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遇事分清是非》说课稿范文.docx
《小学思想品德《遇事分清是非》说课稿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思想品德《遇事分清是非》说课稿范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思想品德《遇事分清是非》说课稿范文
小学思想品德《遇事分清是非》说课稿范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制小学思想品德第十册第二课《遇事分清是非》。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自尊自爱”德目中有关要求编写的。
侧重对学生进行分清是非的教育。
课文叙述了十佳少先队员方小强在同学之间发生纠纷时,冷静分析并正确处理的事情。
在第一件事情是讲,当本班同学和外班同学发生冲突,请小强帮忙去打架时,小强不仅拒绝了错误的请求,反而摆明道理劝阻了双方;第二件事情是讲当小强的表弟和同学小刚发生矛盾时,小强没有袒护自己的表弟,而是坚持明辨是非。
通过以上两个事例,让学生知道小学生遇事只有分清是非,才能健康成长,不注意分清是非,就可能犯错误,就会做有损自己名誉的事。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认知目标,知道要遇事分清是非,不对的事情不去做;能比较不同行为与个人名誉的关系,以良好的言行维护自己的名誉。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荣辱感和羞耻心;让学生对分清是非的人有一种敬佩感,愿意向是非分明的人学习。
行为目标,让学生做到遇事能分清是非;正确的事,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对的事,坚决不做。
本课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比较不同行为与个人名誉的关系。
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通过“表演导入法”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针对本课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是“讨论学习法”。
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表现形式。
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发展,他们对思辩性很强的问题情有独钟。
在课堂上开展辩论和讨论,学生之间能互相补充思想,发现自己的不足,修正别人的意见。
这种群体间的互动,不仅使学生对本课的德育观点理解得更为透彻,同时也能促进他们原有知识的整合。
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分四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巧设悬念,诱趣入境。
托尔斯泰说:
“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参与角色表演创设情景,能起到激情诱趣的作用。
于是,在一开始,我先带学生进入“学生模拟法庭”审理案件的现场。
由本班的班长担任审判长,请同学分别扮演审判员、原告、被告以及辩护人和证人。
等审判长宣布“案件审理开始”后,先原告陈述其提起诉讼的原因:
由于被告挥拳打伤了他的鼻梁,他要求被告向他赔礼道歉,赔偿医疗费用。
而被告却辩称,事情的起因是原告先用绰号辱骂他,并请来证人出庭作证。
这样的事情在学生实际生活中时有发生,案例的真实可信,加上“模拟法庭”这个环境所带来的新鲜感,使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了高度集中,他们饶有兴味地关注着案件的审理。
当原告、被告及其辩护人陈词完毕,案件悬而未决时,我示意审判长宣布暂时休庭。
我向学生提出:
“法庭最后是如何处理的,这个案子如果让你来当审判长,你会怎么判呢?
”其实,在这里,我并不急于让学生知道法庭的最后判决,而是要通过悬念的设置,为下面的学文明理做好一个铺垫。
于是,接着我话锋一转: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遇事分清是非》一课,待会老师再请你们对此案作出合理的判决。
”
感知教材,激情明理。
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对于新授课,经过老师的点拨与自己的努力,能有一个较全面的理解、较准确的把握。
因此,不需要带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而是以简驭繁。
我决定通过三步讨论的方法,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层层深入,把握文理的关键。
第一步,自学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方小强身强力壮,是学校武术队学员,而且非常乐于助人。
可是,最近两次有人请他帮忙,他却没有帮,这是为什么?
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小强对待事情的态度和做法,目的是让学生从小强的行为中得到启示,遇到类似问题应该如此这般去处理。
无形中,就渗透了本课行为导向的要求。
第二步,在熟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
如果小强去帮助本班同学打外班同学,事情会怎样?
如果小强不问清情况,把小刚打一顿,事情又会怎样?
