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部编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docx
《精品部编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部编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
【精品】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
植此宜生怜悯之心。
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
……困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
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
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
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之。
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
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
莲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①之笠翁②孰知之哉?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格物:
穷究事物的道理。
②笠翁:
李渔,字谪凡,号笠翁。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下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其素行原如是也(________)A.朴素,质朴B.向来,平素
②乃黄杨不憾天地(________)A.遗憾,心感不足,不满意B.怨恨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②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但各有所侧重。
请结合两文内容,写出你对“君子”形象的理解。
【答案】
(1)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B;B
(3)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②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4)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虽每年只能生长一寸,闰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别的树更茂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精神。
【解析】【分析】
(1)本句可注意这是一个因果复句,“故(所以)守困厄为当然”表示结果,原因有两个,一是“天不使高”,写“天”的原因;二是“强争无益”,写黄杨自己的原因。
故在“强”和“故”之前断开。
(2)①“其素行原如是也”的意思是:
它向来就是这样的。
所以“素”的意思是“向来,平素”,选B。
②“乃黄杨不憾天地”的意思是:
而黄杨并不因此怨恨天地。
所以“憾”的意思是“怨恨”,选B。
(3)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①同,像……一样;宜,应当;众,多。
②是,这样(看来);谓,说;至,极点。
(4)两篇文章都是借物喻人,以莲和黄杨喻指君子。
甲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莲高洁质朴,喻指君子的洁身自好、庄重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的正直,喻指君子的刚正不阿、志洁行廉;“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写黄杨不争不抢、低调知命,喻指君子的安守困境;“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写其不怨天地,喻指君子的宽容大度。
故答案为:
⑴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⑵B、B
⑶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②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⑷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虽每年只能生长一寸,闰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别的树更茂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语句的意思,,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进行断句。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位置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结合文章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参考译文】
甲: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
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
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乙:
黄杨每年长一寸,一点也不多长,到闰年反而会缩短一寸。
这是一种受到天命限制的树,种植的时候应该有怜悯的心情。
我新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知命树”。
天不让它长高,勉强去争没有用,所以把安守困境看作理所当然。
冬天不改变枝条,夏天不改变叶子,它一向就是这样的。
……受到天命的限制,又能从中自我保全,这不是知命的君子才能做到吗?
最可怜的是,一年长一寸也就罢了,到闰年反而缩一寸,这是为什么呢?
闰年虽然多了一个月,黄杨却不能增长,别人都有增长而只有黄杨不能,已经显得天地不公,甚至不但不能多得,还要克扣,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算是不仁不义到极点了。
而黄杨并不因此怨恨上天,枝叶比别的树更茂盛,反而像是感激上天一样,这是知命的事物中更知命的了。
莲是花中的君子,黄杨就是树中的君子。
莲是花中的君子,周敦颐能知道;黄杨是树中的君子,除了稍微能够推敲事物道理的李渔,还有谁知道呢?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②阅金经(________) ③有仙则名(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孔子云:
何陋之有?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前后矛盾的。
B.本文以陋室为喻,将作者的志向和情操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
C.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从交往对象的角度来写“陋室不陋”的。
【答案】
(1)大;读;出名、有名
(2)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
(3)A
【解析】【分析】
(1)本题中的“名”是名词用如动词,“出名”的意思;“阅”是多义词,这里是“读,阅读”的意思。
(2)①句中的“斯(这)、惟(只)、德馨(品德高尚)”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云(说)、何(什么)、陋(简陋)”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句式倒装。
(3)“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前后并不矛盾,二者指代不同,“无丝竹之乱耳”的“丝竹”指的是世俗的乐曲,“调素琴”弹奏自己喜欢的音乐。
据此,答案为A。
故答案为:
⑴大;读;出名、有名
⑵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
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
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
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
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
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
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
孔子说:
“这有什么简陋呢?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划线词的意思。
①忽啼求之________
②即书诗四句________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________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本文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而《孙权劝学》中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的原因又是什么?
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阅读两文后你又有什么感想?
