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5离骚节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08168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5离骚节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 5离骚节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 5离骚节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 5离骚节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 5离骚节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5离骚节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 5离骚节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5离骚节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5离骚节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5离骚节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离骚(节选)

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

“《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

”这就是说,《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由屈原开创的楚辞,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形成无穷的影响。

而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及南北文化的区别,楚辞较之《诗经》,已有显著的进步。

因之,它对后来文学的影响,更在《诗经》之上。

鲁迅曾赞之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汉文学史纲要》)。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

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

后人多各从其一说。

近世学者,有人认为“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於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我屈原长叹息泪流满面,哀人民生活苦多灾多难。

我虽崇尚美德约束自己,可早上进谏晚上被贬黜。

因我用香蕙作了佩带而贬黜,因我采芳草给我加上罪名。

似这样好品德在我心扉,哪怕是死九回也不后悔。

怨我那神圣王实在荒唐,他始终不能把民情体谅。

众女人嫉妒我长眉漂亮,诽谤我作风坏品行淫荡。

这世人本善于投机取巧,背规矩变法度只知讨好。

抛原则只追求歪斜曲弯,竞相把讨好人作为法典。

我忧闷我失意我心太烦,我独在这世上处境艰难。

我宁愿突然死如水流散,也不愿装这种世俗嘴脸。

是雄鹰是凡鸟不能同群,都这样自古代直到如今。

用方枘对圆凿哪能配套,哪里有道不同相互和好。

我只有受委曲压抑意志,竟忍心背罪过蒙受羞耻。

能保持清白身献身正道,本来是古圣贤大力号召。

我后悔选道路没有看对,久久地伫立着我想返回。

转过了我的车原路重返,虽然是迷了路还不算远。

赶我马登高地水边兰草,疾驰到椒树林丘陵歇脚。

到朝庭去做官受到责难,回江湖重整我旧时衣衫。

剪几片绿荷叶来做上装,缝几朵白莲花制成衣裳。

你对我不了解也就罢了,只要是我的心确实美好。

把我的高帽子加得更高,把我的长佩带延长几遭。

清芳物与污浊杂糅相混,唯独我明洁心没有亏损。

忽然间我回头放眼远望,我将去看四方土地宽广。

佩带上好服饰多彩缤纷,香喷喷那气味真是好闻。

老百姓过日子乐趣各样,我独自爱修养习以为常。

即使我被肢解不变思想,又怎能挫败我远大志向。

 

Ø圈点批注,熟读课文;

Ø知人论世,领会主旨;

Ø认识比兴,感受风格;

■知人论世。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

王甚任之。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

“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

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3、《离骚》:

 《离骚》是《楚辞》篇名,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

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又说:

“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内容概括:

哀——民生多艰 怨──君王不察 悔──相道不察 忧──国运艰难 愤──奸佞当道

领会屈原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及纵横驰骋的想象和幻想的浪漫风格。

■生字注音

姱(kuā)鞿(jī)謇(jiǎn)谇(suì)纕(xiāng)茞(chǎi)诼(zhuó)偭(miǎn)忳(tún)侘傺(chàchì)溘死(kè)鸷(zhì)鸟方圜(yuán)攘诟(rǎnggòu)朕(zhèn)芰荷(jì)

裳(cháng)岌岌(jíjí)

