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奇故事.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12734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奇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传奇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传奇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传奇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传奇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奇故事.docx

《中国传奇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奇故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传奇故事.docx

中国传奇故事

三一文库(XX)

〔中国传奇故事〕

  *篇一:

吴士宏:

从小护士到微软中国总经理的传奇故事

  吴士宏:

从小护士到微软中国总经理的传奇故事

  吴士宏没有任何高深背景,也未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多年在歧视中感受地位的卑微。

她曾在椿树医院做护士,1985年,获自考英语专科文凭,通过外企服务公司进入IBM公司,从沏茶倒水、打扫卫生的小角色做起,直至1997年出任IBM中国销售渠道总经理。

1998年,吴士宏从IBM跳槽,出任微软(中国)公司总经理。

  吴士宏名言:

  ——你们知道我是谁吗?

我是一个女人。

  ——发挥长处,不克服短处。

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都是与生俱来,对于领导者来说,没有必要去改造。

——实之华之兹乃兼求,逆风兮,顺风兮,无阻我飞扬。

  她,生于北京,满蒙汉三族血统,曾为北京椿树医院护士。

  1985年,获自考英语专科文凭后通过外企服务公司进入IBM公司任办公勤务。

一年后获培训机会进入销售部门,因业绩突出不断晋升,从销售员直至IBM华南分公司总经理,被称为南天王。

1997年任IBM中国销售渠道总经理。

12年来在IBM一路冲杀,为其开拓中国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

1998年2月,吴士宏离开她工作了整整12年的IBM,由IBM中国经销渠道总经理职务,受聘于微软中国公司总经理,登上职业经理人的一个高峰。

  1999年12月1日,“因事业和生活中更重要的事情”而辞职,在IT界引起了震动,隐身一段时间后吴士宏重出江湖,宣布将加盟国有企业TCL,出任TCL集团常务董事、副总裁,TCL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总裁。

  在中国信息产业界,吴士宏创下了几项第一:

她是第一个成为跨国信息产业公司中国区总经理的内地人;她是唯一一个在如此高位上的女性;她是唯一一个只有初中文凭和成人高考(Q吧)英语大专文凭的总经理。

在中国经理人中,吴士宏被尊为“打工皇后”。

  “一个人如果总是在一个没有大波浪的平缓状态中生活,也许等他到白头时,回头一看,才发现那么多日子已经无声无息地过去了。

  1979年,吴士宏得了白血病,此后长达4年的治疗过程中,由于一次又一次的化疗,她的头发几乎掉光。

大病过后,吴士宏才忽然觉得:

自己的生命只能重新开始,因为生命也许留给她的时间并不宽裕了,也许就是从那时开始,吴士宏开始萌发了她一点点的野心:

要做一个大写的人。

在那以后的生活中,她对自己的头发异常地爱惜,也从没有理过短发。

1997年初一次在福建,理发师不小心把她的头发给剪歪了,一边长,一边短,只好把它修齐。

当头发被剪短的时候,她“心里就马上哆嗦起来,想起了当初没头发时的难过心情。

  20年后,已经出任微软中国公司总经理的吴士宏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依旧历历在目,因为这场大病彻底改变了她的一生。

在病中,她曾很深入、很痛苦地在想:

“身体好了之后,我还能像原来那样活吗?

”大病之后,吴士宏对生命、生活和时间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强烈体验,在她看来,彷佛自己的生命又从头开始。

  带着这样一种对生命的重新体验,吴士宏开始了她新的人生设计。

此前,吴士宏自护士学校毕业,她决定选择一条“捷径”——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来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

对吴士宏来说,虽然自学并不总是最高效的方式,选择自学是因为别无选择,她只有一个目标:

把病中耗费的四年挣回来,加上埋藏着对大学的强烈渴望,她只能花费比别人多的刻苦在最短的时间里给自己挣一张走向新生活、新机会的入场券——自学文凭。

  参加英文专业的自学考试,吴士宏的英文都是从头学的,花一年半拿下了大专,吴士宏感受最深的是两个字“真苦”!

