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运用关注科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1156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素材运用关注科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作文素材运用关注科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作文素材运用关注科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作文素材运用关注科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作文素材运用关注科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文素材运用关注科学.docx

《作文素材运用关注科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素材运用关注科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文素材运用关注科学.docx

作文素材运用关注科学

作文素材运用关注科学

探索

1.探索

【名言警句】

1.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华罗庚

2.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

——戴维

3.我坚持奋战五十余年,致力于科学的发展。

用一个词可以道出我最艰辛的工作特点,这个词就是“失败”。

——汤姆逊

4.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爱因斯坦

5.困难只能吓倒懦夫懒汉,而胜利永远属于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人。

——茅以升

【运用思路】

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不要希冀有平坦的路可走。

荆棘丛生、险象环生,这是每一个在科学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在探索的征途上的必经之路!

【精彩素材1】

失败的背面

上世纪50年代,日本的冈田良明是一位造型师。

当时,他剪裁造型纸,用的是安全剪刀。

但是安全剪刀有时并不“安全”,剪坏一次,造型纸也就报废了。

有一天,当冈田良明吃着板状巧克力时,他从折断的巧克力喀嚓声中,想到了一个创意。

他想是否可以发明一种可折断的刀片,让工具一直保持在锐利的状态,同时也能延长刀片的

使用期限,不需要刀钝了就丢掉。

冈田良明在公司努力地要实现这个创意,但原来公司的老板都不认同他的看法,反而觉

得他不胜任工作,解聘了他。

他离职后继续构思,创造出一种可更换的刀片,这种刀片无须整个地扔掉,而像巧克力那样一截一的使用寿命。

为了这项产品,冈田良明特地开了一间阿尔发公司。

从1959年开始生产。

这项产品一问世,在日本创下了惊人的销售业绩,之后便狂销全世界。

【素材点拨】

在探索的道路上,依靠“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找准目标,就会走入“失败的背后”——成功,就会走向辉煌!

【适用话题】

“成功与失败”、“意志”、“创新”等。

【精彩素材2】

霍金说:

“我错了!

作为一个科学家,份儿大到一定程度,承认错误就变成一件很难的事,因为不只牵涉到自己的声誉,还关系到他创立的学派和追随者的未来。

在33年的激烈争论后,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终于承认,在关于黑洞是否吞噬一切的问题上,他错了。

1997年,这位黑洞理论的创始人曾经和加州理工学院的理论物理学家约翰•普瑞斯奇打过一个赌:

他认为被黑洞吞噬的任何物质都会永远的被隔绝于外部宇宙之外,普瑞斯奇却认为,某个天体所携带的信息并不会在冲向坍缩恒星的过程中被摧毁,并且有可能得到恢复。

【素材点拨】

作为一代杰出的理论物理科学家,他能在公众之前说自己错了,他是了不起的。

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本没有捷径可走,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而要坦然去面对各种失败、挫折!

【适用话题】

“挫折”、“坦然面对”、“错误与进步”等。

【精彩素材3】

伦琴发现X光

一天,潜心于阴极射线研究的伦琴像往常一样,独自在伸手不见五指、充满嘈杂放电声的实验室里工作,忽然发现一张纸上有微弱的亮光。

仔细一看,亮光是来自一个学生在纸上用荧光物质写的一个字母A。

由于阴极射线在空气中只能传播几公分的距离,这微弱的光线,一定是由比阴极射线更有穿透力的未知光线造成的。

做事严谨、细致的伦琴没有放过这一细节,他又用一张扑克牌测试,还是可以穿过。

然后,他找了一本很厚的书,发现可以在荧光幕上形成清晰的影子,显示这束光线也是直线行进。

他用磁铁改变阴极射线的行进方向,几分钟内就确定了这种光的来源是阴极高压线撞击管壁的位置。

同时,他也发现这种光和可见光一样,不受磁场的影响而偏向,所以不带电。

但是这种光与可见光还是有很大差异,他无法观测到反射、折射或绕射的现象。

他还发现这种光也能使底片感光,于是制造了三张照片。

就这样,伦琴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发现,并因为这一发现而获得了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素材点拨】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光的故事为我们如何做好细节提供了启发。

在工作和学习中,没有一件事情小到不值得去做,也没有一个细节细到应该被忽略。

小小细节中或许有机遇在等候!

