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实习植物科属种总结1.docx
《野外实习植物科属种总结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野外实习植物科属种总结1.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野外实习植物科属种总结1
被子植物科类
被子植物科类有菊科、豆科、蔷薇科、毛茛科、虎耳草科、葫芦科、葡萄科、伞形科、萝藦科、凤仙花科、川续断科、唇形科、报春花科、百合科、禾本科、薯蓣科、莎草科、桔梗科、景天科、十字花科、木樨科、败酱科、壳斗科、玄参科、槭树科、车前科、鼠李科、马鞭草科、石竹科、牻牛儿苗科、柳叶菜科、藤黄科、鸢尾科、荨麻科、杜鹃花科、旋花科、兰科,罂粟科,苋科,大戟科,藜科,茄科,马齿苋科,旱金莲科,锦葵科……
被子植物科类特征分布及药用详细介绍如下:
(一)菊科(Compositae ):
[主要特征]:
直立或匍匐草本,或木质藤本或灌木,稀为乔木;
叶通常互生,亦有对生或轮生,单叶式复叶,全缘、具齿或分裂花两性或单性,具舌状或管状花冠,密集成头状花序,头状花序中有全为营状花,亦有全为舌状花,有中央为两性或无性管状花(盘花),外围为雌性或无性舌状花(放射花)或雌性管状花,为一个具1至多层的总苞片所围绕,单生或排列成聚伞花序、总状花序、穗状花序、伞房花序或圆锥花序;
花序托凸、扁或圆柱状,平滑或有多数窝孔,裸露或被各样片;
雄蕊4-5,花药合生成一管,极稀离生,药基钝或具尾,花丝分离;
子房下位,1室,具1胚珠,花柱分为2枝,枝的内侧具柱头面,顶端有各种附器;
果为菊果(Cypsela),习称瘦果,顶端冠以糙毛、鳞片、刺状冠毛。
[分布及作用]:
Compositae菊科,双子叶植物,约1000属,25000-30000种;广布于全球,主要产温带地区,我国有23O属,2300多种,各地均产,有些供观赏,有些入药,也有些供食用,还有产橡胶的。
显微特点:
本科植物普遍含菊糖;常具各种腺毛、分泌道、油室;具各种草酸钙晶体。
[分类]:
分为2个亚科
管状花亚科(Liguliflorae,Cichorioicleae):
[主要特征]:
植物体无乳汁;头状花全由管状花组成,或由舌状的边花和管状盘花组成;花柱圆柱状,具附器。
本亚科代表植物如下:
1.苍术
[形态特征]:
[分布]苍术为多年生草本,茅苍术[Atractylodeslancea(Thunb.)DC.]喜温和、湿润气候,耐寒力强,忌强光和高温,生于丘陵岗地杂草丛或树林之中,主要分布于江苏省茅山山脉,浙江、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省的部分地区亦有分布;北苍术[Atractylodeschinensis(DC.)Koidz.]为山地阳坡、半阳坡灌丛群落中的常见植物。
分布于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等20多个省区。
苍术商品主要来源于野生,茅苍术野生资源已渐稀少,药用多收购北苍术。
[功用及主治]苍术为常用中药,性温,味辛、苦。
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之功能。
用于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萎痹、风湿痹痛、风寒感冒、雀目夜盲。
2.祁州漏芦
[形态特征]:
高30-60厘米,主根粗壮,茎直立,不分枝,密生白色绒毛;基生叶大,有长柄,叶片椭圆形,茎生叶较小,互生;头状花序单生于茎顶,淡红紫色;瘦果似圆锥形,黑褐色。
根部外表棕黑色,粗糙有明显纵沟,质轻,易折断,断面不整齐,木部黄白色,中心多空,呈棕色。
臭特异,味微苦,以根条粗长、整齐不破碎、表皮棕黑色、质坚者为佳。
[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
生于向阳地、干燥山坡。
[功用和主治]味苦、咸,性寒。
具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生肌、下乳之功效,治痈疽发背,疔疮肿毒,瘰疠,乳疮,乳汗不通等症。
根(药材名:
漏芦)为清热解毒药,能清热解毒、消肿通乳.