虽也有几分得意,但她最得意的还是“赚”回了点时间。

1985年6月吴士宏决定去参加外企的考试时,还有最后一门英语口语没有考完,她就跟公司主管说:

“我肯定能拿下,如果拿不到,你就解雇我好了。

  “中国有太多的优秀人才,许许多多平凡人的一生中都充满了突转、发现和奇遇,有着许多埋藏在每个人心底的动听的、抑或是悲惨的故事。

很多人天份很好,可能有着与我相似或者更艰难的经历,有些可能也会随机遇慢慢地浮出水面,找到自己在社会上的一个显眼或不显眼的舞台。

可是许多人在未找到这样一个聚焦点之前,永远只能是藏龙卧虎。

  1985年吴士宏拿到了英文专业的大专文凭,并通过外企获得了第一份在外国公司的工作——IBM。

在IBM一开始她做的是“行政专员”,几乎与打杂无异,什么都干。

这段生活对吴士宏影响也非常大,倒并非是“打杂”之类的工作对她有什么屈辱,而是身处一群无比优越的真正白领阶层中,吴士宏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常常觉得自己真的没有能力,没有价值。

这样一种强烈的自卑情绪,伴随了吴士宏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所幸每个人都有不断变化的机会,身处的环境中也不断会有新的刺激出现使人往上或往下走。

在吴士宏身上,这种来自自卑感的不断刺激,当时就像不断有鞭子抽打着她,驱使她往上走。

吴士宏后来回忆说:

“那样一种痛、一种触及心底、层层包裹下的自卑和尊严的纠结,对我刺激的力量是如此强大,我后来花了好几年时间才克服并超越了这种自卑。

自卑之后,才有升华,而有了自信,可以促使你做更多的事情。

”1992年底到1993年初,吴士宏经历了她职业生涯中的又一个转折。

当时IBM在中国成立了独资分公司,相应的中国员工也就从外企雇员变成了外资独资企业的直接雇员,原先个人升迁方面的一些障碍也开始消解。

在此之前,应聘外企的本地雇员是不可能成为经理的,现在突然开启了一线机会的天窗,吴士宏突然意识到,原来在本地雇员的这一群人中间,她已经走得稍稍靠前了一些。

从那时开始,她也开始有了所谓对事业的意识,萌发了一点“野心”。

现在的吴士宏看来,那时只是一点小小的野心,心里只是在想:

哎呀!

我要是哪一天成为经理,那将是如何不得了!

而且那时,吴士宏只能把这种野心和梦想藏起来,不敢跟别人说,怕说出来做不到。

  *篇二:

老上海的传奇故事,细细品

  老上海的传奇故事,细细品

  这一次去采访程乃珊,是约在她富民路上的家里见面。

富民路闹中取静,靠近静安寺的中心地带,却是窄窄的一条马路,两旁植物繁盛,光影斑驳,在正午时分特别浓烈的大太阳底下,很有点时光交错的意思。

但这些只是序曲,当我坐在程乃珊家的客厅里时,才真正有了时光倒流的感觉,因为在这间客厅里,无论是那张殷实饱满的橡木餐桌,还是那架朴实低调的褐色钢琴,甚至是钢琴上那座所有的指针都停了脚步的老式座钟?

?

它们,都实实在在是“百岁高龄”了。

而当客厅的女主人程乃珊挽着长围巾坐到我对面的时候,我很肯定,今天的采访会有很多关于老上海的好故事。

  一条银行家的庭训

  而事实上我们的开场真的是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卖豆腐的老人。

在很多年前老人还是青年的时候,他通过卖豆腐起家,一点点从豆腐摊做成了豆腐铺,从小门面做成了连锁店。

老上海总是有这么多白手起家的传奇故事,但程乃珊说的这一个,重点不在传奇,重点在——“你晓得么,就是这样一个卖豆腐的行当,它们都有自己的行业组织,它们都有自己的行规,口口相传。

在这个过程中,小至行业的传统和道德,大至社会的传统和道德都得以存续,而这些所谓庭训、门风、家规、家传、家教、家学、家史……这些文化传承中细小却关键的纽带,我们今天还留下多少呢?

