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概论第二章 企业管理.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10730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管理概论第二章 企业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企业管理概论第二章 企业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企业管理概论第二章 企业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企业管理概论第二章 企业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企业管理概论第二章 企业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管理概论第二章 企业管理.docx

《企业管理概论第二章 企业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管理概论第二章 企业管理.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管理概论第二章 企业管理.docx

企业管理概论第二章企业管理

第二章企业管理

本章学习内容:

1.管理的概念、性质及职能;

2.管理的基本原理;

3.西方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发展;

4.企业管理的概念、任务和发展趋势。

一、管理概述

1.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指管理者或管理机构,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计划、组织、控制、领导等工作,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信息)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过程。

这个概念的含义:

管理的主体——管理者;

管理的客体——组织内的各种资源;

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控制、领导;

管理的目的——实现组织的目标;

管理的本质——协调。

2.企业的管理者

(1)管理者的概念。

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负责对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情报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

管理者必须对组织负责,而不仅仅是权力。

管理者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来完成工作。

他们做出决策、分配资源、指导别人的活动从而实现工作目标。

(2)管理者的分类。

按照组织层次,管理者一般分为:

基层管理者。

主要职责是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人员,保证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计划和指令。

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具体任务的完成。

中层管理者。

承上启下。

主要职责是正确领会高层的指示精神,创造性地结合本部门的工作实际,有效指挥各基层管理者开展工作。

注重的是日常管理事务。

高层管理者。

对组织负全责,主要侧重于沟通组织与外部的联系和决定组织的大政方针。

注重良好环境的创造和重大决策的正确性。

(3)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

人际角色直接产生自管理者的正式权力基础,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他们就在扮演人际角色。

人际角色又包括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

代表人角色。

作为所在单位的领导,管理者必须行使一些具有礼仪性质的职责。

如管理者有时出现在社区的集会上,参加社会活动,或宴请重要客户等,在这样做的时候,管理者行使着代表人的角色。

领导者角色。

由于管理者对所在单位的成败负重要责任,他们必须在工作小组内扮演领导者角色。

对这种角色而言,管理者和员工一起工作并通过员工的努力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联络者角色。

管理者无论是在与组织内的个人和工作小组一起工作时,还是在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关系时,都起着联络者的作用。

管理者必须对重要的组织问题有敏锐的洞察力,从而能够在组织内外建立关系和网络。

信息角色。

在信息角色中,管理者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员具有足够的信息,从而能够顺利完成工作。

由管理责任的性质决定,管理者既是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也是组织内其他工作小组的信息传递渠道。

整个组织的人依赖于管理结构和管理者以获取或传递必要的信息,以便完成工作。

管理者必须扮演的信息角色,具体又包括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三种角色。

监督者角色。

管理者持续关注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以获取对组织有用的信息。

管理者通过接触下属来收集信息,并且从个人关系网中获取对方主动提供的信息。

根据这种信息,管理者可以识别组织的潜在机会和威胁。

传播者角色。

管理者把他们作为信息监督者所获取的大量信息分配出去。

发言人角色。

管理者必须把信息传递给单位或组织以外的个人。

决策者角色。

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如果信息不用于组织的决策,这种信息就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决策角色具体又包括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四种角色。

企业家角色。

管理者密切关注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事态的发展,以便发现机会,并对所发现的机会进行投资以利用这种机会。

干扰对付者角色。

是指管理者必须善于处理冲突或解决问题,如平息客户的怒气,同不合作的供应商进行谈判,或者对员工之间的争端进行调解等。

资源分配者角色。

管理者决定组织资源用于哪些项目。

组织资源包括财力、设备、人力、时间等。

谈判者角色。

管理者把大量时间花费在谈判上,管理者的谈判对象包括员工、供应商、客户和其他工作小组。

(4)管理者的技能

不管什么类型的组织中的管理者,也不管他处于哪一管理层次,所有的管理者都需要有一定的管理技能。

综合来说,管理者需要具备的素质或管理技能主要有:

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对某一特殊活动——特别是包含方法、过程、程序或技术——的理解和熟练。

