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34141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docx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docx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心理学知识点汇集(为考试准备)

心理学

A心理学的定义:

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学问

B人格的定义:

是个人的各种特征所组成的综合体

C动机是指引和激发行为的内在动因

D自我就是一个持久的,独特的同一身份的我

E自觉控制力是个人对自己和环境的控制能力

F现代心理学的5个观点

1生物学的观点是指以生物学的知识为基础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所做的解释。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

脑是心理的器官,是由于脑,我们思维,理解,看见,听见,知道丑和美,善与恶)

2行为的观点是指把个体所有行为的产生和变化看作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20世纪初期最早的提出该观点)

3认知的观点(有皮亚杰最先提出)就是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感觉,知觉,表象,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心理过程。

4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研究的精神分析的观点是由奥地利的精神病学者弗洛伊德提出的。

(在他看来,意识(是我们现时觉知到的心理现象)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潜意识(是指潜伏在意识之下得难以被觉知的心理现象)才是精神活动的主体,位于心理的深层,并且人的很多行为是有潜意识过程(所谓的潜意识过程是指个人没有觉知的然而却影响这行为的那些冲动和欲望)支配的,此外他还认为我们的全部行动都是有原因的,但是原因往往是某种潜意识动机,而不是人们所意识到的理性的原因。

内隐记忆是指人们并不有意识的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但却能在特定任务的操作上表现出来。

5与其他的研究取向不同,现象学的观点几乎完全集中于主观经验,即探求个人对各种事件的个人观点。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看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力求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有超过自己目前状况的基本要求;虽然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环境和社会的各种阻扰和障碍,但是人们的天性则是趋向于实现自己的潜能。

G心理过程是动态的,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情绪过程(是个体对待他所认知的事情,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意志过程(是趋向目标追求时的意识活动)。

心理状态是指在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心理活动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理特征是稳态的,是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H个体心理不但对物质载体有依存性,而且还具备多维度多层次性和能动性(心理能支配和调节行为,选择和建构环境,也能调节脑的活动。

生物反馈是指根据身体的内部生理变化所显示的线索,通过条件反射原理,逐渐学习到由自己的意识来控制原来不可控制的生理活动。

自我意识的发展:

奥尔波特---人格发展的角度---从生理自我(从个体出生到3岁,属于自我中心期),到社会自我(客观化时期),最后发展到心理自我(青春期至成年大约十年时间,主观化时期);米德---社会人际互动的角度---准备阶段(自我的原始阶段),模仿阶段,社会角色扮演阶段。

洛文格----采用造句测验方法---前社会的、共生的阶段,冲动阶段(个体表现受身体冲动支配,几乎是现在的行为动向),自我保护阶段,遵奉阶段,公正阶段(十二三岁才能达到的阶段,第一次发现“良心”这一道德观念),自主阶段,整合阶段(相当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

干扰中的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材料对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反之。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增强创造意识;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发展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遗忘的规律及特点:

速度上先快后慢,内容上先多后少。

情绪的三种状态:

情绪心理学家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持续度等指标把情绪分为三种不同的状态,即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和应激(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反射的种类:

根据反射活动形成的过程,可将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

非条件反射是天生就会的,不用任何后天学习。

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为适应不断变化的条件而形成的反映。

由于这种反映不是定期和经常的,所以一旦条件不存在,反射强度也会下降。

直观教学的三种形式:

实物教学、模象教学、言语教学。

(模像直观。

就是事物的模拟和形象。

)(言语直观。

就是教师通过生动、具体、形象化的语言描述,唤起学生已有事物的表象使学生的头脑中出现一幅与教材一致的形象,起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在于把一些对象(或对象的一些特性、标志、性质)优先地区分出来。

知觉的选择性依赖于个人的兴趣、态度、需要以及个体的知识经验和当时的心理状态;还依赖于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强度、活动性、对比)和被感知对象的外界环境条件的特点(照明度、距离)。

二、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表现为人在感知事物时,总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它、判断它,把它归入一定的事物系统之中,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感知它。

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从事不同职业和有不同经验的人,在知觉上是有差异的。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条件有三个。

a言语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应用。

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中实现的,词的作用有助于对知觉对象的理解,使知觉更迅速、更完整。

b实践活动的任务。

当有明确的活动任务时,知觉服从于当前的活动任务,所知觉的对象比较清晰、深刻,任务不同对同一对象可以产生不同的知觉效果。

c对知觉对象的态度。

如果对知觉对象抱着消极的态度,就不能深刻地感知客观事物;只有对知觉对象发生兴趣,抱积极的态度才能加深对它的理解。

三、知觉的整体性:

