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二十四孝图修改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08925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编二十四孝图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编二十四孝图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编二十四孝图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编二十四孝图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编二十四孝图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编二十四孝图修改版.docx

《新编二十四孝图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编二十四孝图修改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编二十四孝图修改版.docx

新编二十四孝图修改版

第一篇:

新编二十四孝图

新编二十四孝图,新24孝图,二十四孝故事

孝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孝亲观念,溯源于远古氏族公社时期。

春秋末年,孔子、曾子对孝作了系统论述,遂成为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

儒家认为,“百善孝为先”,“孝悌”是“仁之本”。

在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孝道文化成为我国的优良传统。

相传为元代郭居敬所编《二十四孝图》,集虞舜以下二十四个孝亲故事,绘成图册,训教童蒙。

不过,这部编于六七百年前的《二十四孝图》,由于历史久远,其中一些属于“愚孝”的内容应该被时代淘汰。

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尊老。

敬老和赡养老人的美德,借鉴民间喜闻乐见的图画形式,我们选取从先秦到清末的二十四个孝亲故事,编绘成《新编二十四孝图》。

这些故事,大都见于历史记载,也采用少量脍炙人口的传说。

我们把这些孝亲故事,绘成二十四幅图画,每图附有简短文字解说。

孝亲的主要内容是尊敬和赡养老人。

我们编纂本书的目的,是通过古人的孝亲故事,使人们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弘扬孝亲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为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新编二十四孝图》的编纂历时三年,经专家反复论证,作了多次修改。

错误和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孝闻天下

舜,有虞氏首领,又称虞舜。

母亲早亡,继母生子名象。

继母与弟象对舜心怀嫉恨。

舜的父亲眼瞎,又不辨善恶,偏听偏信,对舜虐待,以至加害于舜。

有一次,他们要舜去修仓,待舜登上仓顶,他们却抽去梯子,放火焚烧。

舜挟着两个斗笠,从仓顶飘然而落,毫发无损。

又有一次,他们要舜去淘井,舜刚下到井中,便有土石滚落,舜从井下的地道中不慌不忙走出,使继母及弟象十分惊恐。

尽管他们对舜屡次加害,舜对父母孝敬如初,对弟象依然友好。

帝尧知舜至孝,又见他德才兼备,使把治理天下的大位禅让给他。

舜“兼爱百姓,务利天下”,后世尊为“远古圣王”。

瞽叟昏聩象害兄修仓淘井见奇行虞舜大孝传天下唐尧重孝禅贤能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郯国(今山东郯城)国君。

年幼好学,聪慧仁德,孝敬父母。

父母患眼疾,人说鹿乳可以治愈,郯子便四处寻求,未能得到。

郯子见父母受眼疾折磨,心急如焚,使裹着鹿皮,假扮小鹿,混入野外鹿群中觅取鹿乳。

鹿生性机警,胆小怕人,又善于奔跑,郯子连去几日,终未如愿。

一日,裹着鹿皮的少年郯子,在野外与猎人相遇,猎人张弓要射,郯子急忙站起来,将实情相告。

他的孝行感动了猎人,猎人以家中驯养的母鹿之乳相赠。

邻子得到鹿乳,赶回家中为父母治疗眼疾。

幼年郯子孝双亲为觅鹿乳进山林翻山越岭难如愿猎户慨赠全孝心

孔子论孝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尊为“至圣”。

他提倡孝道,主张对父母要尊敬、奉养,不违背父母意愿。

父母生时要事之以礼,死后要依礼安葬,依礼祭祀,经常追思。

孔子用孝悌为“仁之本”的学说教育弟子,自己更是身体力行。

孔子三岁丧父,母亲颜征在,含辛茹苦地把他养育成人。

孔子对母亲十分孝敬。

在他十七岁那年,母亲去世,依礼父母应该合葬,但他不知道父亲葬于何处。

孔子便将母亲棺柩,停于鲁国繁华的五父之衢,长跪啼泣求问,终于感动了一位名叫挽父的赶车人的母亲,并在这位老妪指引下,使父母合葬一处。

孔子父母合葬墓,在曲阜城东15公里处的“梁公林”,至今仍有游人前往拜谒。

至圣孔子重孝行仁德忠恕示文明闹市跪问父葬地千古孝论震聩聋

芦衣谏亲

闵损,宇子骞,春秋末年鲁国人,孔门弟子。

幼年丧母,后母生下两个儿子,对他十分冷落,好饭给亲生儿子吃,暖衣给亲生儿子穿,但闵子骞从无怨言。

一年冬天,全家外出,别人不惧寒冷,唯有闵子骞冻得两手发抖,缰绳落地,引起父亲恼怒,挥鞭抽打。

皮鞭打破棉衣,露出的不是棉絮,却是荒野中采来的芦花,父亲这才知道闵子骞遭受虐待的真相,要将后母休去。

闵子骞长跪在地,苦苦哀求:

“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要求饶恕后母。

父亲受到感动,放弃休妻。

后母羞愧改过,从此对三个儿子一样疼爱。

闵子骞以孝行促使一家人和睦的事迹,受到孔子赞许。

后人把闵子骞列为孔门贤人“四科”的“德行”之科,受到世人尊重。

古贤大孝闵子骞严冬芦衣难御寒鞭衣父嗔跪相求孝心感天家团圆

负米养亲

仲由,春秋末年卞(今山东泗水)人,孔门弟子。

少时家贫,平时挣来的钱自己不花,让父母吃饱穿暖。

房子破了,自己修。

无钱买菜,自己种。

卞地粮贵,他便到远处去买。

后来,仲由到曲阜求学,发现当地粮价比卞地便宜,便常从曲阜买粮,步行百里,背回家中奉养父母。

如此寒来暑往,经年不辍。

因仲由学业有成,许多人聘他到外地做官,他对人说:

“父母在,不远去。

”直到父母谢世,他才去外地供职。

后来,仲由南游楚国,楚王授以要职,从车百辆,生活优裕,但每当想起当年无力使父母摆脱饥寒时,常悲从中来。

他对人说:

“子欲养,亲不在,悲痛在心!

”“父母死后杀牛祭祀,远不如生前给老人杀只鸡吃。

仲由家贫孝父母百里负米历寒暑晚年楚地优裕日犹悔年少孝未足

曾子倡孝

曾参,春秋末年南武城(今山东嘉祥)人。

他是孔门弟子中年龄较小的一人,却能领悟孔子思想——忠恕之道,并倾力传承,被后世尊为“宗圣”。

相传,曾子作《孝经》。

曾子认为,孝为“德之本”,“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乎孝”。

曾子更是身体力行。

自己清苦,却在赡养父母方面十分尽心。

他经常对父母问寒问暖,关怀备至。

父母喜欢吃的东西,自己不吃,留给老人享用。

他认为自己的身体是父母所给,不敢任意毁伤。

出门在外,时时想着父母。

父母死后,曾子痛哭不止,泪如泉涌,后世在他的家乡曾庙中建有“涌泉井”,以示纪念。

曾子主孝重实践侍奉父母称周全涌泉井中孝子泪一部《孝经》万古传

孟子重孝

孟子,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父亲早亡。

孟子少年受母亲“三迁”、“断机”之教,努力攻读,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儒学大师,后世尊为“亚圣”。

在孔子谢世百年之后,孟子继承和发扬孔子的孝道理论。

他认为,天下事,“孝亲为大”。

他以为,那种不事生产、懒惰成性、贪财好色、不赡养父母、好勇斗狠、陷父母于不义的人,都是不孝。

孟子论孝,还有一个可贵之处,是他把“孝亲”推演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敬老观念。

母亲死后,孟子以隆重的礼仪殡葬,有人批评他葬母规格不应超过父亲。

他说:

当年没有条件依礼葬父,今天有了,依礼葬母是对母亲,也是对父亲的怀念与尊敬。

三迁断机孟母贤孟子成长母懿范孝亲又及人之老敬老当居九州先

上书救父

淳于意,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区)人,西汉初年名医。

淳于意医术高明,救死扶伤,远近闻名。

汉文帝四年,当地豪强诬告他致人死命,买通地方官员把他拘捕,准备押解京师处剕刑(砍足)。

临走以前,淳于意悲愤地对五个女儿说:

“可惜,你们都不是男子,家中出了这么大的事,你们谁也救不了我。

”小女儿缇萦却说:

“女儿虽小,甘愿为父解忧。

”于是,她跟随押解父亲的囚车到了京师,冒死向皇帝上书,申诉父亲冤情。

她说:

“自古死者不能复生,断足不可复续,要想改过自新,也来不及了。

小女愿被没为官奴,替父赎罪。

”疏文感动了汉文帝,赦免对淳于意的刑罚,并接受缇萦建议,下令废除肉刑。

弱女缇萦意志坚远走京师申父冤冒死上书救亲人废除肉刑惠人间

卖身葬父

董永,西汉千乘(今山东博兴)人。

家境贫寒,年少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靠耕田及做佣工养家。

父亲体弱多病,董永多方求医,诊治无效身亡。

父亲死后,因家中无钱,董永愿卖身葬父。

传说,董永前往主人家的路上,在一棵大槐树下,遇见一位美貌女子,愿为董永妻,并帮董永赎身。

这样,两人就一起到了主人家中。

主人要他们织三百匹绢,作为赎身之资。

董永的妻子十天把绢织完,而且绢色上佳,惊得主人目瞪口呆。

当两人再度回到那棵槐树前时,妻子一席话,解开了董永的心中谜团。

她说,自己是天上织女星下凡,是董永孝行感天,她才嫁给他,并帮他度过难关。

童永卖身为葬父成亲大媒槐荫树十日织绢抵身债孝行感天织女助

行佣孝母

江革,东汉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区)人。

年少丧父,与寡母一起生活,以孝敬母亲远近闻名。

当时天下大乱,盗贼蜂起,江革背着母亲逃难。

吃不上饭时,采到野菜先给母亲吃。

历尽艰险,孝行如一。

江革曾多次被贼掳去,他总是涕泣哀求,声言老母急需照顾,情真意切,使贼人不忍加害。

后来,战乱平息,母子回到家中,生活仍旧穷困不堪,江革靠做佣工奉养老母。

当时,地方上每年要查验户籍,江革的母亲不便走动,他便自己拉车,载老母前去,乡里百姓尊敬地称他“江巨孝”。

行佣赡母任煎熬身遭贼掳苦哀告得避战燹返故里东汉竞传江巨孝

卧冰求鲤

王祥,晋朝琅琊(今山东临沂)人,性至孝。

其母早亡,继母朱氏,生子王览。

朱氏偏爱亲生儿子,常令王祥干重活、吃糙饭。

但王祥对父母孝敬,从不懈怠。

父母生病,王祥衣不解带,日夜照顾,汤药必先尝后进。

继母要吃鲜鱼,天寒冰冻,无处购买。

王祥冒着凛冽寒风,在河上脱衣卧冰,冰被暖化了,冰下竟跃出一条鲤鱼,他高兴地拿回家孝敬继母。

这件事,深深地感动了继母。

继母死后,王祥悲痛,依礼安葬。

王祥对其弟王览,十分爱护,王览对兄长特别尊敬,兄友弟恭,远近闻名,时人把他们的居处称作“孝悌里”。

临沂“孝悌里”至今犹存。

孝梯里中颂王祥卧冰求鲤传四方一片孝心感继母王览效法敬兄长

辞征孝亲

李密,晋朝阳武(今四川彭山)人。

父早亡,母何氏改嫁,撇下年幼多病的李密。

祖母刘氏对他精心抚养,祖孙相依为命。

李密长大后,努力攻读,成为著名学者。

祖母年迈,李密更加悉心照料。

祖母生病时,李密侍奉夜不解衣,饮食、汤药必先尝后进。

李密谨遵祖母教诲,在当地讲学育人,声名远播。

晋泰始初年,皇帝征诏李密,欲任为太子洗马。

李密以祖母年事已高,无人奉养为由,不肯应命。

在他上皇帝的《陈情表》中,说祖母已是风烛残年,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祖母死后,李密才出来做官。

李密的《陈情表》童蒙能诵,李密孝敬祖母的事迹也随之千年传颂。

朝廷三征不应诏祖母迈老需照料婉言字字皆孝义千古名篇《陈情表》

孝母勤廉

陶侃,晋朝浔阳(今江西九江)人。

早年丧父,家中贫寒,在母亲綦氏教育下,修身自省,好学不倦。

早年,他做监管鱼税的县吏时,请朋友带回几条鱼,母亲拒收,还写信责备他“假公济私”。

陶侃听从母训,为官清廉,公私分明。

有位叫范逵的人,曾登门访问陶侃,见陶侃母亲抽出铺床的草苫为客人喂马,剪下自己的头发换酒待客,对陶侃母子十分敬佩。

后来,陶侃官至侍中、太尉、长沙郡公的高位,依然清廉、正直、勤奋。

陶侃为铭记母训,找来一百块砖,早上搬出书房,晚上搬回书房,如此往复不断,以励志勤力。

他还把勤奋勿惰、清廉勿贪的母训,拿来教育部下。

晋人陶侃称廉明母训无时敢怠松县吏太尉皆职事为官就当身清正

替父从军

北朝乐府诗中有一首《木兰辞》,向人们介绍木兰从军的故事。

据民间传说,木兰姓花,其父花弧是被编入军籍的士兵。

木兰十分孝顺,服侍父母周到备至。

一年,敌军寇边,朝廷对有军籍的人按例征发。

当时,花弧染病,不能应征。

随父长大的花木兰,早练就一身武艺。

眼看父病不能出征,朝廷又催得火急,为解父忧,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她戍守边疆十二年,屡立战功,竟无人知晓她是女子。

