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对口升学高一语文期末卷.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09255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高对口升学高一语文期末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职高对口升学高一语文期末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职高对口升学高一语文期末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职高对口升学高一语文期末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职高对口升学高一语文期末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高对口升学高一语文期末卷.docx

《职高对口升学高一语文期末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高对口升学高一语文期末卷.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高对口升学高一语文期末卷.docx

2017年上期永兴职中高一(语文)期末考试卷

本试题共六道大题,20道小题。

时量15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8分,每小题3分)

父亲站在屋对面的小路上。

(甲)我知道,托着雪的,是熙熙攘攘的树枝。

每到春天,那些树枝就开出一堆一堆的杏花、李花、桃花,五彩缤纷的,像一片花的海洋。

花一天一天地谢了,青涩的果子()在绿叶间,一天一天地长大了,泛红了。

(乙)开始,父亲轻轻掰下枝桠,寻找枝叶间还没完全长出来的果子,偶尔发现米粒大的一颗,也要小跑回家雀跃着向全家人();后来,父亲就踮着脚尖,痴痴地看,痴痴地闻,即使枝丫垂到眼皮下,也舍不得动一指甲,生怕惊跑了它们。

(丙)我们兄弟多,家里又没有其它收入,读书全靠它。

到了上市季节,父亲就在树下铺几床棉絮,说这样落下的果子就不会摔烂,能卖个好价钱。

卖果子的钱,父亲一分一厘也不花,全存着,刚好够我们读一年书。

所以,只要我们目不转睛盯着父亲担子里那些红嘟嘟的杏呀、李呀、桃呀的时候,父亲总是拍着我们的头说:

“馋了吧?

这可吃不得,它是你们的书本啊,不想读书吗?

”我们一起点头:

“想读!

”“还想吃吗?

”“不想!

”我们一起咽口水,狠狠摇头。

从此,我们就把那些杏呀、李呀、桃呀叫书本了。

1、语段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掰下bāiB、雀跃yüèC、踮着diǎnD、一分一厘lǐ

2、语段中划横线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青涩B、枝桠C、蹲在D、棉絮

3、依次填入语段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躲藏报告B、埋藏报喜C、躲藏报喜D、埋藏报告

4、语段中画波浪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熙熙攘攘B、五彩缤纷C、一分一厘D、目不转睛

5、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三处的语句,句意连贯、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他眼下,是一丛一丛的雪枝②果子渐渐成熟了,父亲停了农活,从早到晚蹲在树下守着,守着我们的“书本”③父亲的笑容也多起来,有时不知不觉就到了树下

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①③D、①③②

6、语段中“父亲就踮着脚尖,痴痴地看,痴痴地闻,即使枝丫垂到眼皮下,也舍不得动一指甲,生怕惊跑了它们”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B、排比C、拟人D、借代

二、古诗文阅读(18分)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7—8题。

(6分,每小题3分)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7、本诗对仗联有几联?

判断正确的是()

A、一B、二C、三D、四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杜甫的一首律诗,共有首、颔、颈、尾四联。

B、此诗前四句写诗人的见闻,突出秋天的典型特征。

C、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D、第二联中的“长江”有古今异义,古意特指黄河,今义特指长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9分,每小题3分)

王昭君出汉宫

汉元帝宫人①既多,乃令画工图之,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

其中常者,皆行货赂。

王明君姿容甚丽,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

后匈奴来和②,求美女于汉帝,帝以明君充行。

既召,见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遂行。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宫人:

宫女。

②和:

和亲。

指异族之间用婚姻关系来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令画工图之画:

画B、但名字已去但:

只是

C、不欲中改中:

中途D、但名字已去去:

除去

10、下列选项中,与“见而惜之”的“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辍耕之垄上B、何陋之有

C、道之所存D、则群聚而笑之

11、翻译下列句子

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

译文:

(三)古诗文默写。

(3分,每空1分)

12、

(1)同是天涯沦落人,

(2)闻道有先后,

(3)天生我才必有用,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分而食之(节选)

  聚而食之的场合,大概有三种,一种是家庭之聚,一种伙食团之聚,一种是宴会之聚。

不论哪一种,都同样地不卫生。

岂止不卫生而已,而且成了专门制造疾病的细菌传染工厂。

有些卫道的酱瓜之士,一听说不卫生,马上热血沸腾,号曰:

“洋大人抱着接吻就卫生啦?

他们火车站也抱,飞机场也抱,马路上也抱,怎么不传染呀!

偏偏中国人骨肉团聚在一个饭桌上,不过共喝一碗汤,共吃一盘菜,就不卫生啦?