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例如,走进教室,人们不是先感知桌椅,后感知黑板、窗户……而是完整地同时反映它们。

知觉的整体性是多种感知器官相互作用的结果。

知觉的整体性与感知的快慢,同过去经验和知识的参与有关。

四、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对生活有很大的作用,正确地认识物体的性质比单纯地感知局部的物理刺激物有较大的实际意义,它可以使人们在不同情况下,按照事物的实际面貌反映事物,从而能够根据对象的实际意义去适应环境。

I研究的基本程序:

建立假设#收集资料#分析资料#作出结论。

J基本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中收集被观察者的资料,以了解其心理和行为的一种方法,分为系统和非系统这两种观察);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的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实验法可分为现场的和实验室的);调查法(是以提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方法);个案研究法(是收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K人格(是指一个人表现于外的给人印象的特点,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此角色相应的个人品质、声誉和尊严,或指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和体制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具有整体性(心里的整体性是人格健康的表征)稳定性(具跨时间和情境的一致性)独特性及社会性(人格是社会的人特有的)等基本特征

L个性(人格的独特性)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各不相同的现象

M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中的个体动机分为情境动机和人格动机。

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曾把人们对理论、经济、审美、社会、政治和宗教作为人生追求目标的不同,把人分为六种人格类型。

分别对这六种人格类型作了如下简述:

理论型(把追求真理和知识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钻研精神,热爱真理,尊重知识。

轻视商业、经济,甚至忽视个人生计。

)经济型(把实惠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追求实惠、注重效益和经济收入,把财富视为能力。

凡在实惠和经济收入之外的东西都视为累赘。

)审美型(追求美和美的创造,把美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认为美是人生最伟大的追求,其它事物均不能替代,对所有事物都要用审美价值来评判)社会型(把关心和爱护他人、增进社会大众福利视为人生最高价值。

其特点是具有仁厚温和的爱心,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关爱体谅他人,献身于公益事业。

)政治型(把支配他人和获取权力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

为了支配他人、获取权力,甚至不择手段;把权力视为一切视为当然正确的)宗教型(把宗教信仰、拯救灵魂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皈依宗教,体验心灵特殊的充实;注重各种神秘经验;爱世人,同情一切生物。

)而罗克奇把人生的目标分为18类:

富裕的物质生活;兴奋刺激性的生活;有所作为;世界和平;美的世界;平等;家庭安全;独立自由;幸福;内心和谐;成熟的爱;国家安全;快乐悠闲;拯救灵魂;自尊;社会承认;真正的友谊;对生活的透彻理解)

N气质是与人脾气有关的人格特征。

分为多血质(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不甘寂寞,善于交际;智慧敏捷;注意易于转移;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印象不深刻;情绪和情感易于产生也易于改变,体验不强,但明显的表露于外。

其显著特点是:

有很高的灵活性,容易适应变化的生活条件)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脾气急躁;易于冲动;反应迅速,智慧敏捷,但准确性差;情绪明显表露于外,但持续时间不长。

其显著特点是:

有很高的兴奋性,行为上表现为不均衡性。

他们的工作特点带有明显的周期性。

)粘液质(安静稳重,交际适度;反应缓慢,沉默寡言;善于克制自己,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定但又易于转移;善于忍耐,沉着坚定;不尚空谈,埋头苦干。

其显著特点是安静、均衡)及抑郁质(行为孤僻,反应迟缓;多愁善感,体验深刻,但情绪不易外露;具有很高的感受性,善于觉察到别人不易察觉的细小事物)四种气质类型

O性格特征有对现实生活的,也有对意志的。

意志(是个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的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独立性(指个人有能力做出重要决定并执行这些决定,有责任并愿意对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负责,深信这样的行为是切实可行的)坚定性(表现为长时间地相信自己的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的克服困难,为执行决定而努力)果断性(表现为善于迅速地辨明是非,能及时的坚决的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

