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板.docx
《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板.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包括培养目标、基本要求、修业年限、授予学位、主要课程设置、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主要专业实验、教学计划等内容)(如需要可加页)
一、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要求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和实验技能,具备车辆工程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车辆工程领域从事高铁列车设计、制造、检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培养规格
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领域、不同社会分工对本专业人才有着不同的需求,本专业依据学校“352”分类分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不同的培养规格。
分为“拔尖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和“复合应用型”三大类。
通过设置三大选修模块形成不同的培养规格。
3.培养要求
(1)拔尖创新型
本专业培养学生在车辆工程领域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的试验技能,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生通过综合素质的训练,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锻炼,可以进一步深造,成为车辆工程学科的专门研究人才,也可以在车辆工程领域从事相关的设计、研究及管理工作。
(2)国际化人才
本专业积极探索与国际接轨的优秀教师选聘办法,坚持以高水平师资为支撑,依托引进的海外创新团队,着力推进国际化、探究式、小班化教学,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车辆工程领域拔尖创新人才。
(3)复合应用型
本专业培养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协调发展、具有车辆工程方面知识和实际工程能力的应用技术复合型专业人才。
学生接受工程技术基础、科学研究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训练,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设计和解决车辆设计、制造加工、检测维修等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具有对车辆工程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毕业生能够在车辆工程领域从事设计、制造、检测及管理工作。
二、学制、学位及学分要求
四年制本科专业,在校学习年限三至六年。
学位:
工学。
学分要求:
学生在选课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选择自己的学习进程,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174学分方能毕业,允许学生修满学分提前毕业或延长学习年限,但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六年。
三、知识、能力和综合素养要求
学生培养以能力提升为核心,以“352”分类分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以优化的课程体系为支撑,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凸显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1.具备从事车辆工程工作所需相关的数学、自然科学、经济学知识及相关的计算能力,具备宽厚的车辆设计理论和技术知识,了解车辆工程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①掌握数学和相关自然科学如物理、普通化学、热力学及传热学的知识,掌握C语言程序的基本框架、实现过程及数据处理等程序设计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数学推导和计算能力。
②掌握扎实的制图基本能力、较熟练的应用计算机完成二维及三维图形的设计。
③具备工程力学知识,具备运用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等相关知识建立力学模型的初步能力。
④具备运用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公差测量等理论,进行车辆机械结构设计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⑤了解车辆工程的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具备从事列车运用和维修工作的基本能力。
⑥熟练使用常用的设计软件,如ADAMS、SIMULINK、PRO/E等。
2.掌握车辆工程的基础理论及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对基本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掌握车辆设计、制造及检测的基本理论。
具有利用上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进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①具有运用机械制造技术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从分析动力学到应用动力学的发展轨迹,掌握其中基本的重要成果。
②掌握高等动力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数值分析方法原理,了解完整系统分析力学、线性振动与非线性振动、控制及其应用的主要理论成果。
③掌握与自动化相关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如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测试技术等,掌握动车组总体、动车车体、动车转向架和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④掌握车辆牵引计算的基本理论,具备动车组牵引计算建模及软件仿真的基本能力。
⑤了解列车在外力作用下沿轨道运行的有关理论,了解列车制动装置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⑥具备分析列车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和原理的能力,掌握高速列车的检修模式和运用检修中的基本问题,掌握高速列车的运行方式、乘务制度、检修制度和工艺流程。
3.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基本实验的能力、具有进行试验结果分析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掌握与车辆运行、列车制动等技术相关的实验设备的结构原理与使用方法,具备一定的自主研发和设计能力。
①掌握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学的实验方法与技能,熟悉常用实验仪器和设备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验思维能力。
②了解各种车型的列车牵引及制动装置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掌握列车牵引及制动计算的基本方法,掌握车内振动与噪声信号检测方法。
③掌握车内设备与旅客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基本方法,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控制系统的基本能力。
