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三专题小结与测评Word版含答案正式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08961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三专题小结与测评Word版含答案正式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三专题小结与测评Word版含答案正式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三专题小结与测评Word版含答案正式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三专题小结与测评Word版含答案正式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三专题小结与测评Word版含答案正式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三专题小结与测评Word版含答案正式版.docx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三专题小结与测评Word版含答案正式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三专题小结与测评Word版含答案正式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三专题小结与测评Word版含答案正式版.docx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三专题小结与测评Word版含答案正式版

专题小结与测评

一、曲折探索——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时期

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

制度和计

划经济体

制的确立

(1949~

1956年底)

1.国民经济恢复——奠基

1949~1952年,新中国仅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建设

(1)特点:

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

(2)成果: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

(1)性质:

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意义: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

经济建设

的曲折发

展(1956~

1976年)

1.中共八大——成功探索

(1)内容:

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评价:

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

2.“左”倾泛滥——严重失误

(1)表现:

1958年开始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原因:

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结果:

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3.“八字”方针——调整恢复

1960年冬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底,经济形势好转

4.“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

(1)实质:

“左”倾错误发展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

(2)影响:

国民经济基本瘫痪,面临崩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二、强国之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时期

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的起步(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2)内容:

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

(3)意义:

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

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

②意义: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获得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国有企业改革:

①内容:

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

②意义:

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国有资产大幅增长,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过程:

①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②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以后,闽东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2)特点:

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改革开放的深化(20世纪90年代至今)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过程:

①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

(2)作用: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2.对外开放的深入

(1)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2)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有学者指出现代中国40年(1949~1989年)经济发展的速度虽然很快,但几度大起大落,可表述为如下公式:

“突进→不平衡增长→暂停调整→新突进……”建国后第一次经济“突进”的特点不包括(  )

A.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

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照搬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

D.社会主义改造与经济建设并举

解析:

选A 材料提及“突进期”为建国初期,一般指的是1949~1956年。

1958年,发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2.下图为中国历史上出现的领息凭证,从中可知当时(  )

A.国有企业改革提上日程 B.社会主义改造正在进行

C.近代民族企业发展迅猛D.国民经济调整初见成效

解析:

选B 图片中的文字信息“北京市公私合营企业”,从中推断这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图片中的时间“1956年”也可印证上述信息,故B项正确。

3.从图1、图2到图3,反映了建国以来(  )

A.社会主义公有化程度提高

B.生产资料所有制经历了多次变革

C.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地提高

D.农村生产关系出现了重大调整

解析:

选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出现了重大调整,改变了人民的经营方式,故D项正确。

4.中共中央在一份报告中指出:

“明年一方面必须努力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另一方面必须尽力压缩城市购买力,争取社会购买力同商品供应保持平衡,使我们逐步掌握主动。

”此举表明中央力图(  )

A.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B.调整国民经济

C.确立公有制主体地位D.深化经济改革

解析:

选B 材料“努力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尽力压缩城市购买力争取社会购买力同商品供应保持平衡”等信息反映了当时我国物质十分缺乏,中央力图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结合所学知识可联系到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故B项正确。

5.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党和政府就我国农村经济建设道路进行了多次探索,其中1953年的农业合作化道路和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两次较为突出的代表,对这两次探索理解正确的是(  )

A.所有制性质完全相反

B.农民都优先享有产品分配权

C.后者对前者彻底否定

D.都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解析:

选D “1953年的农业合作化道路”“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均属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D项正确。

A项错误,二者均属于集体土地所有制;B项“优先享有产品分配权”,明显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而不是彻底否定。

6.下列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②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 

③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④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

选C 1958年“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7.实行对外开放是当今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设立(  )

A.沿海开放城市B.经济特区

C.沿海经济开放区D.特别行政区

解析:

选B 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是: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故选B项。

8.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C.沿海港口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

解析:

选D A项的时间是1980年;B项的时间是1984年;C项的时间是1984年;D项是1992年十四大的召开,据时间判断D项正确。

9.1980年10月邓小平在广东视察时说:

“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

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

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

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几块地方”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

B.“有利条件”包括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高度的自治权

C.“单搞不行”体现中央政府对上海浦东开发的高瞻远瞩

D.“摸出规律”希望搞好特区对全国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

解析:

选D 材料中1980年10月邓小平对于搞特区的鼓励“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结合关于改革开放的知识,选D项。

海南岛是1988年设为经济特区的,故A项错误;高度的自治权是针对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上海浦东开发是1990年,所以C项也错误。

10.2002年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三分之一以上,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占到15%左右,就业人员比重达18.7%。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

A.改变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属性

B.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

C.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产物

D.为全国经济持续增长做出了贡献

解析:

选D 中共十五大规定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属性,并为全国经济持续增长作出了贡献,因此A、B两项错,D项正确。

非公有制经济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已经出现并得到发展,所以C项错误。

11.1992年,中国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发展。

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开放芜湖、九江、黄石、武汉、岳阳、重庆6个沿江城市和三峡库区,实行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的经济政策。

同时,开放哈尔滨、长春等4个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开放珲春等13个沿边城市。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符合中国逐步推进的渐进式开放战略

B.浦东开发直接带动内地经济飞跃

C.这些地区享有较大的政治管理权限

D.标志着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成

解析:

选A 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省会城市、沿边城市的开放,材料的主旨正是体现了中国的渐进式开放战略,而B、C、D三项均不能从整体上、全面上去揭示出材料主旨,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A项。

12.199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这一决定是(  )

A.拉开设立经济开放区的序幕

B.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策

C.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的标志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标志

解析:

选B 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长远战略着眼,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4分,第14题16分,共40分)

13.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年)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年均

增长率

4.5%

4.3%

11.1%

3.9%

4.0%

5.1%

8.1%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1952年和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三 1978年和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

体工业

其他经济

类型工业

1978

77.6%

22.4%

1997

25.5%

39.1%

17.9%

18.5%

(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

(8分)

(2)分析材料二,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

(8分)

(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

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

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8分)

解析:

(1)问,先根据图表找到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再根据所学知识,依据那段时间的农业政策进行归纳回答即可。

(2)问,回答此问时要注意从图表中先解读出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是私有制经济逐渐消失,公有制逐渐占主体,结合三大改造的相关内容分析原因。

第(3)问,工业类型从出现时间及所占比重进行分析得出;经济成分的变化指的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出现;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原因即可。

答案:

(1)时间:

1963~196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较高。

原因:

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时间:

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提高。

原因:

国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原因: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意义: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或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3)外资或中外合资。

变化:

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

(个体经济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私有经济)

原因:

改革开放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

……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我国对外开放示意图

材料三 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第一次公开提出建立海南经济特区问题。

他说:

“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

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

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

——《百年中国》

(1)材料一中给农村带来“深刻的变化”的政策是什么?

这种变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重要会议后出现的?

(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6分)

(3)依据材料三并联系海南建省办特区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你认为海南办经济特区的优势有哪些?

(6分)

解析:

(1)问,材料一中给农村带来“深刻的变化”的政策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现的。

(2)问,从我国对外开放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3)问,根据材料“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南办经济特区的优势。

答案:

(1)政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会议:

十一届三中全会。

(2)格局:

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优势:

资源:

如矿产、热带作物等。

环境:

如空气、土壤、气候等。

人文:

如政策、侨乡、人文景观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