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书法讲座第45课笔记:大圈的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15987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简书法讲座第45课笔记:大圈的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45课笔记:大圈的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45课笔记:大圈的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45课笔记:大圈的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45课笔记:大圈的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简书法讲座第45课笔记:大圈的折.docx

《黄简书法讲座第45课笔记:大圈的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简书法讲座第45课笔记:大圈的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简书法讲座第45课笔记:大圈的折.docx

黄简书法讲座第45课笔记:

大圈的折

1.两种线条

前两堂课,讲的是转圈,包括大圈和小圈。

转圈写出来的是弧线,今天讲讲折线的情况。

书法中的弧线,形状很多,可以是四分之一圈,可以是半圈,可以超过半圈,也可以是逆时针的弧线。

有时候还可以见到方向不同的弧线连接。

一根线条之所以成为弧线,就是因为有暗节点,如果这些暗节点变成了明节点,那这些弧线就会变成折线。

简言之:

弧线和折线的分别,在于节点的运用。

行笔时暗节点造成弧线。

行笔时明节点造成折线。

2.转换节点

刚才的结论,可以提供一个思路。

如果你想写折线,只要把相应的弧线暗节点变成明节点就可以了。

拿右上角为例,这是横和竖的结合。

当你写六号位一横的时候,笔锋是横放的,当你写八号位一竖的时候,笔锋变成竖放的了。

所以写这条折线的关键,就是怎样把笔锋横向的运动,改成竖向的运动。

这个明节点,就是要完成这样一个笔锋转向的任务。

这时你可以想想,右上角用弧线是怎样写的。

弧线转角可以追溯到篆书,但在真行草各体中还保存着。

如褚遂良《阴符经》中的“用”字,这个右上角就是弧线。

笔锋走的路线是6—9—8,用了暗节点。

王羲之《兰亭序》中,也有弧线的转角,6—9—8是最普遍的右上角。

弧线是缓慢地转动,转动的角度很小,6—9—8的手腕动作是右中左,两个暗节点。

现在要把这条弧线变成折线,就很容易了。

手腕动作是一样的,都是右中左,行笔时分两次转向,每次四十五度,笔锋方向就从横向转为竖向了。

要注意这是一条线,不是三条线的合成。

它是这弧线的暗节点变成明节点的结果。

褚遂良《阴符经》中有个“国”字,右上角6—9—8用了明节点,写成折线。

这根折线还比较细,最多二分笔。

所以写起来很轻松。

要注意这个方法有一个缺点,就是那一竖向右移动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

举例还说,本来有一个方框,右上角是A点。

一竖从A点往下写。

如果右上角用了三面换,横竖相交点就从A移到了B,一竖是从B点往下写,这样方框内部的空间就比较大了,字形就会变宽。

就这个“国”字来说,方框里面的笔划较多,字形宽一点问题不大,如果方框中的笔画少,方框太宽就会觉得肥胖。

所以有些时候我们希望这个方框瘦一点,那在写这个三面换的时候,加多一个7号位的的动作。

把位置拉回来一点,然后写一竖。

褚遂良《阴符经》中的“阳”字,箭头所指处就有这个动作。

所以右旁“日”字部分,看起来就比较瘦。

米芾《虹县诗》中的“碧”字,箭头所指处也是三面换折线。

它不是3—9—8,而是3—9—7。

最后这一竖笔强力拉回到左面,就是要缩小方框中的空间。

所以用到这种6—9—8三面换折线,关键是中间的这个9。

如果你写9的时候笔锋是行走的,走得越远,下面8这一竖越是向右,字形就越宽。

如果你写完6这横笔,9号位只做下蹲动作而不行笔,然后换面8号位写一竖,这就不会拓阔空间了。

你看这四个“国”字,左边两个九号位笔锋是行走的,右边两个,九号位笔锋没有行走,只是换面。

临贴的时候,要看清楚这种区别。

王羲之《兰亭序》中,也有9号位直接换面的写法,“目”字右角3—9—8换面,整个字形瘦长,字心紧凑。

要注意,换面会有一个侧锋角,侧锋角可以写得很清晰,王羲之“兰”字右角3—9—8,侧锋角非常干净利落。

现在你容易看懂了,褚遂良《阴符经》中这个“者”字,箭头所指的这根折钱,6—9—7,9号位也没有行笔,只是换面。

他换得很果断,好像刀切一样。

我知道很多同学害怕侧锋角,这是难度比较大的,开始学书法的时候,侧锋角可以缓和一些。

好像智永《真草千字文》这个“同”字的右上角,慢慢熟练以后,会好起来的。

3.用踆锋过渡

刚才讲的方法,只适用于一根线条的内部,它中间没有收锋动作,换句话讲,也就是没有“断”过的长线条。

接下来讲解两根线结合折线的方法,这就不是长线条了。

其实最常用的两条线结合的方式,还属踆锋。

这是“九用”之一,最常用最可靠。

节点的迭合

41课我讲过复合节点,用踆锋连接两个笔画,譬如一横和一竖连接起来,那就可以用踆锋。

连接以后,这个节点就是一个复合节点。

整根线条就是复合折线。

踆锋一定是明节点,它有没有缺点呢?