④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搭建自有探索、自由发展兴趣的实验平台,培养研究型自主创新能力。
⑤能够利用原理性知识和技术手法,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与车辆系统动力学控制技术相关的科学和工程问题,了解车辆制动技术的发展方向。
4.具有科技工作者所必须的责任担当,以及贡献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
①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修养、社会道德等人文素养。
②具备技术伦理学知识,能够认识工程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并加以判断和自我约束。
③具备军事基础技能、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应对突发事件和危机的能力。
④熟悉国家的基本法律和法规,遵守职业行为准则,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开展工作。
⑤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5.具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①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跟踪并获取信息的方法。
②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进行有效的技术沟通和交流。
③能够使用机械工程学、车辆工程专业术语,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④具有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并在团队中发挥骨干作用;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自信、灵活地处理新的人际环境。
⑤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⑥开拓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四、课程类型、结构与体系
课程类型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大类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与专业选修课程、交叉与个性发展课程和第二课堂,课程结构见表1。
表1课程结构表
课程体系
学分要求
必修
选修
合计(含实践学分)
占总学分比例(%)
通识教育课程
人格与素养课程
1
43(11)
24.6
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
16
军事体育类课程
5
外语类课程
7
计算机类课程
2
综合类课程
4
博雅课程
8
大类与专业
基础课程
大类平台课程
38
38(3)
21.7
专业基础课程
31
31
(2)
17.7
专业课与专业
选修课程
专业课程
10
54(36)
30.8
专业选修课程
10
分类分型模块课程
8
专业实习、课程设计等
18
毕业设计(论文)
8
交叉与个性
发展课程
跨学科交叉课程
4
6
3.4
个性发展课程
2
第二课堂
创新能力训练
3
2
(2)其中1学分与就业创业指导实践重合
讲座、竞赛、两组学习、社团活动、劳动等,课外3学分,不计入总学分
合计
142
32
174(54)
100
注:
大类平台课程学分占专业课程学分比例:
30.9%
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31.4%
9
五、课程体系配置流程图
六、课程与能力、知识要求的对应关系
表2课程与知识、能力和综合素养要求的对应关系表
序号
课程名程
车辆工程专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养要求
1-①
1-②
1-③
1-④
1-⑤
1-⑥
2-①
2-②
2-③
2-④
2-⑤
2-⑥
3-①
3-②
3-③
3-④
3-⑤
4-①
4-②
4-③
4-④
4-⑤
5-①
5-②
5-③
5-④
5-⑤
5-⑥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
●
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
5
就业创业指导
●
6
人类文明史
●
7
经济学原理
8
科学技术史
●
9
艺术与审美
●
10
心理健康教育
●
11
形势与政策
●
12
军事理论
●
●
●
13
军事技能
●
●
●
14
体育
●
●
15
英语
●
●
●
●
16
大学计算机基础
●
17
C语言程序设计
●
18
高等数学1
●
●
19
高等数学2
●
●
20
线性代数Ⅰ
●
●
2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
22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
●
●
23
大学物理Ⅰ
(一)
●
●
24
大学物理Ⅰ实验
(一)
●
●
●
●
25
大学物理Ⅰ
(二)
●
●
26
大学物理Ⅰ实验
(二)
●
●
27
大学化学
●
●
28
电子与电工技术
●
●
●
●
29
C语言程序设计
●
30
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
●
●
●
●
31
计算机绘图
●
●
●
●
32
理论力学
●
●
33
材料力学
●
●
34
流体力学
●
●
●
35
热力学
●
36
传热学
●
37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
●
●
38
微机原理
●
●
39
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
●
●
●
40
机械原理
●
●
●
●
41
机械设计
●
●
●
●
42
液压与气压传动
●
●
●
43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
●
●
●
●
44
电气控制与PLC
●
●
●
45
企业管理
●
46
工程测试技术基础
●
●
●
47
高速铁路概论
●
●
48
车辆系统动力学(轨道车辆)
●
●
●
●
●
49
列车总体与转向架
●
●
50
列车牵引传动与制动
●
●
●
●
51
列车运用与检修
●
●
●
52
信号分析与处理
●
●
●
●
●
53
数值计算方法
●
●
●
54
动车组制动技术
●
●
●
●
●
55
车辆动力学及其控制
●
●
●
56
控制系统设计
●
●
●
57
高等动力学
●
●
58
英美文学入门
●
59
欧洲文化入门
●
●
60
商务英语
●
61
旅游英语
●
62
Pro/E基础应用
●
●
●
●
●
63
车辆模拟仿真软件及应用
●
●
●
64
专业外语
●
●
65
列车结构可靠性
●
●
66
机械振动与噪声
●
67
机构设计学
●
●
●
●
68
动车组牵引计算
●
●
●
69
动车组车内设备及旅客信息系统
●
70
机电系统建模与仿真
●
●
●
●
●
71
智能化控制系统
●
●
●
●
72
传感器技术
●
●
●
73
零部件测绘
●
●
74
CAD训练
●
●
75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
●
●
●
●
76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
●
●
●
●
●
77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设计
●
●
●
●
78
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设计
●
●
●
79
列车总体与转向架虚拟拆装实习
●
●
80
车辆系统动力学(轨道车辆)课程设计
●
●
●
●
●
81
列车牵引传动与制动课程设计
●
●
●
●
82
体验实习
●
●
83
岗位见习
●
●
●
●
84
岗位实习
●
●
85
毕业设计(论文)
●
●
●
●
●
86
跨学科交叉课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