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题 语文.docx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题 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题 语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题语文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9届高三阶段性测试(四)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不仅表现当时人类生存状态和生活形态,更体现人类发展内在的心灵史。
创作历史题材的影视剧,要达到“史诗”这个高度并不容易,但必须有书写史诗的胸怀和决心。
史诗胸怀的建立离不开创作者对历史的正确认知。
创作者需厘清不同物质基础、生产环境下形成的文化形态差异,并分析某一特定历史阶段人们的生存结构、生活形态,理解与当代生活不同的原因,挖掘其蕴含的可以超越时空的精神价值。
历史剧之所以受到大众喜爱,正是因为一方面可以借此文艺形态了解人类过去的历史、重拾文化记忆,一方面可以体味到历史剧中蕴含的现代价值,并有所思考和启发。
比如赵氏孤儿这个故事。
西方思想家、史学家伏尔泰以此为基础写就《中国孤儿》,影响甚广。
艺术家们在创作时几乎产生同样的困惑:
一个人怎么会为救别人的儿子献出自己的骨肉?
这就需要对故事发生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形态有所了解。
故事发生在分封制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士以下的人没有自己的土地,都依附宗主生存。
赵盾家族是晋国最大宗主,所以当赵家面临灭顶之灾时,为其留下宗嗣以期东山再起便成为赵家门人唯一的希望。
程婴献子就发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生活形态下。
他们当时的行为不只是为赵家,还为许多依附于赵家生存的门人、为晋国,这就体现出中国人的大义精神。
提炼出历史中蕴含的精神,也就找到了创作这部历史题材的史诗胸怀。
今天出现一些历史题材影视剧,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心,见心难见真,剧情雷人,同质化严重,观众也不满意,其根本原因在于创作者对历史缺乏认知。
从历史认识上正本清源,才能够规避创作中出现的匪夷所思的情节和桥段,才能够让历史剧传达出正确的唯物史观和积极的文化精神。
这建立在创作者对大量一手资料的阅读和思考基础之上。
史诗胸怀的有效传达同时还离不开创作者对文艺创作规律的遵循,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创作者需要以美学的、文学的方式来叙述故事、传递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剧本不同于历史学术论文,文学艺术有自己的叙事系统和逻辑规则,在编剧结构的房子里只有艺术形象才住得进去,美学价值的突破往往也会带来思想价值的突破。
比如,传统戏曲一人一事的叙述方法——一个故事只有一个核心主人公,主人公往哪儿走,故事就说到哪儿,然后带出新的人物——在当下已经不能满足今天人们的审美需求。
写作时不局限于这种传统的架构方式和叙事方式,“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这是苏东坡对自己创作的总结。
今天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不同文化互相激荡、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我们就更加需要“以我为主”的文化立场,需要对自己的历史有较为深入、全面的理解和认知。
文艺工作者都应具有史诗胸怀,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彰显当代价值,这是写作者应有的担当。
(摘编自刘和平《创作历史剧当有史诗胸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诗是表现人类客观生活和主观心灵的庄严的文学体裁,历史剧达不到史诗的高度是因为创作者缺乏史诗的胸怀。
B.创作历史剧要正确认知历史,这需要创作者厘清不同文化形态的差异,分析原因,挖掘历史中蕴含的精神价值。
C.要避免当前历史剧创作中出现雷人剧情、同质化等问题,关键在于创作者对历史要有正确的认知。
D.在当今的变革时代,文化多元,写作者应树立文化自信,具有史诗胸怀,有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时代价值的担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提出了创作历史剧应具有史诗胸怀的观点,然后从史诗胸怀的建立和有效传达两个方面来阐述。
B.文中以伏尔泰《中国孤儿》与一些历史剧的对比,是为了论述伏尔泰对中国历史有正确的认知。
C.文中提到历史剧本不同于历史学术论文,论证了文艺创作要遵循文学和美学创作规律。
D.义章举传统戏曲的例子说明创作要根据审美需求变化,引用苏轼的话说明创作要灵活自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优秀的历史剧有助于人们了解过去的历史、文化,可以让人们体味、思考历史剧中蕴含的现代价值,因比受到大众喜爱。
B.历史上出现程婴献子的行为是因为受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形态的影响,其中蕴含着中国人的大义精神。
C.创作好的历史剧,需要创作者大量阅读和思考一手资料,从这些资料中找到历史背后的生活形态和文化精神。
D.历史剧要让观众满意,创作者不仅需要对历史有正确的认知,更需要用美学和文学的方式来创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科学素质一般指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科学方面的素质,主要包括了解必要的科技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世界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20世纪90年代,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低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2006年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
《科学素质纲要》颁布以来,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的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如对中小学阶段科学课程课标进行修订,开展科学教师培训,开发科学课程,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等快速发展,科普图书、科普报刊、科普影视、科普网站等不断出新,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普日、科技周等活动持续开展。
10年来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显著提高。
上述工作有力推动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显著提升。
据2015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6.20/0,比2005年的1.6%提高近三倍。
