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语言技巧题悟言求法鉴赏诗歌的语言与技巧.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08744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语言技巧题悟言求法鉴赏诗歌的语言与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诗歌语言技巧题悟言求法鉴赏诗歌的语言与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诗歌语言技巧题悟言求法鉴赏诗歌的语言与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诗歌语言技巧题悟言求法鉴赏诗歌的语言与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诗歌语言技巧题悟言求法鉴赏诗歌的语言与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语言技巧题悟言求法鉴赏诗歌的语言与技巧.docx

《诗歌语言技巧题悟言求法鉴赏诗歌的语言与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语言技巧题悟言求法鉴赏诗歌的语言与技巧.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语言技巧题悟言求法鉴赏诗歌的语言与技巧.docx

诗歌语言技巧题悟言求法鉴赏诗歌的语言与技巧

(一)

(建议用时 45分钟)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登泰山

张养浩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1)对这首元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是一首作者青年时代写的七言律诗,表现了诗人初次登上泰山的欢愉心情。

B.诗的颔联叙述了诗人登上南天门终于看到了“齐州烟九点”的古老奇观,也目睹了“泰山日出”的壮丽美景。

C.诗的颈联主要写诗人对世事的感慨,强调现在才知以前居处井底多么狭隘,今后即使筑巢枝头也会觉得宽阔。

D.尾联写诗人拍着洪崖仙人的肩膀咏唱新歌,满天的仙乐飘然而下,与大地、泰山共鸣,表现出与仙人同乐的喜悦心情。

E.全诗充满一种新鲜、壮美的人生体验和昂扬进取的精神状态,与诗人入仕后的成熟、洞彻世象的老练迥然不同。

解析:

C项,“对世事的感慨”不正确,应是对人生的感悟;D项,“与仙人同乐的喜悦心情”有误,这里主要表达出作者乐观的情怀和达观的人生态度。

答案:

CD

(2)与杜甫的《望岳》相比,两诗描写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

抓住张诗中的关键词语“登”“到”,体会这首诗所写的内容是作者亲眼所见,这样就与杜诗区别开来了。

答案:

杜诗是从泰山脚下远望,是诗人的想象,而本诗是登山后诗人亲眼所见之景。

杜诗标题中的“望”字、文中的“会当”表明作者没有登上泰山;张诗标题中“登”字、诗中的“到天关”表明是作者亲眼所见。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早 行

刘驾

马上续残梦,马嘶时复惊。

心孤多所虞,僮仆近我行。

栖禽未分散,落月照古城。

莫羡居者闲,冢边人已耕。

(1)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首联写诗人从梦乡中被唤起,残梦若续,又被马嘶惊醒,以马嘶写早行之早。

B.“心孤多所虞”,反映出晚唐时期动乱的社会现实中,诗人早行时的心理状态。

C.从“僮仆近我行”中,即可感觉出诗人内心的趋向:

他在寻找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使自己获得一种安全感。

D.在诗的颈联中诗人展现的是一幅萧瑟寂静的清晨行旅图;同时,诗人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寄托了自己的早行的喜悦心情。

E.尾联点出“冢边人已耕”,突出农人的辛勤,表达出诗人对农夫辛勤耕作的赞美和对农夫辛劳的同情。

解析:

A项,“以马嘶写早行之早”有误,应是以作者当时“依然梦思缕缕,睡意绵绵”的形态来写早行之早;D项,“早行的喜悦心情”不合诗意,应是“羁旅情怀”。

答案:

AD

(2)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

“莫羡”二字,是作者的自责,同时也是一种自我勉励;“冢边人已耕”更是对农人的一种赞颂。

答案:

①自责,作者感叹“莫羡居者闲”来告诉自己不应对自己的早行产生寂苦之感,表达了作者的内疚自责之情。

②自勉,诗人触景生情,见到更早的“已耕人”,深感必须振奋精神,催马前行。

③赞美农夫的辛勤耕作和对农夫备受辛劳的同情,通过“冢边人已耕”来突出农人的辛勤。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

张孝祥①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

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

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

剩喜②燃犀处③,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

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

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

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 ①张孝祥(1132-1169),南宋著名词人。

此年遭弹劾回芜湖(古属楚地)赋闲,喜闻好友虞允文在采石矶水战,大败金兵,即赋此词。

②剩喜:

甚喜,非常喜。

③燃犀处:

指采石矶。

(1)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首词的首句对采石矶的胜利给以高度评价,一个“雪”字表达出作者对未能参加此次作战的深深遗憾。