”程乃珊略有些无奈地说。

  之所以说给我听这个“豆腐行规”的故事,是因为我问到了她最新的写作计划。

程乃珊说,她正在写一部纪实体的小说,想以一个大家族中小孩子的成长故事,纪录一个家族里几代人的变迁和经历。

是的,这个小说的原型,正是她自己家族的故事。

“我的祖父母早已去世多年,我的父母也去世了,而我自己也做了祖母。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我们家族的第五代孩子,他们完全不了解自己家族的事情,也根本没有兴趣知道。

”这个发现让程乃珊有一点遗憾,但更多的是忽然涌起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作为和祖父母生活最久的孙女,是最了解家族故事的人,更从祖父母那里直接得到了关于家族的很多资料和照片,所以我觉得,我有责任写一本家族故事,让后辈们能更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要不然,他们肯定连我们家族的庭训都不知道了。

  好吧,我承认我被震慑了一下,“庭训”这种东西,现在又有几家还有存留呢?

“那……你们家族的庭训是?

”我真的很好奇。

程乃珊不假思索地说:

“当你身上有10块钱的时候,你只能表现出5块钱的身家,而且只能花两块钱。

”看我听得有点发愣,程乃珊笑着解释道,“这大约与我爷爷从事金融业有关吧。

  是的,关于程乃珊的家族史,那又是另一个老上海的传奇故事。

程乃珊的祖父程慕灏老先生是一位著名的银行家,当他只有16岁时就背着一个小包裹,只身从浙江桐乡的乡间小道来到十里洋场的上海滩谋生。

他凭着自己的勤奋、才智和毅力站稳了脚跟,自谋职业进入大清银行做练习生,用最短的时间熟悉了银行各种业务,并显示出卓越的才能,得到了上司的器重。

他曾担任日本神户中国银

  行副主任,上海中国银行国库主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中国保险公司监察人等职。

1946年,当他的小孙女程乃珊呱呱坠地时,他已是上海乃至全国金融界的巨子之一。

之后,他的事业发展到了香港。

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金融界的前辈、原中国银行总行常务董事、香港中国银行原总经理,之后的一生都在为香港的金融界服务,直到晚年仍担任着香港中国银行的顾问。

  对此程乃珊曾经说过:

“我祖父的一生,是一部历史,也是一部多卷集的长篇小说。

我一直在搜集、记录他的传记资料,想好好地写出来。

”而程乃珊虽然出生地是上海,两岁的时候她就和父母亲去了香港,在那里度过了她金色的童年,一直读完小学四年级才跟父母一起回到上海,那是1956年,那年她正好10岁。

可以说,程乃珊从小在上海、香港两地长大,既有对上层工商、金融界生活的丰富感受,又经历过“文革”10年的变故和磨炼,同时,长期在平民区教书的经历和体验,又使她能够用另外一种眼光看待自己的家庭所在的那个社会圈子,这一切都为她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她的第一篇小说《妈妈教唱的歌》发表于《上海文学》1979年第7期,从此开始了她的文学生涯。

  一间命运里的房子

  在程乃珊的文学创作生涯中,虽然在后期已经趋向于纪实写作老上海风情录,她本人也渐渐成为老上海风情人物的一个鲜活符号,成为很多场合里最有资格点评“上海女人”、“上海老克勒”的盛世遗民,但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忘记她在文学创作初期写就的那本小说——《蓝屋》。

而那间承载着大时代里小人物的悲欢命运的漂亮建筑之所以让人难以忘怀,除了屋里那些人的命运让人感慨之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间“蓝屋”在现实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它的颜色其实是绿色。

  读过小说的人都知道,《蓝屋》的原型便是位于北京西路铜仁路拐角的“绿屋”。

而这栋昔日曾被誉为“远东第一豪宅”的绿墙圆形建筑背后所承载的沧桑历史和凄美传奇,也一点都不输给小说。

“绿屋”是由曾经的“颜料大王”吴同文所建,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他靠开发军绿色颜料起家,绿色自然成了他的幸运色,于是他决定造一座绿色的“城堡”来做自己的家。