科学素质是决定公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实现美好生活的前提,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关键,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加大推进力度。
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还不能有效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有研究表明,201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30多个发达国家,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最低都在10%以上。
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现代公民科学素质服务体系,并实现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0%的目标。
(摘编自《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
材料二:
自2006年《科学素质纲要》颁布实施以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大幅提升,年平均增长由2005-2010年的0.33百分点发展到2010-2015年的0.59百分点,再提升到2015-2018年的0.76百分点,逐步缩小了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国将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和领导干部与公务员作为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重点人群。
领导干部与公务员的科学素质水平由2007年10.38%增长到2018年的20.840/0,在重点人群中住居首位,保持了领先并快速增长的势头;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水平由2007年2.97%增长到2018年的10.14%;农民科学素质水平由2007年0.97%增长到2018年的2.62%。
(摘编自《2018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报告》)
材料三:
受教育程度是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决定性因素,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是具备科学素质公民产生的基础,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具备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明显提升。
2018年与2015年相比,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有所下降,在历次调查中首次出现文化程度较高人群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下降的状况。
这一方面反映出随着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基数的不断增加,如何保护具备科学素质的人数也能同比例增加的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表明高文化程度人群的科学素养已进入高位增长和缓慢提升阶段。
4.下列对材料相关数据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1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了6.20/0,这是2005年的近四倍,也超过了30多个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发达国家2015年公民科学素质比例的一半。
B.2006年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大幅提升,年平均增长百分点明显提高,按这样的增长速度,我国在2020年实现公民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0%的目标希望很大。
C.2007-2018年,从农民、城镇劳动者和领导干部与公务员等不同人群科学素质水平的比较来看:
领导干部与公务员的增长率最低,城镇劳动者增长率最高。
D.从中国不同文化程度公民科学素质2018年与2015年的调查结果比较来看: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都下降,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所增长。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06年颁布实施的《科学素质纲要》,促进了我国中小学科学课程的修订、科技教育和科普工作的开展,支撑了创新型国家和小康社会的建设。
B.科学素质是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一种素养,科学素质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一个重要指标,各国政府都很重视。
C.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但我国不同职业、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程度间的公民科学素质差距却越来越大。
D.随着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基数的不断增加和高文化程度人群的科学素养进入缓慢提升阶段,高文化程度人群的科学素养增长比例会自然下降。
6.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生命的呢喃
李一泰
从小的时候起,我就非常喜欢听雨,感觉雨声是一种生命的呢喃。
每逢雨天,总喜欢找一个位置,以一种淡淡的心境去谛听生命屋外的天籁,让我一汪干枯的心池渐渐盈满欢畅的涟漪。
古时的文人墨客听雨讲浪漫讲情调讲境界:
朝雨芳草,暮雨客舟,春雨杏花,秋雨梧桐。
我只是大千世界、滚滚红尘中的一个俗人,不可能有太多的讲究,于是就很随意,时间、地点、空间、氛围皆不拘泥,屋檐下可听雨,客厅里可听雨,书房里可听雨,瓜棚中可听雨,卧室里可听雨,办公室中可听雨。
听雨的潇洒,听雨的狂骤,听雨的沉思,听雨的快乐。
我觉得雨是自然界的精灵,听雨就是我同大自然的精灵们在一起倾心交流,于是,我会很自然地把雨同社会、人生联系起来,也就赋予了雨一种生命和思想。
如果说自然界中的雨是位精灵,那么,乡间的雨则是一位智者,总在我心灵最为烦躁的时候,悄然而来,润物无声,虽是点点滴滴,却是如泣如诉,如琢如磨,让我心智大开,醍醐灌顶。
春日听雨,那雨如一首山野抒情小调,会使人想起孩提少年,绿的雨丝系住了洁白的童心。
雨,丝丝柔柔,如烟似梦,如歌如吟,整个世界都醉在这温馨的氛围里。
秋日听雨,如听《命运交响曲》,会让人想到壮年时光。
雁阵排空,心如止水,凭案静坐,品雨品茗。
冷雨霏霏,时而如丝竹管弦,时而如群马愤蹄,时而如玉珠银盘,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串成一段淡泊的旋律……
夏日听雨,如听一曲英雄交响乐,让人想起豆蔻年华,日气喷豪雨,云阴送惊雷。
夏雨中涌动着蓬勃生机,滋养着生命和情感,孕育着激情和诗意。
夏日里的滂沱骤雨,激荡着我的心胸,催促我化作一只雨燕直击长空,傲视苍穹!
