardenindaughterbytheexperiencesandposition,andthroughtheshowtheysoundcoloredtrueinnerlifetoexplorethesignificanceofthetragedy.

Keywords:

Twelvejinlinghairpinerabackgroundfateadreamofredmansion

目录

一、痴心丫头与二木头1

(一)香菱的人物形象2

(二)贾迎春的人物形象3

二、水中月和镜中花4

(一)金玉良缘薛宝钗4

(二)木石前盟林黛玉6

三、机关散尽太聪明与才智精明志智高8

(一)生前心已碎王熙凤8

(二)瑶池仙品贾探春10

参考文献:

12

 

引言

《红楼梦》中生活的是一群有着鲜明个性的美的女性形象,她们风姿绰约,无以类比,各自都怀揣了一段令人捉摸的身世秘密。

比干裙钗,巧笑美目,风流文采,争奇斗艳。

“金陵十二钗”多数都是才情并茂,出类拔萃的。

可“一目十行”的林黛玉;怀有“中兴”之志却不幸身为庶出的贾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

南省人称“辣子”的王熙凤,做了不少谋财害命的事,但也是“脂粉队里的英雄”;还有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人皆言黛玉所不及的薛宝钗。

各女子娇艳绚烂却也命里注定悲剧,宝、黛悲剧历来凝集了众家之说,本文固然也要陈述观点,但同时不见经传的香菱和贾迎春身上折射出来的大家庭的悲剧也同样值得人深思。

悲剧是具有永恒意义的,本文试以在怀金悼玉的主调中,透过对贾迎春、香菱、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探春这六个女人的形象分析和背景分析结合人物判词来对她们的命运进行追踪解读。

一、“痴丫头”与“二木头”

(一)香菱的人物形象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根并荷花”,指菱根挨着莲根,隐寓香菱就是原来的英莲。

“两地生孤木”:

拆字法,两个“土”字,加一个“木”字,是“桂”字,寓夏金桂。

后两句判词言香菱的结局当是被夏金桂虐待致死。

在万紫千红、四溢芳香的大观园,曹雪芹不仅用“一把心酸泪”培植出牡丹花和绛珠草这样的名花异草,同时也灌溉着一朵朴素别致、暗香浮动的菱花香菱。

香菱位列金陵十二钗副册之首,是大观园中一个命运变化莫测的女子宿命。

香菱本是苏州阊门外户甄隐士的独生女,“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也推他为望族”。

父母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

英莲生得粉妆玉砌,十分可爱,眉心中有个米粒大小的胭脂胎记,更显得俊俏标致。

因此被全家视为掌上明珠,十分疼爱。

但是香菱第一次出场时,作者就借癞僧之口说出了香菱悲惨的命运:

“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里作甚”?

“有命无运”正是对香菱一生最为贴切的形容。

在元宵之夜,“甄士隐命家人霍启(祸起)抱着英莲去看社火花灯,半夜中,霍启应要小便,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

待他小解完来抱时,哪有香菱的踪影?

”从此香菱如石沉大海般音信渺茫,父母也因为她的失踪双双卧病。

祸不单行,隔壁葫芦庙里失火,甄家受了池鱼之殃,家财荡尽…..。

这一情节,正应“累及爹娘”的判词。

香菱幼年被拐的经历对她的一生又莫大的影响,虽然作品中对这些经历没有浓墨重彩的描写,但香菱小时候跟着拐子悲惨生活我们还是可想而知的。

当她与拐子租住在葫芦庙家时,凭着眉心的那一点朱砂痣,葫芦僧依稀认出她是当年的英莲,渐渐盘问诱导她的身世,她也只说“不记得小时候的事情”。

在拐子喝醉时她却庆幸自己可以嫁给冯渊,公然自叹“我今日罪孽可满了”。

嫁给冯公子后,“必不以丫鬟相看。

况他是个绝风流人品,家里颇过得”,“若能聚合了,倒是件美事”,可是“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薛蟠从中作梗,冯公子被打死,就这样,香菱又一次被命运抛入火坑。