【适用话题】

“小事情与大事业”、“关注细节”、“态度与成功”等。

精神

【名言警句】

1.我们在享受着他人的发明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益处,我们也必须乐于用自己的发明去为他人服务。

——富兰克林

2.我愿用我全部的生命从事科学研究,来贡献给生育我、栽培我的祖国和人民。

——巴甫洛夫

3.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受。

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民服务。

——马克思

4.科学的唯一目的是减轻人类生存的苦难,科学家应为大多数人着想。

——伽利略

5.攻克科学堡垒,就像打仗一样,总会有人牺牲,有人受伤,我要为科学而献身。

——罗蒙诺索夫

【运用思路】

精神是支柱,是在科学探索之路上前进的不竭的动力源泉!

为人类(祖国)而献身、为科学事业而忘我……这种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喂养着一位位科学家,使他们的智慧化为人类历史中灿然的一笔。

【精彩素材1】

立克次医生献身于立克次体

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里,大家一直不了解斑疹伤寒的病因。

直到1909年,有一位叫立克次的医生,在美国洛杉矶斑疹热病人的血液中,首先发现了病原体。

立克次体兼有细菌与病毒的特征。

病毒很小,可以自由地通过特制的细菌滤器,而细菌则不能。

立克次体则与病毒一样,也可被细菌滤器滤过。

但是,立克次体又和细菌一样,有完整的细胞壁,而病毒则没有细胞壁。

第二年,他又从病人的血涂片上再次找到了病原体,以后便一直致力于此项研究,终于染上了斑疹伤寒而殁于墨西哥城,时年39岁。

为了纪念立克次医生,学者们建议用立克次体作为斑疹伤寒病原体的名字。

【素材点拨】

在立克次献身的经历上,我们看到了一颗执著于事业,献身于事业的崇高品德!

没有这种精神,立克次体就发现不了,斑疹伤寒的病因也无从找起,社会当然就不会进步!

【适用话题】

“探索与献身”、“代价”、“崇高”等。

【精彩素材2】

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献身精神

2005年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澳大利亚的马歇尔和沃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及该细菌对消化溃疡病的致病机理。

”这是对他们科学献身精神的补偿和对他们科研成果的肯定。

1983年,为了获得细菌致病的证据,马歇尔和一位名叫莫里斯的医生,服食自己培养的细菌,让自己患上胃炎。

马歇尔很快就痊愈了,但莫里斯则费了好几年时间才治好。

后来,马歇尔和沃伦又用内窥镜对100例肠胃病病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所有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胃内都有这种细菌。

沃伦和马歇尔将发现的这种细菌定名为幽门螺杆菌。

【素材点拨】

人们都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用在这科学家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在外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他们却泰然处之,可叹!

【适用话题】

“献身与获奖”、“执著”、“得与失”等。

【精彩素材3】

有机化学家赵玉芬

1988年,年轻的女化学家赵玉芬提出“磷是生命化学过程的调控中心”的学术观点,实现了生命化学的一个重大突破,为人类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生命的本质作出了贡献,在分子生物学和跗工程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赵玉芬不但揭示了生命的化学本质,她对生命的本质也有着深刻的见解。

生于大陆、长在台湾、在美国学而有成的她,不恋国外优裕的条件,在“而立之年”回到祖国,回到有着“清清的河水,高高的白杨”的故乡,实现“为中国人做事”的梦想。

她在美国的同学已经开上奔驰车、住上小洋楼了,她则说:

“如果你追求这些,当然会羡慕他们。

可他们是在为别人干活。

我追求的是事业,这里是干事业的地方。

在祖国,她专心于有机磷化学和生物有机化学的研究。

12年间,她在三个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发表论文54篇,其中48篇在国外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

一位国际有机化学权威听了她的学术报告后说,这位清华大学的年轻教授“一定会成为大科学家”。

现在,当年在台湾彰化的田埂上赤足拾稻穗的小姑娘,已经是中国科学院年轻的院士了。

【素材点拨】

生命是天地间最奇妙的事,探索它的奥秘一直是世界上的尖端科学。

有了可贵的爱国心,必将使科学研究的天地一片宽广!

