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八大投”系列文章.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13204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八大投”系列文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重庆“八大投”系列文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重庆“八大投”系列文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重庆“八大投”系列文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重庆“八大投”系列文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八大投”系列文章.doc

《重庆“八大投”系列文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八大投”系列文章.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八大投”系列文章.doc

目录

1、重庆市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

2、重庆市高等级公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转型为重庆交通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3、重庆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4、重庆市建设投资公司(与重庆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煤炭(集团)有限责任

公司强强联合,整合而成重庆市能源投资集团公司)

5、重庆市水利投资有限公司

6、重庆开发投资有限公司

7、重庆市水务集团(并入水投)

8、重庆市地产集团

1、重庆“八大投”瘦身为“五大投”激进融资难以为继

2、重庆国资国企改革线路图已清晰“八大投”转型

3、“八大投”变“五大投”重庆资本运作分量缩水

4、重庆投融资模式--重庆“八大投”模式经验分析

一、重庆“八大投”瘦身为“五大投”激进融资难以为继

2013年08月02日23:

06

来源:

华夏时报

重庆“八大投”被迫瘦身“八大投”减为“五大投”激进融资难以为继

本报记者杨仕省北京报道

由重庆市长黄奇帆一手组建的“八大投”,十年之后不得不“瘦身”为“五大投”。

从2002年开始,在黄奇帆的推动下,重庆相继成立“八大投”融资集团,包括城投司、高发司、高投司、地产集团、建投司、开投司、水务控股、水投司。

这些投融资集团由政府向其注入储备土地,以土地作抵押向银行贷款。

而今“八大投”也需要转型升级,政府也加大了对融资平台的清查。

重庆大学蒲勇健教授表示,“八大投”只是一个暂时的机制,需要择时淡出。

比如,高投司已变身为重庆旅游投资集团,从当初“修路的”转向“搞旅游的”。

不过,对“八大投”的争议至今未息。

专家认为,“八大投”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政府的短期财政压力,但却干预了市场竞争。

举债投资

“八大投”是重庆的一张名片。

在操作模式上,重庆向“八大投”注入土地资产,让其从银行处可获得抵押贷款,使得重庆的投资突飞猛进。

“重庆大大小小‘基建’项目的融资,全靠‘八大投’支撑”。

一位城投公司相关人士证实,“八大投”在各大银行授信额度共2000亿元。

数据显示,重庆在2003年时的国有资产总额1700亿元,5年后3200亿元,8年后的2011年更是飙升至1.46万亿元。

2008年,重庆打造“森林重庆、宜居重庆、畅通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五个重庆,宣布4年投资达1.3万亿元。

仅2009年一年,重庆由政府主导的道路、桥梁、旅游、水务、旧城改造等基建项目,资金量达到5300亿元,而当年财政预算收入为1165.7亿元,缺口全依赖“八大投”融资来填补。

这一年,重庆为了应对4万亿投资配套计划,投资规模罕见。

“那些企业(“八大投”)超常规发迹,是无数身陷困境的国企付出土地的结果,是拿土地疯狂抵押贷款的结果。

”长期关注“八大投”的重庆师范大学某教授直言,现在重庆的地都卖光了。

有争议也要前行。

“‘八大投’是一种值得肯定的融资平台模式,它们的债务风险都在可控范围。

”重庆市财政局局长刘伟曾回应媒体的质疑。

“八大投”的债务究竟有多少?

8月1日,本报记者先后采访了重庆财政部门、统计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他们均避而不答。