房子是由当时著名的建筑师邬达克为其亲自设计,总共四层并配有电梯,说起来还是上海私人住宅里第一家装电梯的。

电梯的门是弧形的,阳台上却没有一根柱子,这样别出心裁的造型在1930年代的中国是非常独特的。

据说,1938年“绿屋”竣工之日,邬达克曾对吴同文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可以向你保证,即使再过五十年,这幢房子的现代感仍然是超前的,哪怕再过一百年,我相信她仍不会Out。

  一百年虽还没过,但至少在现在看来,“绿屋”仍然很In,绝不Out。

可惜完美的屋子里也不总是演绎完美的故事,文革开始后没多久,吴同文就因经受不住打击而同姨太太一起在房子里牵手自杀了,据说待到被发现时,两个人的手已无法分开。

虽然曾经发生过那样的悲剧,但这丝毫不会影响“绿屋”的吸引力,程乃珊的童年是在南京西路、陕西北路的花园公寓度过,而她每次经过那幢铜仁路上的绿房子,都会被它深深地吸引,在她的童年记忆中,“绿屋”给她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孰能料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她结婚之时却忽然发现,原来她所嫁的良人居然就来自这座神奇的老洋房,他便是吴同文的后人,严尔纯。

从童年时就爱上绿屋,到后来嫁给绿屋主人的后代,再根据绿屋的故事背景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而这部作品又获得了文学奖,让她的文学创作达到了颠峰。

这一切仿佛一个不真实的故事,让人不得不相信冥冥中的“缘分”二字。

  一本记录传奇的笔记

  除了“绿屋”,另一处在程乃珊的生命里留下痕迹的屋子,便是伴随了她几十个年头的“花园公寓”。

忆及在花园公寓里度过的童年,程乃珊的语气充满欢乐:

“我们里弄的孩子从小都接受良好的教育,文化氛围也很好。

那时候我们女孩子学钢琴、芭蕾,男孩子学小提琴,唱的儿歌里除了沪语童谣外也经常会出现《LondonBridgeIsFallingDown》这样的英文童谣。

这样的里弄啊,既是一个多层面的小社会,又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大家庭。

”而如今,这座承载着程乃珊童年记忆的公寓早已物是人非,在曾经动荡的年代里,一些原本的主人被批斗赶了出去,本来一家一户的房子也被塞进了许多层次低杂的新住客,还有一些屋主的后人去了海外定居……童年的伙伴消失在了日新月异的城市中,童年的回忆也越发的无处寄托,这一切都让程乃珊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惆怅,她想做点什么,为了自己记忆里的上海,可是又没有头绪。

  1990年,由于祖父的原因,程乃珊一度移居去了香港。

事实上,香港对于程乃珊而言就仿佛第二故乡,在她心中有着特别的地位和感觉,因为那里同上海一样,也曾留下过她难忘的童年回忆。

而这一次的返港给她带来了灵感,程乃珊说:

“在我看来,香港和上海就像是一对门当户对的恋人,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香港,仿佛是旧上海繁华如梦的一个延续,一个平移。

事实上,解放前夕也确实有大批老上海的名流迁往香港,为香港带去了崭新的资金、理念以及先进管理经验,促进了香港明日经济的繁荣。

而这一批老上海人虽然日后都成为了香港的精英代表,可那种深入他们骨髓的老上海格调和情怀却始终没有改变。

只要一个眼神或者一个动作,你就能一眼将他们从人群中辨识出来——啊,他是上海人。

”这一点触动了程乃珊,她忽然觉得自己有必要为海派文化的传承做些什么。

于是,从2000年起,程乃珊开始正式涉足与老上海有关的纪实文学写作,她深入上海的各个阶层,笔耕不辍,写出了一批有口皆碑的代表之作,如《上海探戈》《上海Lady》《上海Fashion》《上海罗曼史》等。

