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口转变理论综述.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10648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人口转变理论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西方人口转变理论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西方人口转变理论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西方人口转变理论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西方人口转变理论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人口转变理论综述.doc

《西方人口转变理论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人口转变理论综述.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人口转变理论综述.doc

西方人口转变理论综述

一、人口转变

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再生产模式由高水平的人口均衡向低水平的人口均衡的转变,人口再生产经历了一个由高死亡率、高生育率和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模式经过低死亡率、高生育率和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模式转变为低死亡率、低生育率的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模式的全过程。

总的来说人口转变就是人口再生产模式由原始传统型经过渡型向现代型转化的过渡。

1968年7月,联合国秘书处国际经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在《世纪转换之际的世界人口》的报告中,根据当时世界人口的生育水平、死亡水平变动的实际情况,运用平均预期寿命和总和生育率指标划分和测定了人口转变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人口转变发生之前的阶段,其特点是高死亡率(25‰)、高出生率(35‰)和低人口增长率,平均预期寿命不足45岁,总和生育率高于6。

第二阶段是人口转变的起步阶段,其特点是人口死亡率的大幅下降,而出生率却维持现状,甚至略有增长,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

第三阶段是人口转变的关键阶段,其特点是人口出生率出现下降,死亡率降至15‰左右,自然增长率达到降低水平,人口在生产趋于零增长或负增长。

第四阶段是人口转变的完成阶段,其特点是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当,平均预期寿命高于65岁,总的生育率低于3。

人口转型图式

二、人口转变理论

人口转变理论是对人口再生产模式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规律的总结。

人口转变理论以出生率和死亡率、死亡率下降的速度、出生率下降的速度、移民的数量为最基本的因素来考察,力图解释人口转变的原因与动力,由此产生了死亡率转变理论、生育率转变理论、迁移转变理论和人口转变的现代化转变理论。

(一)、死亡率转变理论

1、死亡率的下降直接导致人口的增长

美国学者一项题为“20世纪改进的死亡率能使多少人活下来”的研究表明,20世纪世界死亡率的全面下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迅速,人口预期寿命大大提高,婴儿的存活率提升,超过生育年龄的人数增加。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直到20世纪早期,人类才获得了足够的统计资料来精确地描述威胁人类生命死亡的种种因素的变化。

一项研究显示,以1907年为分界点,婴儿死亡率在此后大幅降低,而到1977年,婴儿死亡比例降至十七分之一。

当今社会,高死亡率现象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过去,人口再生产步入能够控制高死亡率的阶段。

2、死亡率下降与流行病转变理论

1971年,阿布德尔·欧姆兰(AbdelROmran)提出了流行病转变理论,该理论是指是人口随着医学的进步而快速增长,但之后又由于生育率的降低而使人口重新稳定下来。

欧姆兰提出了五个基本转变命题和四种转变类型,由此说明流行病的历史性变化对死亡率下降及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

五个基本命题是:

(1)、死亡率是构成人口再生产的基本要素;

(2)、死亡率的变化是通过死因变化而发生作用的;(3)、流行病的转变过程对不同群体的功效是不同的;(4)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流行病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5)、流行病转变有四种模式。

流行病转变的四种模式是:

(1)、典型的西方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改善,流行病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人为性的疾病,人口存活率上升便随着生育率的下降。

(2)、加速的转变模式(以日本、苏联、东欧为主):

流行病转变开始的时间较晚,但转变所用的时间较短,死亡率下降与西方如出一辙,但生育率的下降主要是通过人工流产实现的。

(3)、延迟转变模式(以发展中国家为主):

死亡率下降的时间较晚,且生育率保持较高的水平,在现代医疗技术的影响下,流行病转变迅速完成,出现了人口爆炸式的增长。

(4)、改变的迟缓模式(以台湾、新加坡为代表):