■字词解释

【太息】叹息。

【以】用法同“而”。

【掩涕】掩面擦泪。

涕,眼泪。

【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楚辞”中大量用“兮,有时用在句中,有时用在句末。

【哀】哀伤。

【虽】唯,只是

【好】爱慕,崇尚。

【修姱】修洁而美好。

【羁】束缚、约束。

,马缰绳。

羁,马笼头。

【謇】古楚语的句首语气词。

【谇】谏诤。

【替】废弃,贬斥。

【纕】佩带。

【申】加上罪名。

【揽茞】采集芳芷。

蕙薌、揽茞,比喻高尚的德行。

【所善】所崇尚的美德。

【虽】纵然、即使。

【灵修】圣明。

喻指君心。

【浩荡】荒唐。

【民心】人心,或指诗人的苦心。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

【蛾眉】喻指高尚德行。

【谣诼】造谣、诽谤。

【淫】淫荡,纵欲无度。

【固】已经。

【时俗】世俗。

【工巧】善于取巧。

【偭】背向,引申为违背。

【错】通“措”,措施。

【绳墨】木匠取直线用的引绳弹墨的工具,俗称墨斗,比喻准绳、准则。

【周容】苟合奉承以取悦于人。

【以为】“以之为”,把……当作。

【度】法度,准则。

【忳郁邑】强调忧闷之深切。

忳,忧闷。

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侘傺】失意的样子。

【穷困】处境困窘,走投无路。

【溘】突然、忽然。

【流亡】随流水而消逝。

【不忍】不能容忍。

【此态】指众女之种种丑态。

【鸷鸟】凶猛的鸟,指鹰、雕等。

【不群】不合群。

【固然】本来这样。

然,这样。

【方圜】方和圆,方枘,榫头和圆凿。

圜;通“圆”。

【周】合。

【孰】何。

【异道】不同道。

【相安】相处,相容。

【尤】罪过。

【攘】忍受。

【诟】耻辱。

【伏】守、保持

【厚】推重。

【相】观察,选择。

【延】久久。

【伫】久立而望。

【反】返回。

【朕】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自称。

【复路】回原路。

【及】趁着。

【行迷】走迷了路。

【步】步行,这时是使动用法。

【余马】我的马车。

即上节中的“朕车”。

【兰皋】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

【椒丘】长着椒树的山冈。

【焉】助词。

【止息】停下来休息。

【进】进、退,古代君子进则从政,兼济天下,退则隐居,独善其身。

【离】通“罹”,遭受。

【修】整理。

【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芰荷】荷叶。

【芙蓉】荷花。

【裳】下衣。

【不吾知】即“不知吾”。

【亦已兮】也就算了啊。

【苟】只要。

【信】确实。

【芳】美好。

【高】高、长,用做动词,加高,加长。

【岌岌】高耸的样子。

【陆离】修长的样子。

【芳】芳香。

【泽】污浊。

【昭质】光明纯洁的本质。

【唯……犹……】唯独(只有)……还………

【反顾】回头看。

【游目】放眼观看。

【四荒】指辽阔大地。

【缤纷】繁多。

【繁饰】众多装饰品。

【芳菲菲】服饰品之芳香浓烈。

【弥章】更加明显。

章,通“彰”。

【好修】爱好,比喻修身养性。

【以为常】习以为常。

【体解】肢解。

【未变】不会改变。

【惩】挫败。

■问题探究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此句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境界?

一个爱国诗人,关心国运,关心民生是他心之所系。

但在那个时代里,人民的生活艰难悲惨,不能不使诗人哀叹不已,伤感有加。

作为一个几遭贬抑的封建士大夫,却只能仰天长叹,掩面哭泣。

2、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一位“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的俊杰,当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却为何“朝谇而夕替”?

德才兼备,一心为国,直言进谏,据理力争,却几遭谗陷,多次流放。

可见当时王室的黑暗,国君的昏庸。

3、如何理解“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一句的思想内涵?

在后文中,哪些地方还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思想?

坚守正直,恪守高洁,一心向善,九死未悔,这是屈原人格的写照,也是他为人处世的原则。

这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一文中有最好的注脚,“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便是最好的明证。

在后文中,体现作者这种思想的句子还有: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之信芳。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余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等。

4、诗中的“鸷鸟”“方圜”各指代什么,这种写法有何好处?

除此之外,本诗还有没有用到这种写法的句子?

试找出来,加以分析。

“鸷”是雄鹰,“鸟”是凡鸟,它们分别比喻君子和小人;“方”是方枘,“圜”是圆凿,比喻根本不相同的两种人。

这样写,既增加了诗歌的文学色彩,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给读者以较深刻的印象。

这种写法,在本诗乃至屈原的所有诗中都有不同程度地运用。

诸如本诗中的“蕙”“蛾眉”“兰皋”“椒丘”“芰荷”“芙蓉”“芳”“繁饰”等均比喻高尚的节操、美好的品行、崇高的理想;而“众女”“泽”等则比喻小人,肮脏污秽的东西。

这种写法,形象鲜明,情感意识强烈,使诗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5、诗中说: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面对强大的敌人,屈原妥协了吗?

如何理解最后六节的内容?