进入夏季就以比庄稼更急切的心情盼雨。
夏日的酷热使所有的声音都隐遁起来,包括鸟语、虫叫、雷鸣,只有雨声不管不顾地光临,他是这个季节中唯一一脾气倔强的歌者。
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听雨,听雨的身躯跌落尘埃,听雨划过空气,听雨拍击檐下青砖。
又一场雨如约而至,我独坐窗前,望檐前雨柱如帘,谛听万物沐浴在茫茫的雨雾中。
那起伏的菜园,那被雨水搓洗过的瓜地,那蜿蜒激流的小溪,那栅栏上五彩缤纷的花朵……统统化作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这些天籁之音,如万马奔腾,如狂飙落地,如缠绵琴瑟,如游丝一缕,在天地间飘过,在心灵中漫游,空灵而幽怨。
心灵与大自然之间只有在如诗的雨天才达到高度的和谐。
夏天的雨如人的秉性,有快人快语的,如来去匆匆的雷阵雨;有慢声细语的,如淅淅沥沥的小雨。
但总的来说,还是缠绵的多。
缠绵其实并不是柔弱,相反是十分的刚烈,有一种“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韧性。
记忆中,中学的一年暑假就经历过这种缠绵。
那雨,稀稀拉拉,下下停停,感觉它像一团棉花,揉来揉去,就是弄不出个定型来,更像一个脾气倔强韧性的恋人,缠上了你,就要你耳朵里只有它,眼睛中只有它,脑子里也只有它,别的一概都要抹掉。
但是,这种缠绵却没有一丝的厌烦,相反,缠绵的背后却是一份很松弛的感觉。
倾听这雨声,我会忘记为衣食而奔波、为生存而应酬,我会懂得感激生命、感激友情、感激生活。
受不了这种感觉的挑逗,我竞一连数日,仰在炕上,放软身子,把卷展读,与古今中外的先哲们进行着心灵的对话:
倦了,便闭上眼睛,沉沉睡去。
睡梦中,犹自听到耳畔传来的淅淅沥沥的雨声……
雨声如禅,听雨即在悟道。
它能使人浮躁的心境渐趋平静,静得像一泓无波无澜、宠辱不惊的碧水。
此时,你会感到雨打窗棂的玉振之声和生命的节律高度融合,前缘后尘,上誉下诟,坎坎坷坷,纠纠葛葛,一切都远去了,消失了,剩下的只有一个无牵无挂的自我,独自品尝那份难得的清闲。
在人生的旅途上跋涉,我们一路风尘,脆弱的生命之舟已经承载了太多,不堪负重的漂泊时刻面临着搁浅的沉沦。
雨天,我们应该做我们该做的事情,把生命重新回顾一次,把生活再过滤一遍,把不堪回首的过去,散乱在遥远的记忆里,把世俗的烦恼托于过眼云烟,留下一个好心情,等待晴日收拾它、整理它,然后把它装订成册,在孤独的时候阅读。
——因为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就像这缠绵的雨水。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既开门见山,点出题目“生命的呢喃”与雨的关系,又态度鲜明,表明作者的情感倾向,也有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夏雨中万物发出的天籁之音,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重在突显夏日听雨如听英雄交响乐的震撼感受。
C.文中写春雨和秋雨的不同特点,是为了反衬出夏雨的特点:
富有生机,给人激情和充满诗意,缠绵而不柔弱,刚烈又有韧性。
D.文章最后深化主旨,指出现代人在生活中遭遇困境,生命脆弱,不堪重负,而大自然的雨可以洗涤我们的灵魂,振奋我们的精神。
8.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6分)
(1)他是这个季节中唯一脾气倔强的歌者。
(3分)
(2)然后把它装订成册,在孤独的时候阅读。
(3分)
9.作者喜欢“听雨”,对“听雨”有怎样的认识?
