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式论文钟旎610.docx
《学习方式论文钟旎6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方式论文钟旎610.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习方式论文钟旎610
项目化课程下学习方式转变的思考
摘要:
项目化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教学,是对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学习方式相应地发生的极大转变:
关键词:
项目化课程;学习方式;转变
学习方式,又称学习风格,是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于1954年最早提出的。
尽管目前学术界对它的定义并不完全一样,但大都认同学习方式是在长期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实质是学习者在学习时经常使用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总和。
随着我国各级各类课程体系的构建、实习实训基的建设以及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认识上的进一步深化,各级各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进。
而教学是建立在师生共同努力的基础上的,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颇。
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言,前者只是事物变化的外因,后者才是内因,后者才是引起事物变化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因此,要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标,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意义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学习方式转变的背景
(一)终身学习理念和学习型社会的提出
数字化时代,知识总量已达到了3-5年翻一番的速度,远远超越了学校教育的反应力,学校教育的滞后性使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到的知识技能等其毕业时可能已跟不上知识更新的步伐,变得陈旧过时。
但是,对于制度化的学校教育而言,它所能提供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为了应对危机,人们必须终身不断的学习,培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才是关键所在,在这种背景下,终身教育的理念应运而生。
“终身教育”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在1965年提出的。
几十年来,终身教育理念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已成为全球的共识。
从另一个角度讲,传统学校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等方面都疏离了人的真实生活,而终身教育则从本质上体现出教育对生活的回归,教育不再是为未来生活的准备,而是成了人完满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贯穿一生,与生活紧密联系,从而使人的创造性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而实现终身教育目的关键就是个体要实现终生学习。
所谓的“终生学习”就是指“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发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他们的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息、有创造性何愉快地应用它们。
”[1]然而“知识决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
它始终有待于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
”[2]因此为了实现终生学习,人必须学会学习,学习的目的不再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
可见,终身教育意味着人的学习不再是一次性的过程,意味着人的学习不再是学会知识,而是要学会学习,这一转变也意味着人的学习方式需要发生转变。
为此,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纯粹的以被动接受为特征的刻板的旧的学习方式,追求在尊重学生主体价值的基础上,积极的解放学生个性,构建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的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已是当务之急。
(二)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
人本主义思潮最早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它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个人的自由与尊严,强调个人的精神文化品格,充分肯定和认可了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这对当代教育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重回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
当代教育在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中也需要重视其育人功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充分发展。
其次,追求个人需要的教育价值趋向。
人有多种需要,包括了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五个层次。
而人只有实现了自我,主体价值得到了尊重,才能真正成为自由的充分发展的人。
因此自我实现是当代教育所追求的教育价值。
再次,主张教育是一个自主的创造过程。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能主动的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并学会承担责任。
为此,在当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下,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独立人格和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主体地位,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在启发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
(三)市场的需求变化
知识的快速更新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也加剧了市场分化的速度,致使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呈现了“专业型”向“专业复合型”的转向。
在此背景下,学校的人才培养从注重传统的知识传授逐步转向了注重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更注重追求知识完整,重灌输、重接受、重理论,容易忽视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个性的发展,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也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应该是做到一方面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市场的需要,真正为社会服务。
而这里的适应,不是消极的适宜,是主动的应对。
对于专业教育而言,一方面要考虑如何保证专业教育的水平,即让学生将所学真正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去,掌握着在未来职场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所学内容与将来的职业岗位形成有效的对接,同时也要让他们能够体会到学习作为人生中一部分的完满意义与价值。
2、学习方式转变的理论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对学习这一实践活动的认识逐渐摆脱了原有的经验描述的水平,更趋科学化。
其中,学习理论的研究已成为现代学习方式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依据和基础。
而学习理论实现了由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的发展,三者相互联系由相互区别。
行为主义认为当人接受外界的刺激时,做出与此相应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就是学习。
该理论的特点是强调外在刺激强化,认为人只是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而没有关注人内部心理活动的参与。
随着社会的发展,认知主义在人们对行为主义反对的呼声中逐渐发展。
该理论认为学习在于人内部心理过程的变化,这比刺激-反应联结要复杂,关注了学习行为中的过程因素包括目的、意义、准备、体验等,认为这些内部认知的变化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
这理论的主要特点在于它重视人在学习行为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得自觉能动性,强调了人的学习效果不仅取决于外在刺激,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个体的主观努力、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等内在因素的影响。
可见,相比行为主义最大的进步就是考虑到了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对学习行为的影响,着重探讨的是外界知识及其结构如何内化为学生内部的认知。
而建构主义理论是在认知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主张学习就是学生个体主动地以自己的方式理解新知识,使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有意义的统整,从而建构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这既包括结构性知识的建构,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经验建构,实质就是学生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理解新的知识。
与认知主义区别的是,建构主义主张学习是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积极主动的对知识建构的过程,即知识是学生个体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而不是教师传授的,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习的主导者,而是学生的帮助者和指导者,会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有利于知识建构的的学习环境、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指导。
同时,建构主义还主张学习是协商的体验过程。
学生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但是,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通过相互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另外,学生在学习中需要经历从问题提出到假设形成,从收集信息到加工处理,从分析综合到得出结论等一系列的过程,这都要求学生主动的去探究、发现和体验,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课程项目化对于促进学习方式转变的价值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项目化课程改革自提出以来一直备受关注。