“不便透露,也没有新的数据需要发布。

”重庆市财政局资产管理处一位工作人员说。

“其他地方也在大量举债投资,相比重庆规模小得多。

”该工作人员说。

但上述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坦言,回避“八大投”来说政府债务,显然有水分。

“大搞地方债的不止重庆一个,但是像重庆地方债这么多的,还真不多。

”他说。

借得越多越好

“八大投”的产生,自然有其特定的渊源。

重庆某民企负责人张元告诉记者,“八大投”本来就是投融资平台,其使命就是借钱,当然是借得越多越好。

“只要负债率控制在警戒线以内,都是没问题的。

”张元了解的情况是,“不管你负债多少,只要最后你能周转得过来,那就是本事。

就拿修高速路来说,在沿海地区,民企抢着修,因为修好能赚钱。

但在重庆,修高速路的成本是沿海地区的一倍以上,车流量也不大,民企一般不愿意参与修路。

据测算,重庆高速路一公里成本在一亿以上,民企要想参与,不仅需要巨大的投入,而且这笔投入在短时间之内还很难收回来,最后那些民企不得不放弃。

但高发司就不一样了,先不管盈亏,投资修好路再说。

高发司一位经理则证实,高发司的做法是只要车流量上来了,就转手卖给其他投资者,回笼资金再继续修路。

“成渝高速公路是高发司转让的第一条路。

”据上述经理介绍,与上市融资程序复杂、手续费高相比,“经营权转让,只需准备好基本资料,就可进行招投标直接融资,操作简单。

转让比上市融资成本更低,更划算。

对比发现,当时修成渝高速公路花了18.5亿元,通过转让,收回来13.2亿元。

加上在转让前收了几年过路费,转让时基本上把成本收回来了。

“拿进来的资金,可撬动3倍以上的资金。

”高投司董事长李祖伟曾对媒体透露。

正是如此,“当时如没有成渝公路的转让,就没有今天的渝长高速公路。

”李祖伟说,在重庆,2000公里的高速路全是高投司“借钱”完成的。

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比如重庆嘉陵化工厂、重庆特殊钢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重污染大型企业都处在主城最中心,动辄上万人的厂子要搬迁需要几十亿乃至上百亿的资金。

从银行贷款比较困难,开发商谁也不愿意接这个“烫手的山芋”,最后还是“八大投”向银行先借钱来完成搬迁,三四年后把地卖了,不仅还完了贷款,还赚了一大笔。

艰难瘦身

其实“八大投”并不神秘,也不复杂。

“说简单点,‘八大投’的本质就是依靠政府给的政策,帮政府做政府想做的事。

”重庆市某官员表示。

“眼下,重庆投融资体制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重庆市国资委一位人士证实,而今,有的投资集团已经转型和剥离。

习惯所称的“八大投”也变成“五大投”。

本报记者注意到,这样的变化,对于外界来说也并不十分清晰,在各种场合中提到的依然还是“八大投”。

在去年7月12日召开的“重庆市上半年经济工作会议上”,黄奇帆首度在公开场合提出“五大投”概念。

当时他表示,“习惯上的‘八大投’现在已经是‘六大投’了,2011年重庆水务[0.30% 资金 研报]和重庆水利合二为一,减少了一个;负责公路建设的高投司也转型做旅游;今后重庆建投也要划归到工业集团去,今后就是‘五大投’了。

在今年重庆两会召开前后,曾有传闻称,61岁的黄奇帆将卸任,调任中央某部委任职,这一传闻引发热议。

“黄的去留之所以如此牵动重庆的神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一手缔造了重庆的经济发展模式。

”上述官员说。

按照黄奇帆这种运筹财政和国有资产的模式,地方财政得以狂飙突进,5年财政收入平均增长超过35%,只是争议也不少。

比如2012年,重庆贷款余额有1.2万亿,其中大部分贷给了“八大投”,外界对此颇有意见;再还比如在赵红霞不雅视频事件中,重庆城投、重庆地产等“八大投”的两大主力多名负责人落马,引发了外界对“八大投”贪污腐败的猜测。

外界尤其对“八大投”的负债十分担忧。

对此,重庆财政系统一处长辩解,在重庆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采取融资的办法筹集发展资金是通常做法,“要说亏空赤字,比重庆严重的省市有还不少。

”该处长认为,在重庆,政府融资获得的资金大部分是投入民生领域的,尤其是公租房。

“重庆已负债累累,政府把债务全部转移给‘八大投’了。

”像张元一样,很多民企负责人认为,“八大投”才是重庆负债的主要部分。

重庆某银行员工向翼告诉记者,重庆主城九区负债均在200亿元以上,被银行逼债财力吃紧。

本报记者就此向重庆市南岸区、九龙区政府求证。

“各地负债发展经济已是常态,有啥稀奇的?