香菱以妾的身份跟随薛蟠进京,但她并没有获得薛姨妈的承认,又没有给薛家生下一男半女的子嗣后代,因此并不受薛家上下的重视。

只有薛宝钗同情她可怜她,亲自给她取了“香菱”这个清新高雅的名字,又将她引进了大观园中,跟黛玉诸人学诗,度过了香菱一生中短暂的幸福时光。

就在香菱被大观园的姊妹们认可时,薛蟠却和“桂花夏家”的小姐夏金桂成婚。

夏金桂利用香菱的天真,成功的将“香菱”变成可以任意欺凌的“秋菱”,可惜香菱对此毫无察觉,从不提防,“傻气”十足。

《红楼梦》第五回出现的“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对香菱的一生有这样的判词: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根据脂砚斋的评论,我们知道“两地”即两个“土”字,合起来是一个“圭”,加上“孤木”就是夏金桂的“桂”字,所以在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中,“有命无运”的香菱是被夏金桂主仆折磨虐待而死的。

在经过拐子摧残后的香菱已经完全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勇气和渴望,成为一个麻木怯懦的人。

有人说过,痛苦的经历和心灵的创伤是一种财富,能使人变得更加坚强勇敢。

但是在香菱身上,自始自终未能看到其“抗争”的一面,甚至连“怨言”都不曾有。

香菱只是一个内心空白的女性,在她短短一生中,她将自我的全部价值投入到识字学诗中,对身边的事情不闻不问,除了诗之外,似乎没有过任何追求,无论对人还是对事,香菱从来都没有主动过。

当厄运来临时,她也只有麻木的坐以待毙。

(二)贾迎春的人物形象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首句“子系中山狼”中“子系”二字合成“孙”的繁体字,指的是迎春的丈夫孙绍祖。

“中山狼”用的是《中山狼传》的典故,喻凶狠残暴而又忘恩负义的人。

这里是比喻迎春丈夫孙绍祖的险恶狠毒。

“得志便猖狂”写得意后便为非作歹,横行霸道。

孙绍祖在家境困难时曾经拜倒在贾门府下,乞求帮助。

后来,孙绍祖在京袭了官职,又“在兵部侯缺题升”,一跃成为“暴发户”。

贾家衰败后,孙绍祖向它逼债,任意践踏迎春。

与“痴丫头”同样缺乏反抗,逆来顺受的“二木头”---贾迎春。

贾迎春是贾赦与其妾所生的女儿,贾琏的妹妹,在贾家姐妹中排行老二。

她生的很美,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虽为荣国府千金,但尊贵的身份并没有带给她任何欢乐。

父亲贾赦纵情淫乐,对她漠不关心,生母早亡,哥哥贾琏与嫂嫂凤姐一个只顾寻欢作乐,一个只顾盘剥利己,再加上自己庶出,继母邢夫人自私狭隘,也无过人的才智,成为大观园里无人关注的对象。

在《七十三回》中她的攒珠累丝金凤首饰被乳母拿去赌钱输掉,她置若罔闻,不予追究。

丫头设法替她追回,她却说:

“罢,罢,罢,省些事来,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事。

”侍女绣桔看不过去了,忿忿地说:

“姑娘怎这么软弱,都要省起事来,将来连姑娘还骗了去呢。

”绣桔和迎春祖母的儿媳争理,王柱儿媳妇却叫嚣迎春和下人要钱。

众人正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迎春见劝止之时,索性听之任之,“自拿一本《太上感应集》看”,“若有不闻之状”。

表面上的与世无争,实际上是她内心的怯懦,缺乏勇气。

最终的结局也如判词里写的“金桂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痴丫头”和“二木头”不同的出生背景,却有着相同的逆来顺受和麻木不仁。