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汉末丧乱,其道遂衰。
自是中原横溃,衣冠殄尽。
高祖有天下,深愍之,诏求硕学,治五礼,定六律,改斗历,正权衡。
分遣博士祭酒,到州郡立学。
亲屈舆驾,释奠于先师先圣,申之以讌语,劳之以束帛。
为时儒者,严植之等首膺兹选。
严植之,字孝源,建平秭归人也。
少善《庄》《老》,能玄言,精解《丧服》《孝经》《论语》。
及长,遍治郑氏《礼》《周易》《毛诗》《左氏春秋》。
性淳孝谨厚,不以所长高人。
少遭父忧,因莱食二十三载,后得风冷疾,乃止。
齐永明中,始起家为庐陵王国侍郎,迁广汉王国右常待。
王诛,国人莫敢视,植之独奔哭,手营殡殓,徒跣送丧墓所,为起冢,葬毕乃还,当时义之。
建武中,迁员外郎、散骑常待。
寻为康乐侯相,在县清白,民吏称之。
高祖诏求通儒治五礼,有司奏植之治凶礼。
天监四年初置五经博士各开馆教授以植之兼五经博士植之馆在潮沟生徒常百数植之讲五馆生必至听者千余人六年,适中抚军记室参军,犹兼博士。
七年,卒于馆,时年五十二。
植之自疾后,便不受廪俸,妻子困乏,既卒,丧无所寄,生徒为市宅,乃得成丧焉。
植之性仁慈,好行阴德.虽在暗室,未尝怠也。
少尝山行,见一患者,植之问其姓名,不能答,载与俱归,为营医药,六日而死,植之为棺殓殡之,卒不知何许人也。
尝缘栅塘行,见患人卧塘侧,植之下车问其故,云姓黄氏,家本荆州,为人佣赁,疾既危笃,船主将发,弃之于岸。
植之心恻然,载还治之,经年而黄氏差,请终身充奴仆以报厚恩。
植之不受,遗以资粮,遣之。
其义行多如此。
(节选自《梁书·儒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监四年/初置五经博士/各开馆教授/以植之兼五经博士/植之馆在潮沟/生徒常百数/植之讲五馆/生必至/听者千余人/
B.天监四年初置五经/博士各开馆教授/以植之兼五经博士/植之馆在潮沟/生徒常百数/植之讲五馆/生必至/听者千余人/
C.天监四年/初置五经博士/各开馆教授/以植之兼五经博士/植之馆在潮沟/生徒常百数/植之讲/五馆生必至/听者千余人/
D.天监四年初置五经/博士各开馆教授/以植之兼五经博士/植之馆在潮沟/生徒常百数/植之讲/五馆生必至/听者千余人/
1l.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衣冠”常指古代士以上的人穿戴的衣帽,代指缙绅士大夫,文中指文明教化。
B.“五礼”指祭祀的吉礼,灾荒的凶礼,军旅的军礼,宾客的宾礼,冠婚的嘉礼。
C.《庄》《老》是记录庄子和老子思想的道家著作,又称《南华经》和《道德经》。
D.“起家”可指出身,也可指兴家立业,在文中指从家中被征召出来,授以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高祖心忧天下,大力恢复儒学。
面对儒学衰落的境况,高祖深为忧虑,下诏寻求学问渊博的大儒,派遣博士祭酒到各州郡建立学校。
B.严植之颇有才学,受到朝廷重用。
他精通道、儒之学,既能谈论老庄的玄理,又能解读儒家的经典著作;被朝廷召用,多年兼任博士。
C.严植之淳朴忠厚,遵孝礼守道义。
他不以自己的长处傲视别人;父亲去世,他二十三年只吃蔬食;广汉王被诛,他赤脚为之送丧并建冢。
D.严植之生性仁慈,多行仁义之举。
他总默默地做善事,坚持不懈;救治病人从不问姓名,有的死后严植之还为之安葬,有的给以钱粮遣送回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亲屈舆驾,释奠于先师先圣,申之以讌语,劳之以束帛。
(2)妻子困乏,既卒,丧无所寄,生徒为市宅,乃得成丧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夕旅怀
李白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
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写秋风带来的寒意袭人,“吹”字表明秋风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飞”字突出了乡思之浓烈。
B.七、八句写萧瑟的深秋芳草不再柔艳,寒冷的霜露催着人赶快置备御寒衣物,表现出诗人羁旅的愁苦。
C.九、十句写诗人梦到灿烂的银河,而梦醒后只看到天上星星稀少,表明诗人美好的理想追求难以实现。
D.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诗人在夜里含悲流泪,思念故乡,却无人安慰。
“谁能挥”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无依。
15.诗中写山、水、云、月这些意象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庄子《逍遥游》中,先写蜩与学鸠以自己的飞行和休息来嘲笑大鹏,发出“”的疑问,再写斥安鸟以自己的飞行来嘲笑大鹏,发出“”的疑问。
(2)白居易《琵琶行》在行文内容上多次写到“月”,送别时用“”一句借月抒发别情,听完音乐后用“”一句借月表达感受。
