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3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3578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3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3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3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3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3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3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3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3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3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3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Ⅲ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属诸子散文。

【教学设想】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孟子二章》,所以对孟子其人和《孟子》一书有一定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尤其对孔孟的“仁政”思想,多少都知道一些,这拉近了本文于学生的距离。

但是诸子散文毕竟距离现在比较久远,学生阅读的文字障碍比较大,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先用第一课时解决这个问题,同时积累重点字词句,理解文意,为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奠定基础。

本文记录的是一次谈话,第二课时就从这里切入,引导学生针对谈话设计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分类汇总,教师可适当对问题进行补充、延伸,以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

学生设计问题的好处是保证教师课堂教学的针对性,避免教师预设的盲目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比喻论证是本文说理的一大特点,所谓比喻论证就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观点的正确,又叫喻证法。

它可以使说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

学习本文应引导学生掌握这一方法,并未学习本单元的另一篇课文《劝学》打好基础。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明确知道文中实行“王道”的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2.  归纳“数、兵、胜、罪、谨”等实词的意义和“然、于、以”等虚词的用法;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句式的特点,能够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

3.  归纳本文运用比喻说理的特点,学习这种方法,能够仿照示例进行比喻说理。

过程与方法:

1.  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正确停顿。

2.  借助课内注释和工具书,结合具体语境准确翻译重要句子。

3.  围绕“谈话”设计问题,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分类归纳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孟子的襟抱与睿智中获得启迪。

谈一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教学重点】

1.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特殊句式的翻译。

2.本次谈话中孟子是怎样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张的。

【教学难点】

1.学习并运用比喻说理进行论证。

2.文中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学法指导】

1.熟读并背诵课文,识记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课堂上联系文本及相关资料,熟悉比喻说理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讲解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

【教学准备】制作ppt课件,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特殊句式的翻译。

3.  疏通文意,顺利完成课文的翻译。

4.  导学案中问题的处理。

一、了解作家、作品情况及背景材料:

   

(1)作家、作品情况: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邹人,名轲,字子舆,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儒家大师。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

孟子在政治上的主要主张是:

仁政,民贵,君轻;在哲学上提出“性善论”。

与孔子合称“孔孟”。

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2)背景材料: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的问题。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二、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  )

A.移其粟(lì)      弃甲曳(yè)兵      鸡豚(tún)     狗彘(zhì)

B.衣帛(bó)食肉     然而不王(wàng)者   数(cù)罟       洿(wū)池

C.可以食(sì)肉矣   孝悌(dì)之义       庠(xiáng)序    饿殍(piǎo)

D.数(shù)口之家    不可胜(shèng)食   牲畜(chù)      狗彘之畜(xù)

答案:

B.  解析:

A粟sù  C食shí悌tìD胜shēng。

三、下面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D.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答案:

C.  解析:

A.颁——斑、B涂——途、莩——殍、D无——毋

四、给下列句子附上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1)或……或……

(2)直……耳,是……也

(3)是何异于……

答案: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五、解释下列多义词。

(1)数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④数罟不入洿池

答案:

①数目②几,若干③屡次④密

(2)发

①百发百中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④野芳发而幽香

答案:

①发射②派遣③打开④花开

(3)直

①中通外直

②直不百步耳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答案:

①不弯曲②只是,不过③通“值”,价值

(4)兵

①非我也,兵也

②穷兵黩武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④草木皆兵

答案:

①兵器②战争③军队④兵士

(5)胜

①驴不胜怒,蹄之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

答案:

①能承受②尽③胜利④超出⑤优美的

(6)然

①河东凶亦然

②然而不王者

③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答案:

①这样②这样③然而

(7)于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移其民于河东

③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已

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答案:

①对于②到③比④在⑤与、跟

(8)以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食肉以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答案:

①按照②用③凭借④用

六、翻译下列句子,指出句中的活用字。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3)谨庠序之教

(4)王无罪岁     “罪”,名词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

答案:

(1)(征调百姓服役)如果不耽误农业生产季节,粮食就吃不完。

(2)赡养生者,安葬死者没有遗憾,(这)是王道的开始。

(3)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谨”,形容词活用为动词(4)王不要归罪于年成(不好)。

七、翻译全文

八、课后作业:

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

1.本次谈话中孟子是怎样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张的。

2.文中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3.学习并运用比喻说理进行论证。

一、    导入

有句俗语:

“老鸹落在猪身上——光瞧见人家黑,瞅不到自个儿黑。

”(比喻只看见别人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毛病)我国历史上就有一位国君闹出了这样的笑话。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亚圣”孟子是怎样指出其错误的。

二、    齐读全文

任务:

把握文章大意,复述课文内容。

明确:

本文记录的是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梁惠王向孟子询问使国家人民增加的问题,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引入,巧妙指出了梁惠王的错误。

紧接着推行自己的主张,解决了梁惠王提出的问题。

三、    设计问题

围绕“一次谈话”设计问题,再进行分类梳理和补充,可归纳为以下六个问题:

1.  本次谈话的人是谁?

