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内阅读.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158753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内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内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内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内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内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内阅读.docx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内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内阅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内阅读.docx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内阅读

2019-2020年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内阅读

文段1:

阅读诗歌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1、这首诗写作的顺序是从(    )写到(     )

2、诗中的哪些字词体现孤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闲:

         _        厌:

              

4、请画一画诗人与敬亭山相对的画面。

忆江南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这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唐朝的白居易,你还知道他写过哪些诗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哪一句,看出诗人来过江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南美在哪?

抄出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不忆江南?

”是(    )A、设问句B、反问句C、陈述句

文段2:

①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②虽说是孔隙,可也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③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发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④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面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⑥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⑦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⑧大约行了二三丈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1.这段课文共有8句话。

其中第(   )句讲泉水的来路;第(   )句至第(   )句表面些小船的小,实际是在介绍孔隙;第(   )句写进内洞的方法;第(  )句至第(  )句写我进内洞的感受。

2.从作者经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可以看出孔隙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3:

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

沿着白皑皑的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的细碎的日影。

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

1、这一段话主要写七月天山的什么?

(  )A、森林B、日影C、水声

2、这一段话中写巨伞指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重重叠叠”写一写。

(       )的汽球     (      )的空气       (        )的小路

4、骑马的声音突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4: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母亲常安慰家里人: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的财富。

1、“我”家的生活情况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的话强调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理解母亲的话吗?

联系实际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库伯先生派人来,把奔驰汽车开走了。

那天吃晚饭时,我们全家围坐在一起,父亲显得特别高兴,给我们讲了许多有趣的事情。

1、父亲为什么会特别高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全家会讲些什么?

想象后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5:

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

“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1、年轻人目光灰暗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年轻人说的话告诉我们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6:

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可是一查黄河近年来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

黄河在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人们不禁要问:

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仿“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写比喻句。

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黄河的“表现”是怎样的,用“————”画出来。

2、文中的“1500”、“26”采用了(    )A、举例的写法  B、列数字的写法

3、“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是(     )A、疑问句B、反问句

文段7:

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

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

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一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1、用“△”标出罗丹的动作。

2、写出几个“全神贯注”的近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8: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有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1、这两段描写了漓江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归纳:

(1)漓江的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漓江的山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这两段文章采用的修辞的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文段9: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

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

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能飞机装上了雷达。

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

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出十分安全。

1、“终于”一词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秘密”指的是什么?

用“———”画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抄出一个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连线               

超声波               雷达

嘴巴                 电波

耳朵                  荧光屏

一、课标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

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们4.3班共有学生40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15人。

本班存在的问题:

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其中优生较多,可后进生也较多,(如姜玉凤、张堡城、张洪建等)时有不及格的现象发生,这与他们的基础差、家庭教育懈怠、学习习惯差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学期,仍将写作、阅读做为重点之重,尽心辅导,力求质量为先,面向全体学生,以训练促思维,促语文水平的提高,并与各科老师携手共同提高学生的成绩,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共40篇。

教材设计了8个专题。

依次是:

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

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

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

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4个固定栏目:

“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全册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四、教学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

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

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

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

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

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五、重、难点

1.再识字300—500个,会写字达到150-200个。

2.练字:

练钢笔字,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练毛笔字,写正楷。

3.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练默读,默读重在练习速度和理解大意。

5.习浏览,练阅读速度和信息查阅能力

6.习简单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学习仿写。

7.会修改自己的习作,会用标点符号(如冒号、引号)。

8.习作养成整洁、规范的书写习惯,可开展限时作文及专门书写速度训练。

9.简单的读书笔记,学会写内容梗概。

10.书信格式,学会写书信

11.用普通话交谈;学会倾听、请教,敢于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12.习辩论、演讲的一些基本方法。

13.会转述,能生动的讲述故事。

六、教学措施与方法

 1.强化学习习惯的养成

语文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如何让学生成为一个会学语文,用语文的人,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不仅仅是关注的知识的掌握,更主要的是让生养成会学习爱学习的习惯,这学期将继续关注以下良好习惯的培养:

(1)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习惯。

(2)能够自学课文的习惯。

特别是精读课文,如何让学生自己抓住重难点,学会分析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文句的表达方法。

通过略读课文学习方法的掌握,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3)大胆表达自己思想的习惯以及主动与人合作的习惯。

(4)把写作当成是一种乐趣。

爱写作也愿意写作。

(5)继续加强培养善于倾听的习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

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放松身心,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通过有目的学习,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其它学科、社会活动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加强古诗诵读和优美词句的积累,推广看课外书,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4.辅优补差活动

教学中既要注意培养那些优生,也要注意帮助后进生,缩小优秀生与后进生之间的差距,使全班同学都能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班级后进生帮助对象有:

姜玉凤、张堡城、张洪建、隋洪欣等。

主要措施有:

1、作业面批、有错及时改正。

2、课堂上优先提问、优先解难。

3、结合学习情况老师抽时间个别辅导,请班级里的优秀生为其接对辅导。

4、与科任老师、家长经常联系交流,形成教育合力。

5、鼓励为主,及时表扬。

6、重视思想教育,尊重信任,持之以恒,巩固后进生良好行为习惯。

5.重视思想教育,尊重信任,持之以恒,巩固后进生良好行为习惯。

(1)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其写作,强调真情实感的再现,给予写作技巧的指点,指导参与各种作文比赛。

(2)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多下工夫,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读杂书”,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3)在指导写字和朗读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技巧和书写水平。

六、时间安排

  第一单元:

12---14课时

  第二单元:

10---13课时

  第三单元:

12---14课时

  第四单元:

12---15课时

  第五单元:

10---13课时

  第六单元:

10---14课时

  第七单元:

12---14课时

  第八单元:

11---13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