  《离骚》是一部长篇抒情诗,涉及的范围很广阔,表现的思想很丰富。

它的中心内容,在于表现诗中“我”与险恶现实难以相容这一基本矛盾,包括“我”与党人的矛盾、“我”与国君的矛盾和“我”自己思想上的矛盾。

最后六节也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

对改革弊政的困难估计不足(“相道之不察”),君王不重用自己、小人诽谤自己(“进不入以离尤兮”),因而有了退隐的想法(“退将复修吾初服”)。

但这种退隐的想法并不意味着屈原妥协,从“制芰荷以为衣兮”到“芳菲菲其弥章”,是作者的想象,而制衣、佩饰正是表现了作者修洁的品格和坚持理想的精神,表明他不愿随波逐流,并且“虽体解吾犹未变”。

6、找出课文中有关描写花草禽鸟的诗句,体味诗人描写这些事物的用意。

  解说:

课文中描写花草禽鸟的诗句有“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这些诗句交代诗人自己被疏废弃的原因及被废弃后的行为。

显然,诗人用自己爱好奇伟瑰丽的香蕙芳芷比喻自己理想的崇高美好;在被废弃后的恶劣环境中,诗人仍让自己的马缓行在长满兰草的水边高地,疾驰在长满椒树的山冈,依旧以荷花、荷叶为衣,表现了诗人无论“进”“退”,清白的操守和报国的理想始终不变,九死不悔。

在描述楚国群邪蔽贤,自己壮志难酬时,以古来鹰隼和凡鸟不能同群比喻自己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决心。

诗人丰富的想象,用“蕙”、“茞”、“鸷鸟”、“兰”、“椒”、“芰荷”、“芙蓉”等作比,意象华美,使人不只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能被一种深远的意境所吸引,这些生长在水国荒地的幽花香草把人们的心情引到奇丽的幻想境界。

诗人用它们来象征自己高洁的品德,披戴亲近它们,就是象征他的被服德义,这就写出了诗人的高大芳洁的动人形象。

■能力检测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謇朝谇夕替 替:

废弃

B、伏清白以死直兮 伏:

守、保持

C、忍尤而攘诟 尤:

厉害

D、岂余心之可惩 惩:

挫败

2、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怨灵修之浩荡兮

B、伏清白以死直兮

C、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D、宁溘死以流亡兮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退将复修吾初服   邹忌修八尺有余

B、固时俗之工巧兮   固前圣之所厚

C、竞周容以为度    乐盘游,则三思以为度

D、忍尤而攘诟     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4、下列诗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

B、竞周容以为度──竞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奉作法度。

C、进不入以离尤兮──不能进朝做官更不能离开这里啊!

D、忽返顾以游目兮──忽然回头远眺啊!

5、对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人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产创作的新时代。

他的代表作是《离骚》。

B、我国文学史上素以“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指《诗经》;“骚”指《离骚》,代指楚辞。

C、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两大优秀传统,其中现实主义的源头是《诗经》,浪漫主义则创始于楚辞。

D、《离骚》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屈原创作。

屈原另有《九歌》、《九章》、《天问》等。

6、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了高尚的品德和爱国情怀,请按要求写出有关诗句:

⑴ 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诗句:

⑵ 表现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诗句:

⑶ 表现诗人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诗句:

⑷ 表现诗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诗句:

⑸ 表现诗人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诗句:

[参考答案]1、C(尤:

罪过)2、B(A项,古义:

荒唐;今义:

水势大,泛指广阔或壮大。

C项,古义:

处境不好,不得志;今义:

缺乏生产或生活资料,没有钱。

D项,古义:

随流水而消逝;今义:

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3、B,本来(A整理、长或高;C法度、限度;D耻辱、辱骂)  4、C(正确为:

到朝廷做官不被君王接纳又遭受指责啊!

)5、D(应为政治抒情诗)6、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了高尚的品德和爱国情怀,请按要求写出有关诗句:

⑴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⑵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⑶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⑷ 伏清白以殆直兮,固前圣之所厚;⑸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链接】

■赵逵夫《离骚》赏析

  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

“《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

”这就是说,《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离骚》作于楚怀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屈原被放汉北后的两三年中。

汉北其地即汉水在郢都以东折而东流一段的北面,现今天门、应城、京山、云梦县地,即汉北云梦。

怀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主张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职。

后来楚国接连在丹阳、蓝田大败于秦,才将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齐国。

至怀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黄棘,秦归还楚国上庸之地,屈原被放汉北。

  汉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远。

《离骚》当是屈原到鄢郢拜谒了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后所写。

诗开头追述楚之远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临睨旧乡”而不忍离去,中  间又写到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节,都和这个特定的创作环境有关。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