在流行病转变迅速完成的同时,在政府号召和志愿的节制生育行为的状况下生育率也迅速下降。

3、死亡率下降的原因分析

从欧洲死亡率下降的动因研究中可以发现,死亡率下降的主要动因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本质上说应得益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涵盖食品改善、教育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等多方面,而只有生产力进步了,经济得到发展了,人们才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各种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中去,从而改善生活水平。

也有学者认为,死亡率的下降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

这些条件包括了社会分配方式状况、人均享有社会福利状况、人类平等状况,这些条件的差异导致了人类生活水平的改善是否能够平等的使所有社会阶层受益。

怀利和哥兹切德认为在前工业社会和没有对死亡率进行控制的社会中,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对死亡率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

观点之三认为,降低死亡率最直接的因素是人类对各种死因的认识水平和控制能力的提高。

纵观世界,不论是西方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人口死亡率的下降是伴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卫生条件的改善的,大多数权威认为,死亡率的下降过程独立于经济进步,应更多地归功于医疗和公共卫生技术的引进。

综上所述,死亡率的降低绝对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可以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医学手段和技术的进步直接导致了死亡率的下降,这是死亡率下降的首要原因;而社会民主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是生活水平和医学进步能够相对平等地达到每个人,使死亡率能够得以持续下降。

(二)生育率转变理论

1、生育率下降与死亡率下降的关系——人口变迁与反响的理论

1963年,戴维斯提出了“人口变迁与反响的理论”,他认为,婴儿和儿童死亡率的降低提高了孩子的存活率,使他们有更大的可能活到成年,这给家庭资源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人们开始对死亡率下降这一人口变迁做出了反响,即人们通过感受到家庭生活的变化感受人口压力。

人们的反响表现在更加努力地工作,以及一些家庭成员迁往别处。

而真正有意义的反响发生在死亡率下降后的第二代人身上,因为体验了社会经济改善的好处,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避免父辈所经历的大家庭的种种问题。

因此,死亡率下降后的二三十年生育率便会逐渐下降。

人口变迁与反响的理论首次把宏观是的社会人口变迁与微观的个人日常生活变迁联系在一起,由此清楚地描绘出死亡率下降所导致的社会运作方式的改变。

2、生育率下降的原因分析

诺特斯坦认为,死亡率下降最终改变了人们对子女价值的看法,由此减少了生育率。

1953年,诺特斯坦指出,由于工业社会子女经济价值的降低和养育成本的提高,削弱了育龄人口养育子女的动机,人们乐于接受控制生育的思想。

70年代,弗里德曼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生育率居高不下的状况,提出了“子女价值”的概念,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子女价值”差异,由此理解其生育率的差异。

他把对子女价值的认识建立与九个方面,并将其量化做出态度表用于调查问卷中,70至90年代,该量表的调查研究从发展中国家拓展到发达国家,并引进了女性的价值系统等新变量。

澳大利亚人口社会学家凯德威尔认为,在生育率高低的背后隐藏着人们对“生育与家庭经济利益之关系”的判断,“代际财富流”流动的方向决定了人们的生育数量,它本质上室友家庭生产决定的。

在传统社会,财富流动的方向是单向向上的,即幼辈的财富流向长辈。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长辈在子女身上的花费远远大于缩得,财富流向开始单向向下,这使多生多育成为不经济的行为。

家庭道德的变化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是财富流向逆转的两个必要条件,甚至前者更重要。

正是这两个转变增加了父母对子女在物质和情感上的投入。

现代夫妻已经认识到过多生育子女不仅是一种经济负担,同时也是一种情感负担。

3、社会网络和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的理论认为,生育率的下降是一个人们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过程。

由科尔指导的普林斯顿人口研究室的学者们用欧洲国家1870—1960年的省级人口数据做了一系列的“欧洲出生率研究”。

他们得出两个关键性的结论:

(1)、生育率的下降始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广泛改变;