它包括专门知识、在专业范围内的分析能力以及灵活地运用该专业的工具和技巧的能力。

概念技能。

概念技能是指“把观念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通俗地说,概念技能是指管理者对复杂事物进行抽象和概念化的能力。

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能够准确把握工作单位之间、个人和工作单位之间以及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深刻认识组织中任何行动的后果以及正确行使管理者的各种职能。

人际技能。

人际技能也叫人际关系技能,是指成功的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

作为一名管理者,必须具备良好的人际技能,具备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和处理不同工作团体之间关系的能力,才能树立组织良好的团队精神。

以上这些技能对于不同管理层次的管理者的相对重要性是不同的。

技术技能的重要性依据管理者所处的组织层次从低到高逐渐下降,而概念技能则相反。

对基层管理者来说,具备技术技能是最为重要的;对于中层管理者来说,对技术技能的要求下降,而对概念技能的要求上升;对于高层管理者而言,概念技能变得非常重要,而对技术技能的要求相对来说则很低。

人际技能对所有层次的管理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这种管理技能和组织层次的联系并不是绝对的,组织规模等一些因素对此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管理的性质

管理具有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同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相联系,表现为对协作劳动进行指挥,执行着合理组织生产力的一般职能。

这是由共同劳动的社会化性质产生的,是组织协作劳动的必要条件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普遍要求,是一切社会化大生产所共有的。

企业管理又具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执行着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的特殊职能。

这是由共同劳动所采取的社会结合方式的性质产生的,是维护社会关系和实现社会生产目的的手段,在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中,管理的社会属性显然存在本质区别。

学习企业管理二重性原理的意义在于:

(1)依据企业管理的二重性原理,为了尽快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2)向管理要效益,必须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遵循现代企业生产力运动规律和价值规律。

总之,企业管理二重性原理告诉我们,只有充分重视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科学管理,充分重视发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优越性,充分重视我们民族自己的优良传统,把学习、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科学体系。

4.管理的职能

依据管理二重性原理,企业管理职能包括一般职能和特殊职能。

一般职能由协作劳动产生的,属于合理组织生产力的管理职能;特殊职能是由这一劳动过程的社会性质(即生产资料所有关系)产生的、属于维护生产关系的职能。

一般职能和特殊职能是企业管理两个相互结合、不可分割的基本职能。

理论界对企业管理的具体职能说法不一,有三职能、五职能、七职能等。

尽管如此,人们对管理职能的划分依然有共同之处。

本书将管理的职能划分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个方面。

(1)计划

计划用以确定企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方法、资源配置等管理工作。

计划职能是协作劳动的必要条件。

在协作劳动中,必须有统一的目标,必须对各项活动、各种资源的利用和每个人的工作进行统一安排,才能彼此配合,最终达到预期目标。

管理的计划职能就是要选择组织的整体目标和各部门的目标,决定实现这种目标的行动方案,从而为管理活动提供基本依据。

计划职能的内容及其程序:

A.对企业内外部现状及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B.根据上述市场需要、企业内部条件的分析以及自身利益,制定中长期和近期的目标。

C.拟定各种可行性方案,进行决策。

D.编制综合计划和各项专业计划,以便落实决策方案。

E.检查计划实施情况,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2)组织

组织有两种不同的意义:

其一,组织是一个实体(名词),指以人为中心的各种资源的集合体;其二,组织是一种行为(动词),是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把构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因素、生产经营的主要环节,以有秩序、有效率的方式组合起来的工作。

组织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职能是指:

在组织目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将实现组织所必需进行的各项业务加以分类组合,并根据管理跨度原理,划分出不同管理层次和部门,将监督各类活动所必须的职权授予各层次、各部门的管理人员,以及规定这些层次和部门间的相互配合关系的过程。

组织职能的内容一般包括:

A.为了完成企业任务,设置管理职能,并将其分解为各项具体的管理业务和工作。

B.确定管理层次、部门、岗位及责、权,搞好企业横向、纵向分工。

C.确定上下左右管理部门的协调方式和控制手段,提高整体功能。

D.配备和训练管理人员。

E.制定规章制度。

(3)领导

领导是一种影响并感召人们去追求某些目标的行为与过程。

领导职能是由企业各级领导人员行使的一种职能。

它是指企业各级领导人为了贯彻实施企业的计划,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通过下达指示、命令和任务,使员工在统一的目标下,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完成各项任务。