同样缺乏安全感的两个人,对她们而言,最安全的安全感,就是停留在已经习惯的不安全当中。

她们的自我价值更像是随波逐流的浮萍,有着超然物外的性格,却没有超然物外的社会环境与之相适合。

迎春和香菱二人如果在一个风平浪静,碧海无波的环境下,宽以待人,与世无争的性格,可以让她们乐天知命,平庸而快乐地过一辈子。

但是在封建社男尊女卑的环境下,二人共同的结局正如王夫人所说的“我的儿,这也是你的命”的惨死。

香菱和迎春都是那个时代,所有无力反抗,以及不知反抗的弱者的缩影,她们的悲剧,固然不可避免的被打上了“社会黑暗”的烙印,但不可否认的是,她们的性格中本身潜藏着的懦弱、被动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也是铸就了她们悲剧的因素。

二、“水中月”与“镜中花”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指薛宝钗,“金簪”喻“宝钗”,“雪”,谐音“薛”,句意暗寓其结局之冷落与凄苦。

“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指林黛玉,“玉带林中挂”,前三字倒读谐“林黛玉”三字,又暗示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牵挂。

(一)金玉良缘薛宝钗

《红楼梦》中的女性对传统的妇德有着自觉的维护。

有人说:

“十二金钗里没有一个三从四德的女子,这是不合理的。

十二金钗固然是按照“才德美”新型品评模式塑造的新型女性,在女性的才与美上,都有比较觉醒的追求。

但他们从未否认过传统妇德。

最典型的人物就是薛宝钗,薛宝钗是自觉回归传统妇德的。

护官符有句“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薛家是采办杂粮的“皇商”,因此,他们与贾家那种传统贵族式官僚世家不同,尤其是大异于林黛玉那种已经破落的中等官僚家庭。

宝钗的母亲是王夫人的亲姐妹,虽住荣府,却并非经济上的而依赖别人。

与黛玉孤女无依寄人篱下的情形完全不同。

而宝钗因为是“皇帝征采才能…在世宦名家之女,皆得亲名达部,以备选择,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人才”赞善之职。

(第四回)因此黛玉博览诗书,只是为了满足文艺兴趣,发挥性灵,于是心醉于《西厢记》、《牡丹亭》这种浪漫传奇。

她博闻强记,多才多艺,经史子集融会贯通,诗词歌赋博采广收,惜春作画她能够讲出一套套画画的批评;湘云作诗,她也能说出一套吟诗的理论;连以“杂学旁收”著称的宝玉有时候也得求助于她,如元妃省亲时对宝玉诗中的将“绿玉”改为“绿蜡”。

在“才德美”的新型评价模式中,女性的诗歌创作之才也被认为是德的一种扩展,而薛宝钗干脆连女性创作都通通排斥。

在第42回,宝钗说:

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

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蹋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

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宝钗博学,而且颇有才气,但她在诗社之外,鲜有创作,这点与林黛玉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王熙凤眼中的宝钗,“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表现了她“克己复礼,明哲保身的处事哲学。

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待人亲切自然,对处于封建阶层下层的被压迫也一视同仁。

她能把这一家长幼尊卑的各色人等都处得和睦而得体,不苛不纵;把繁杂的家务管理的井井有条,不奢不吝。

对大观园下人们,她也能体贴他们的起早晚睡,终年辛苦的处境,为他们筹划一点额外的进益。

湘云要请客而又没有钱,她便替她设计,从自己的店里要了些螃蟹给她做东。

金钏儿挨打后跳井死了,王夫人心里懊恼,宝钗却解释到:

“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跳井…或者是在井旁边玩,失了脚掉下去的….”

另一方面,商业世家无形赋予了她计较厉害的性格,善于把握现实利益的人能够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感情。

她永远以平静的态度,精细的方法处理着一切。

冷静的人并不一定恬淡寡欲,事故深透的人也并不一定消极。

贾母喜欢热闹,看戏的时候宝钗就专点《西游记》这一类的闹戏。

宝钗一样和姐妹一处说笑,对于黛玉随时随处投射出来的枪剑,总是忍让,而少还击。

她知道黛玉是一个口齿尖利而胸无城府的人,于是冷静地窥视着她的弱点。

果然有一次黛玉当众引用《西厢记》的词句,被她逮住了机会,宝钗冷笑到:

“好个千金大小姐!

好个不出门的女孩子!