)和自制力(是关于统制自我的能力)方面。

以生活适应为标准可将性格类型分为内倾型(个性沉静不善于社会交往)外倾性(个性好动善于社会交往)A型性格(对事件有紧迫感,长期亢奋,喜争强好胜,遇到挫折会变得有敌意和攻击)B型性格(悠闲自得,一般无时间急迫感,不爱紧张、争强,有耐心能容忍)C型性格(不表现愤怒,过分合作、耐心,不确定性多,屈从于权威)

以认知方式(是指个体面对问题时经由其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在外部行为上所表现的习惯性特征。

)为标准可将性格类型分为场依存型(倾向于以外界为参照)场独立型(倾向于以自我内部为参照)冲动型(通常只注意问题大体情况)思索型(注重准确性)

性格有好坏之分的原因:

具有社会文化的价值;具有道德评价意义;与个人的潜能发挥、身心健康密切相关。

四种基本性格类型:

害羞型(敏感胆小,对新的、陌生的会采取逃避行为)大胆型(外向,喜新的,善交际、出头露面的活动。

)乐观型(乐观开朗、看法倾向光明自我解嘲能力强)忧郁型(消极阴郁,看法偏向悲观,将不好的事情放大)

P人格毕生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经衰老至死亡的整个人生历程内,由于经验与内部成长的相互作用,其人格及其各成分虽年龄推移所发生的连续变化。

人格发展的基本性质:

连续变化中的阶段性;定向发展中的顺序性;统一发展的不均衡性及共同模式下的个体差异性。

人格发展的制约因素:

遗传、环境、自我意识以及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童年期人格发展包括了:

1依恋(指个体在童年早期寻求并力图保持与特定人物主要是母亲情感联系与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婴儿依恋行为可分为如下三类:

65%表现为安全依恋型、25%变现为不安全依恋—回避型和其他的为不安全依恋—反抗型。

)2社会性(指个体在与社会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到的如何依据社会规范对待自己及他人,遵纪守规等方面的态度观念和行为。

塞尔曼的研究将儿童友谊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3到7岁的友谊是很不稳定的;4到9岁为单向帮助阶段;6到12岁为双向帮助阶段;9到15岁为亲密的共享阶段(有排他性及独占性的特点);从12岁开始则向更高阶段发展。

)3性别角色获得(分为性别同一性发展即获得一个人是男是女及性别不变的知识、性别角色观的发展即能够理解不同性别角色的行为模式、性别角色行为的配合及儿童更倾向于表现出与性别相符的行为。

)。

青少年期人格发展:

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问题(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惑、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的冲突、自我探索中的迷惑及父母过高期望引起的压力);人生阶值观(指个人对待人生的追求和怎样实现此种追求等问题上的态度、观念和行为)自我同一性(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大学生中有定向型、未定型、迷失型及早闭型)

成年期的人格发展: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论认为成年早期是承担社会义务的时期,成年中期是显示创造力的阶段,最后的完善阶段有完善感对绝望感的发展危机

老年期的生活适应:

调整生活目标,积极参与活动;改变不良习惯,维护身心健康;培养开放精神,吸收新鲜经验;重视精神上的欢乐胜过追求物质上的舒适;接受“有比个人更伟大更神圣的东西“的观点。

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教育措施:

重视学生人格发展的整体性(中外教育家共有的观念);遵循个体心理发展顺序;帮助学生获取成功的经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重视学生人格的自我教育;加强与家庭教育的配合。

Q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或者指引起和维持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

激发、指向、维持及调节功能是动机的四大功能。

需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马斯诺的需要层次论将人类需要分成7大类:

一是生理需要;二是安全需要;三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四是尊重需要;五是认知需要;六是审美需要;最后是自我实现需要。

从总体上来说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

模糊意识到的未分化的需要叫意向。

明确意识到的并想实现的需要叫愿望。

动机往往是内驱力(是由于人内部的某种缺失或不平衡状态所产生的旨在恢复稳态的一种内在推动力)与诱因(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

分为正诱因与负诱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动机种类:

按起源可分为生物性动机,基本社会性动机与高级社会性动机;按动机的意义可分为合理动机及不合理动机;按动机引发的原因可分为内在与外在动机;根据动机行为与目标的远近关系有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另外也可以根据动机所涉及到的活动名称来划分动机的类型。

动机系统的动态结构(动机的冲突—双趋冲突(追求时2选1)、双避冲突(躲避时2选1)、趋避冲突(对同一目标想靠近又想回避)、双重趋避冲突(面临多个都有积极及消极的目标);动机的合成;动机转化。