“我要做的,就是将老上海那些被时间蒙尘的传奇发掘和再现出来,让更多的人知晓并且记住。

”程乃珊坚定地说。

  为了达成这个心愿,程乃珊四处寻找上海老人,听他们讲述关于老上海的故事。

她还养成了一个职业习惯,就是随身携带一本笔记本。

如今,程乃珊的手头已经有了一个长长的名单,都是老上海各行各业里的见证人,他们的年纪都已经很大,所以程乃珊觉得自己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必须要趁他们脑子还清楚的时候,把他们叙述的故事都记录下来。

“我知道有人说我总守着老上海,写作没有时代感,但我不怕别人说我写作面窄,”程乃珊坚定地说,“因为,我心中的老上海写也写不完。

  是的,老上海多传奇,某一幢小楼可能就有一个传奇,某一户人家可能也有一个传奇,甚至某一个人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寒来暑往,程乃珊本子里的“传奇”越来越多,而想以一己之身留住一个时代的纵横百态,这样的尝试在别人看来又何尝不是一种传奇呢。

  采访部分实录

  记者:

上海和香港都是你的故乡,所以据说你最怕回答的问题就是这两座城市你到底最爱谁,对么?

  程乃珊:

呵呵,的确,我最怕就是这种选择题,非此即彼,因为上海和香港对我来说都是渊源深厚。

我出生后十六个月就去了香港,然后十二岁回到了上海,1990年的时候我作为一个作家又去了香港,断断续续生活了十年,又回到上海,所以我觉得上海和香港已经深深融入了我的生活。

不过,我的事业在上海,上海成全了我的事业,我的家庭在上海,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对上海感情可能更深了。

  记者:

你现在大多是写一些随笔或者怀旧类的文章了,尽管你的文章使更多读者了解了许多老上海风情,但这样一味的只回顾不展望,是否有脱离现实之嫌?

  程乃珊:

关于这个问题,我从来不认为我的文章是怀旧的,因为怀旧是静止的,近年来市面上是有很多写旧上海的文章和电视剧借怀旧之名过度消费“老上海”,作品中间的许多细节问题说明他们根本就没有好好研究过上海的历史。

其实老上海除了百乐门的舞女和穿黑褂子的青帮,还有很多积极的、进步的东西,很多政策、理念在当时就是极其先进的,比如我们上海的制造业、服务业、就业、大学的改革……我们上海今天的城市文化并不是横空出世的,它们不是无本之木,相对于“只回顾不展望”,我们今天很多“只展望不回顾”的行为对城市发展恐怕更加有害。

  记者:

你有一本书的名字就叫《上海lady》,能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你心中的上海女人么?

  程乃珊:

我一直说,要欣赏上海历史,就看上海女人。

女人是城市气质的具体化,犹如灯笼里亮起的那一点火,有了她,整个灯笼就生动起来。

比之东京女人的娴静,汉城女人的温顺,香港女人的独立,法国女人的洒脱,我眼中的上海女人就是有点“作”,有点“嗲”,有点“乖”,还有点“煞”。

好比炎炎夏日喝一杯冰镇啤酒,“煞克”;或原汁原味的火腿鱼翅鸡汤,色香味齐全,能调动起人的全部

  味觉反应,即上海话“鲜得煞爽”。

在我看来,无论是名太名媛,还是里弄众生,上海女人在百多年的历史风尘中,婉转穿行,迂回展步,不离不舍,她们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和现代的亮点。

  *篇三:

马云:

中国首富传奇一生的艰辛苦难

  马云:

中国首富传奇一生的艰辛历程

  几乎所有人看到马云都会印象深刻,因为像外星人ET呗。

现在任何人包括马云都可以以调侃他的外貌为乐。

但回到20多年前,马云没少为外貌发愁。

且不说高考考了3次,第一次高考落榜之后,他的梦想是去酒店做服务员,也梦想做警察,统统因为外貌特征被拒绝,说白了就是:

丑!

