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制造2025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10629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安制造2025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西安制造2025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西安制造2025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西安制造2025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西安制造2025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安制造2025规划.docx

《西安制造2025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制造2025规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安制造2025规划.docx

西安公布“西安制造2025”规划力争10年后制造业产值达1.5万亿元

《西安市贯彻〈中国制造2025〉实施意见》正式公布。

《意见》规划了未来十年我市制造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产业。

总体目标 打造我市现代制造业体系

此次《意见》以《中国制造2025》为指导,旨在用十年时间打造我市现代制造业体系。

据《意见》显示,我市力争用五年时间,迈入全国制造业强市行列,用十年时间达到全国中上水平。

到2025年,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和产业集群,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总产值达到1.5万亿元,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用水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6%和2%,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国家先进水平。

产业规划 六大产业撑起“西安制造”的明天

《意见》公布了未来十年,我市将重点发展的六大制造业产业,包括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与食品饮品等。

为支持这六大产业发展,《意见》首先强调要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而“互联网+制造业”也被视为支柱产业发展的重点,《意见》要求支持重点制造业企业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提升网络化协同制造水平。

此外,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制造业集聚发展、推行“绿色制造”、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等,都是我市未来十年在制造业领域重点要推进的工作。

政府支持 多措并举服务好制造业发展

《意见》要求,市、区各级政府部门首先要强化政策支持力度,继续加大市财政资金支持工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到2025年,累计投入100亿元,重点向制造业技术创新、两化融合、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重点产业等方面倾斜。

同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对企业的干预,改善制造业发展环境。

并加快构建制造业的投融资体系,鼓励引导多种形式的新型金融服务发展。

以及进一步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及服务体系。

西安市贯彻《中国制造2025》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促进我市制造业做大做强,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制造2025》为指导,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为契机,以促进“互联网+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做大做强制造业为目标,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大力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与食品饮品等优势产业,打造规模扩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高、能耗排放低的现代制造业体系。

二、发展目标

立足我市制造业发展实际,力争用五年时间,迈入全国制造业强市行列,用十年时间达到全国中上水平。

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优势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大幅提高,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进一步下降。

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总产值达到8000亿元,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平均达到2%以上,增加值率比2015年提高2个百分点,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2%,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用水量累计分别下降10%和5%,建成一批制造业国家级绿色示范工厂和园区。

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两化融合迈上新台阶,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和产业集群。

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总产值达到1.5万亿元,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平均达到2.5%以上,增加值率比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4%,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4%,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用水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6%和2%,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国家先进水平。

三、发展重点

(一)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瞄准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确立一批对提升产业竞争力、提高质量效益有影响的关键核心技术,通过申请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依托国家和省级制造创新中心,发挥我市科研优势,采取产、学、研合作方式进行攻关研发。

努力在航空航天、通信导航、增材制造(3D打印)、工业机器人、高端装备等领域取得突破,促进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逐步实现自主知识产权化。

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试点为契机,制定我市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实施意见,引导产学研金用加强合作,推进高校、院所重大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改革,促进重大技术成果就地产业化。

强化技术转移和技术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完善创新成果信息发布、共享、对接和交易服务平台。

建立健全创新成果转化协同推进机制,鼓励企业、重点科研院所和社会资本建立一批从事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试孵化基地。

依托龙头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专业园区建立一批产业创新联盟,组织实施西安市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以培育市场终端用户为主要环节,以重大建设项目和应用示范工程为依托,加强我市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使用。

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

鼓励引导优势企业和院所,牵头引领相关行业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支持和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支持企业与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合作成立研发中心。

依托工业园区、高校院所、龙头企业、检测机构等,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和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推进行业技术中心和区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开展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技术评价、技术交易、质量认证、人才培训等专业化服务,为制造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强化知识产权应用。

加强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储备,鼓励和支持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培育一批具备知识产权综合实力的优势企业,支持组建知识产权联盟,推进市场主体开展知识产权协同运用。

制定鼓励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申请、应用、保护及维权的政策措施。

2020年以前,全市制造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8%,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12%,规模以上企业拥有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工程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比重达到30%;2025年以前,上述前两项指标分别年均增长10%、15%,第三项指标达到40%。