2.  本次谈话的话题是什么?

3.  双方对所谈问题所持观点分别是什么?

4.  孟子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哪些?

包括哪几个方面?

它们的实施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5.  孟子谈话的技巧如何?

他是怎样将对方引入自己“语言的圈套的”?

6.  本次谈话给你怎样的启示?

四、    自主阅读完成前三个小题

前三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迅速浏览课文后,口头交流意见,明确答案。

1.本次谈话的人是谁?

明确:

本次谈话的主人公是孟子和梁惠王。

2.本次谈话的话题是什么?

明确:

本次谈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

3.双方对所谈问题所持观点分别是什么?

梁惠王认为自己“于国已尽心”,然而却“民不加多”,很是疑惑。

孟子认为以梁惠王的做法“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五、    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第四和第五个问题

4.孟子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哪几个?

包括哪些方面?

它们的实施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5.孟子是怎样将对方引入自己“语言的圈套的”?

他谈话的技巧如何?

明确:

第一问

(1)    避而不答讲故事(五十步笑百步)

(2)    设喻引起对方兴趣,变被动答为主动问(何如)

(3)    诱使对方说出否定自己的观点(不可,是亦走也)

(4)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5)    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张。

第二问,重点分析比喻说理

六、    当堂训练

运用比喻论证法写一个作文片段,阐明一个道理。

例1     断剑之痛,

例2    《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美国  狄金森)

学生展示自己所写的作文片段。

七、    本课小结

八、    课外拓展

6.本次谈话给你怎样的启示?

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展示。

学生思考后畅谈所受启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孟子的谈话艺术、政治主张、现实意义等方面思考。

九、    作业

1.搜集运用比喻说理的精彩语段。

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拓展阅读

人与书的关系

重庆考生

我爱读书是有我的理由的。

人与书的关系,就像庄稼与泥土的关系。

如果没有肥沃的土地,庄稼将生长在哪里?

而秋后的丰收又从何而来?

书就是人的泥土,人的灵魂就是泥土上的庄稼。

灵魂是需要生长的,要想自己有一个有品位的灵魂、崇高的灵魂、伟大的灵魂,那就必须把书当成它的泥土。

人与书的关系,就像飞鸟与翅膀的关系。

如果没有羽毛丰满的翅膀,蓝天就不属于鸟儿,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就只能是一个幻梦。

如果你想像鸟儿一样,可以在追逐流云中享受欢乐,可以站在高高的树巅,向高空引吭,那么,你就得把书当成自己的翅膀,在阅读中让自己的羽毛丰满起来,然后,志立高远,展翅高飞。

人与书的关系,也如琴与弦。

虽然世上有梧桐这样的制琴佳木,虽然世上有伯牙这样好的琴师,如果琴张而无弦,谁能听到高山流水般美妙的乐曲?

如果你正是一把用佳木制成的好琴,请多读书吧,在自己的心灵上安上也是上好的琴弦。

于是,美妙的乐曲就会从你的心灵中流泻出来。

还需要更多爱读书的理解吗?

人如果不爱读书,生命就会无处生根,灵魂就找不到归宿,犹如农夫,空把一筐种子播撒在贫瘠的土地,看似一生奔波忙碌,却总是看不到好的收成;人如果不爱读书,生命就会找不到方向,犹如一个越洋的航海者,手里没有一只罗盘,就会丢失目标,迷失在汪洋里……爱读书的人,心胸比天空还宽阔;爱读书的人,心灵比白雪还纯净;爱读书的人,情感比泰山还厚重;爱读书的人,思想的脚步无拘无束,理想的天空无边无际。

爱读书的人,灵魂的后院会有一个美丽的后花园,那里四季如春,异草如翠,佳木成荫,繁花似锦,果实飘香……当我们累了、困了的时候,退到这里来,暂且远离红尘,可以听小说家讲故事,可以听诗人朗诵,也可以听散文家诉说衷情……在这里,每一朵鲜花都可以是一首诗,每一个果实都可以有故事,每一抔泥土都可以酝酿出一个美丽的童话……生活很烦杂,灵魂易劳累。

爱读书的人,就会给自己营造出这样一个心灵花园,放纵心灵,回归原始。

读书,将是我一生的最爱。

希望我以上的陈述,也将成为更多人爱读书的理由。

【技法借鉴】考生在为人与书的关系作比喻时,一共用了三个比喻,而每个比喻不但有本体喻体,而且有恰当的分析,让每个比喻分别成段,三个比喻组成了排比段,这在文章结构上体现出特点来。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为了进一步阐明读书的重要意义,考生还运用了对比分析法,先说不爱读书的人的生命形态,再写爱读书的人的生命形态。

两相对比,让人很容易产生应该多读书的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