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优获奖教案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56483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19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省优获奖教案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省优获奖教案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省优获奖教案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省优获奖教案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省优获奖教案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省优获奖教案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答案.docx

《省优获奖教案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省优获奖教案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答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省优获奖教案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答案.docx

省优获奖教案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Word版含答案

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考点1|两次鸦片战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

(1)背景

①英美相继开展工业革命,为了开拓世界市场和掠夺原料,英国准备侵略中国。

(根本原因)

②清王朝封建统治腐朽没落,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③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④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

(2)经过: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8月,英国军舰侵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被迫议和。

(3)结果:

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

①性质:

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②内容: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4)影响

①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②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半殖民地在政治上表现为丧失了部分主权,在经济上表现为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2)半封建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

但不能认为中国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也不能认为政治上是半殖民地而经济上是半封建。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②直接原因:

提出全面修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断然拒绝。

(2)经过:

1856年10月,英法两国联合发动战争,进攻广州,战争爆发。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政府战败求和。

(3)结果:

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4)影响

①中国的主权遭到更大的破坏。

②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③兴起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中国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两次鸦片战争可归纳为“一、二、三、四、四”

(1)一个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

(2)两次战争:

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3)三大条约:

《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4)四项侵权:

割地、赔款、开埠、特权。

(5)四大变化:

主权遭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冲击了自然经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封建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开始向西方学习;社会习俗日趋近代化。

两次鸦片战争

史料一 (禁烟运动)“给了我们①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②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

——《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史料二 一般说来,人们过高估计了天朝③老百姓的需求和购买力。

在以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为核心的当前中国社会制度下,谈不上什么大宗进口外国货。

——马克思《英中条约》

史料三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④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学会读史]

史料一反映出禁烟运动只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

①说明禁烟运动并不是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②说明英国发动战争另有目的。

史料二反映出当时中国小农经济的现状。

③揭示了西方侵略的本质目的,即商品输出。

史料三反映出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重大影响。

④说明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学会用史]

(1)史料一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是________,其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史料二说明近代中国________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对外国的商品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史料三从______的角度,肯定了鸦片战争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提示】 虎门销烟 自然经济 近代化

(2)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思考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达到了吗?

说明你的理由。

【提示】 没有。

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是列强无法扩大中国市场的根本因素,也从侧面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思维拓展

运用多元史观分析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

革命史观

它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现代化史观

它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

整体史观

它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打破了中国“闭关”的局面

社会史观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

文明史观

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文明传入中国

1.(2016·唐山一模)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其实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

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

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

”作者强调了中英战争的(  )

A.必然性 B.偶然性  C.可能性  D.必要性

【解析】 从材料“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中可以看出鸦片战争有其发生的必然性,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2.陈旭麓先生曾说过:

“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在西方一般是指封建时代),而是被轰出中世纪的。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中世纪”喻指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

B.中国“被轰出中世纪”的事件是鸦片战争

C.中国走不出中世纪的重要因素是自然经济和专制制度

D.“被轰出中世纪”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解析】 中国从“中世纪”的农耕文明逐步迈向现代工业文明,是历史的进步,故D项说法错误。

【答案】 D

3.有学者认为:

“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

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你认为近代中国在反对外来侵略中多次失败的主要原因在(  )

A.西方资本主义高度发展B.中国的专制主义政治

C.清政府的腐化堕落D.中国军队的武器落后

【解析】 “主要原因”应该从内因方面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是外因,故A项错误;近代中国反对外来侵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故B项正确;清政府的腐化、军队的武器落后是专制主义政治带来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C、D两项。

【答案】 B

考点2|中日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1.中日甲午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

②导火线:

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日本借机大举派兵入朝。

(2)过程

①爆发:

1894年7月,在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

②决战:

1894年9月,中日海军在黄海决战。

(3)结果:

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①内容

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通商

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

设厂

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②危害: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腹地,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赔款使中国财政不堪重负。

(4)影响

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②清王朝为挽救统治危机,进行军事改革。

③促使中华民族的觉醒,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掀起救亡图存的斗争。

2.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运动

①原因

a.根本原因: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b.直接原因:

外国教会势力猖獗。

②性质:

反帝爱国运动。

③活动

a.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势力遍及京津地区。

b.阻击八国联军进攻北京。

c.进攻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

④结果:

慈禧太后发布“剿匪谕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⑤意义

a.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b.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c.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2)八国联军侵华

①目的: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②经过:

1900年6月,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从天津进犯北京。

8月,攻陷北京。

③结果:

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④影响

a.《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不平等条约。

b.巨额的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c.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d.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

《马关条约》的内容及中国战败的原因

史料一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①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马关条约》

史料二 李鸿章……认为②“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

——《中国近代史编》

史料三 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

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③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学会读史]

史料一选自《马关条约》的条款。

①实际是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

史料二反映了中日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避战自保”的错误战略。

②说明李鸿章把战争希望寄托于列强的调停。

史料三指出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多方面原因。

③说明装备落后、吏治腐败是中国战败的重要原因。

[学会用史]

(1)史料一反映了帝国主义侵华方式以________为主。

史料二和史料三认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李鸿章的________以及日本的蓄谋已久导致了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惨败。

【提示】 资本输出 战略失误

(2)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国人痛定思痛。

根据上述史料分析甲午战败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训。

【提示】 单纯学习西方技术不能救中国,政治制度落后是根源;重视海洋强国,科技强国。

思维拓展

1.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1)认识原因:

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信奉“武器决定论”。

(2)战略失误:

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放弃和丧失制海权。

(3)政治原因:

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政治腐败。

(4)外部因素:

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

2.从不同层面看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确立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社会地位。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发生了质的变化,以资本输出为主。

通过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控制,进而操纵中国的政治,使中国社会迅速走向半殖民地化境地。

(2)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略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也促使清政府对民族企业的政策做出了调整。

(3)唤起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甲午战败,一方面,证明了只改变经济制度而不改变政治制度的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另一方面,列强瓜分狂潮日烈,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在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拯救民族危亡,“实业救国”、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相继兴起。

4.这个条约撕开了一个专制政权的铁幕。

战前清廷朝野普遍认为民主国家决策程序复杂,不能尽快做出决定;人民拥有权利,不会拼死作战。

但无情的战争把这些谎言扔进了垃圾箱。

条约签订后,“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迅速的在中国蔓延开来。

“这个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天津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 两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冲击的是清廷,对普通民众的思想影响不大,故A、C两项错误;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使中国民众改变了对民主国家的看法,从此民主、共和和立宪成为主流,随后中国掀起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故B项正确;《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推翻清王朝成为主流思潮,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5.梁启超说:

“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以制某国为主。

夫天下未有徒恃人而可以自存者,必有我可以自立之道,然后可以致人而不致于人。

”梁启超的话意在强调,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

A.清政府对战争没有预见,缺乏充分准备

B.西方列强对日本的纵容和支持

C.清政府一味依靠国际调停,贻误战机

D.清政府始终坚持避战投降思想

【解析】 梁启超强调“必有我可以自立之道”,即增强自身实力,与缺乏对战争的预见无关,故A项错误;中日甲午战争前西方列强从自身利益出发,对日本的纵容和支持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梁启超强调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以制某国为主”,即清政府一味依靠国际牵制日本,调停中日矛盾,结果导致贻误战机,故C项正确;中日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始终坚持避战投降思想,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

6.这“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促发了民族的猛醒和震荡,“士”的心灵受到了空前的冲击,少数先知先觉者开始新的探索,中国人的现代“启蒙”于此开始,到清末民初渐成气候,新潮不可阻挡。

近代中国的这些变化(  )

A.是辛亥革命推动的结果

B.是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

C.说明宗法观念渐趋淡薄

D.是外来侵略影响的结果

【解析】 材料反映出中日甲午战争后的民族觉醒,“少数先知先觉者开始新的探索”,救亡图存运动兴起。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这些变化推动的结果,故A项错误;中日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表现为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觉醒局限于“少数先知先觉者”,宗法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故C项错误;受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的影响,救亡图存运动兴起,故D项正确。

【答案】 D

近年新课标全国卷命题考查情况分析

考纲

近年全国卷已考试题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29

清政府在国外设立领事馆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2011·新课标全国卷·31

清政府一些地方官员有效遏制列强的侵略权益

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得的侵略权益

主题 近代中国生死存亡的悲歌——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

[主题立意]

从1840年开始,为打开中国的大门,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逼迫清政府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受严重践踏,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29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2011·新课标全国卷·31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得侵略权益都是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考查的。

[知识交汇]

1.近代前期列强侵华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之间有何关系?