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言兮。

后悔遁而有他。

……伤灵修之数化”即指怀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对屈原态度上的几次反覆)。

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

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刘师培《论文杂记》)。

而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由于诗人无比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全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汤汤,不见端绪。

但是,细心玩味,无论诗情意境的设想,还是外部结构,都体现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匠心。

  从构思上说,诗中写了两个世界:

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

这超现实的虚幻世界是对现实世界表现上的一个补充。

在人间见不到君王,到了天界也同样见不到天帝;在人间是“众皆竞进以贪婪”,找不到同志,到天上求女也同样一事无成。

这同《聊斋志异》中《席方平》篇写阴间的作用有些相似。

只是《席方平》中主人公是经过由人到鬼的变化才到另一个世界,而《离骚》中则是自由来往于天地之间。

这种构思更适宜于表现抒情诗瞬息变化的激情。

诗人设想的天界是在高空和传说中的神山昆仑之上,这是与从原始社会开始形成的一般意识和原型神话相一致的,所以显得十分自然,比起后世文学作品中通过死、梦、成仙到另一个世界的处理办法更具有神话的色彩,而没有宗教迷信的味道。

诗人所展现的背景是广阔的,雄伟的,瑰丽的。

其意境之美、之壮、之悲,是前无古人的。

特别地,诗人用了龙马的形象,作为由人间到天界,由天界到人间的工具。

《尚书中候》佚文中说,帝尧继位,“龙马衔甲”。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动物龙的原型之一即是神化的骏马。

《周礼》中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吕氏春秋》说“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

在人间为马,一升空即为龙。

本来只是地面与高空之分,而由于神骏变化所起的暗示作用,则高空便成了天界。

诗人借助自己由人间到天上,由天上到人间的情节变化,形成了这首长诗内部结构上的大开大阖。

诗中所写片断的情节只是作为情感的载体,用以外化思想的斗争与情绪变化。

然而这些情节却十分有效地避免了长篇抒情诗易流于空泛的弊病。

  从外部结构言之,全诗分三大部分和一个礼辞。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自叙生平,并回顾了诗人在为现实崇高的政治理想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同环境斗争的心灵历程,以及惨遭失败后的情绪变化。

这是他的思想处于最激烈的动荡之时的真实流露。

从“女媭之婵嫒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为第二部分。

其中写女媭对他的指责说明连亲人也不理解他,他的孤独是无与伦比的。

由此引发出向重华陈辞的情节。

这是由现实社会向幻想世界的一个过渡(重华为已死一千余年的古圣贤,故向他陈辞便显得“虚”;但诗人又设想是在其葬处苍梧之地,故又有些“实”)。

然后是巡行天上。

入天宫而不能,便上下求女,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努力挣扎与不断追求的顽强精神。

从“索藑茅以筵篿兮”至“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为第三部分,表现了诗人在去留问题上的思想斗争,表现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读之令人悲怆!

末尾一小节为礼辞。

“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文字不多,但表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与他的美政理想联系在一起的。

这是全诗到高潮之后的画龙点睛之笔,用以收束全诗,使诗的主题进一步深化,使诗中表现的如长江大河的奔涌情感,显示出更为明确的流向。

诗的第一部分用接近于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历程。

而后两部分则以色彩缤纷、波谲云诡的描写把读者带入一个幻想的境界。

常常展现出无比广阔、无比神奇的场面。

如果只有第一部分,虽然不能不说是一首饱含血泪的杰作,但还不能成为像目前这样的浪漫主义的不朽之作;而如只有后两部分而没有第一部分,那么诗的政治思想的底蕴就会薄一些,其主题之表现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既含蓄,又明确;既朦胧,又深刻。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长顑颔亦何伤。

”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届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循绳墨而不颇”),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陈辞一段可见)。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

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

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

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

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最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离骚》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奇珍,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关于楚辞

  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

汉代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

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

如萧统《文选》中的“骚”类、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篇,就是对整个楚辞而言。

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它受着《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楚地早有歌谣,据刘向《说苑》记载,约公元前6世纪有《越人歌》和《楚人歌》。

《论语》载孔子曾听到《接舆歌》,《孟子》中也有《孺子歌》等等。

可是这些楚地歌谣仅一鳞半爪地存于历史记载中,只是到了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