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五科学下册实验说明模板.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15674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7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五科学下册实验说明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小五科学下册实验说明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小五科学下册实验说明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小五科学下册实验说明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小五科学下册实验说明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五科学下册实验说明模板.docx

《小五科学下册实验说明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五科学下册实验说明模板.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五科学下册实验说明模板.docx

小五科学下册实验说明模板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抽测实验说明

实验一

实验名称:

唾液能否消化淀粉

实验材料:

淀粉液、水槽、试管、试管架、温水、碘酒、滴管、温度计等。

实验步骤:

1、取两支试管,分别左右加入等量的淀粉液,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唾液,并摇匀。

2、将两支试管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

3、过一会儿分别往两支试管中加入一滴碘酒,观察现象。

我的发现:

没加唾液的淀粉液变成了蓝色,加了唾液淀粉液没有变色。

我的结论:

唾液能消化淀粉。

实验二

实验名称:

探究吸进和呼出气体的成分有什么不同

实验材料:

集气瓶、玻璃片、玻璃管、水槽、水、火柴等。

实验方法:

1、先收集一瓶人吸进的气体用玻璃片盖好,再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另一瓶呼出的气体用玻璃片盖好。

2、将点燃的火柴先后放入两瓶气体内,观察其燃烧现象。

实验现象:

把燃烧的火柴放入人吸进的气体后能继续燃烧,放入呼出的气体后立即熄灭。

我的结论:

吸进和呼出气体的成分不同,吸进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多,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

实验三

实验名称:

凸透镜成像实验

实验材料:

蜡烛、纸屏、凸透镜、火柴

实验步骤:

1、点燃蜡烛立在桌子上,把凸透镜立在蜡烛和纸屏中间,使三者成一条直线。

2、左右移动凸透镜或纸屏,使蜡烛的像清晰的落在纸屏上。

实验现象:

当凸透镜距离蜡烛近,距离纸屏远时,蜡烛的像是到立的放大的实像;

当凸透镜距离蜡烛远,距离纸屏近时,蜡烛的像是到立的缩小的实像;

我的结论:

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

实验四

实验名称:

斜面的作用

实验材料:

测力计、木板、小车、木块

实验步骤:

1、用测力计垂直提起小车,记下所用的拉力。

2、垫上一个木块与木板搭成一个斜面,用测力计在斜面上拉动小车,记下所用的拉力。

3、垫上两个木块与木板搭成一个斜面,用测力计在斜面上拉动小车,记下所用的拉力。

实验现象:

1、用测力计垂直提起小车时,所用的拉力是0.5牛。

2、垫上一个木块,在斜面拉动小车时用的拉力是0.2牛。

3、垫上两个木块,在斜面拉动小车时用的拉力是0.3牛。

实验结论:

使用斜面能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

(注:

按实际测得数据为准)

实验五

实验名称:

研究杠杆的作用

实验器材:

杠杆尺、铁架台、钩码等。

实验步骤:

1、把杠杆尺调节到平衡状态。

2、在杠杆尺的两端各选一点挂上钩码,当杠杆平衡时,记下物重、拉力、重点到支点的距离和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我的发现:

1、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省力。

2、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费力。

3、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不力也不费力。

实验六

实验目的:

定滑轮的作用

实验器材:

定滑轮、铁架台、测力计、杠杆尺、钩码等。

实验步骤:

1、用测力计提起50克的钩码,测出所用的拉力。

2、用定滑轮提起50克的钩码,测出所用的拉力。

3、用定滑轮提起50克的钩码,朝不同的方向用力。

实验现象

1、用测力计竖直提起50克的钩码,用力50牛。

2、用定滑轮提起50克的钩码,所用的拉力55牛。

我的发现:

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实验七

实验目的:

动滑轮的作用

实验器材:

动滑轮、铁架台、测力计、钩码等。

实验步骤:

1、用测力计提起50克的钩码,测出所用的拉力。

2、用动滑轮提起50克的钩码,测出所用的拉力。

实验现象

1、用测力计竖直提起50克的钩码,用力0.5牛。

2、用动滑轮提起50克的钩码,所用的拉力0.26牛。

实验结论:

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一、填空

1、袁隆平是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也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在国际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发明被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2、“多利”于1996年7月5日出生于英国罗斯林研究所,标志着生物技术新时代的来临。

2003年2月4日,多利因患严重的肺病而接受“安乐死”,“多利”的死亡反映了当前克隆技术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3、克隆动物是在没有精子的参与下,由单一的卵子经过人工处理改造并发育到一定时期后,被移植到“代理妈妈”的子宫内,正常发育后产下的动物。