【适用话题】

“爱国”、“祖国”、“故乡情结”、“解读生命”、“年轻与有为”等。

真理

【名言警句】

1.热爱真理的人在没有危险的时候爱着真理,在危险的时候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2.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

——牛顿

3.总有一天,真理会取胜。

即使真理在他一生中未能得到胜利,为了坚持真理也会使他变得更好,更加聪明。

——赫胥黎

4.研究真理可以有三个目的:

当我们探索时,就要发现到真理;当我们找到时,就要证明真理;当我们审查时,就要把它同谬误区别开来。

——帕斯卡

5.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

——爱因斯坦

【运用思路】

真理需要实践来检验,真理需要时间来证明。

人类探索真理的过程,就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就是一个趋向完美的过程,就是一个展示智慧的过程。

【精彩素材1】

实践是发现真理的过程

真理只有一个发现途径,即在实践中发现。

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今天的宇宙观,是人类发现、认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也是人类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历史。

“地心说”表现了原始人类的懵懂的宇宙观,也是人类对宇宙的一种假说;哥白尼“日心说”的出现,表现了近代人类对科学的实践和探索,同样是人类对宇宙的一种假说;而今天的宇宙观是现代人类对宇宙的重新认识的结果,也是今天的人类对宇宙的假说。

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实践中发现的。

而且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真理,还将会被人类进一步的实践过程中所认识所修正。

并将会被今后的历史所检验。

【素材点拨】

事实胜于雄辩,实践出真知。

人类认识自身的历史的过程中,存在着谬误、挫折,但最终会走向成熟,成为真理。

【适用话题】

“发展”、“实践出真知”、“真理与谬误”、“坚持”等。

【精彩素材2】

当你解答了100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

“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

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调查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发现美国东海岸有一种正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正蚯蚓,但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他无法回答,这究竟是为什么?

密卡尔逊提出的这个问题,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

当时,魏格纳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的起源问题。

他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量很有限,无法横跨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揭示了这样一个秘密:

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才裂开分为两个洲。

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素材点拨】

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也正说明他的成功在于从问号中寻求真理。

发现的真理,需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和毅力。

【适用话题】

“发问的精神”、“面对机遇”、“持之以恒”、“坚持”等。

【精彩素材3】

老师,是您错了

两位化学家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学术争论。

“既然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那就让实验事实说话吧。

”贝托雷对普鲁斯特说。

“应该如此”。

普鲁斯特回答。

贝托雷回到他的实验室,看见他的助手盖•吕萨克正疲倦地坐在椅子上。

“怎么样,我让你实验的结果出来了吗?

”贝托雷亲切地问。

“出来了。

”盖•吕萨克抖擞精神站了起来。

“拿给我看!

“但是,老师,”盖•吕萨克犹豫了一下,还是说道,“是您错了”。

“哦?

”贝托雷皱起了眉头,接过实验报告,看了起来,脸上显出深深地失望。

但是,对于大科学家来说,真理比自尊心更可贵,贝托雷看完盖•吕萨克反复实验做出的报告后,脸上露出了微笑,他站起来,用手拍拍这位助手的肩膀,说道:

“我为您感到自豪,像您这样有才能的人,没有理由让您当助手,哪怕是给最伟大的科学家当助手,您的眼睛能发现真理,能洞察人们所不知的奥秘。

您应该独立地进行工作,从今天起,您可以进行您认为必要的任何实验。

如果您愿意的话,请留在我的实验室里工作吧,如果有一天,我能自称是像您这样的研究家的导师的话,将十分高兴。

【素材点拨】

在真理面前,作为一个大科学家,贝托雷能忘记自己的失败和自尊,敢于屈就于助手。

他的精神值得钦佩,也给我们以启发。

生活中,要坚持客观实际,就需要这样的胸怀。

【适用话题】

“自尊与自醒”、“面对错误”“胸怀”、“良师”等。

规律

【名言警句】

1.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

——培根

2.没有侥幸这回事,最偶然的意外,似乎也都是有必然性的。

——爱因斯坦

3.科学尊重事实,不能胡乱编造理由来附会一部学说。

——李四光

4.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

——达尔文

【运用思路】

人类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获得人类在地球村永久、幸福地生活的权利。

不仅如此,“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群体间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只有这样,才能和谐相处。