项目化课程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立足于岗位要求,将专业知识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各个项目,根据项目来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实现与职业岗位实际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
这是对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以学习项目为载体,采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了过去教学纯粹的理论阐述,通过创造类似于企业中某种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老师所创设的某种职业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倡导学生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这种教与学通常围绕某一项目开展教学活动,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项目化课程的实施主要是围绕着提高学生的能力设计项目,依据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原则,以实现任务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主导完成特定的项目开展教学工作,非常强调学生主体的体验,注重学生自主开展学习,并通过项目的完成,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工作环境、提高认知、分析、判断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等多种职业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从以知识讲授为主向以知识应用为主的转变;以理性思维为主向以能力训练为主的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课本为中心向以项目为中心的转变。
这些转变相应地也会带来学习方式上的转变。
(一)由他主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
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学生大多是在缺乏对课程的目标价值等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被动的进行学习。
项目化课程中,呈现的是一个有职业环境特点的教学氛围,以完成一个具体的、有实际价值的项目为任务。
在这样一个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引导示范,学生自主动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逐步实现了从传统的单纯的学习者到生产实践参与者的转变,这逐步实现了学习者与工作者的统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手能力,而且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课程的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其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
可见,在项目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努力实现由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转变。
自主学习突显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规划性,发扬了人的自主精神和主体性,学生在项目化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学生才能更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包括自己制定自己的学习进度,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并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同时能够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进行自我监控,适时调整,使自己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由个体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
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当中很少合作,学生合作的意识比较淡薄,不愿与他人一同分享学习的成果。
而在项目化课程教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由个体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
因为项目化课程一般分为5个教学阶段进行:
第一,确定项目任务;第二,:
由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程序,同时得到教师的认同;第三,:
学生需要明确每个人在工作小组中的角色及合作形式;第四,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自我评估,再由教师给出评价结果;第五,将项目的完成记录归档或应用到企业及学校的实践教学中。
所以学生需要在项目化课程中开展合作学习,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明确责任分工,互帮互助,共同努力实现设定的任务。
可见,在项目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努力实现由个体学习向合作学习的转变。
合作学习突显了学生学习的互动性、互助性、交往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观念、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人、且学生在确定了自己在组织团队中的角色扮演后,能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感,从而保障与提高项学习效率,促进项目化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由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
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常常是依赖教师的,其学习过程是在教师主导控制下进行;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以定论的形式出现的书本知识为主;学习过程主要是被动接受,个性容易被忽视,主体价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而在项目化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需要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为基础,能动地对学习的对象进行辨别、筛选、加工与改造,以主导的方式将知识吸纳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此时,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与认同,而是独立的分析、判断、思考的过程。
在这个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与技能,养成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而转变成为了知识的发现者。
可见,在项目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努力实现由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探究学习强调了学生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批判思考的习惯,学生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导者,从而顺利推进项目化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四、项目化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转变的对策探询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师教育行为。
“在项目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学由教师过去的‘独白’变为师生‘对话’,从先前的教师为主角变成了教师与学生双主角,整个课程教学必须保障学生充分的话语权。
”[3]教师也不再是学习内容的垄断者,其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因此教师要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在项目化课程中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一方面,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即一切为了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各方面的成长。
为此,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教学中的“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努力与学生构建平等的沟通与合作关系,师生之间能相互信理解,情感融洽,并积极为学生创建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从而创设轻松自然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创新的发展,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另一方面,树立学习的理念。
教师如果不能理解项目化课程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精神,就会出现教学形式化、表面化,造成无视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局面,致使学生不能真正进入学习的情境中,产生教学效果。
社会发展迅速,新理论、新知识日新月异,为此教师需要通过在职进修、培训、自学等形式不断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并需要在将所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同时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进步,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突破与创新。
(二)提高教学能力
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是教师的教学能力。
项目化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求教师熟悉学生的情况。
“师生关系带有对话交往的个人特点——是双向的和交互作用的。
”[4]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保持同学生的交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的充分挖掘出他们的潜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
二是要求教师组织好教学。
在项目化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的教学设备设施要满足此类职业活动导向教学的需要,如建造一些仿真企业的实训场所,设置一些满足分组教学的实训设备等。