满嘴里说的是什么,你只实话说罢。

”(第四十二回)宝钗说了一整套的做闺秀的大道理,把黛玉教训得“垂头吃茶,心下暗服,只是答应”。

接着便是送人参燕窝给黛玉,推心置腹的交谈以及对黛玉的种种温慰。

于是被她先立威后施恩而降服下来的黛玉便叫她做“姐姐”。

宝钗多次劝诫宝玉不要在女儿堆里混,勉励他去走仕途经济之路;在宝玉离他而去之后,也能泰然处之,担负起家庭女性的职责。

这都源于她处处以传统妇德要求自己。

“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这是薛宝钗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可见,她不但承认封建礼教禁锢,压制女性的合理性,而且以身作则,大肆宣扬,以便清白女子心悦诚服的接受。

秉着时代的教养,她学习一切,应付一切,努力完成女性生活最正常、最标准的任务。

但在“金玉良缘”的预言下也难逃“金簪雪里埋”的结局。

(二)木石前盟林黛玉

黛玉虽出生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好景不长,六岁失去母亲,既无兄弟姐妹,林如海对她特别宠爱,请老师当儿子一样教她读书,天生的孤高要寄人篱下,因此步步小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怕被人耻笑了去。

自幼成长环境一直比较宽松,并没有接受太多妇德的灌输。

来到贾府之后,贾母疼爱有加,就连女红之事也没有过多要求。

可见黛玉受妇德影响最少。

黛玉的做人处事个性鲜明,她从不对宝玉说那些“混账话”。

林黛玉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主要表现在她的诗歌创作中。

在大观园的日常生活中,“诗”不仅是一种日常娱乐工具,还是她彰显自我价值的重要方式。

当她心中强烈的感情无人诉说的时候,只有借诗来抒发心中的夙愿。

林黛玉便是这诗国中的翘楚。

在黛玉心里面,从未想过要掩饰自己的才华。

宝玉的姐姐元春省亲回家时,命众姐妹作诗,黛玉便有心要大展奇才。

无奈元春只让作一首,所以转而帮助宝玉。

她所做的《杏帘在望》在宝玉的诗作中被元春一眼看重,大加赞赏。

在诗社活动中,黛玉才思敏捷,常常在最后一刻一挥而就,词句凄美婉转,字字珠玑。

她创作诗歌有着更为明确的自我实现的创作动机,作诗更是为了抒己之怀。

这类诗作情感真挚,感人肺腑,更能展现她的个性和人生追求。

她欣赏个性独立、敢爱敢恨、敢作敢为的红拂,认为她是“女丈夫”。

这是她对女性敢于独立、敢于追求自我的肯定。

在她命运真实写照的诗作《葬花吟》中,黛玉唱出了她的人生理想,那就是至死都要保持人性的自然纯洁。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但她从未屈服过。

她认识到现实世界的肮脏龌龊,发出“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的呼喊,她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即使是死,也要死得干干净净,“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堆净土掩风流”。

由于她的封建官宦小姐出身,难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爱情的蠢蠢欲动和传统封建伦理道德形成了难以协调的矛盾。

一方面,她要求宝玉爱情的无限忠诚,稍有不对她就大发醋意,和贾宝玉拌嘴,“使小性儿”。

在得知宝玉娶了宝钗时“迷失了本性”,在第九十回中宝黛二人在“迷失了本性”的情况下见面,礼数全无,一个“疯疯傻傻”,一个“恍恍惚惚”,“只管对着脸傻笑起来”,把在场的人吓得目瞪口呆。

这种场面正是没有封建礼教主持的一场真正的婚礼,一次真心的夫妻对拜。

也是宝黛间“心贴心,心哭心,心换心的刻骨铭心的境界和体验!