(2)、在一个国家的某个地区发生的生育率下降会很快波及那些有着相同语言和文化的相邻地区,甚至会影响到那些欠发达地区。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社会学家瓦特肯斯特和人口委员会研究部副主席邦加斯在20世纪60年代对69个发展中国家生育率下降的状况进行调查,明确提出了“社会互动”的概念,社会互动在个人、民间、联结国家三个水平上运作。

行动者在三个水平上交换和评价信息对生育率的下降时间与幅度产生影响。

现代社会,社会互动通过大众传媒,大众传媒通过传播避孕技术和有关“有计划生育”的价值观念来实现人们生育挂念的转变,而这种观念的变化实际上在人们婚前或生育前就已经发挥作用了。

伊斯特林和凯德威尔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指出,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解释生育率下降上依然是有用的,同时个人生育决策的最优成本模式也能解释生育率的下降。

总之,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因素共同促进了生育率的下降。

在不同文化背景和经济条件下,影响生育率下降因素的作用程度是有差别的。

(三)、迁移转变理论

泽林斯基根据西方国家的历史经验,将人口转变理论、城市化及工业化过程结合起来,提出了人口迁移转变理论。

他认为,人口转变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国际人口迁移格局。

人类的迁移活动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前工业化社会的人口迁移。

第二阶段为早期人口转变社会,死亡率迅速下降,生育率居高不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

第三阶段为人口转变后期,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人口增长速度趋缓。

第四阶段为人口转变的完成阶段,人口自然生长达到了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低水平平衡。

第五阶段为高度发达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代替了一部分人口流动,整个人口迁移减少。

泽林斯基的理论主要总结了发达国家人口迁移过程中的经验,其理论的价值在于,把人口迁移和人口转变、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结合了起来,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与迁移是一种历史的发展过程。

(四)、人口转变的现代化理论

人口转白能的现代化理论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人口转变的根本原因。

这一理论假设人口转变是社会现代化的结果或附属品,讨论人口转变的现代化条件以及发达国家人口转变经验的普遍意义。

1、人口转变与现代化互为因果

从社会学角度看,现代化使之现代社会中伴随着工业化和机械化而来的所有发展。

以色列社会学家艾森斯塔特认为,社会变迁有三种形式:

一是适应性变迁,是不改变中心制度的基本规范和象征条件下的变迁,是基本制度框架通过自己内部高速以适应变迁;二是总体性变迁,在打破原社会制度的前提下形成新的社会制度框架;三是边际性变迁,结余适应性和总体性变迁之间。

人口转变的现代化理论认为过去两百多年西方人口史证明,人口死亡率和生育率的下降与人类的现代化过程相辅相成。

生育率下降的原因有以下三个前提:

第一,生育成为有意识抉择的过程;第二,减少生育是一种理性选择;第三,社会具备有效的节育技术和各种避孕措施能够完成人们生育的理性选择。

现代化具有两个重要的特质,一是社会结构的分化;二是社会关系的理性化,这两个特质的出现区别了现代人和传统人。

人口转变的现代化理论是建立在发达国家经验基础之上,发达国家的经验还告诉我们生育率的下降不仅是现代化的结果,它又进一步推动了现代化的发展。

从英国、法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出:

(1)生育率下降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现代化深入发展使生育率的下降得以维持和稳定,并最终完成人口转变;(3)人口转变和现代化的发展互为结果,相辅相成。

2、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和现代化难题

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多数发展中国家尚没有完成社会的总体性变迁,仍是以农业社会为基础的边际性或适应性变迁,没有社会总体性变迁或人们价值观念层面的变化,生育率下降的机制就难以启动。

因此,发展中国家还需要重大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变迁。

目前,发展中国家还存在以下的问题:

第一,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水城市化平还比较低,城市人口增长的幅度仓场超过工业增长的速度;第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人民生活水平不是很高;第三,教育的普及率还有待提高;第四,较高的婴儿死亡率。

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还没有具备充分的使人口出生率下降的条件,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发展中国家的生育率还难以全面下降。

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通过积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