【精彩素材1】

学者的呼吁

素有“冠状病毒之父”之称的台湾学者赖明诏表示,大部分的病毒,都是由动物传给人类,例如艾滋病毒是从猴子身上跳到人类的身上,依波拉病毒也是相同,唯独天花病毒,只有人类身上才有。

其他病毒从动物身上传给人类后,经过基因突变,人类便受到感染,且极难治愈,造成很高的死亡率。

其实病毒比病毒学家还聪明,他指出,因为病毒在动物身上,人若不和动物接触自然没事,但因为人口太多,与动物接触频繁后,病毒自然会产生突变能力,适应不同环境,感染人类后继续繁殖,引起重大疾病,再经由人与人接触再彼此传染,最后引发大流行。

在这场人和细菌病毒的战争中,他认为人类赢不了病毒或细菌,他说,人类发明抗生素药物,又滥用抗生素,细菌产生抗药性反而愈来愈壮大;人类开发环境,侵扰大自然,病毒的反噬永无止境。

人类要学着与病毒和平共存,不要去侵犯自然界,就能相安无事。

【素材点拨】

在日趋复杂的世界,人类只有学会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才能相安无事。

学者赖明诏的研究结论已经很明确地告诉了我们。

【适用话题】

“学会生存”、“和谐”、“代价”、“自然”等。

【精彩素材2】

植物的情感世界

1966年2月的一天,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测谎专家克里夫•巴克斯特一时心血来潮,把测谎仪接到一株牛舌兰的叶片上,并向它的根部浇水,当水从根部徐徐上升时他惊奇地发现,在电流计图纸上,自动记录笔不是向上,而是向下记录下了一大堆锯齿状图形。

这种图形与人在高兴时的感情激动曲线图形极其相似。

而当他准备进行一次威胁行动并在心中想象叶子燃烧的情景时,更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还没动手,图纸上的示意图就产生了变化,在表格上不停地向上扫描。