(3)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用“”一句写出他对暮色中春花飘零的感叹;用“”一句写出他在花闯小路上心情难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的前一天,“世界上首例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这一消息震惊了整个科学界。
这种震惊,更多的是不安和恐惧。
虽然这项技术的成功,可能意味着中国在疾病预防领域用基因编辑技术达到了历史性突破。
但在国内人看来,这却是一次突破了医学伦理底线的的做法。
这是人类第一次运用基因科学在分子层面上修改人类生命的蓝图,但这未必是科技的重大进步,而可能是整个人类可怕的灾难。
基因编辑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医学技术,具有非常诱人的应用前景。
(①),任何一个全新的医学探索都充满了未知,(②)就是一个集各种善恶于一体的“潘多拉的盒子”,在带来某些积极改变的同时,(③)导致一些灾难性的后果。
(④)这项技术的实施,很可能不局限于治病救人,(⑤)用于改造人类,让人类朝着一种可能是不可控的方向畸形发展。
(⑥),是否将基因编辑技术应用胚胎,充满争议。
目前,有122位中国科学家联名发表声明,直指这项所谓研究的生物医学伦理审查。
监管部应当尽快澄清:
是科学怪人的,肆意妄为,强行组织试验;还是监管人员敷衍塞责,给这个违背伦理的试验开绿灯?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虽然这项技术的成功,可能意味着中国在疾病预防领域用基因编辑技术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B.这项技术虽然成功了,可能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达到了历史性突破。
C.虽然这项技术的成功,可能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D.这项技术虽然成功了,可能意味着中国在疾病预防领域用基因编辑技术达到了历史性突破。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沽名钓誉有名元实刚愎自用徇私枉法
B.沽名钓誉形同虚设自行其是尸位素餐
C.盗名窃誉有名无实自行其是徇私枉法
D.盗名窃誉形同虚设刚愎自用尸位素餐
19.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关联词,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20.仿照下面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横线处续写两组句子,要求内容相关,句式基本一致。
(5分)
1978年年底,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40年来,中国人民探索新路、发展经济,坚持对内改革,自力更生,把中国建成了世界第;大经济体!
——40年来,
——40年来,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在风雨中砥砺前行,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2019猪年到了。
现在很多人认为猪代表着好吃懒做,其实在古代,①。
我国主要文化遗址中几乎均有猪骨出土,这是因为占人常以牲畜的多寡来标度地位和富裕程度,猪作为最常见的家畜,以猪做祭品显得十分重要。
②?
这与猪有关,古人家祭即以猪为之,“陈豕(猪)于室,合家而祭”,这正是“家”字的本意。
猪在十二生肖中排行最后一位,③故一天十二时辰的“亥时”——晚上九点至十一点称“猪时”。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要求:
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解析】根据第一段可知,历史剧创作者有史诗胸怀,也不一定能达到史诗高度。
2.B【解析】文中举伏尔泰《中国孤儿》主要不是来说明伏尔泰对“中国历史”有iF确认知,而是为了说明创作要对作品的背景历史和文化形态有所了解。
3.D【解析】创作的历史剧要让观众满意,创作者需要对历史有正确的认知,也需要用美学和文学的方式来创作,但不能说“美学和文学的方式”比“对历史有正确的认知”更重要。
4.A【解析】“也超过了30多个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发达国家2015年公民科学素质比例的一半”说法错误,原文中只是说“2015年进入创新型同家行列的30多个发达同家,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最低都在10%以卜”,没有可具体比较的数据。
5.B【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