它属于无性繁殖。

二、选择

1、世界上第一只克隆动物是(   )ABCD

A克隆羊     B克隆牛   C克隆鼠   D克隆猪

2、世界上第一只克隆动物是由(    )科学家完成的。

A德国  B美国  C英国  D日本

3、在国际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    )

A袁隆平  B达尔文  C爱因斯坦  D钱学森

4、国际上把杂交水稻当做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称其为(    )     A“植物克隆技术”     B“生物繁衍新技术”

    C“第二次绿色革命”     D“中国的绿色食品”

三、判断

1、克隆技术只会给人类带来不利的影响。

(    )

2、袁隆平是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

(     )

3、杂交水稻有效地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    )

4、克隆技术只是一个神话传说而已。

(    )

5、克隆人体器官技术现在已经成为了现实。

(    )

6、基因工程技术已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

(    )

四、简答

1、生物繁殖新技术有哪些?

答:

①、克隆技术      ②、杂交技术      ③、转基因技术

2、“多利”的诞生过程主要分为哪几步?

答:

①、从一只白面母绵羊中取出供体细胞。

②、从一只黑面母绵羊中取出未受精的无核卵细胞,即受体细胞。

③、将供体细胞的核与受体细胞融合,形成胚胎细胞。

④、将胚胎细胞转移到一只母绵羊子宫内,发育成小绵羊“多利”。

3、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

答:

有利方面:

①克隆人体器官治愈疾病。

②拯救濒危动物。

③使一片树叶短期内变成一片森林。

有害方面:

克隆人违背伦理道德,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14 植物的“分身术”

 (2011-05-0615:

49:

32)

转载▼

标签:

 

植物的繁殖

 

枝条

 

不定根

 

凤仙花

 

月季

 

杂谈

分类: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

一、填空

1、许多植物的生长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后代外,也可以用根、茎、叶等器官来繁殖后代。

用茎繁殖常用的方法有扦插、压条等。

3、扦插是剪取植物的一段枝条,把枝条的剪口部分插入湿润的土壤中。

不久,地下部分长出不定根,地上部分发芽,最后长成一株植物。

4、压条是把枝条从植株上弯下来,再把纸条中部的树皮剥掉下部半圈,然后把它埋进土壤中,让枝条的顶端露出地面。

等枝条生出不定根并长出新叶以后,再将其与母体切断。

二、选择

1、植物用茎繁殖常用的方法有(   )

①嫁接 ②压条  ③扦插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2、下列植物靠种子繁殖的是(    )

A小麦  B草莓  C月季  D柳树

3、下列植物靠枝繁殖的是(   )

A凤仙花  B月季  C甘薯  D玉米

4、靠压条法来繁殖新后代的植物是(   )

A天竺葵  B葡萄  C凤仙花  D月季

三、判断

1、动物与植物的繁殖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   )

2、甘薯只能靠根繁殖后代。

(   )

3、所有植物都会开花并结果。

(   )

4、多数绿色开花植物不能通过种子进行繁殖。

(   )

5、有的植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繁殖下一代。

(    )

四、连线

秋海棠  甘薯马铃薯  草莓  月季  向日葵  大蒜  小麦  辣椒         

 

 

种子        根          茎           叶

三、简答:

1、你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有哪些吗?

答:

①用根繁殖   ②用茎繁殖   ③用叶繁殖   ④用种子繁殖

2、一棵树上能结出不同的果实吗?

请写出你的想法。

答:

能。

用嫁接的方法把一种水果的枝条嫁接到另一种水果树上。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答:

大部分野草是靠种子或者根繁殖的。

大火仅仅烧掉了地上枯萎的部分,没有烧掉所有的种子和根。

所以当春天暖和的时候,野草又生根发芽了。

13 果实是怎样形成的

 (2011-05-0615:

48:

34)

转载▼

标签:

 

子房

 

果实

 

花粉粒

 

受精卵

 

雌蕊

 

杂谈

分类: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

一、填空

1、果实的共同特征是:

都有果皮和种子。

2、植物花蕊中的雄蕊产生的花粉粒,落到雌蕊的柱头上,使雌蕊子房里的受精卵受精,受精的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胚,子房和其他结构发育成果实。

3、在自然条件下,植物传粉包括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两种形式。

4、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的是(    )

二、判断

1、传粉的媒介主要有昆虫和风。

(    )

2、蜂鸟能传播花粉。

(    )

3、蜗牛不能传播花粉。

(    )

4、有些植物能通过水进行传粉。

(    )

5、在自然条件下,植物都是自己给自己传粉的。

(    )

6、胚被损坏的种子是不能萌发的。

(    )

三、分类

下列属于果实的是:

                                        

土豆、梨、地瓜、西红柿、藕、香蕉、草莓、桃、西瓜、猕猴桃、胡萝卜、核桃、栗子

四、简答题

1、果实是怎样形成的?