B.“风约楚云留”,“风”,暗喻朝廷;云,暗喻自己有官职在身。

C.“关塞如今风景”,是说采石矶打了胜仗,边塞的形势如今和过去不同,言外之意是说过去敌人威胁我们,如今我们又占了上风。

D.“剪烛看吴钩”,表达了作者不愿再在后方赋闲,渴望亲自参与军事,恢复国土,报效国家的热望。

E.这首词气魄宏伟,作者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洋溢于字里行间;全词格调清新自然,悲壮宏伟,是思想强、艺术水平高的名作。

解析:

A项,“表达出作者对未能参加此次作战的深深遗憾”错误,这里刻画的应是雪耻后的喜悦之情;E项,“格调清新自然”有误,这首词的格调应该是激昂慷慨的。

答案:

AE

(2)用典是古诗词常用的手法,请谈一谈本词的下阕是怎样借典抒情的。

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依据注释,通读全词,先指出运用了什么典故,再指出这些典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

①先是借周瑜和谢玄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对建功立业的向往。

②接下来,借周瑜的赤壁矶头落日残照、谢玄肥水桥边荒芜不堪来暗写长江、淮河以北的广大失地尚待恢复;而真正能振臂一呼、收复失地的将领却不多见,令词人忧伤。

③最后借宗悫和祖逖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豪情满怀,志在恢复河山的决心。

(宗悫和祖逖说出一人即可)。

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二绝(其二)

[宋]陈与义

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

(1)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吴诗对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并未做具体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点染,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促人去展开联想。

B.陈诗描写诗人年老病缠,终不得出门游春,作者借风势由猛而微,描写了清明一天中情绪的微妙变化。

C.吴诗前两句写西湖春景和游春的热闹场面;后两句说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爱看热闹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赏,只好让给飞回来的黄莺享受去了。

D.“风抛市井声”中的“抛”写出了城里郊外人声鼎沸的情景,节日氛围显得异常浓烈。

这与作者心绪烦乱、无法悠然自得地欣赏春景的心情相得益彰。

E.这两首诗都抓住“清明日暮”的景色优美宜人、明丽清新这一特征进行歌咏,都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向往归隐的情怀。

解析:

D项,“相得益彰”不正确,应是形成强烈的反差;E项,“向往归隐的情怀”表述有误,在两首诗中均未提及“归隐”之意。

答案:

DE

(2)这两首诗各自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请简要赏析。

答:

 

 

解析:

对于这两诗表现手法的分析,可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归纳。

吴惟信的诗歌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而陈与义的诗歌则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答案:

吴诗:

侧面描写。

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叙节日情景,状清明景色。

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而归,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

流莺于柳林间啼鸣飞翔,可见景色清丽宜人。

陈诗:

对比反衬。

诗人于清明卧病,处境冷清,内心压抑凄楚。

而城内外人声鼎沸,节日气氛浓烈;两相对照,更见凄恻之情。

(或答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后两句写诗人凝神注目,一改诗歌凄楚之情。

微风习习,杨柳依依,顿觉百媚滋生、神爽志清。

给读者以峰回路转、抑扬顿挫的艺术享受。

)(意思对即可)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

曲阑幽槛小红英。

酴醿①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②,客飘零。

残花浅酒片时清。

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 ①酴醿(túmí):

一种观赏植物,古有“酴醿花开春事了”的说法。

②婉娩:

迟暮。

(1)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是一首歌咏春天的词,词人在歌咏阳春烟景的同时,还流露出了作客他乡的飘零之感,在较深层次上,还含有对青春老去的喟叹。

B.首句“嫩绿重重看得成”,以“嫩绿”为全诗敷下了基本色调。

它可以增强春天的意象,唤醒读者对春天的情感。

C.第二句中的“曲阑幽槛”,把画面展开,打破“嫩绿”的单调,增添了曲折回环、花木幽深的立体感。

D.上片前两句写动景,后两句“蜂儿闹”“燕子轻”则写静景,动静结合;以绿叶红花、蜂儿燕子为主体,勾勒出庭院中醉人的春景。

E.“送了斜阳月又生”,结尾以日落月升、写时间流逝,春色难留,将写景、叙事、议论融为一体。

解析:

D项,“前两句写动景,后两句……则写静景”中“动景”“静景”要互换位置;E项,结尾没有议论,而是抒情。

答案:

DE

(2)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加以简析。

答:

 

 

解析:

抓住这首词下片中的“客飘零”、“残花”、“送了斜阳月又生”这些关键词语,从中找出作者表达的伤春之意和羁旅乡愁。

答案:

下片表达了作者伤春自伤之情及作客他乡的飘零之感。

“客飘零”,作者长年作客在外,欢娱少愁思多。

“残花”指春已暮,借酒浇愁而愁不去。

“送了斜阳月又生”指时间流逝,春光难留。

6.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稚川山水

[唐]戴叔伦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注],隔水青山似故乡。

新 凉

[宋]徐玑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注] 秋风思:

晋人张翰被齐王同辟为大司马东曹掾,因秋风起,思吴中家乡菰菜、鲈鱼,遂命驾而归。

(1)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戴诗前两句写稚川山水予人一种美感,后两句则进一步写出稚川山水给人一种特殊的感受。

B.徐诗首句主要通过视听结合来表现新凉——水满秧齐、水清叶绿,而凉意便自然而生;次句一“穿”字、一“低”字,颇见雕琢之工。

C.戴诗写诗人五月暑天向晚憩息于“松下茅亭”,那江中汀洲、与云齐平的树木,色调苍苍,为后文思乡做铺垫。

D.徐诗运用比喻手法,写黄莺也喜欢早晨的清凉时光,在青山的影子里欢快地啼鸣,突出清凉的怡人。

E.“凉”是心理感受,两首诗都通过视觉形象,化无形为有形,构成诗中的“图画”,以渲染凉爽的气氛。

解析:

B项,“通过视听结合”有误,从诗中看,这里只有“视”而没有“听”;D项,“运用比喻手法”有误,应是“比拟手法”。

答案:

BD

(2)两首诗的三、四句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

戴诗中的“隔水青山似故乡”表达出的是羁旅乡愁,而徐诗写黄莺更多的是表达新凉而至的喜悦心情,分析时,要着眼于整首诗,从中概括出作者表达的情感。

答案:

戴诗表达了诗人在宦游途中的羁旅乡愁。

羁旅途中的游子本就怀有无限乡思,突然发现隔河相望的青山竟有些像故乡的青山,更牵起无限思乡之情。

徐诗诗人借黄莺来表达自己对新凉到来的欣喜和惬意的心情。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访 秋

李商隐

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

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

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

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注] 此诗为诗人客居桂林时所作。

(1)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酒薄吹还醒”,是经过长久的离别,尝尽愁苦滋味以后,盘纡于胸中的感情的猛然倾泻,给人以十分强烈的感染。

B.诗歌的前两句虚实结合,蕴含着深厚的诗意;“还”“已”二字,使得诗句上下紧密联系,曲折起伏。

C.颔联用“江皋”“落日”“帆席”“归风”四种物象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落日归帆图,颈联则选取“烟”“龙潭”“霞”“鸟道”四种物象组成一幅桂林山水画。

D.最后一联,字字浸透着作者的思乡之泪,那火红的丹枫,又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令人回味无尽。

E.全诗紧扣“望”字,笔不旁骛,蝉联而下,在婉转曲折中又显得激情澎湃,读来一气呵成,天然浑成。

解析:

B项,“虚实结合”在诗中体现不出来,应为“情景交融”;E项,“显得激情澎湃”有误,应为“流畅自然”。

答案:

BE

(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访秋”之“访”的?

请做简要分析。

答:

 

 

解析:

诗题是“访秋”,而全诗通过形象的景物描写,婉曲深沉地表达出无穷的乡思,这已是一层曲折。

中间各联在具体的描写中,又起伏变化,峰回路转,用笔极尽曲折之妙。

作答时,可紧扣“访”字,逐联进行分析。

答案:

诗人将“访秋”写得一波三折。

①首联:

薄醉思乡,高楼望秋。

秋天当归而未归,欲借异乡访秋自我安慰。

②颔联、颈联:

南方秋意难访,徒增羁旅惆怅。

异乡落日、归帆、烟白、霞红,虽然所见皆晴秋爽朗之景,却极难发觉。

③尾联:

终于访得秋意,聊慰苦苦乡思。

唯有“丹枫”怜我,以一树火红,报我真正秋意。

(二)

(建议用时 45分钟)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金陵驿二首(其一)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 ①该诗是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由广州押赴元大都路过金陵时写的。

②离宫:

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描写惨淡的夕阳映照着长满衰草的离宫,这一景象暗寓南宋朝廷已如夕阳般沉沦之意。