)和静态结构

影响行为动力的因素:

价值观(是人们用以评判事物价值标准并以之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因素——兴趣(是建立在需求基础上,带有积极感情色彩的认知和活动倾向。

)、信念(是个体对某种知识的真实性或某种观念的正确性抱有坚定的确信感和深刻的信任感,并力求加以实现的心理倾向)、理想(是个体对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的体验)因素;认知因素——效价(目标或行为能否激起个体的行为)和期望(指对个体所具有的价值大小以及所获得的概率)评价(行为动机=效价*期望)、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该任务的知觉)、目标(是行为所需达到的目的,又是引起行为动机的外部条件刺激)意识(分为目标的明确性、适切性、价值性及自觉性)、归因(对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论)作用、认知冲突;行为因素——对行为动机的强化(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可能性的力量;正强化物(因呈现而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负强化物(因撤除而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作用、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作用行为动机。

学习动机的内驱力成分:

认知内驱力(是出于了解和理解事物,掌握和运用知识以及系统阐述和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是出于想要通过学业成绩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亲和内驱力(是个体与别人亲近的心理倾向);自我价值感内驱力(是卡芬顿提出的一种追求成功的内驱力)学业成就动机内驱力可分为学习目的内驱力(追求自我成长,从学习中获得知识和能力)与表现目的内驱力(通过表现自我博得好评)

学习动机的培养:

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增强民族责任感社会使命感;发展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景及促使动机迁移

学习动机的激发:

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明确学习目标、提供成功的机会、正确对待挫折、创设良好的心理学习环境

自我意识的发展:

有对个体所处环境的选择作用,也有对个体心理特点的发挥和矫正作用。

自我意识(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的意识)包括了自尊、自信、自卑、内疚、自豪感、成功感及自我效能感。

包括了生理(社会、心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社会、心理)属性的意识)

自我概念可分为现实自我(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中的我的认识)、理想自我(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未来的我的认识)、和镜中自我(从别人眼中反照出来的自我形象)。

自我评价的途径:

通过对他人的认识、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与他人比较、由自己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己。

在自我概念的矛盾与统一中有5种常见于青年的统一类型:

积极型(不断完善现实自我,使之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理想自我达到统一);现实型(一方面不断完善自我,另一方面又根据现实自我的实际状况修正理想自我,从而达到两者统一);庸碌型(放弃理想自我,迁就现实自我,从而达到统一);虚假型(通过对现实自我的过高评价或虚假的判断,获得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虚假统一)萎缩型(理想自我极度缺乏或丧失,对现实自我又深感不满,产生自我否定,甚至自我拒绝的心理)

自我概念的功效:

行为导向、行为动力、信息加工

自尊感是一种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有价值感,有重要感的体验。

包括了自尊心(个体自己尊重自己的情感体验)与尊重感(个体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需要相联系的情感体验)两部分。

自尊感对心理健康和个体行为都有影响。

当个体对自己做出正(负)向的价值评价时就会产生自(卑)尊感。

个体对自身及自身的特征所持的(积极)消极态度即为自我(接纳)排斥。

意志力(自制力)是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施予的一种向外(内)的意识力量。

自我教育是主体自我按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自觉实施的教育。

青少年自我评价的特点有:

独立性、适当性、概括性、广泛性及稳定性。

青少年自我体验的特点有:

丰富性、深刻性、自尊感突出。

青少年自我调节的特点有:

由被动性自我控制向主动性自我控制发展,由自我控制到自我教育发展。

认知学习(人类对外界环境信息或学习内容,通过感官觉察、注意、辨认、转换、记忆等一系列的内在心理活动,获得知识与保持知识)的类型:

发现学习(自己探索,优点:

提高智慧、激发好奇心和兴趣、学会解决生活问题、增进记忆能力)、接受学习(有人指导,优点:

掌握系统的知识,促进抽象理解能力)。

认知学习过程(是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储存和需要时提取出来加以运用的过程):

早期加工——感觉记忆信息保存时间非常短暂、注意(其定义是一种全神贯注与某一事物的状态或指能将有限的能量以各种方式分配给予不同的刺激和活动。

分为无意注意(由刺激物本身引起,)和有意注意(受人意识自觉的调节和支配)两种。

它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基本特点)、知觉(是学习者对从感觉登记中获得的刺激信息附加意义的加工)、短时记忆(其2个基本来源:

外部环境来的新感觉、之前所学信息的提取;容量为7+-2个单位)——复述(维持性复述(不必以后提取)、精致性复述)、编码(听觉的、视觉的和语义的);长时记忆加工——信息的编码、信息的提取(有效编码是前提、依赖于编码与提取前后的一致性、编码无效会导致遗忘)、信息的理解。

元认知(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加工的认知和控制)有下面三部分组成:

元认知知识(了解自己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对加工的认知和体验、运用自我调节机制控制加工的能力。

几种常见的元认知:

元注意(对注意的认知和调节)、元交流(对交流活动的认知和调节)、元记忆(个人对自己记忆活动的认知和监控)、学习策略的自我调整。

问题解决的阶段:

理解问题,设计方案,执行方案和评价结果.

问题解决(是在有特定目标而没有达到目标的手段的情景中,运用特定领域的知识和认知策略实现目标的一种思维(思维的三个特点:

是间接概括的认知、是一种过程、总与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活动。

人类解决问题中的搜索有两种不同的策略:

算法式(列出所有方法一一尝试)启发式(凭借经验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的方法:

尝试错误法(逐个尝试每一个可能性)、爬山法(边走边调整)、手段-目的分析法(让存在差异的距离缩小,有两种分析方法:

把当前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寻找消除差距的算子(算子是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采取的使得状态改变的行为))、逆推法(从目标出发向反方向推导)。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呈现的刺激模式、问题的表征(表征是问题解决的一个中心环节)、定势(主体对一定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思考物体的定势)、酝酿效应(搁置后原来不可解决的问题突然可以解决)、动机、专家和新手(专业知识的具备与否)

教学生问题解决的技能:

建立接纳问题的气氛(让其有时间酝酿和讨论)、仔细的界定问题、表演如何分析问题(教学生分清重点)、提出假设(头脑风暴法)、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避免学生养成匆忙做出结论的习惯)、考虑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让学生明白障碍是正常的)、运用类比(有利于新旧知识的整合)、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并给予反馈

创造性行为是以思考和执行的新奇性(指与众不同的)和适宜性为特征的。

创造过程阶段包括:

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然开朗阶段、验证阶段。

创造性的评定:

流畅性(一定时间内提出解决方案的多少)、灵活性(对给定问题提供的解决方案的种类)、独创性。

发散性思维(不拘一格的得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和聚合性思维(将各种信息聚合后分析得出结论)

创造性人格特征——能力特点:

敏锐的感知能力、协同能力、捕捉机遇的能力。

人格特征:

能自我激励、有冒险和不怕失败的精神、好奇心。

促进创造性活动的思维方式:

联想和类比、直觉(具直接性、具体性和非分析性)与灵感、想象(其定义是对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有三个特点:

间接地,概括的认知;是过程;总是与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

)方式。

分为再造想象(根据别人的描述得出新形象)和创造想象两种。

增进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思维的流畅性训练(用词、联想、表达及观念)、思维的变通性训练(物体功能、遥远联想及问题解决)、思维的独特性训练(命题、后果推测、故事结尾及问题解决)、思维的辩证性训练(归纳、演绎推理能力)

动作(运动)技能是由身体动作所表示的技能。

初级动作技能是指刚学会的某项技能,高级技能是指技巧。

动作技能的四组类型:

(非)连续性动作技能、惊喜与粗大的动作技能、开放型(与外界刺激相联系)与闭锁性(来自个人动觉反馈)动作技能、(非)工具性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认知、联系、完善。

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

动作的有意思控制减弱、利用线索的减少、动觉控制的加强、运动图示的形成、预见和应变能力的增强。

动作技能形成的两大理论:

连锁反应理论(刺激与反应的连锁)、认知心理学理论(感受、转换和效应器)。

技能教学:

明确教学任务与目的、给学生以正确示范、及时告诉学生练习的结果、教学生正确选用练习的方法(间时练习、集中练习、整体练习和部分练习)、为智力训练提供机会(尝试回忆)激发学生的练习动机。

动作技能的迁移:

动作性迁移、语言-动作迁移、两侧性迁移。

利用迁移规律的教学:

两任务的训练条件高度相似时,迁移量最大;刺激相似而反映(不)相同时,会发生(负)正迁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