”呜呼,接吻有它特定的对象,。

而且往往只不过一阵子,过了那股热乎劲,也就自动收山。

聚而食之,却是每天三顿,病河永浴,白头偕老者也。

夫家庭之聚,吃吃亲人的口水,或许没啥了不起。

但是伙食团之取,或宴会之聚,去吃那些毫不相关、甚至陌生人的口水,就实在有些于心不甘。

如果有病菌的话,顺着口水,倒灌入汤菜,然后再倒灌入自己尊肚,一旦躺到床上哼哼唧唧,小鬼敲门捉拿,还不知道该病是怎么弄到身上的,见了阎王报到填表时,连笔都难下。

  四十年代,中国跟大日本帝国作战时期,很多学堂迁到后方,家在沦陷区的学生老爷,着教育部的贷金,维持残生。

举重庆沙坪坝的中央大学堂为例吧,八人一桌,四菜一汤,几乎用最精密的食油探测器都探测不出啥油水来。

偶尔有盘花生米,立刻天下轰动,便约法二章:

“只准骑马,不准坐轿。

”骑马者,只能夹一粒;坐轿者,筷子平放,划地而起,一下子就是三五粒。

嗟夫,一盘能有几个三五粒耶。

这种往事,现在回忆起来,固余味无穷,但当时却是高级知识分子,在聚而食之压力不被逼出来的嘉言懿行。

  柏杨先生不幸或有幸,曾参加过一个大伙食团,跟抗战时的学生老爷一样,见饭愁的镜头,再度重演——不过经常却是都有几块肉的,而奋斗的目标也就那几块肉。

嗟夫,在聚而食之的战场上,最可怕的有三种人物,一日“菜狼”,一日“菜虎”,一日“菜端”——菜端最最高竿,英雄好汉把菜盘索性端到自己御而之前,别人多看一眼,他的鼻子都能冒出烈火。

幸好“菜端”动物,属于稀世之宝,不容易碰见。

最常碰见的是“菜狼”、“菜虎”。

这类朋友的精彩表演,跟知识程度无关。

柏老曾一度跟一位大学堂教习一桌,从第一顿开始,菜刚拿到台面上,他阁下就两眼发直,筷子在其尊手中转动如飞,抽冷子就把埋伏在萝卜深处的一块肉丁发掘出来。

大家刚要惊呼,第一块“咕噜”一声,早下了肚,第二块已祭到半空中矣。

三下五除二,饭才吃了几口,菜已全光。

大家这才发现,大势不好,正跟虎狼之辈,面面相对。

  呜呼,害不害臊?

当然不害臊。

一个人的热量如果低过于两千三百卡路里。

就不会害臊;如果低过于一千五百卡路里,连羞耻之心都没有啦;如果低过八百卡路里,那就要杀人放火,社会秩序都无法维持。

我们似乎还没有低到连羞耻之心都没有的程度,所以最后协议,改为分而食之,逐块分开肉,再逐个分开萝卜。

于是圣玛利亚的奇迹出现,该大学堂教习忽然间文明万状,也不瞪眼啦,也不猛抢啦,平常菜都不够吃的,也够吃啦,而且还有剩的,总是留一块肉或半块肉到下顿没有肉的晚饭时吃。

  不仅伙食团的聚而食之有这种奇观,纵然家庭中的聚而食之,也有这种奇观。

兵强马壮的大哥大姐,往往先下手为强,对准一道好菜,立刻风卷残云,有些还身怀绝技,只要往火锅里一搅,就能把精华全部夹住,弱小民族的小弟小妹,抗议的抗议,嚎叫的嚎叫,气壮山河,声震屋瓦。

老爹老娘则拉着嗓门吆喝,一会教训小子不准在盘子里连夹两次,一会告诫丫头不要在锅子里翻江倒海找虾仁,一会安抚小弟小妹要学“孔三岁,能让梨”——可是孔融先生让了大梨,还有小梨,小弟小妹让了那个鱼头,就再没有鱼头矣。

于是大的喊,小的跳,老的擂桌子。

  聚而食之完全*礼让来维持,只能律己,不能律人,律人就必然发生冷战热战各种混战,不但伤感情,简直伤理智。

而单方面的律己,也不能持久。

必须把礼让变为有形式可遵循的条规,才算秩序,不能全*内省工夫。

聚分虽是小事,便它每天三次再现,长年累月,影响中国人的性格行为却太大啦。

只有改弦易辙才能帮助我们逐渐恢复坦荡的胸襟,至少可以使具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中国,先行在吃相上,成为真正的礼义之邦。

13、根据文意解释最后一段加点的两个词语的含义。

(4分)

①内省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②怎样做才算改弦易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4、作者反对将“洋人的接吻”和“中国人的聚而食之”相提并论的理由有哪些?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5、结合全文分析“聚而食之”的害处有哪几点?

分别举出哪些事例?

论证方法有哪些?

(10分)

①“聚而食之”的害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②所举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③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6、下列对这篇杂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预防“非典”的今天,它的论述确实值得恪守传统就餐习惯的人们深思;但真正付诸实践尚有很大难度。

B.第三段对“菜狼”“菜虎”和“菜端”的描绘十分精采,所采用的笔法也不尽相同。

“菜狼”和“菜虎”采用了繁笔,相对而言,“菜端”采用的是简笔。

C.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且说理深刻,主要是作者采用了反语、夸张、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D.文章对孔融三岁让梨的事例作了独到分析:

让梨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让,一旦让完无梨可吃,恐怕也不会有这千古佳话的流传,其见解确实让人耳目一新。

E.作者集中“火力”猛烈抨击“聚而食之”;“分而食之”的主张因此呼之欲出,其好处列需再费笔墨论证,这一点确实值得我们作文时借鉴。

四、语文综合实践(8分)

17、阅读下面的语段,请参照①的形式,概括②③关于楚人的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