(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

围绕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通信导航等智能装备,支持研发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和减速器等智能核心装置,推进工程化和产业化。

推动智能交通工具、智能电力设备、智能终端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

加大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智能化改造力度,组织实施智能制造工程。

坚持“需求牵引、系统推进、示范引领”的思路,推动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工厂核心技术工程应用,在汽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输变电设备等重点领域推广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

以数字园区建设为目标,推动市级以上工业聚集区优先发展,打造开放有序、富有竞争力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

推动“互联网+制造业”发展。

支持重点制造业企业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促进生产、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系统全面互联,提升网络化协同制造水平。

利用互联网实现与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良性互动,推进关键环节的柔性化改造,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

鼓励互联网企业构建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面向细分行业和中小微企业提供云制造服务,促进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的集聚与对接,提高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加快多元化制造资源有效协同。

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组织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贯彻和评定试点,支持两化融合创新研究服务基地建设,培育第三方咨询、评定和培训服务机构,通过标准和管理体系的贯彻实施,打造企业在信息化发展环境下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能力,推动两化融合向更高阶段跃升。

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产品生产周期、不良品率均降低30%;到2025年,上述指标均降低50%。

(三)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制定“互联网+质量品牌”建设实施意见。

加强智能制造,夯实质量发展基础,完善质量治理机制,实现制造业质量大幅提升。

强化质量发展基础。

大力推进质量认证、产品鉴定、检验检测等认证认可,鼓励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世界先进标准组织生产,通过消化吸收和突破,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

鼓励并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主导和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推进产业联盟协同开展标准化建设。

推进质量品牌建设。

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和工业质量品牌创新活动,集中优势资源,破解制约我市重点领域重大装备技术和产品质量问题。

强化制造业质量品牌建设,通过全面实施智能制造,做优、做强现有知名品牌,培育自主创新品牌,全面提升西安制造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大力培育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自主创新品牌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商标国际注册、收购国际品牌,促进品牌国际化。

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保护和宣传力度,建设有利于品牌发展的长效机制和良好环境,树立西安制造品牌的良好形象。

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和监督。

积极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活动,推广应用卓越绩效管理、六西格玛、精益生产、质量管理小组等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

加强中小企业质量管理,开展质量安全培训、诊断和辅导活动。

支持企业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特别是在重点消费品领域实施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质量自我声明和质量追溯制度,保障重点消费品的质量安全。

健全质量信用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

将质量违法违规行为纳入诚信管理,建立质量黑名单制度,加大对质量违法和假冒品牌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力度。

到2020年,拥有中国质量奖1家、陕西省质量奖12家、市质量奖28家以上;到2025年,拥有中国质量奖3家、陕西省质量奖20家、市质量奖40家以上,形成10个以上在国内国际有影响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

(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

1.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

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依托比亚迪、陕重汽等企业,完善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核心技术研发、关键零部件加工配套为一体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重点开发第三代节能型重卡产品,推动重卡产能提升和产品更新换代。

以自主开发和合资合作为主,重点发展节能型、高档次轿车,做大规模,提档升级。

依托法士特等企业,通过引进及合资合作,进一步推动汽车变速器、车桥、驱动电机、动力电池、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上规模、上水平。

围绕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突出抓好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重点建设项目。

2020年,力争全市汽车产量达到100万辆,汽车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2025年,达到3500亿元。

2.电子信息产业。

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

依托三星、华天科技等企业,做大做强存储芯片产业;推动分立器件制造业发展,增强关键设备和基础材料的研发生产能力;依托军工电子优势,加快新型元器件研发与产业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打造西安智能终端产业集群。

依托中兴、华为等企业,带动整合智能终端整机及零部件、芯片、系统和应用软件研发设计制造企业,聚集上下游生产要素,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培育和形成智能终端产业链。

大力推进工业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创新信息技术服务新业态和新模式。

加快西安工业云和大数据服务平台、西安软件园云计算中心以及大中型企业云等项目建设。

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智能终端、汽车电子、家用电器、工业控制等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智能支撑。

2020年,力争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2025年,达到3000亿元。

3.航空航天产业。

依托航空基地、航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