因此,领导职能的内容是激励、指导、引导、促进和鼓励。

领导职能对下级来说,具有统一性、明确性、权威性、强制性、说服性和示范性。

(4)控制

为了确保企业管理系统按预定的目标和计划进行,控制职能必须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

控制职能是指管理者接受企业内外的有关信息,按既定的目标和标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偏差,采取纠正措施,使工作按原定的计划进行,或适当地调整计划,以达到预期目标的管理活动。

为了履行这一职责,要制定控制标准,评定工作的实际成果,并及时解决执行工作中偏离计划的问题。

如果按业务范围划分,在生产作业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库存控制和资金控制等。

一般控制的时机分为三种:

预先控制、过程控制、事后控制。

投入产出

控制的过程一般分为:

确定控制标准——衡量工作成效——纠正偏差,三大阶段。

二、管理的基本原理

掌握管理的四个基本原理——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

(一)系统原理

1、系统的概念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总体。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切事物都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的。

2、系统原理要点

(1)整体性原理:

是指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

(2)动态性原理:

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

系统不仅作为一个功能实体而存在,而且作为一种运动而存在。

(3)开放性原理:

任何有机系统都是耗散结构系统,系统与外界不断交流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维持其生命,所以,对外开放是系统的生命。

(4)环境适应性原理:

(5)综合性原理:

综合性就是把系统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

系统的综合性原理的含义是指系统目标的多样性与综合性。

(二)人本原理

人本原理主要包括下述主要观点:

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三)责任原理

1、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2、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

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一定的人对所管的一定的工作完全负责。

要做到完全负责基本取决于三个因素:

1)权限;2)利益;3)能力。

(四)效益原理

1、效益的概念

效果:

是指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有用成果,其中有的是有效益的,有的是无效益的。

效率:

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

效益:

是有效产出与其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可以从社会和经济两个角度来考察。

2、效益的评价

(1)领导评价:

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全局性,其结果对组织的影响较大,但可能不够细致和具体;

(2)群众评价:

一般比较公正和客观,但可能花费较多的时间和费用才能获得评价结果;

(3)专家评价:

一般比较细致,技术性强,但可能只注重直接效益而忽视间接效益;

(4)市场评价:

越是成熟规范的市场,其评价结果就越是客观公正;反之,其评价结果就越是不客观,甚至具有很强的欺骗性。

3、效益的追求

(1)在实际工作中,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态是通过经济效益而得到体现的。

(2)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很多,其中主体管理思想正确与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3)追求局部效益必须与追求全局效益协调一致。

(4)管理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

(5)确立管理活动的效益观。

三、西方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演变

1、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论和经济人观点(亚当·斯密《国富论》(英国))

认为:

劳动是人民财富的源泉,各国人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用品的源泉是本国人民每年的劳动。

经济现象是基于利己主义目的的人们的活动所产生的。

亚当·斯密在分析“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时,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

(1)分工可以使劳动者专门从事一种单纯的操作,从而提高熟练程度,增进技能;

(2)分工可以减少劳动者的工作转换,节约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损失的时间;

(3)分工可以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定特点的对象上,有利于发现比较简便的工作方法,促进工具的改良和机器的发明。

2、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

(1)在生产管理和销售方面,根据生产流程的要求,配置机器设备,编制生产计划,制订生产作业标准,实行零部件生产标准化,研究市场动态,进行预测;

(2)在会计的成本管理方面,建立起详细的记录和先进的监督制度;

(3)在人事管理方面,制订工人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发展规划;

(4)实行工作研究,并按工作研究结果确定工资的支付办法;

(5)实行由职工选举的委员会来管理医疗福利费等福利制度。

3、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

1841年10月5日,在美国马萨诸塞至纽约的西部铁路上,两列火车迎头相撞,造成近20人伤亡。

在这个事件的推动下,铁路公司进行了管理改革,实行了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在企业管理中实行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