另一方面她又责怪宝玉“竟不避闲”,甚至“气的说不出话来”。

在她的字典里,“爱就一个字”,其余贫富贵贱、兴衰际遇全然不问。

爱只是自我消耗品,爱是爱消失的过程。

她心里清楚宝玉“心里有妹妹,但见了姐姐把妹妹给忘了”,但是她却始终不肯放弃爱情,放弃理想,可谓痴到极处、情到极处。

然而她这种“顽强的痴情”使她在爱情的路上可以走完最后一步,却始终无法敲开封建包办婚姻的“铁门”。

正如林黛玉清醒认识到现实社会的不堪,转而寻求“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但“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可见,黛玉无论如何也是要死的,即使不被封建礼教“以礼杀人”(戴震语),也会被自己的爱情追杀所杀,死亡对于她而言是唯一的出路。

于是她就这样无可挽回的死去了,留给后人“人生长恨水长东”的一声叹息。

在大观园里,宝钗在做人,黛玉在作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自由恋爱;宝钗有计划的适应着社会的法则,黛玉任自然地表现自己的性灵。

于是环境容纳了迎合时代的宝钗,而扼杀了违反现实的黛玉。

三、机关算尽太聪明与才智精明智自高

(一)生前心以碎王熙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凡鸟”合而成“凤”字。

此“判词”隐寓王熙凤的结局。

据脂批,贾府“事败”,王熙凤曾落入“狱神庙”,后短命而亡。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王熙凤出生于高贵而又当权的大家庭里。

她幼小被当成男孩教养,因此她比普通闺秀能更广泛的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生活,见闻丰富,多具有待人处事的能力。

嫁到贾府做了孙少奶奶,既是王夫人的内侄女,又被派为荣府管家事务。

她能居于优越的地位,也由于她在统治地位中出众的才能,周瑞家的曾对刘姥姥介绍说:

“这位凤姑娘虽小,行事却比别人都大呢!

如今出挑的美人儿一般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

再要堵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她不过呢!

”贾珍也说她:

“从小玩笑时就有笑伐决断,如今出了阁,越发历练老成了。

”她的管理才能在协助宁国府时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她的能力还突出表现在经济方面。

第十一、十六、七十二回等多处写凤姐放债取息,另外她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大闹宁国府,赚取尤二姐,避让贾探春,凡此种种无不表现出了解把握各种人事机微的做人奸猾和才智,这些都是妇孺皆知的。

因此王蒙说:

“王熙凤其人虽然没有高水平的战略眼光,个人的道德也颇可非议,但她的精明强悍机变却使她成为能够胜任贾府日常管理的唯一的、无可替代的人物”。

她缺乏文化教养,也不会吟诗作对、行酒令打灯谜等等。

她文化水平太低,不懂一般闺阁中琴棋书画的消遣,在衣食享受权利的争夺中,并无精神生活可言。

她的生活条件中缺少一个儿子,唯一的女儿巧姐也要请刘姥姥起名字,靠靠她的“福”。

唯一的知己秦可卿死了,从此成为一个绝对孤立的人。

对自己的心腹丫鬟平儿,她也不免要防范和猜疑。

于是,她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到权术的争夺当中。

统治阶层权术家的特长之一是善于在诸般矛盾当中紧握住最有利于自己方面的环境。

贾府的最高权威者是贾母,贾母似乎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缺憾了,她不幻想得不到的要求,所不可少的就是要一切人来满足自己的晚年安享,凤姐就把如何经常为贾母制造热闹,博取欢心,当成自己的主要工作。

在贾母的宠爱支持下,凤姐常把封建家庭的尊卑长幼等体制,搅的稀烂,别人无可奈何。

王熙凤也深知她绝不可能单单依靠满足贾母一个人,就能在荣国府站得稳,做的通。

她必须既有严酷的压制别人的威力,又要照顾到各方,面面俱到,具有多种多样适应的方法。

她除了弄机变权术、搞贪污克扣之外,口才又成为她抬高自己打击别人的锋利武器。

口才威势是作战的武器,掌握权力掠夺财富成为她自我价值实现的目的。

曹雪芹曾借贾琏的心腹小厮兴儿做正面的暴露。

他对尤二姐说:

“我告诉奶奶,一辈子不见他才好:

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美国剧作家王尔德说:

“在我年轻的时候,曾以为金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现在我老了,才知道的确如此。

为了感到命运之威胁和地位动摇的恐怖,她必须用尽一切阴谋与残忍以控制环境,以排除异己。

她压倒一切,也到处树立敌人,曾几乎被死敌赵姨娘阴谋害死。

她知道自己所处的是怎样的危险境地,曾对平儿说:

“自己得罪的人太多了。

”但是因为权高责任重,“骑上虎背,虽然看破些,一时也难放宽”。

因此,她只能本着“宁可我负人,不叫人负我”,“日暮途穷,则倒行而逆施之”的理论,硬干下去。

“弄权铁槛寺”是暴露凤姐的贪污;“毒设相思局”是指凤姐的残忍,刻画出了王熙凤自恃和狠毒的形象。

凤姐总揽贾家事务,她最看得清楚这一大家庭的矛盾和危机。

她越感觉到好景不长,越不宽容别人,越不放松自己,她日夜辛劳,就《红楼梦》序诗中所写,“一丛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贾府抄家,贾母死亡,王熙凤坏事做尽,威权丧尽,贾琏也对她冷淡疏远,以后又送她回南京去,最后结束了生命….。

(二)瑶池仙品贾探春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前两句写探春虽然才精志高,但时运不佳。

后两句写探春远嫁海隅,一去不返。

贾家四姐妹的名字“元”“迎”“探”“惜”可以读作“原应叹息”,曹雪芹把她们的命运一概感到悲惨,不过单单把其中的三姑娘探春写成一个才能出众,是一个与王熙凤有着一样政治风度,不同凡响的人物。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观念下,探春已经为自己身为女子感到不幸,而“庶出”更是她挥之不去的阴影,她虽生的“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鹅蛋脸蛋,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亡俗”,但她偏偏“庶出”,而且有一个人人所不齿的姨太太母亲和一个品行恶劣的弟弟,让洁身自好的探春陷入了左右为难的窘境。

她因自卑而自尊,又因自尊而自强。

探春面对着自己家庭形势黑暗腐朽,明争暗斗,危机四伏,败在旦夕。

她既不是同流合污,也不是熟视无睹,更不和宝玉、黛玉那样对现实只是唾弃与反抗,而是自己经常保持清醒,把是非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对自己的日常生活,一向是谨言处理,迎春的丫鬟思琪为了要吃蒸蛋而大闹厨房,惜春的丫头入画偷存哥哥的银物而获罪,探春的丫鬟却从来没有发生什么毛病。

三姑娘一方面律己甚严,另一方面却是谁也碰她不得的,正如平儿对众媳妇所说的:

“….她是个姑娘家,不肯发威动怒,这是她尊重,果然招了她动了大气,太太也得让她一二分,二奶奶也不敢怎么样,二奶奶在这些大姑子小姑子里头,也就只单怕他五分….。

她受过教育,见识非凡,所以有着居安思危的更为深厚的忧患意识。

当王善保家的怂恿而大举抄检大观园中,唯有探春毫不慌张畏惧地严阵以待,并且一针见血的指出:

一个威武堂皇的贵族之家,趋向崩溃,必得先来自内部的分裂和腐朽。

而且由他们自己制造出来的种种祸乱。

面对贾府日益衰败的局面,她痛心疾首,力挽狂澜,改革贾府,做了一回实干家;她的志向远大,她宣称但凡是一男子,早就出去见一番世面了。

连王熙凤也为她叫好:

“她虽然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她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厉害一层了。

”探春提出了影响面比较大的节约和对大观园的新的管理方案,节省了开支,花木竹稻等又有人管理、保护。

增加和维持园子的整洁,于各个方面都有好处,而且剔除了贾府账买办经手收支的中饱。

在“群芳开夜宴”时,探春抽到“瑶池仙品”的杏花。

生于封建家庭中,探春无法做到绝对从容。

王熙凤早经平儿透露:

探春在自己家里得到王夫人和大家的重视,但一遇到婚嫁家庭问题,就难免要受到当时轻视“庶出”的影响。

果然趁着趁着出差外地的机会把探春许配给了极其辽远的“海疆”地方。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她无法改变出身的致命弱点,虽“才智精明智自高”却是“生于末世运偏消”,尽管能干,也挽救不了她那无法改变的命运,更挽救不了她那贵族之家的破败,最后只得“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