答:

①花药上的细胞产生花粉粒。

      ②花粉落到柱头上。

③精子穿过花粉管,与卵细胞融合。

④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胚。

⑤子房和其他结构发育成果实。

2、选择一朵还没开放的丝瓜雌花,用塑料袋将这朵花罩起来,过一段时间后,这朵花能否结出果实?

为什么?

答:

不能结出果实。

因为雄蕊产生的花粉粒不能到达雌蕊的柱头上,精子不能与卵细胞融合,所以不能结出果实。

3、用塑料大棚种植水果的果农,都喜欢在大棚内养几箱蜜蜂,这是为什么?

答:

蜜蜂可以为果树传粉,提高授粉效果。

1 食物到哪里去了

 

(2011-04-1910:

07:

32)

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

一、填空

1、人的口腔内有(唾液腺),它能分泌(唾液)。

2、嚼馒头时,感觉有点(甜),是因为(唾液里有一种促进食物消化的酶,它能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3、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有(口腔)、(食道)、( 胃)、( 小肠)、( 大肠)、(直肠 )、( 肝)、( 胆)、(胰)。

4、食物的消化,一靠(牙齿的咀嚼)和(胃的蠕动),将食物(粉碎);二靠(唾液)、(胃液)、(肠液)、(胆汁)、(胰液)等消化液的帮助,把食物变成(可以被吸收的成分)。

5、人体内消化器官分泌的消化液有(胃液)、( 肠液)、( 胆汁)、(胰液)。

6、食物中的( 蛋白质   )、(  脂肪)、(淀粉   )等营养成分在人体内不断地被( 分解  )、( 燃烧 ),提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同时生成( 二氧化碳  )、( 水  )、(  尿素 )等。

7、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是(小肠)。

8、食物在(胃)里被(研磨)和(分解)。

二、判断

1、唾液中的消化酶可以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

2、吃饭时看书、看电视对消化系统没有影响。

(×)

3、吃饭时要细嚼慢咽,有利于食物的消化。

( √  )

4、我们应该做到不挑食、合理营养。

(  √   )

5、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在小肠内被吸收。

( √    )

6、口腔只是食物的通道,食物在口腔中并不消化。

(  ×   )

7、食物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

( √    )

8、加工食品能长期保存,所以我们应该多吃。

(  ×   )

9、大多数食物是在口腔中被消化的。

(  ×   )

10、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

(  √   )

三、选择

1、检验唾液消化淀粉的试验中,用到的药品是( C  )

A煤油B酒精C碘酒

2、食物经过食道来到( C  )

A胃B肝C小肠

3、下列哪种做法不利于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的功能?

(C)

A吃饭定时定量B吃饭后不立即运动C边看电视边吃饭

4、边看书边吃饭会(   B  )

A分散精力,使饭粒进入气管B减少消化液的分泌,影响食物的消化C帮助记忆

四、简答

1、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

  

 ①不挑食

②定时定量

③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

④饭前便后要洗手

⑤吃饭时不要看书、看电视

⑥饭后不要剧烈运动

2、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

3、说一说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路线?

口腔、食道、 胃、 小肠、 大肠、直肠 、肛门

4、食物在人体内是怎样被消化的?

食物的消化,一靠牙齿的咀嚼和胃的蠕动,将食物粉碎;二靠唾液、胃液、肠液、胆汁、胰液等消化液的帮助,把食物变成可以被吸收的成分。

5、将一块馒头放入口中咀嚼,你会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嚼馒头时,感觉有点甜,是因为唾液里有一种促进食物消化的酶,它能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五、实验

1、设计实验证明:

唾液能把淀粉变成麦芽糖

实验材料:

淀粉液、试管、碘酒、滴管、温水、水槽

实验过程:

①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在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唾液,并摇匀。

②将两支试管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

过一会儿,分别往两支试管中加入一滴碘酒,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没加唾液的淀粉液变成了蓝色;加入唾液的淀粉液变成了蓝色。

实验结论:

唾液能把淀粉变成麦芽糖。

2、把一份米饭放在一个小盘里,把咀嚼后的另一份米饭放在另一个小盘里,分别滴上一滴碘酒,我们发现 没加唾液的淀粉液变成了蓝色;加入唾液的淀粉液变成了蓝色,这是因为淀粉遇碘变蓝色,这个实验说明唾液能把淀粉变成麦芽糖。

2 我们的呼吸

 

(2011-04-1910:

05:

40)

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

一、填空

1、( 呼吸  )意味着( 生命  )的存在,没有人可以在停止(呼吸)的情况下存活很长时间。

2、我们吸进和呼出的气体( 不同  )。

呼出的气体比吸进的气体(二氧化碳)多,(氧气)少。

3、吸气的顺序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4、(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5、呼吸器官主要有(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6、人体进行气体交换是在(肺)中进行的。

7、呼吸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

8、呼吸是人体吸取(  氧气  )、呼出(二氧化碳 )的过程。

9、(消化器官)吸收的(养料)与(呼吸器官)吸收的(氧气)在人体中(“燃烧”),释放出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10、把点燃的火柴放入呼出的气体中,发现(火柴燃烧变弱,并很快熄灭了)。

二、判断

1、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  √)

2、我们呼出的气体里面氧气的量减少了。

( √  )

3、人呼出的气体主要是氧气。

( ×  )

4、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

5、人在吸气时,胸部会扩张。

(   √  )

6、在空气污染的地方生活,呼吸系统会受损害。

(√)

7、人在运动时呼吸会加快。

(√)

8、少量吸烟,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

9、人们吸进和呼出的气体相同。

吸烟者得呼吸系统疾病的机率比不吸烟者要高。

(√)

10、人吸进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

三、选择

1、人体吸进与呼出气体的过程是( A  )

A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支气管—气管—喉—咽—鼻

B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支气管—气管—鼻

C鼻—咽—喉—支气管—肺—支气管—气管—喉—咽—鼻

2、下列气体能支持燃烧的是( C  )

A二氧化碳    B水蒸气     C氧气

3、下列不是呼吸器官的是(  A )

A食道    B鼻腔     C气管

4、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A  )

A二氧化碳    B氢气     C氧气

5、咳嗽大多是异物进入了(   C    )

A鼻     B喉     C气管 

6、吸烟会损害人的(  C  )。

A心脏     B胃     C肺

四、简答

1、怎样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

①不吸烟。

②要注意环境卫生。

③寒冷的冬天要戴口罩。

④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2、呼吸器官主要有哪些?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3、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

(右图)

3、说一说吸烟对呼吸器官的危害有哪些?

①吸烟会引起肺部病变。

②吸烟会导致气管炎。

③吸烟会造成肺气肿。

④吸烟会引起喉癌。

4、小实验:

用一根吸管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这样?

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人体呼出的气体里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 心脏和血管

 

(2011-04-1910:

02:

39)

转载▼

标签:

 

健康

 

心脏

 

心跳

 

体育锻炼

 

呼吸器官

 

杂谈

分类: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

一、填空                                              

1、人在( 情绪激动 )、 从事体力劳动 、 参加体育运动 时,心跳会明显加快。

人体某一器官发生病变,也常会使心跳发生 快慢、强弱 的变化。

2、不同年龄的人,心跳会有 不同 。

少年儿童在正常情况下,每分钟心跳 60~100 次。

3、心脏位于 胸腔左侧 。

它的形状像一个 倒置的梨 的梨,上 大 下小 ,大小和自己的 拳头 差不多。

心脏内部有 四 个腔,分别是 左心房 、 右心房 、 左心室 、 右心室 。

4、血管是 血液 在  全身 循环时所经过的 管状构造 ,它遍布人的全身。

血管分为 动脉血管 、 静脉血管 和 毛细血管 。

5、心脏总是在有规律的 收缩 和 舒张 。

收缩时,把血液压入 动脉血管 ;舒张时,让血液从 静脉血管流回 心脏 。

心脏每 收缩和舒张 一次,我们就能感觉到心跳一次。

6、 血液 把消化器官吸收的 养料 和呼吸器官吸收的 氧气 运送到 全身各处 ,又把全身各处产生的 二氧化碳 等废物运走,交给 呼吸器官 、 排泄器官 排除体外。

二、判断题   

1、心脏在我们的腹腔左侧。

(  × )

2、所有人的心跳次数都是相同的。

(  ×    )

3、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和运动状态,心跳速度相同。

(  × )

4、人在情绪激动时,心跳会明显加快。

(  √   )

5、脉搏的跳动是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

(    ×   )

6、活动量越大,越有利于提高身体素质。

(  ×    )