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前,要熟悉企业的运作情况,制定教学目标,设计学习环境,根据学生的基础安排教学内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适时引导,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学习。
总之,教师需要努力的在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教材、知识特点、学生实际等,力求扬长避短,灵活的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创造性的进行教学,并能对教学过程做出反思和调控,不仅知道“教什么”、“如何教”,更懂得“如何有效地教”,[5]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以保障项目化课程的顺利实施。
(三)优化教学方式
“教师只有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6]当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互适应时,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反之,则容易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失败。
教师教的方式决定了学生学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如果不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就很难转变。
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要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教师就要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前提和保障。
项目化课程理念的落实,教师能否真正理解,真正落实到其教学方式中,用其教学方式来带动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
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可以为顺利推进项目化课程提供支点。
要实现项目化课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首先就需要实现教学方式由机械、单一向灵活、多样变革。
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教师是主宰,所有的教学环节大多都是围绕教师而展开,教师是信息源,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教与学的信息传递方式是单向平面的。
而教学是极富创造性的活动,在项目化课程中教师需要将创新作为自己的教学信念,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创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认识不同的教学方式所具有的不同的教学价值,分析不同教学方式的适用范围、优势及操作要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创造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反各式。
”[7]同时,分析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包括教学内容、学生的接受内容、个性特点等,对多样的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综合,发挥教学方式的整体功效,促进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
此外,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中还应加强积极情感的渗透。
“学习方式是是一个组合概念,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方式,包括行为参与、情感参与或认知参与、社会参与的有机结合,其中学生的行为方式是载体,认知和情感因素表达了学习方式的实质内涵。
”[8]可见,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指认知和技能领域的行为,还包括了学生情感的参与。
在学习中,积极的情感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形成、理想的确立、个性的完善等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促使其保持较强的驱动力开展以学习活动。
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的要体现在学生的精神层面。
在项目化课程中,我们提倡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发生相应的转变,更多是为了真正激发学生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激情。
因此,在项目化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情感为主线进行教学,向学生渗透积极的情感,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将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将自主实践还给学生,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个体文化、生活态度等,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操作项目。
同时,教师要应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允许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并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得到全面和自由的发展,其学习方式的转变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培养和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四)改进评价制度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所以在教学评价中,关注学生学的表现与关注教师教的表现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教学评价决定了教学工作的方向,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采用都有关键的引导作用。
在实际过程中,传统的教学评价制度已不适应项目化课程发展的需要
对于学生学习表现的评价,可以进行如下改革:
首先,实现评价内容综合化,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尽管项目的最终实现非常重要,但是项目化课程的评价应更加看重学生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在自己已有水平上的各方面的成长。
因此,评价内容除了静态的关注项目中任务的完成结果之外,还应也包括动态的全面的关注学生在过程中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以及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能力的评价方面,按照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应侧重从实际操作能力、资料搜集处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及创造性几方面来确定考核内容。
过程评价则主要包括学生的参与状态即是否全体全身心地参与了全过程;学生的交往状态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馈状况;学生的思维状态即是否敢于提出质疑并展开讨论;学生的情绪状态即是否能自我控制与调节自身的情绪;学生的学习生成状态即是否能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
其次,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评价主体应实现从教师一元转向师生多元的转变,不再仅仅是教师主导实施评价,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到评价过程中。
最后,评价的方法应多样化,从单纯的“打分”或“划分等级”转向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多种方式,包括书面测评、观测、模拟操作、案例分析、工件制作、自评等,从而实现评价体系注重的是学生平时的积累。
尽管这些方法各自的适用条件不同,但在同一个评价过程中,将这些方法结合起来,可以较全面、客观、正确地反映真实情况。
对于教师教的表现的评价,可以努力建立促进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不再仅仅关注教什么,而是更多的思考怎么教学生学,真正去了解学生的需要。
同时,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同行,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反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结语
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共同接受和消化。
当新的学习方式被提倡时,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更使教师开始真正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的存在,整个课堂形成了一个师生共同进步和成长的文化氛围。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教育话题,我们这里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探讨,项目化课程中学习方式的转变还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确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在项目化课程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咏诗.终身学习——教育面向21世纪的重大发展[J],教育研究,1995(12).
[2][美]福克斯著,施良方译.布鲁纳与杜威:
他们的认识论、心理学及其与教育的关系,载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学(上)[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438-439.
[3]谢武纪.职业课程项目化改造和教师观念角色的转变——从新旧知识观比较的角度[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6).
[4](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82.
[5]谭顶良,周敏.学习方式的转变:
热点冷观[J],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4(l).
[6]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52.
[7]王平.论基于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建构[D].曲阜师范大学,2003.
[8]孙春福.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催生高品质学习方式[J],江苏教育研究,2002(4).
[9]饶维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10]陈伟珍,罗芬.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造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
[11]王冬,朱璋龙.高职课程项目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12]李鹏,张洁.高职院校“项目化”课程改革实施的调查研究[J],职教通讯,2010(5).
[13]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