【答案】
(1)代书具;写;完成;相称,符合
(2)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3)仲永虽然天资过人,但他的父亲贪图利益,每天拉着仲永拜访乡里人,不让他学习,以致他变成了一个才能平庸的人;而吕蒙能听从孙权的劝诫,发愤学习,所以有惊人的长进。
从这里我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我们要勤奋学习。
【解析】【分析】
(1)“忽啼求之”翻译为“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之”代词,指这些东西。
“即书诗四句”翻译为“立刻写下了四句诗”,“书”意思是“写”。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翻译为“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就”意思是“完成”。
“不能称前时之闻”翻译为“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称”意思是“相称”。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句中“奇”意思是“对……感到惊奇”,“稍稍”意思是“渐渐”,“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或”意思是“有的人”。
该句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3)本文中仲永虽然天资过人但“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导致“泯然众人矣”;《孙权劝学》中吕蒙虽然开始才疏学浅,但在孙权的劝说下发奋学习之后,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
两篇文章一正一反,都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⑴代书具;写;完成;相称,符合;
⑵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⑶仲永虽然天资过人,但他的父亲贪图利益,每天拉着仲永拜访乡里人,不让他学习,以致他变成了一个才能平庸的人;而吕蒙能听从孙权的劝诫,发愤学习,所以有惊人的长进。
从这里我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我们要勤奋学习。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
“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
王安石说: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4.阅读《爱莲说》,回答下列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蕃:
________ 鲜:
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从作者对莲花的赞美来看,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
【答案】
(1)多;很少
(2)①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②(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
【解析】【分析】
(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蕃”,多;“鲜”,很少。
(2)重点字词:
“亵”亲近而不庄重;“同予者”,像我一样的。
(3)结合“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得出:
作者把“莲”喻为“君子”,君子应该是在混浊的世道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故答案为:
⑴多;很少
⑵①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②(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⑶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要想抓住文章的中心,必须从文章入手,我们要先理清文章的大意,感知情节,然后根据文章中对莲花的描写,联系君子的品质来作答。
【参考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啊!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5.现代文阅读
沙枣
梁衡
1968年冬,我大学毕业后分到内蒙古临河县,在大队劳动锻炼。
我们住的房子旁是一条公路,路边长着两排很密的灌木丛,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
第二年春天,柳树开始透出了绿色,接着杨树也发出了断叶,但这两排灌木却没有一点表示。
我想大概早已干死了,也不去管它。
后来不知不觉中这灌木丛发绿了,叶很小,灰绿色,较厚,有刺,并不显眼,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树吧,也并不十分注意。
只是在每天上井台担水时,注意别让它的刺钩着我的袖子。
6月初,我们劳动回来,大家在门前的空场上吃饭,这时隐隐约约飘来一种花香。
第二天傍晚我去担水才发现,原来醉人的香味是从不起眼的灌木丛里发出的。
从此,我开始注意沙枣。
认识的深化还是第二年春天。
那是4月下旬,我参加了县里的一期党校学习班。
党校院里有很大的一片沙枣林,房前屋后也都是沙枣树。
沙枣的外表极不惹人注意,叶虽绿但不是葱绿,而是灰绿;花虽黄,但不是深黄、金黄,而是淡黄;个头很小,连一般梅花的一个花瓣大都没有。
它的幼枝在冬天时为灰色,发干,春天灰绿,其粗干却无论冬夏都是古铜色。
总之,色彩是极不鲜艳引人的,但是它却有极浓的香味。