7、心脏不停地收缩和舒张,从而推动全身的血液不停地流动。

(√  )

8、在动脉中流动的血液含氧气丰富。

(  ×   )

9、体育运动员每分钟心跳次数要比一般人的少。

(√  )

10、心跳速度越慢越好,肺活量越大越好。

(  ×   )

11、多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品,对我们的心脏和血管都有好处。

(×)

12、少量饮酒,少吸烟,可以增强心脏功能。

(×)

13、心脏位于胸腔正中间。

(×)

14、我们的脊髓也可以发布简单的命令。

(√)

15、人体心脏的跳动次数是不变的。

(×)

三、选择题

1、身体内分布最广的血管是(  C )

A动脉        B静脉        C毛细血管

2、以下关于体育锻炼的认识,不科学的是(  B )

A体育锻炼要长时间坚持       B体育锻炼时间越长越好    

C体育锻炼不仅使人的肌肉更结实,还有利于心脏健康。

3、少年儿童在正常情况下每分钟心跳( B  )次

A80—120   B60—90    C 60—100

4、一天体育课上,李晓明跑完一千米后坐下休息时,听到胸腔( A )的心脏“扑哧、扑哧”跳动的声音。

  A 左侧   B 右侧   C中间

5、静脉里面是(  C  )

A静脉血  B动脉血  C不一定

6、血液循环的发动机是( A )

A心脏  B血管  C脑

7、心跳不加快的是(  C  )

A情绪激动   B体育锻炼   C睡觉

8、人体内血液的动力来自( D )

A血压  B脉搏  C地心引力  D心脏收缩

四、简答题

1、血液在身体内是怎样循环的?

对生命活动有什么作用?

心脏总是在有规律的收缩和舒张 。

收缩时,把血液压入动脉血管 ;舒张时,让血液从静脉血管流回心脏。

心脏不停的收缩和舒张,从而推动全身的血液不停的流动。

血液把消化器官吸收的养料和呼吸器官吸收的氧气运送到全身各处,又把全身各处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交给呼吸器官、排泄器官排除体外。

2、我们常听说“60岁的人30岁的心脏,30岁的人60岁的心脏”,这种现象是怎样造成的?

 

3、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有哪些?

怎样保护我们的心脏和血管呢?

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①科学饮食,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品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③不吸烟,不饮酒④⑤⑥

4、测一测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的心跳,你有什么发现?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的心跳都不相同;少年儿童在正常情况下每分钟心跳60~100次;新生儿心跳很快,每分钟达140次;成年人中女性比男性心跳稍快。

5、心脏跳动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性别;②年龄,③状态;

6、心脏的构造

 

4  脑与神经

 

(2011-04-1910:

00:

59)

转载▼

标签:

 

宋体

 

神经中枢

 

神经系统

 

大脑

 

部位

 

杂谈

分类: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

一、填空题

1、脑是人体的      ,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神经是人体的      ,能把人体各部分获得的信息及时报告给      ,并能把    下达的命令传达给        。

2、大脑内的神经中枢包括       、       、       、        等。

3、神经系统包括    、     、     。

4、盲人看不到五彩缤纷的世界是由于他们的     神经系统出现问题,但他们的耳朵比一般人的灵敏是由于他们的    神经系统比正常人的发达。

二、判断题

1、脑下达的命令通过神经系统传达给人体各部分也需要一定时间( )

2、科学的反复练习,可以提高大脑的反应能力。

(    )

3、盲人只能通过语言传递信息。

(     )

4、手语是聋哑人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

(   )

5、当人体的某个神经中枢受损时,人体会强化其他神经中枢的作用来弥补。

(  )

6、头脑越用越灵活,所以我们不能休息,要坚持学习。

(   )

7、只有休息好,才能工作好。

(   )

8、为了做到科学用脑,我们可在一节语文课后安排一节音乐课。

(   )

9、大脑只有不断使用,才能变得灵活聪明。

(  )

10、聋哑人主要靠手语传递信息。

(    )

11、不同人的大脑反应速度是相同的。

(  )

12、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越用越灵活。

(    )

13、盲人的触觉非常敏感。

(   )

三、选择题

1、下面哪种说法不科学(   )

A长时间读书写字                 B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C一节语文课后安排一节音乐课

2、一个大脑功能正常的人,某个部位瘫痪,而其他部位正常,造成那个部位瘫痪的可能原因是(    )

A大脑所传出的信息始终绕过瘫痪部位

 B瘫痪部位的神经线坏掉了

C瘫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