仅仅利用一次去美国的机会,才平生第一次接触到键盘,上网搜索。

就在那一年,马云开始了自己的事业,他就像一个盲人,不懂技术,能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地说,他每天出门对人讲互联网的神奇,还在大排档跟人神侃瞎吹,身边的人都以为他是个牛皮王子,没有人相信他。

而在很多没有互联网的城市,马云则一律被称为“骗子”。

这也是“马云是骗子一说”最初的来源。

  马云回忆,当年为了给阿里巴巴融资,他从美国西海岸走到东海岸,七天之内见了四十多位风投,均被人指为“愚蠢”的商业计划,“我一家家敲门,一家家被拒绝”。

尽管此后有6分钟内就从孙正义(软银董事长)处获得投资的遭遇,但马云认为“寒冷”的硅谷之行仍使他从硅谷看到了什么是梦想,什么是激情。

在时隔15年之后的纽约IPO路演会上,马云才以玩笑的形式一吐当年窘境:

“15年前我为融资200万美元,我来纽约,失败而归,15年来我就没放弃,这次来纽约就是想多要点钱回去。

  1999年,确定方向之后马云就立即请了24位朋友到家里商量,结果23位朋友表示反对,只有一位说可以试试,但是一夜未睡的马

  云第二天就开始筹备自己的公司,他说,哪怕24个人全反对,我也要做。

  阿里巴巴团队曾在北京干过一段时间,最后马云决定南回杭州再次创业。

在北京的14个月,马云从没带团队一起去游玩,最后一天他们决定去长城。

晚上,在一个不知名的小饭店,天下着大雪,众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一起抱头痛哭,最后唱起了《真心英雄》,唱完《真心英雄》就唱老歌,一首接一首,这群走南闯北的汉子们都回避着“离别”这个对他们来说太过沉重的词语。

许多人都不记得那天晚上马云到底说了些什么,也不知道第二天开始将要面对怎样的生活,但是那个晚上,酒是热的,心是热的,歌是热的。

大家就记得唱了一个晚上的《真心英雄》。

  回到杭州以后,马云在自己家里和他的17位创业伙伴召开了第一次会议。

他说:

“从现在开始,我们准备做一个站点。

”他把自己的想法向大家做了交代,接着要求大家把自己的闲钱放在桌子上,对此马云的要求是:

第一,不许向家里借钱,第二不许向朋友借钱,所有的钱都必须是闲钱,因为这件事失败的可能性很大,需要时,我可以把这个房子卖掉,而最后,他们凑齐了50万元人民币,成立了阿里巴巴网站,尽管马云处处节省,但阿里巴巴维持到七、八个月的时候,50万元已经花得一干二净了。

这正是马云担心的,本来想大家凑的50万,坚持10个月,但没过几个月,就一分钱没有了,这导致马云和十八“罗汉”饿着肚子过日子。

而马云不能让员工不拿钱白干活,他只好四处借钱给员工发工资。

  记得马云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很多人输就输在,对于新兴事物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

  危机来了,你在干什么?

跨业洗牌,未来的行业竞争,一场跨界分金的盛宴正在开始!

跨界的,从来不是专业的,创新者以前所未有的迅猛,从一个领域进入另一个领域。

门缝正在裂开,边界正在打开,传统行业,都可能被逐一击破。

更便利、更关联、更全面的商业系统,正在逐一形成,如今星力游戏《移动电玩城》新的电玩城商业模式逐步崛起,你现在不敢跨界,那么就有人跨过来打劫你。

未来3年,是一个海盗嘉华年,接下来的故事是数据重构商业,大数据时代;电玩行业必须是线上与线上结合,通过线下场地为流量入口,以《移动电玩城》的线上优势将电玩与玩家的钱包建立联系,把流客变成常客,既符合发展趋势,又符合政策,同时保留线下的气氛优势。

我们要与时俱进,在洗牌的潮流里,借力,顺势,合作共赢,把自己的心门打开,像海绵般吸取积极、正能量的东西!

《中国传奇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