让学生通过假设联想,进一步认识到是非不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第三步,我再让学生自由地谈一谈:
通过小强的事例,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
思品学科学文明理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感受、领悟、体验情感的过程。
在这里,评价方小强的行为,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把方小强当成了学习的榜样,有助于加深他们对“遇事分清是非”这种道德知识的情感体验。
并且,在学生讨论的同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
小强能被评为“分清是非的好队员”与他平时的行为道德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名誉同他的言行是密不可分的。
让学生评价小强,其实就是引导学生把分清是非同爱惜自己的名誉联系起来理解。
这样,有助于本课难点的突破。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进行板书并作简短小结:
通过学习课文,让我们知道了,遇事分清是非,就是遇事要冷静分析,正确的要敢于坚持,错误的要勇于抵制。
辨析导行,扩思深化。
学生经过以上一个明理环节的训练,对是非的认识,也已经由感性上升到了理性。
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科曾说:
“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
”
为了有效落实学生的道德行为,我让学生回到“模拟法庭”的现场,请学生当审判员,提出合理的处理方案,以协助审判长审判本案。
其实,这就是一个变相的道德辨析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加强学生道德推理判断的技能和技巧,学会全面看问题,学会自我选择,择善而从。
由于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学生对是非的判断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本法庭这个案件的处理上,有的同学会认为打人的被告应承担全部的责任;有的同学则提出事情的起因是原告先出口伤人,原告的责任不可推脱;还有的可能建议以和为贵,双方先检讨自己,再握手言和。
对于学生的观点,我都不做任何评价,只是问:
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让学生在讨论辩论中,思想互相碰撞,促使他们既引经据典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也积极地关注他人的意见,在说服他人的同时,也纠正自身见解的偏差。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审判长记录并整理大家的意见。
然后,审判长宣布法庭的最后判决。
当大家看到,原告和被告都表示服从法庭的判决,互相道歉,握手言和时,内心一定充满了自豪感,因为是他们的参与使得本案的审理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并且,这还将使学生由心底里升起一股凛然正气,这股正气,将促使他们学会从是非高度去待人处世。
接下来,是“帮一帮”行为小训练,我出示幻灯片:
请告诉他们,这样做有什么不好。
1、小牛爱起哄,同伴喊什么,他也跟着喊什么。
问他为什么,他说:
“我也不知道,只觉得有趣。
”
2、在图书馆里,大家正在安静地看书,有人却在聊天。
小月也和小芹说起话来。
她想:
“反正又不是我一个人说话。
”
这是两个反面个案。
目的是让学生在评价指正别人的同时,把本堂课的道德认识,内化为自己的态度。
经过上一轮的分析讨论,学生比较了解彼此答案的差异后,很自然就会或多或少修正自己的答案,从而得出一些较合理的解决方法。
那么我就不再加以提示,完全放手让他们自己处理定论。
自省内化,回归主题。
现在的小学生虽然对品德知识的理解还比较肤浅,品德评价易受外部具体情景的制约。
但自我意识成熟得较快,有一些比较朦胧的力量上的自信、人格上的自尊、精神上的自立倾向。
这时,指导学生评价自己就比评价别人更有价值,更有助于他们形成道德观念与个人行为之间的联系。
于是,我让学生分小组谈话,说说自己在分清是非方面做得怎样?
把自己在这方面做得好的事例说给大家听,或者,谈谈自己由于做事太冲动而造成的不良后果。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生活经验,正面的事例更能让学生受到感染,负面的教训也更能引人深思。
在教学的最后,我是这样进行总结的: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十佳少先队员方小强,还亲自当了一回审判长。
知道了遇事分清是非,就是遇事要冷静分析,要把事情的原委搞清楚,然后再按是非标准作出判断。
正确的要敢于坚持,错误的要勇于抵制。
最后,老师送你们一句格言:
是非分清,一路直行;是非不分,陷入泥坑。
希望你们都能象方小强那样,成为“是非分清的好队员”,更加健康的成长。
板书设计:
遇事分清是非
正确敢于坚持
冷静分析
错误勇于抵制
在板书设计上,我用简明扼要的文字鲜明概括出了本课的导行要求。
总之,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当好课堂上的配角,让学生在一种宽松明朗、平等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参与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审判员”的扮演是本堂课的高潮部分,学生积极的争辩,营造出了一种具有感染性、催人上进的教育氛围,对学生把道德观念与个人行为有机结合到一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情理交融中,突破了本课的难点,有效地落实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