我一下想到鲁迅说过的,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
1972年秋天,我已调到报社,到杭锦后旗的太荣大队去采访,这个大队紧靠乌兰布和大沙漠,为了防止风沙的侵蚀,大队专门成立了一个林业队,造林围沙。
十几年来,他们沿着沙漠的边缘造起了一条20多里长的沙枣林带,沙枣林带的后面又是柳、杨,榆等其他树的林带,再后才是果木和农田。
我去时已是秋后,阴历十月了。
沙枣已经开始落叶,只有那些没有被风刮落的果实还稀疏地缀在树上,有的鲜红鲜红,有的没有变过来,还是原来的青绿,形状也有滚圆的和椭圆的两种。
我们摘着吃了一些,面而涩,侧也有它自己的味道,小孩子们是不会放过它的。
当地人把它打下来当饲料喂猪。
在这里,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了它的实用价值。
长长的沙枣林带锁住了咆哮的黄沙。
你看那浩浩的沙海波峰起伏,但一到沙枣林前就止步不前了。
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远,这样,在树带下就形成了一个几尺宽的无沙通道,像有一个无形的磁场挡着,沙总是不能越过。
而高大的沙枣树带着一种威慑力量巍然屹立在沙海边上,迎着风发出豪壮的呼叫。
沙枣能防风治沙,这是它最大的用处。
沙枣还有顽强的生命力。
一是抗旱力强,无论怎样干旱,只要插下苗子,就会茁壮生长,虽不水嫩可爱,但顽强不死,直到长大。
二是能自卫,它的枝条上长着尖尖的刺,动物不能伤它,人也不能随便攀折它。
正因为这点,沙枣林常被载在房前屋后当墙围,或在地边护田。
三是它能抗盐碱。
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
因为有这些优点,它在严酷的环境里照样能茁壮地生长。
过去我以为沙枣是灌木。
在这里我才发现沙枣是乔木,它可以长得很高大。
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
我采访的林业队长是一个近60岁的老人,20多年来一直在栽树。
花白的头发,脸上深而密的被蚊,古铜色的脸膛,粗大的双手,我一下就联想到,他像一株成年的沙枣,年年月月在这里和风沙作战,保护着千万顷的庄稼不受风沙之害。
质朴、顽强、吃苦耐劳,这些可贵的品质就通过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在育苗时注到沙枣秧里,通过他那双深沉的眼睛在期待中注到沙枣那红色的树干上。
不是人像沙枣,而是沙枣像人。
第二年冬季,我搬到县城中学来住。
这个校园其实就是一个沙枣园。
一进校门,大道两旁便是一片密密的沙枣林。
初夏时节,每天上下班,特别是晚饭后,黄昏时,或皓月初升的时候,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流溢不绝,让人陶醉。
这时,我感到万物都融化在这清香中,充盈于宇宙间。
宋人咏梅有一名向:
“暗香浮动月黄昏。
”其实,这句移来写沙枣何尝不可?
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尝平原的标志。
沙枣飘香过后,接着而来的就是八百里平原上仲夏的麦香,初秋的菜香,仲秋的玉米香和晚秋糖菜的甜香。
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
(1) 作者对沙枣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2) 作者笔下的沙枣有哪些可贵品质?
(3)请按括号里的要求赏析下面句子。
①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远……(句中加下划线的词是哪一类词?
有什么表达效果?
)
②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
(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
)
(4)结尾句“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
”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答案】
(1)如:
忽视(不在意)——关注(注意)——喜欢——赞美……
(2)生命力顽强、香远益清、无私奉献、质朴、吃苦耐劳……
(3)①动词。
这些动词生动地再现了风沙到来的过程,表现出风沙的凶猛,突出了沙枣守土固林的作用。
②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沙枣(高大粗壮,林带密不透风、坚不可摧)的特点,突出了沙枣林防风固沙的作用。
(4)表面是写沙枣的香味让人难忘,实际是写沙枣的质朴、坚韧、顽强、奉献等精神品质,让作者难以忘怀,表达了作者对沙枣精神的无限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
(1)本文叙写“我”大学毕业到内蒙古临河县劳动,对公路边长着两排很密的灌木丛“也不去管它”——漠视不在意;在门前空地上吃饭,隐隐约约闻到花香,不解其因——引起关注;参加县里学习班对花香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喜欢;搬到县城中学,再次闻到沙枣的香,沙枣花香,一只漂在我心里——赞美。
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2)结合文章中的“不知不觉中这灌木丛发绿了,叶很小,灰绿色,较厚,有刺,并不显眼,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树吧,也并不十分注意”“沙枣还有顽强的生命力。
一是抗旱力强……二是能自卫为……三是它能抗盐碱”“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流溢不绝,让人陶醉”等内容,从沙枣的“生命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香满人间”等角度来概括作答。
(3)①语句“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远……”中的“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