这种分离对管理产生重要的意义:

(1)独立的管理职能和专业的管理人员正式得到承认。

管理不仅是一种活动,还是一种职业;

(2)随着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横向的管理分工开始出现。

这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也为企业组织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具有管理才能的雇佣人员掌握了管理权,直接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为管理学的创立和发展准备了前提。

4、罗伯特·欧文(英国的空想主义家)的人事管理思想

他曾在其经营的一家大纺织厂中作过试验。

试验主要包括改善工作条件、缩短工作日、提高工资、改善生活条件、发放抚恤金等。

试验的目的是探索对工人和工厂所有者双方都有利的方法和制度。

欧文开创了在企业中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先河,有人因此称他为“人事管理之父”。

5、查尔斯·巴贝奇的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

(1)对工作方法的研究。

他认为,一个体质较弱的人如果所使用的铲在形状、重量、大小等方面都比较适宜,那么他一定能胜过体质较强的人。

因此,要提高工作效率,必须仔细研究工作方法。

(2)对报酬制度的研究。

他主张按照对生产率贡献的大小来确定工人的报酬。

工人的收入应由三部分组成:

A、按照工作性质所确定的固定工资;B、按照对生产率所作出的贡献分得的利润;C、为增进生产率提出建议而应得的奖金。

6、尤尔的工厂秩序和法典

安德鲁·尤尔是英国的化学家和经济学家。

他在1835年出版的《工厂哲学》一书中,主张建立工厂手工业的秩序和工厂必要的纪律和法典。

只有有效实行纪律法典,才能使工人抛弃无规则的劳动习惯,使他们与整个自动体系的始终如一的规律性活动协调一致。

尤尔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在工厂要建立规章制度的人。

7、亨利·汤的收益分享制度

他在1889年发表的《收益分享》一文中,提出采取收益分享制度才能克服由利润分享制度带来的不公平。

收益分享是按某一部门的业绩来支付该部门职工的报酬,这样可以避免某一部门业绩好而另一部门业绩差时,实行利润分享制度使前者受损这一不合理现象。

他提出的具体办法是:

A、每个职工享有一种“保证工资”,然后每个部门按科学方法制订工作标准,并确定生产成本;B、该部门超过定额时,由该部门职工和管理阶层各得一半;C、定额应在3-5年内维持不变,以免降低工资。

8、哈尔西的奖金方案

1891年,哈尔西在《劳动报酬的奖金方案》论文中指出,当时普遍使用的三种报酬制度存在着弊端:

A、计时制(日工资制)对员工积极性的发挥无激励作用;

B、计件制:

工人常认为,每当工人在产量上有大幅度提高的时候,雇主就会压低工资率,从而扼杀工人提高产量的积极性;

C、收益分享制:

对工人的报酬区分了部门之间的收入,却没有区分同一部门内工效高的工人与工效低的工人之间的收入。

因此,哈尔西提出了自己的奖金方案,该方案是按每个工人来设计的:

A、给予每个工人每天的“保证工资”;

B、以该工人过去的业绩为基准,超额者发给约为正常工资率1/3的奖金。

哈尔西认为这种工资制度有许多优点:

A、不管工人业绩如何,均可获得一定数额的计日工资;

B、工人奖金为超出部分的1/3,雇主可获得2/3,因而不会总想削减工资率;

C、以工人过去的业绩为基准,旨在鼓励工人比过去进步。

(二)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早期的管理思想加以提炼和概括,找出其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并将其作为假设,在管理活动中进行检验,继而对检验结果加以分析研究,从中找出属于管理普遍原理的东西。

这些原理经过抽象和综合就形成了管理理论。

这些理论被应用于管理活动,指导管理活动,同时对理论进行实践检验。

这就是管理理论的形成过程。

管理活动是管理思想的根基,管理思想来自管理活动中的经验。

管理思想是管理理论的基础,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的提炼、概括和升华,管理理论本身是管理思想,只不过是较成熟、系统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思想,但并非所有管理思想都是管理理论。

