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53741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检测试卷

一、语文知识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晕(yùn) 贮蓄(chǔ)高邈(miǎo)截然不同(jié)

B.收敛(liǎn)蝉蜕(tuì)倜傥(dǎnɡ)随声附和(hé)

C.狭隘(ài) 静谧(mì) 蜷伏(quán)拈轻怕重(niān)

D.干涸(hé)  蹒跚(mán)嗔怪(chēn) 刨根问底(pāo)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

C项正确。

其他各项错误的应更正为:

A项中“贮”应读zhù。

B项中“傥”应读tǎng,“和”应读hè。

D项中“蹒”应读pán,“刨”应读pá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确凿憔悴签赏 人迹罕至

B.诀别缭亮 絮叨  恍然大悟

C.攲斜祷告菡萏    惊慌失错

D.怅然虐待 惩戒   畏罪潜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D项正确,其他书写错误的词语应更正为:

A:

签赏——鉴赏。

B:

缭亮——嘹亮。

C:

惊慌失错——惊慌失措。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节日的大街上张灯结彩,人声鼎沸。

B.“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罪行骇人听闻。

C.张大娘患了胃癌,她已经无可救药了。

D.我们做事时要有主见,不能随声附和。

【答案】C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只有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B.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注视和倾听着这位见义勇为的英雄的报告。

C.通过母亲对我的悉心培育,使我从小就养成了勇敢的性格。

D.为了避免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应该好好订正这道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

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

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A项没有语病。

其他各项语病如下:

B项搭配不当,去掉“注视和”。

C项句式杂糅,去掉“使”。

D项否定词使用错误,去掉“不再”。

点睛:

病句的类型主要有: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

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

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5.语序不当会影响语意的表达,请你为下面文段空白处选出排列顺序恰当的一组( )

南方到处有榕树,           ,仿佛诉说着那古老的故事。

①如同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 ②榕树垂着长须 ③在夕暮之中默默低语

A.①③②B.②①③C.②③①D.③①②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

结合语境理解各选项,可知空格处为一比喻句,先出现本体,②为第一句;①为喻体是第二句;③紧接上句意思,完成一个完整语意的表达。

由上分析,可排序为:

②①③,答案:

B。

6.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

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骆驼祥子》等。

B.曹操,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著称。

C.冰心,原名谢婉莹,她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

D.《世说新语》是魏晋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A项表述不正确,《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作品。

7.根据提示填空。

(1)____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词》

(3)《次北固山下》中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语》中阐述学习和思考缺一不可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写出古诗词中抒发思乡情感的句子。

(写出连续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寄愁心与明月

(2).便引诗情到碧霄(3).海日生残夜(4).江春入旧年(5).学而不思则罔(6).思而不学则殆(7).举头望明月(8).低头思故乡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

罔,殆。

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

8.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回答问题。

 

顾客:

厂长,贵厂生产的毛巾,那上面的蝴蝶可是栩栩如生呐!

 

厂长(惊喜的):

是吗?

 

顾客:

我洗脸时,那蝴蝶竟扑到我脸上来了!

 

该顾客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9.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材料一:

西风东进,洋节流行,捧为时尚。

据调查:

在中国人喜欢的洋节中,排名前几位的是:

圣诞节、母亲节、情人节、愚人节。

中国人喜欢过洋节,其动机大致如下:

表达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凑凑热闹,轻松一下;为了“赶时髦”……

材料二:

中国的节日同样魁力无限---那悠久的历史文化与节目盛会交融在一起。

如:

春节团圆、除夕守岁、中秋赏月、清明踏青、重阳登高、端午赛龙舟、元宵闹花灯 ……绚丽壮观、流光溢彩、妙趣横生!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上面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10.在世界多元文化不断交汇的今天,你觉得洋节在中国是应该摒弃,还是应该保留?

请发表你的看法并说出理由。

我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8.贵厂生产的毛巾脱色,质量有问题。

9.洋节在中国风行,成为时尚,但中国的节日同样魅力无限。

10.