”九龙区一位官员回应称,重庆的情况,全国皆有。

二、重庆国资国企改革线路图已清晰“八大投”转型

2014年02月13日 15:

02时代周报  

重庆国资国企改革的线路图已渐清晰。

  2014年1月18日,重庆市召开国资工作会议披露信息称,该市新一轮国资改革将以存量撬动、增量引入、放开项目为主要方式,以整体上市为基本路径,以集团层面股权多元化为重点,推动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发展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培育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建立国资有序进退机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其中2014年的任务是:

面向社会资本,推出首期总额约2000亿元的近100个开放项目;试点推动集团层面的股权多元化改革,力争2—3户取得实质性突破;推进川仪、重庆建工、重庆燃气等企业力争实现年内上市,同时编制市属国企三年上市规划;引入一批股权投资基金等民间投资主体参与国企改制上市、重组整合、对外并购。

  此前刚成立的重庆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将国资国企改革列入第一批重点研究事项。

  “重庆国资国企改革方案目前尚在进一步修订完善中,预计近期出炉。

”重庆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2月10日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资本重组是改革核心 

  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国资国企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

2013年11月26-28日,国务委员王勇赴重庆调研国资国企改革,这是全国首站。

在王勇看来,多年来重庆国企在探索中发展,“有理论有实践,为全国地方国企改革竖立了旗帜、样板”。

  过去十年,重庆努力推动金融类、工商产业类、基础设施投资类、国有资产管理类等国有企业的改革、重组、创新,通过债务处置、资产重组、减员增效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

  来自重庆市国资委的数据:

目前重庆国资产家底1.8万亿元,2013年市属国有重点企业实现营收3709亿元,利润总额250亿元,上缴税金19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8%、5.3%和10.8%,实现了平稳增长。

  重庆近年来推行大国资监管体制,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的统一,建立功能性国企服务城市建设;同时坚持整体上市路径,不断引入央企、外企和私企,推进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

  重庆国资此前无疑充当了先试先行的角色。

重庆市国资委主任廖庆轩坦承,目前重庆国资多元化改革深度不够,混合所有制比重不高,治理结构还不完善,经营机制仍待转换;国资监管存在管得过多、过细和不到位的现象。

  重庆市常务副市长翁杰明在1月18日的国资工作会上说,重庆要坚定不移的推进国资改革,用战略性重组方式推进国企转型升级,“大胆探路,稳步前行”是下一步深化改革的总思路。

  1月19日,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重庆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表示,2014年将继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资监管由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并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加快国有企业整体上市步伐,鼓励各类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在黄奇帆看来,新形势下,重庆国企改革的核心和重点,就是资本的重组,就是要建立企业资本的市朝补充机制,形成生生不息的资本循环。

  黄奇帆提出了国资三大改革方向,即坚定不移地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国企的有效组织形式是混合所有制、国企管理的核心是资本管理。

改革重点是控制债务、补充资本,具体通过企业留存利润、股票上市、私募基金、股权转让等市朝方式进行补充。

  为此,重庆新一轮国资改革主要将在推动绝大多数国企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并积极上市、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五个方面进行突破。

  发力混合所有制 

  重庆国资国企改革再出发,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将是重点。

  混合所有制概念不算新,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就提到股份制、上市公司、中外合资等。

但在黄奇帆看来,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国企布局提出走混合所有制道路,更具有针对性,“这决定了下一阶段国企改革的走向,也是整个市朝改革里面的重中之重。

  黄奇帆认为,国有企业集团的二级、三级公司目前差不多都已混合了,有的引进了战略投资者,有的上市了。

但集团层面的母公司绝大多数还是国有独资,政府容易干预,会扭曲市场信号,出现一批“准官僚”衙门,是国有经济改革过程中“半生不熟”的状态,是上一轮改革留下的“尾巴”。

  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混合所有制,不是止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