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阶段特征?

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哪些类型?

【提示】 

(1)近代前期列强侵华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①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②从发动者看,由首先完成或进行工业革命的英法等欧洲列强为主到后来崛起的日美为主。

③从目的看,列强侵华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2)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

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资本主义

发展阶段

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

以炮舰为后盾,攫取侵华特权为其商品输出服务

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以资本输出为主,在军事侵略和商品输出的同时,瓜分中国

侵略方式

及其手段

(3)近代不平等条约的主要类型

割地类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赔款类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开埠通

商类

《南京条约》开放东南沿海,《马关条约》开埠通商深入内地

攫取特

权类

《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权;《马关条约》日本首先取得设厂的特权;《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2.如何运用多种史观理解中国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

【提示】 

(1)革命史观:

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现代化史观:

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3)整体史观:

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是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明史观:

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是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和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的地方。

(5)社会史观:

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3.中日甲午战争是列强侵华转折点的表现。

【提示】 

(1)中日甲午战争以前主要是老牌的殖民国家,其中以英国为主;此后增加了日、德等新兴帝国主义国家。

(2)中日甲午战争以前在侵华中以勾结为主,如两次鸦片战争;此后以争夺为主,如三国干涉还辽、日俄战争等。

(3)中日甲午战争以前是为打开中国门户,进行商品输出;此后要求瓜分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4)中日甲午战争以前侵华主要是通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特权,并在镇压人民起义的基础上相互勾结;此后列强对清王朝从勾结到政治瓜分,最后到“以华治华”。

(5)中日甲午战争以前列强的侵略初步打开中国国门,使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开始;战后列强侵略加剧,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使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

4.列强不断加紧侵略,“天朝上国”已现暮年悲歌。

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沧桑巨变?

【提示】 

(1)政治上,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上,冲击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3)思想观念上,封建传统思想受到冲击,对“夷夏”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一些人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迈开了学习西方的脚步。

(4)对外关系上,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国门被迫开放。

[跟踪训练]

1.(2016·武汉调研)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

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D三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中“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要求对方也守约”等信息说明随着国门被打开,清政府在与外国的交往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外关系上逐渐近代化,故C项正确。

【答案】 C

2.梁启超指出:

“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款既输,而酣睡之声乃渐惊起。

”可见,梁启超认为(  )

A.中日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觉醒

B.经济发展是民族意识提升的关键

C.中国的国民素质亟待提高

D.发动民众进行变革迫在眉睫

【解析】 材料中“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款既输”是指甲午战争后的《马关条约》,“而酣睡之声乃渐惊起”说明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故A项正确;结合材料可知没有涉及经济发展的内容,故B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排除。

【答案】 A

[展答题模板]

审题干、析选项,选择题常用解法

(见第3讲[展答题模板])

[示经典例题]

【例】 (2014·山东高考)“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

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

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既成”是指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

【点拨】 

审题干

“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

请开铁路者有之……或请设商局”表明向西方学习不再只是单纯的学习技术,而是发展到学习制度阶段

析选项

A项

材料中“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信息说明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后,《南京条约》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

排除

B项

《天津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与“或言银行,或言邮政”等不符

排除

C项

《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

排除

D项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很多人思想观念转变,积极向西方学习,故D项符合题意

正确

【答案】 D

【听课笔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全国考题——引领]

1.(2013·全国卷Ⅱ)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解析】 解答本题要抓住“1877年”这一时间信息分析。

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A项;由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清政府只是刚刚开始在一些国家设立领事馆,外交上并未出现制度性变化,排除B项;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面临列强的侵略,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国际地位不可能提高,排除D项;清政府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再到主动在别国设立领事馆,这表明了清政府的外交开始向近代外交转变。

【答案】 C

2.(2011·全国卷)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

这表明(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时,地方总督刘坤一、张之洞等人不遵从清政府向列强宣战的懿旨,私自与列强签订地方保护条款,实质上说明了清政府中央集权的削弱和面临危机,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练分省考题——借鉴]

3.(2015·安徽高考)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

“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

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

”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 题干中“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体现了《天津条约》“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的内容。

材料“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反映了《天津条约》中的“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并没有得到执行,所以《北京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