及班师回朝,皇帝要封赏花木兰,她却坚辞不受,说自己一不求官爵,二不爱钱财,只愿回家孝敬父母。

这时,人们才知道她是女子,时人传为佳话。

如今,这首带着中国孝道文化特色的《木兰辞》,已唱响世界。

好个木兰艺超群女扮男装去从军代父征战功劳大班师回朝孝双亲

代父受刑

吉翂,南朝莲勺(今陕西大荔)人,世代居于襄阳。

十五岁时,任吴兴原乡令的父亲遭人诬陷,被捉拿治罪。

吉翂到处哭诉父亲的冤情,使许多人受到感动。

其父因为不服审讯,越加得罪官府,判为死刑。

吉翂击鼓鸣冤,愿代父受死。

管理刑狱的官员蔡法度,认为吉翂孝行可嘉,但念他是个孩子,未必出于自愿,便很严厉地说:

“我可以允你代父一死,但你知道人死不能复生吗?

”吉翂说:

“我当然知道。

只要父亲脱险,我情愿去死。

”蔡法度又问:

“你知道受刑苦吗?

”吉翂说:

“我代父受刑,苦也情愿。

”面对酷刑,吉翂毫无惧色,一再申明:

“我是代父受刑,死也心甘。

”皇帝得知吉翂的孝行,下诏重新审理其父案件,知是冤案,遂赦免他父亲,也释放了吉翂。

小小吉翂年十五代父受刑不怕苦感动官府重审理为父雪冤传千古

学医疗亲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代名医。

少年聪慧,家境贫穷,父母有病无钱医治。

看到父母深受疾病折磨,孙思邈十分难过,决心学医为父母疗疾。

于是,他到处拜师,刻苦学习,不断实践,终于成为一代名医。

他在学医过程中,深知百姓缺医少药之苦,便背起药箱,深入民间,不辞劳苦,不计报酬,想方设法给人医治疾患。

历经数十年的努力,孙思邈从病理、治疗、药物、方剂等基础理论,到内、外、儿、妇、针灸等各科疾患,进行全面总结,写成《千金方》、《千金冀方》等医学名著。

孙思邈活了一百多岁,被后世尊为“药王”。

中华名医孙思邈为医亲疾习医道时人常作药王颂千金方中医术高

斥盗护婆

卢氏,唐朝范阳(今北京大兴)郑义宗的妻子。

自小恭顺仁德,读书明礼。

出嫁后,对婆母十分孝敬,远近闻名。

一天夜里,丈夫外出,一伙强盗闯入家中抢劫,卢氏用身体护住婆母,不许他们伤害老人。

强盗凶狠的鞭打,使她几近昏倒,但仍紧紧护住婆母。

事后,有人问她当时是否害怕,卢氏说:

“人和鸟兽不同,因为人讲仁义。

街坊邻居有事还要相助,何况自己婆母。

婆母如被贼人杀死,我还有脸独生吗?

”婆母对卢氏的舍身救护,深受感动,他对人说:

“圣人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越在危难之中,越看出我家媳妇的一片孝心!

卢氏孝行感乾坤不畏鞭打护婆身人问为何不怕死孝亲敬老仁义心

尽忠报国

岳飞,南宋汤阴(今河南汤阴)人。

幼年家贫,父亲早亡,事母至孝。

岳飞谨遵母命,刻苦习文,又学得一身武艺。

十九岁应募从军,不久,守父丧还乡,后应募抗金。

起初,岳飞因母亲需要照顾,作为家中独子不肯远行。

母亲对他说:

“一个人应尽忠,也应尽孝。

如忠孝不能两全,二者只能取一时,理应尽忠,尽忠也是尽孝。

”岳母为使儿子记住这番教导,在他的背上刺下“尽忠报国”四个宇。

岳飞谨遵母命,毅然应征,以军功授秉义郎,后升为统制。

后岳飞作为主帅,统兵北伐,他率领的“岳家军”能征善战,收复大片失地。

“尽忠报国”的岳飞,也被誉为忠孝两全的名人。

名将岳飞出汤阴背上刺字慈母训能征善战传千古尽忠报国立功勋

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朝天长(今安徽天长)人,父亲做官时娶妾,生朱寿昌。

七岁时,父亲将他接回家,但不许母亲随行,母子一别五十年。

后来,朱寿昌任阆中知县,时时想念生母,到处打听,始终没有消息。

出于虔诚,他刺破手指血书《金刚经》,希望感动上天和世人,但仍未寻到母亲。

在他五十七岁那年,决然弃官寻母。

朱寿昌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在陕州找到母亲。

原来,母亲迫于生计,已经改嫁,并生有二子。

母子相见,悲喜交加。

母亲见了儿子,了却多年心愿,使催促他回去做官,朱寿昌却坚持将母亲及两个弟弟一起接回家中,辞官奉母。

他的孝行,受到宰相王安石和翰林学士苏轼的赞扬。

阆中知县朱寿昌自幼失怙常悲伤弃官寻母历万苦孝心一片感上苍

打虎救母

谢定柱,明朝广昌(今山西大同一带)的一个农家子弟。

在他十二岁那年,家中耕牛走失,母亲抱着年幼的弟弟追赶,谢定柱紧随其后。

母子追进深山,忽然跃出一只猛虎,向母亲扑去,母亲吓得摔倒在地,弟弟甩出好远,两人将陷于虎口。

谢定柱毫不犹豫地举起一块石头,向老虎打去。

受伤的老虎,向林中逃窜。

谢定柱赶快抱起弟弟,扶着母亲向返回的路上走去。

不久,老虎又从林中呼啸而出,再次向母亲发起袭击。

谢定柱抓起大棍,再把老虎打退。

此时,谢定柱手举石块,警觉前行,谁知,老虎第三次袭来,并死死咬住母亲的脚不放。

少年谢定柱越战越勇,举起石头照准虎头猛击,受伤的老虎这才逃入林中。

永乐十二年,皇帝下诏表彰谢定柱打虎救母的英勇事迹。

冲龄少年谢定柱孤胆打虎一丈夫临危更见孝母心皇帝旌表青史书

以孝教僮

陆陇其,平湖(今浙江嘉兴)人,清朝著名学者。

在他任灵寿县令时,一位老妇人状告儿子忤逆不孝。

他见少年一脸稚气,不像坏人,便对老妇人说:

“我署中缺一小僮,可由你儿子暂代,以后有了僮仆,我再惩罚他。

”老妇人回去后,陆陇其让这位少年在自己身边做杂役。

陆陇其晨起必先向母亲请安,母亲洗漱后,又亲侍老母用餐。

每遇闲暇,陪老母安坐,或讲故事,或拉家常,以为欢乐。

老母偶有不适,必身边侍奉。

几个月后,小僮跪下啼泣着说:

“先生的一举一动,教育了我,我回去向母亲认错,日后一定要像您一样孝敬母亲。

”小僮回到家中,向母亲诉说半年来的感受,母子痛哭一场,共同感谢陆陇其身教之恩。

灵寿县令陆陇其不孝少年使为役孝敬老母身示敖耳濡目染传孝义

积钱葬母

《清史稿》中记载一位不知姓名的哑人,有人说他是云南昆明的乞丐。

他每次行乞回来,讨到干的让母亲吃,自己吃稀的。

讨来稀饭,让母亲喝,自己就不吃不喝。

冬天衣服少,睡觉时与母亲靠到一起,用自己躯体温暖母亲。

发现母亲不高兴,他会做出各种奇怪样子,博得老母一笑。

此人远近闻名,人称“哑孝子”。

许多人为他的孝行所感动,除给饭食,有时也给一点儿钱。

对这些钱,他不舍得花去一文,却每每暗自投进一口废井中。

日积月累,井中已积了不少钱。

母亲去世后,乡里打算将他母亲草草埋葬,“哑孝子”却一直用手指着这口废井,经他一再比划,人们才终于知道井里有钱。

遂把井中的钱取出,安葬了他的母亲。

昆明哑孝声名传赡养老母尤艰难井中储钱为葬母不孝儿孙当汗颜

异国寻母

沈仁业,清朝江苏吴县人。

父亲在越南经商时,娶越南女子,生下沈仁业。

八岁时,他随父亲回国,因为入境不便,母亲留在越南。

沈仁业常为母子天各一方,忧郁寡欢。

不久,父亲病故,他决心渡海寻母。

怕母亲不认识自己,就请人绘制一幅父亲图像,带在身边。

当时,正值越南国内战事,母亲带着两个年幼子女迸山避难,母子未能相遇。

过了两年,有人为他的孝行感动,开船帮他再下越南,终于实现了宿愿。

回程遭遇海上大风,沈仁业紧抱母亲,以防老人跌落水中。

到了琼州,依例难于入境,沈仁业哭求,一位老吏为他的孝行感动,找出康熙年间允许外国人入境的文书,帮他办理了入境手续。

沈仁业将母亲及弟妹接回家中,为母亲奉养送终。

为寻生母赴越南跋山涉水历艰险孝子自有好人助异国寻母得团圆

四子争孝

清朝中期,江南崇明吴姓人家,出了四对孝子孝妇。

他们的父亲壮年时,因为家贫,将四个儿子卖给富家为奴。

长大后,兄弟都自己赎身,并各自娶妻生子,事业有成。

兄弟们知道老父当年卖子为奴的苦楚,越发体贴老人的艰辛,争相奉养父母。

兄弟议定,四家轮流奉养,每月一轮,一年中每家都能得到尽孝机会。

但媳妇们认为,这样间隔太长,建议改为每天一轮,每家四天得到尽孝机会。

后来,大家认为应当每天尽孝,就改为一日三餐,一餐一轮,轮过一遍,四家与父母聚餐,儿孙齐集一堂,敬听训教。

兄弟们还在老人住处放下一些钱,作为零用。

老人受到儿子和媳妇无微不至的照顾,活到一百多岁。

江南吴姓孝子家四子争孝世人夸衣食相比家家好双亲百岁为佳话

“中华孝文化与代际和谐国际论坛”于2003年12月在济南召开。

会后,山东省老年学学会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决定编纂《新编二十四孝图》。

编纂工作由骆承烈教授撰文,李宏勋教授绘图,孝文化专业委员会丁冠之、安作璋、董治安、孟祥才、陈启智教授参与了本书的论证和审定。

省老年学学会苗枫林会长、陈志军副会长参加了本书的编纂、审定工作。

本书编纂的后期事务,由朱茂明副秘书长及慕日升、张学强、杨洪彬先生完成。

第二篇: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精选多篇)

文章讲作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感受,揭示封建孝道虚伪残酷,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作品着重分析“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性命,“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伦纪,诬蔑古人,教坏人”。

作品当时反白话文、提倡复古倾向予以尖锐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本讲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书,主目宣扬封建孝道。

但其“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

说晋代有个叫郭巨,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家产分两份,给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

母极孝。

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妻子商量:

“儿子以再生,母亲死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

”夫妻遂儿子抱出,挖坑埋。

兴好挖出坛金子,才免儿子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性,人贵”人本观念。

看似孝,其实残忍。

古有求神父母治病舍身,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念,今有父母治病献五脏,极少有父母去杀人。

节约粮食,就想自己亲生儿子杀,则有违老母爱孙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

所以有人这种孝举,称“愚孝。

随便翻《二十四孝图》,这样字眼映入眼帘:

“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读后感《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冷酷无情;“孝感动天”、“

假期读了鲁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图》。

这样的一篇文章,虽然名叫《二十四孝图》,但其实并没有写出如何孝顺父

母,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

其中的卧冰求鲤却让童年的鲁迅产生了恐惧,他一直认为孝顺父母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

从文章中可以读出鲁迅先生对封建制度的厌恶。

试想这种常人不能做到的,却又拼命引导要求人去做到,是便于统治,不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却要求人们做出十分极端的行为并以此为孝道,而且还对这种孝道加以宣扬。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感受,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以及了中国儿童可怜,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抨击。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

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

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

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

“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

亲。

”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

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

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

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二十四孝图》,才明白有些内容是不人道的。

《二十四孝图》中的内容非但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还让人产生了不可名状的恐惧。

不禁试想在这样必须舍己的状态下,才能尽孝,正常人又怎能做到呢?

这无非是封建制度下的愚民政策。

它只会拼命引导要求人去做到,这无非是便于统治,而不是尽孝。

对这样的孝道加以宣扬,这不正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人吃人的世界”?

我仿佛能想像到,在那时一个年幼的孩子听过《二十四孝图》,正睁大眼睛小心翼翼地看着父母的一言一行,时刻

担心自己也有被埋掉的危险。

可爱而又幼稚孩子的童心,竟被这故事吓到如此地步,这难道是封建统治者所始料不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