随后当他取来火柴,刚刚划着的一瞬间,记录仪的指针已剧烈地摆动,甚至记录曲线都超出了记录纸的边缘,出现了极强烈的恐惧表现。

而当他假装要烧它的叶子时,图纸上的反应又消失了。

植物竟然还具有辨别人的真假意图的能力,它说明假装的动作骗得了人却骗不了植物。

【素材点拨】

植物的世界也是如此曼妙动人的,它们也有感情,因此我们更应该懂得尊重,尊重与我们同样具有生命力的动植物的生存权,同时也应该尊重它们的感情。

【适用话题】

“表象与本质”、“丰富的情感世界”、“尊重”等。

【精彩素材3】

人象冲突

1994年,在勐醒农场曾发生野象袭击人并使一橡胶场女工致死的事情。

据当地人说,这一带原本是“象窝子”,把它开垦成橡胶林后,象便开始攻击人。

在此之前已有许多次“发泄”,如把树上的胶碗拿下来踩入土中,把架碗的铁丝扯掉,把较小的橡胶树拔倒,并见人就追,似乎是要夺回它们的家园。

野象的味觉记忆特别好。

曾有3个傣族人去打猎,打伤了一头野象。

野象逃掉了,夜间一群象来到寨子里,将这3人的竹楼踩成平地,并摔死一人,另两个逃到外地。

过了几个月,他们认为危险已过去,其中一人回到寨子,当天晚上象就来了,并将这个人弄死,第三个人从此再不敢回来。

野象破坏庄稼的事越来越频繁,后来世界自然基金会向版纳捐赠了80套电围栏,装在野象常去的地方。

这种电围栏用一根细铁丝联着一套太阳能电池,可利用阳光蓄电,一旦遇到撞击,可在一瞬间放出极高的电压,将碰撞物击倒。

但野象很快又学会了对付电围栏,他们会用鼻子卷树枝击打围栏,使其短路;由于电围栏放电只是极短的一瞬间,有的象干脆举起厚厚的脚掌猛踏下去,然后长驱直入。

【素材点拨】

动物有着它们自己的情感世界和生活规则,与它们相处,必须学会探求它们的生活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谈上和谐共存!

【适用话题】

“和谐与共存”、“情感”、“保护”等。

方法

【名言警句】

1.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巴甫洛夫

2.没有想像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

——爱因斯坦

3.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

——杜威

4.在科学上最好的助手是自己的头脑,而不是别的东西。

——法布尔

【运用思路】

科学研究,需要一些方法来支撑,需要大胆的想像与幻想,需要开拓和创新的思维来取得另一样的境界。

【精彩素材1】

爱迪生和阿普顿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年轻时曾和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毕业生阿普顿在一起工作。

阿普顿总觉得自己有学问,不把卖报出身的爱迪生看在眼里。

爱迪生为了让阿普顿把态度放谦虚一点,爱迪生就把一只梨形的灯泡交给阿普顿,请他算算容积是多少。

阿普顿拿着灯泡,轻蔑地一笑:

“想用这个难住我,未免太天真了!

”他拿出尺子上下量了又量,还列出一道道算式、数字和符号,写了一大堆。

虽然他算得非常认真,但他算了一个半的小时,仍没求出结果。

爱迪生有些不耐烦了,拿过灯泡,往里面倒满了水,交给阿普顿:

“去把这些水倒进量杯……”不等爱迪生说完,阿普顿明白了什么是既简单又准确的方法,他那冒着汗的脸刷地红了。

【素材点拨】

打破习惯思维的束缚,会让研究的僵局豁然开朗。

阿普顿根本不会想到打破定势,而爱迪生突破习惯思维的束缚,运用了发散思维。

【适用话题】

“守旧与创新”、“发散思维”、“打破束缚”等。

【精彩素材2】

给网球充气

网球没有打气孔,但长期使用后会慢慢漏气,失去弹性。

如何给瘪了的网球充气就成了一个难题。

有人从网球为什么会漏气分析入手,认为网球之所以有弹性是其内部气体压强高,外部大气压强低,导致气体从网球内部往外部漏气,最后网球内外压强相同时,就没有足够的弹性了。

我们运用逆向思维方法,让气体由球外向球内扩散,即把瘪了的网球放进一个高压钢瓶中,让钢瓶内的气体慢慢往网球内“漏气”,经过一定的时间,网球便会膨胀起来。

让气体从外向里漏的逆向思维,使没有打气孔的网球同样可以实现充气,通过逆向思维,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素材点拨】

“退一步海阔天空”,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会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适用话题】

“退与进”、“逆向思维”等。

【精彩素材3】

科技奥运闪烁人文关怀

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鸟巢将举行开、闭幕式,同时承担奥运会的田径和足球项目比赛。

正是“鸟巢”的创新设计和人文关怀体现出了这届奥运会的精神所在。

无论是碗状看台的设计、全部扭曲钢结构的外圈、对外通透的结构还是各种出于人本和环境考虑的设备安装和设计,以“鸟巢”为首的奥运体育项目建设都为中国的建筑进程立下了一座里程碑。

【素材点拨】

创新的思维必然会取得特殊的效果。

“鸟巢”的创新设计和人文关怀体现出了这届奥运会的精神所在。

【适用话题】

“奥运”、“创新”、“想象”等。

效应

【名言警句】

1.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

——邓小平

2.人借助科学,就能纠正自然界的缺陷。

——梅契尼科夫

3.为了照亮地球深处,在黑暗之中看到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科学之灯是必须的。

——门捷罗夫

4.科学是一把钥匙,既可以打开天堂之门,也可以打开地狱之门,但我们要坚信科学本身的价值。

——理查德•费因曼

5.任何科学上的雏形,都有它双重的形象:

胚胎时的丑恶,萌芽时的美丽。

——雨果

【运用思路】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麻烦。

它演奏着“悲喜交加的交响曲”。

人类必须合理地运用它!