管理理论对管理活动有指导意义同时又要经受管理活动的检验。

管理理论最早出现在西方,按出现的先后顺序,西方的管理理论可以划分为如下分支:

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一、古典管理理论

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欧。

它主要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代表人物有: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弗兰克·吉尔布雷斯和莉莲·吉尔布雷斯夫妇以及亨利·L·甘特等。

、泰罗的贡献

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代表著作有:

《计件工资制》(1895年)、《车间管理》(1903年)、《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等。

1、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

(他要求工人树立对工作、同伙、雇主负责的观念;也要求管理人员——领工、监工、企业主、董事会改变对同事、工人以及对一切问题的态度,增强责任观念。

2、科学管理的实质

“双方(企业管理当局和工人)都必须不再把盈利的分割作为头等重要的事,而一齐把注意力转向盈余的扩大。

“双方都必须认识到,至关重要的是,在所有同企业中所做工作有关的一切事务中,用科学的精确调查和知识来代替原有的个人判断和意见(不论是工人的或老板的)。

3、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1)工作定额。

时间和动作研究。

方法是把工人的操作分解为基本动作,再对尽可能多的工人测定完成这些基本动作所需要的时间。

(搬运生铁块实验)

(2)标准化。

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的标准化原理。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要根据人的能力把他们分配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上,鼓励他们努力工作,并进行培训,教会他们科学的工作方法,使他们成为一流的工人。

(4)差别计件工资制。

A通过时间和动作研究来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工作定额;B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来鼓励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工作定额;C根据工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不是根据工作类别来支付工资。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为了采用科学的工作方法,泰罗主张由专门的计划部门承担计划职能,由所有工人和部分工长承担执行职能。

计划部门的工作包括:

A进行时间和动作研究;B制定科学的工作定额和标准化的工作方法,选用标准化的工具;C拟定计划,发布指令和命令;D对照标准,对实际的执行情况进行控制。

4、对泰罗制的评价

(1)它冲破了百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的落后的经验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并且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来代替单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和管理的旧方法。

(2)由于采用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科学的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期发展的需要。

这是管理理论上的进步,也为管理实践开创了新局面。

(3)由于管理职能于执行职能的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

这就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4)泰罗把工人看成使会说话的机器,只能按照管理人员的决定、命令进行劳动,在体力和技能上受最大限度的压榨。

把人看作使纯粹的“经济人”。

缺陷:

泰罗制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受到历史条件和个人经历的限制,它的科学管理所涉及的问题比较小,管理的内容比较窄,企业的财务、销售、人事等方面的活动都没有涉及。

、吉尔布雷斯夫妇的动作研究——《动作研究》(1911年)

(1)通过拍摄相片来记录工人的操作动作;

(2)分析哪些动作是合理的、应该保留的,哪些工作是多余的、可以省掉的,哪些动作需要加快速度,哪些动作应该改变次序;

(3)制订标准的操作程序。

、甘特——代表作:

《工业的领导》(1916年)和《工作组织》(1919年)

甘特的主要贡献有:

(1)甘特图。

这是一种用线条表示的计划图,这种图现在常被用来编制进度计划。

(2)提出了“计件奖励工资制”。

对于超额完成定额的工人,除了支付日工资,超额部分还以计件方式发给他奖金;对于完不成定额的工人,只支付日工资。

(二)组织管理理论

组织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

代表人物有:

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林德尔·厄威克和切斯特·Z.巴纳德等。

1、法约尔的贡献

(1)出身背景和经历

(2)代表著作: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年)

他的管理理论虽以大企业为研究对象,但除了可应用于工商企业外,还可应用于政府、教会、慈善机构和军事组织等。

所以,法约尔被公认为是第一位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

(3)主要理论贡献:

“5+6+14”。

五种职能、六种基本活动、14条原则。

五种职能: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六种基本活动:

a、技术活动,指生产、制造和加工;

b、商业活动,指采购、销售和交换;

c、财务活动,指资金的筹措、运用和控制;

d、安全活动,指设备的维护和人员的保护;

e、会计活动,指货物盘点、成本统计和核算;

f、管理活动,指计划、组织、指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