也有。

这种节点比较实,份量比较重,颜色比较黑。

(张即之《书杜甫诗》)一个字中如果用得太多,会影响最后的效果。

譬如刚才这条三面换的折线,如果两个节点都改成踆锋,因为靠得太近,体积又大,出来的效果就是这样子,当然不好看了。

所以有的时候,还是要用换面。

踆锋的节点,我已经讲了很多,今天要补充的一点是:

踆锋顺时针两圈是可以用其他方法来替代的。

你看王羲之这个“风”字的右上角,就是用踆锋顺时针两圈来写的。

但文征明这一个“风”字,右上角就有点不同,它是逆时针转的,只需要一个圈。

我把两个字放在一起,做个比较。

可以看到,这两种方法写出来的效果是不同的。

简言之:

节点书写规则:

顺时针两圈,等于逆时针一圈。

反过来,逆时针两圈,等于顺时针一圈。

你可以选用任意一种。

但不要以为反过来一圈必定容易过两圈。

对于用右手的人来说,始终是顺时针比较顺手。

在《阴符经》中,用逆时针一圈替代顺时针两圈的地方很多,如这两个字,我圈出来的节点,就是逆时针的。

4.用尖锋过渡

两根线条连接成复合折线,除了用踆锋以外,还有什么方法连接它们吗?

有,这就是用尖锋过渡。

你看,这两根线条要结合成复合折线,不用换面,不用踆锋,还有什么手段?

我们知道,用尖锋写这样一折是没有问题的。

因为尖锋线很细,转向也就容易。

这样一想,有办法了,只要把一横的尾巴改为尖的,和竖笔的尖锋相对,这不就等于用尖锋过渡了吗?

这种方法,称之为尖接。

你看智永这个“国”字的右上角,横笔以尖锋收,竖笔以尖锋起,两个尖锋相对,这就是尖接。

尖接是最灵巧的折法,你稍微离开纸面都可以。

再来看文征明这个“为”字,你看中间这条折线,3—7—3—7。

3和7的连接处,也是尖接的。

你可能会想,这是不是换面呢?

有点像,但到达转折点的时候,是用尖锋来过渡的。

光用侧锋交接,交接点就会变成断尾。

顺便和各位复习一下,一根线条尖尾巴收,那是揭笔,“九用”之一。

揭笔有两个动作:

第一个动作是倾侧笔锋,这时落后的尖锋就会移到前面来。

然后第二个动作,揭腕把尖锋“平发”收笔。

这些以前已经讲解过,如果忘记请复习一下。

5.翻

好,最后再介绍一个写折线的技法,就是翻。

翻也是一种换面。

我们知道,写侧锋线时到达尾部,尖锋是在A点。

这时手腕向左,在A点取得5号位正锋,你就可以向八面锋中的任何方向行笔。

如果你向8号位写下来,很轻松就写成了一折。

如这个“羽”字的左边,是3—8两条侧锋线组成一个折。

3号线横笔是一挫,有很明显的断尾。

这时候尖锋在A点,手腕向左在A点回到5号位,然后取8号面向下写竖笔。

这样,3号线和8号线就组成了一个折。

这样的动作,历史上有人称它为“翻”。

“翻”是很轻巧的写折线的技法。

好,先来三面换,右—中—左,这里的中,笔心是运行的,加粗点,右—中—左。

下面呢,中间这一段不运行,只是下蹲。

右,下蹲,然后换面。

这个下蹲的意思,就是压弯笔心。

好,右,下蹲,换面。

这也是三面换。

当你一横写过来,到尾巴的时候你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向后,在这个地方取得五号位,还有一个就是向前,就是揭笔,那么尖接的意思它是向前的。

来到这儿手侧,向前,然后写一竖。

这就是尖接。

如果你写一横,一挫向后,然后换面,这也是折。

本节要点:

改暗节点为明节点,就是折线。

踆锋顺向两圈等于反向一圈。

尖锋过渡,翻。

要点解读:

思考题:

羽字起手第一笔用“翻”,这横竖究竟算一根线呢,还是算两根线结合?

王羲之《丧乱贴》这个折角,是怎样写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