【精彩素材1】

寿命变长

古人认为,“人到七十古来稀”,1920年全世界人均预期寿命仅为45岁,而现在联合国人口署把老年人的年龄界限定为“85岁以上”。

人类寿命的大幅度延长得益于20世纪医学的迅猛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20世纪还使人类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

中国科学家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使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

DNA结构的发现,更使人类发现了生命的秘密。

有了这本“天书”,人类的生、老、病、死之谜将可望得到破解,并进一步得到控制。

【素材点拨】

科技的迅猛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比如寿命的延长。

【适用话题】

“社会蓝图”、“科技与进步”等。

【精彩素材2】

微生物是一把双刃剑

微生物不仅是众所周知的禽流感、SARS,其实微生物无处不在,而且可使人类受益。

尤其是进入21世纪,2003年SARS给人类带来很大的恐慌,最后通过努力得到控制;进入2004年以后,又开始发生禽流感,到2005年,在中国,禽流感已经开始有人的感染;艾滋病在我国的两个高峰期,首先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卖血为主感染的艾滋病,其次是以吸毒为主感染的艾滋病。

流感、禽流感和艾滋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微生物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够给人类带来灾害,但微生物也可以带来好处。

也许再过50多年,人类的化石能源会被用尽,必须开发新的能源——生物质能。

如果要把秸秆(也就是纤维素)变成生物质能(生物酒精等)需要微生物,微生物发酵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际上都在利用微生物帮助人类产生新的能源。

【素材点拨】

我们必须公正合理的看待周围的事物,认识它的有利的一面和有害的一面,做辩证地分析、判断、利用,以趋利避害。

对微生物的认识和利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适用话题】

“两面性”、“辩证看待”、“主动与被动”、“转化”等。

【精彩素材3】

诺贝尔奖的无穷尴尬

——滴滴涕

滴滴涕一度曾是全世界农民的宠儿,甚至二战后在控制疾病方面都显示了神奇的功效,但就是这一所谓人类的宝贵财富、划时代发明的滴滴涕,竟然成了破坏生态之链、毁灭动植物种群、危害人类健康的罪魁祸首。

现在,尽管全世界已禁用滴滴涕,但其残毒仍然顽固地滞留在大自然的循环中,即使是远在南极的企鹅也在劫难逃。

【素材点拨】

一切事物都在发展之中,曾经先进的事物也会变为落后的,甚至成为变为有害的,在日新月异的科技领域更是如此。

诺贝尔奖的无穷尴尬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适用话题】

“进步与落后”、“求变求新”、“发展”等。

发明

名言警句】

1.我平生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

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严格试验的结果。

——爱迪生(美国)

2.科学成就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唯有长期的积聚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

——华罗庚

3.发明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爱迪生

4.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陶行知

【运用思路】

发明是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是理论与试验的完美结合。

在成功的发明后面,是意志的磨炼、兴趣的导引和努力的付出。

【精彩素材1】

父亲的“发明”

1947年,由于他(林语堂)写了好几本畅销书,有了几万美元的积蓄,他以为足够制造打字机的模型,于是便开始积极进行。

问题层出不穷,每个零件都需请工程师绘图,以人工制造,开销越来越大,远超出他的估计,但是既然已经投资这么多钱,实在不能半途而废。

模型造好之后,由我练习打,按照父亲发明的“上下形检字法”,只需按三个键便可以打出一个字,比起当时商务印书馆的笨重难打的打字机,实在方便得多。

父亲开记者招待会,各大报以大篇幅刊出“林语堂发明中文打字机”的消息,我们家并且一连开放三天,欢迎各界人士来参观。

语言学家赵元任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发明”。

父亲发明打字机背的一身债要许多年以后才能还清。

他从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