(1).应该摒弃。

(2).我的理由:

我们不可沉醉于过洋节,应该大力弘扬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不应该在多元文化的大潮中丢失了自我。

【解析】

8.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句段分析,解答此题时,要细读文段,体会话里话外的意思。

文段中顾客的语言风趣幽默,栩栩如生的蝴蝶洗脸的时候扑到脸上来了,暗指毛巾的掉色现象严重。

故提炼:

毛巾脱色严重,质量有问题。

9.本题考查梳理、提炼、概括阅读信息的能力。

本题材料短小,叙述简洁清楚,易于概括。

对于新闻,概括内容,抓住主要对象和事件主干就行。

材料一总结了人们喜欢过的洋节和过洋节的动机。

材料二中国的节日同样魅力无限。

抓住材料的第一句话“西风东进,洋节流行,捧为时尚”和“中国的节日同样魅力无限”来分析概括即可。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全面梳理、把握,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评价的能力。

这类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观点明确,阐述合理,语言流畅即可。

认为应该摒弃时,可以从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应该摒弃洋节的角度入手.认为应该保留时,可以从要正确引导,健康过节的角度入手。

(三)汉字书写

11.请将下面词语用楷书准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答案】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书写能力。

书写时做到正确、工整、美观即可。

注意书写时将字写在田字格中间,大小要合适。

考点: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三、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2.诗中表达作者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的句子是:

13.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答案】1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3.“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解析】

12.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意为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表达了作者渴望团聚的心情及美好愿望。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顾野有麦场顾:

_______________

(2)一狼洞其中洞:

_______________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要先妥协退让,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才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

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17.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14.

(1).回头看

(2).打洞

15.

(1).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2).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16.D

17.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存有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解析】选自:

《聊斋志异》作者:

蒲松龄年代:

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

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

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

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

骨头已经扔完了。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

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14.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

顾:

回头看。

1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重点词语:

犬坐:

像狗似的蹲坐。

点睛: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16.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

D项理解正确,其他各项的错误之处分别为:

A项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不仅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而且还要善于斗争。

B项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C项“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害怕和侥幸的心理。

17.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阅读感悟能力。

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文章的主旨。

从狼的角度出发:

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多么狡猾,最终还是要失败的。

从屠夫的角度出发: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阅读下列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8.选文出自课文___________,作者是____

19.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文字的内容。

20.这段文字从多角度对百草园进行了描写,请你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

写视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听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味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

为什么?

 

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2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________,说明它们给泥墙根一带带来了无限的____________。

【答案】18.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鲁迅

19.写百草园的快乐生活。

20.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向云霄里去了。

(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3).又酸又甜。

21.不能。

“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

22.

(1).拟人

(2).声音悦耳(3).生机与乐趣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

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

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本题考查对鲁迅作品的阅读理解。

19.概括主要内容,考查理解和概括表达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时应根据:

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

可以概括为:

百草园的快乐生活。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学生要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

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20.本题考查写景角度的理解分析。

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写景的四个角度:

视觉(眼睛所看到的)、听觉(耳朵所听到的)、嗅觉(鼻子所闻到的)、触觉(身体所感觉到的)。

结合文段中的内容,“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是视觉;“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是听觉;“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是味觉。

21.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解答思路:

解词+内容+情感。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

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

结合本题,先表明态度:

不能,然后再答出“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

2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

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要注意平时对修辞方法的判断练习。

本题注意结合原文内容赏析拟人修辞方法的作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亲情的芬芳

(1)在一台省级卫视举办的家庭娱乐节目中,来自五个家庭的五对志愿者做了一个游戏——摸手认父。

五位孩子被黑纱蒙住眼睛,面前是一个屏风,上面有五个恰好能穿过手的洞。

五位父亲分别从屏风后面伸出一只手。

节目充满了欢乐,在主持人“你确定吗?