B.第二句中的“孤云”既是实景也是自比,诗人在故国覆亡之后感到,自己就像那天边飘浮的孤云,再也无所依托。

C.颔联发出了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颈联表达家国沧桑之感。

这两联中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D.“旧家燕子”是化用唐朝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决心以死报国的坚定信念。

E.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自己虽被迫离开江南,决无生还的希望,但那忠魂终将回归故乡,体现了哀苦之至的心志。

解析:

C.颈联没有运用对比手法。

D.“旧家燕子”一句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深沉感慨。

答案:

CD

(2)这是一首抒情言志的诗,它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答:

 

 

解析:

本诗触景生情,景中寓情,巧妙地化用典故,将自己的亲身感受、金陵的历代兴亡以及前人的咏叹等交织在一起。

作答时,可先指出表达技巧,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①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作者通过离宫、夕晖、孤云等带失落色彩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孤独惆怅的思想感情;②巧妙运用典故,将内心复杂而强烈的情感,表达得委婉含蓄而又淋漓尽致。

2.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参

梁园[注]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 梁园:

园圃名,汉梁孝王建,为游赏与延宾之所。

本诗写于安史之乱以后。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借暮鸦乱飞的描写,衬托今日梁园的颓败。

B.第二句中“三两家”是虚写,目的是形象地表现梁园的萧条。

C.第三句用拟人手法,写园中树木与主人的亲密关系。

D.尾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现恢复梁园昔日繁盛的愿望。

E.这首吊古诗作,主旨是抒发诗人对世事盛衰无常的慨叹。

解析:

C.第三句应是写园中树木不管人事。

D.尾句应是写树木春来依旧开花,含蓄表达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

答案:

CD

(2)说说这首诗在抒情方面的表达技巧。

答:

 

 

解析: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借景抒景,表达出古今兴亡、盛衰无常的情感;三、四两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作答时,先概括出表达技巧,再分析表达效果。

答案:

诗人将吊古之情巧妙地融于景物描写之中。

前两句“暮”“乱”和“萧条”等词语透露着诗人的伤感;后两句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借无知花树偏在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之景象,极为含蓄地表达了沉痛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东湖新竹

陆游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1)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开头一句,写出种竹时的情景,接下来一连五句,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新竹进行形象化的描绘。

B.“寒碧映涟漪”这句诗,通过水来反映它的疏影。

这里竹的“寒碧”和水的“涟漪”,互相呼应,都有“冷”“凉”的含义。

C.第三句“清风掠地秋先到”,通过“风”来反映竹梢的敏感和迎风摇曳的情景,“秋先到”三字,十分准确、生动,把“新竹”纤枝因风而动的特点,形象地烘托出来。

D.五、六两句中“声簌簌”“叶离离”,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新竹成长过程中的特点,读后使人如见如闻。

E.最后两句议论,写作者对竹林的爱慕和向往,希望“官闲”时经常到此“枕簟”。

而这竹篾制成的“簟”,又呼应标题的“竹”字。

解析:

D项,“虚实结合的手法”有误,应为“动静结合的手法”;E项,“最后两句议论”不正确,应为“最后两句抒情”。

答案:

DE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

先对这首诗的尾联进行分析,再结合全诗内容归纳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答时,要紧扣诗歌的题目“东湖新竹”。

答案:

诗人在尾联写到,将来辞官归乡后,将会经常到竹林来,带上枕垫竹席,仰卧其间,逍遥自在。

诗歌的尾联卒章显志,构想出诗人美好的愿望,表现出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和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赠 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1)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囊括了从京城长安到江滨江陵的各路柳色,“从”“更”二字以并列式的表达,点明了春意正闹,柳树生机勃勃的景象。

B.颔联描绘了柳枝妩媚动人,春风拂过,如同美妙少女般翩然起舞,姿态引人遐想。

诗人用“见说”表现了人们自古以来对柳色的热爱有加,又用“来当”表达对此时美景的欣赏之情。

C.“堤远意相随”是在说诗人眼中虽已望不见柳,但仿佛还是能见那如烟似梦的柳色向远方延伸。

D.尾联写柳花怒放,像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

两句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也把作者的伤怀之意写到极致。

E.本诗前四句从广阔背景提笔,以生动的笔调描绘出了春天柳色的秀丽可人、妩媚柔长;后四句创造出优美的意境,言外之意不尽,耐人寻味。

解析:

A项,“以并列式的表达”有误,此处应为“递进式的表达”;D项,“也把作者的伤怀之意”不准确,而是“爱惜之情”。

答案:

AD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

 

 

解析:

这首诗写春柳,通过对春柳“风流”“婀娜”的轻盈体态、柳花飞似“雪”的繁华景象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

侧面反映了作者重情惜别的情怀。

答案:

作者借柳树轻盈多姿、缠绵多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柳树的热爱,也反映了作者重情惜别的情怀。

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题目。

虎丘①题壁

陈恭尹②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篪客③,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 ①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

②陈恭尹,清代诗人。

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

③吹篪(chí)客,指伍子胥。

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后为吴国重臣,借吴兵力,雪耻家仇。

篪,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的乐器。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B.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C.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

D.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

E.古诗词中的数字有时是实指,有时是虚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数字和本诗中“千家笛”“万里天涯”中的数字都是实指。

解析:

D项,颈联这两句诗字面上写的是春秋时吴越之战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连年的战争使战士们流尽了血泪;西风中,吴宫的美人西施也心如刀剜,痛苦不堪。

实际上,诗人咏史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心情。

他是明朝遗民,其父陈邦彦在抗清战争中殉难;国仇家恨,常形诸笔端。

两句中的“征士泪”“美人心”都暗指当时南方的抗清斗争和他自己的家国之痛。

E项,“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意为: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诗中的“两”和“一”都是实指,是确切的数字。

而本诗中不是实指。

答案:

DE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诗《蜀相》的尾联,请和《虎丘题壁》的尾联进行比较,说说这两首诗的尾联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

 

 

解析:

这是一道比较鉴赏题。

先要就《蜀相》的尾联进行分析,找出杜甫要表达的主要情感;再分析《虎丘题壁》中作者在尾联中所表达的情感,两者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①《虎丘题壁》以伍子胥自比,侧重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表达反清复明的大志。

《蜀相》则更多的是对诸葛亮的敬仰,及对事业未竟的痛惜和包括自己在内无数志士的爱国深情。

②《虎丘题壁》中“秋又深”三字,使人想见瑟瑟秋风、森森寒气,又表现了诗人于时局艰难之时,又觉前途迷茫。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登西楼忆行简

白居易

每因楼上西南望,始觉人间道路长。

碍日暮山青簇簇,漫天秋水白茫茫。

风波不见三年面,书信难传万里肠。

早晚东归来下峡,稳乘船舫过瞿唐。

[注] 本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当时白居易在江州任职,弟弟白行简在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任职。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承题目而来,“楼上”呼应“登西楼”,“西南”点出故乡所在,接着用“觉”引出“人间道路长”之感。

B.这首诗的颔联“暮山”“秋水”表明是远望所见,“青簇簇”与“白茫茫”对仗工整,冷色调更能表现出作者的忧郁之情。

C.颈联“三年”“不见”,“书信难传”,表明是对分别以来的回忆,“风波”既指政治的险恶,也寓含际遇之叹,这所忆所叹当然也是由“望”引发。

D.尾联“早晚东归”表明是盼望弟弟来相聚,“稳”字则寄寓着对弟弟东归平安的祈愿和嘱咐。

E.这首诗交代了登楼远望的原因,也突出了忆念之情的强烈难解,还寓含宦海浮沉、世路艰难的悲凉无奈之情。

解析:

A项,“点出故乡所在”错误,“西南”从诗中看,应是“弟弟所在”;C项,“政治的险恶”不正确,这里寓指兄弟之间“相隔险远”。

答案:

AC

(2)全诗紧扣“望”展开,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鉴赏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要全面解读,不要遗漏信息。

作答时,在理解了诗意之后,还要注意分析诗意与“望”的关系,从这一关系的角度组织表达即可。

答案:

全诗以“望”领起,借“望”抒发了真挚深沉的情感。

首联以登楼起兴,点出远望一事及所望之人,接着总述远望所感,倍觉世路漫长。

颔联承“望”展开,写远望所见,山水重重阻隔。

颈联转写远望所思所忆,兄弟分离,思念情深。

尾联写远望所盼,盼望弟弟早日平安来相会。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初授官题高冠①草堂

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②。

[注] ①高冠:

山谷名,岑参终南山隐居地。

②一渔竿:

古代许多隐士垂钓水滨,因而渔竿成了隐士或者隐逸生活的一种标志。

(1)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三十始一命”,“一命”是说官职来之不易,这让隐居耕读十载的岑参深感懊丧,感到“宦情多欲阑”,做官的念头因此消磨殆尽。

B.颔联流露出对其初授官职的厌倦,官职卑微,本不屑为之,为生活所迫,却不敢以此为耻,其无可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