”的迷惑中,前四个孩子无所适从,换来换去,笑话百出。

唯独最后一个小女孩,摸到第二只手就毫不犹豫地指定这是他的父亲。

主持人试图误导她:

“还是把五双手摸过一遍再下结论吧”。

小女孩自信地摇摇头,黑纱摘下,父女拥抱在一起幸福地对视。

(2)为搞清楚小女孩是不是侥幸获胜,女主持人又进行了三次测试。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小女孩居然每次都准确无误地找到了父亲。

那位父亲举起手,翻来覆去让大家仔细观看。

大家失望了,那是一双平凡的手,与普通人一样,没有一丝一毫特别之处。

主持人证实小女孩的手在每只手上停留的时间不超过两秒钟,所以小女孩与父亲的手接触时也没有作弊的可能。

一位观众戴上小女孩蒙眼的黑纱试了试,结果什么也看不到。

(3)那么,小女孩为什么能准确的找到她的父亲呢?

她的回答出人意料:

“我不知道哪只手是爸爸的,但是我知道哪种气味来自爸爸”。

真是太神奇了,隔着一道屏风,还能分辨出不同人的体味,莫非小女孩有特异功能?

在主持人连声追问下,小女孩才揭开了谜底,原来他爸爸喜欢抽烟,手上和身上总带着烟味,一闻到那股熟悉的烟味,她就知道哪位是爸爸。

她还告诉大家,她妈妈下岗了,爸爸是位自由撰稿人,为了多赚些钱补贴家用,一天到晚坐在电脑面前,一边不停地敲啊敲啊,一边一支接一支地抽烟。

妈妈说烟吸多了会死人的,可爸爸总是不听。

爸爸说他知道吸烟的危害,可是一旦戒烟,就要因为不能适应而好长一段时间写不出文章。

虽然爸爸答应她写出一本畅销书以后就戒烟,但是她还是很害怕爸爸会突然死掉,现在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帮助爸爸快点出书,快点戒烟……小女孩的话还没说完,他父亲就一下把她抱在怀里。

娱乐节目现场忽然变得鸦雀无声,显然大家都在回味着小女孩的话。

良久,观众席中突然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4)亲情其实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大爱,然而,大爱无形,大味必淡,亲情的真味往往不为人所察觉,但它确实就弥漫于生活的琐碎纹理之中,如暗夜幽兰一般,在我们身旁散发着淡淡的芬芳。

别以为只有曲折离奇的舍身救子、寒屋薄舍里的相依为命才是亲情,平平淡淡的生活里面也有亲情,对大多数人来说,也许那淡淡的芬芳才是亲情真正的气息,只是,不细心玩味,很多时候就会被忽视。

小女孩是幸福的,小小年纪竟然如此分明地闻到亲情淡淡的芬芳,生命始于呼吸,还有什么比每时每刻呼吸着亲情的芬芳更幸福的事情呢?

23.请概括本文所讲的故事。

24.第(3)段结尾句“观众席中突然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请问“观众们”因何而鼓掌?

25.第(3)段“小女孩”“揭开了谜底”的话中还有很多关于她的家庭情况介绍的内容,试问这是多余的吗?

为什么?

26.读了本文后,你对亲情有了怎样的认识?

27.如果你是“前四个孩子”中的一个,听了“小女孩”的话后,你会对你的父亲说些什么?

【答案】23.小女孩以“有无烟味”的办法在“摸手认父”游戏中找到了她的父亲。

24.观众们被小女孩深爱父亲的真情所感动。

25.不是多余的。

理由:

这些内容足以体现小女孩对父亲的真爱,是小女孩之所以能以闻烟味的办法在“摸手认父”游戏中找到父亲的根本原因。

26.平平淡淡生活里的亲情容易让人忽视,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也许那淡淡的芬芳才是亲情真正的气息。

每时每刻能够呼吸亲情芬芳的人,一定是最幸福的人。

27.语言得体,符合情景,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23.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

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一般形式为:

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可以概括为:

小女孩以“有无烟味”的办法在“摸手认父”游戏中找到了她的父亲。

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

观众们被小女孩深爱父亲的真情所感动,所以会鼓掌。

25.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

插叙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起到补充主要事件、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为下文做铺垫。

这些内容足以体现小女孩对父亲的真爱。

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

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结合实际谈自己的理解,亲情无处不在,但需要用心体会。

27.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