3.禹州漏芦(蓝刺头)(Echinopslatifolius)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
株高可达1m。
叶二回羽状分裂,基生叶矩圆状倒卵形,具长柄,上部叶长椭圆形至卵形。
复头状花序球形,径4cm,小头状花序长近2cm,外总苞刚毛状,花冠筒状,裂片5枚,条形,淡蓝色。
花期夏秋。
[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河南、山东。
生于林缘、干燥山坡。
[功用和主治]:
清热解毒,排脓止血,消痈下乳。
用于诸疮痈风,乳痈肿痛,乳汁不通,瘰疬疮毒。
又用作驱蛔剂。
4.牛蒡(恶实)
[形态特征]两年生草本。
根内质。
基生叶丛生,茎叶互生;阔卵形或心形。
头状花序丛生或排成伞房状;总苞片披针形,顶端钩状弯曲;全为管状花,淡紫色。
瘦果扁卵形,冠毛短刚毛状。
[功用及主治]种子(药材名:
大力子、牛蒡子),如图所示,为辛凉解表药,能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消肿。
根、茎、叶入药,能去风热、活血止痛。
[牛蒡子鉴别]以身乾,粒大,饱满,外皮灰褐色为佳。
5.山牛蒡(大蓟)(Herbacirsiijaponica)
别名 刺蓟,鸡项草,野红花,牛触嘴。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
块根纺锤状或萝卜状。
茎直立,30~80cm,茎枝有条棱,被长毛。
基生叶有柄,叶片倒披针形或倒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或几全裂,边缘齿状齿端具刺;自基部向上的叶渐小,与基生叶同形并等样分裂,但无柄,基部扩大半抱茎;头状花序直立,单一或数个生于枝端集成圆锥状;总苞钟状,总苞片约6层,覆瓦状排列,向内层渐长,顶端有短刺;花两性,全部为管状花,花冠紫色或紫红色,5裂;雄蕊5,花药顶端有附片,基部有尾。
瘦果长椭圆形,稍扁,长约4mm;花期5~8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 野生于山坡、草地、路旁。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分布于河北、陕西、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功用及主治]凉血止血,祛瘀消肿。
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有止血、降压、抗菌等作用
6.苍耳子(Fructusxanthii)
别名 苍子,苍楝子,苍耳蒺藜,刺儿棵。
[主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30~90cm。
全株被白色短毛。
主根纺锤形,土黄色。
茎直立,不分枝或少有分枝,下部圆柱形,直径4~10mm。
单叶互生,叶柄长3~11cm;叶片三角状卵形或心形,长5~10cm,宽4~9cm,两面被贴生的糙伏毛;基出三脉。
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球形,花管状,先端5裂,雄蕊5;雌花序椭圆形,总苞片2~3裂,具钩状的刺,卵形或椭圆形。
瘦果2,纺锤形,包在有刺的总苞内。
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功用及主治]果:
散风除湿,通鼻窍。
用于风寒头痛,鼻渊流涕,风疹瘙痒,湿痹拘挛。
有抗炎、镇痛、抗微生物、降血糖、抗氧化、抗凝血酶作用,有抑制心脏作用。
苍耳的茎叶:
祛风,清热,解毒。
用于风湿痹痛,四肢拘急等症。
也用于麻风、疔毒、皮肤瘙痒诸症。
禁忌 本品有毒,内服不易过量,亦不能持续服用。
本品散气耗血,体虚者慎用。
7.猪毛蒿(Artemisiascoparia)
[主要特征]蒿属。
一或二年生草本。
直根系。
茎直立,上部分枝,被柔毛。
叶密集。
茎中部叶具短柄,基部有1—3对丝状条形的假托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小裂片丝状条形;花枝上的叶近无柄,3全裂或不裂,基部有假托叶;叶幼时密被灰色绢状长柔毛,后渐脱落。
头状花序小,球形,下垂或斜生,极多数排成圆锥状,花梗短或无,苞片丝状条形;总苞无毛,有光泽,总苞片2—3层,边缘宽膜质,先端钝,卵形至椭圆形;边缘小花雌性,5—7枚,花冠细管状,中央小花两性,花冠圆锥状。
8.刺儿菜(Cirsiumsetosum(Willd.)MB.)蓟属
[主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
根状茎长,茎直立,有纵沟棱,无毛或被蛛丝状毛。
叶椭圆或椭圆状披针形,长7—10厘米,宽1.5一2.5厘米,先端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全缘或有齿裂,有刺,两面疏或资被蛛丝状毛。
头状花序单生于茎顶,雌雄异株或同株,总苞片多层,顶端长尖,具刺;管状花,紫红色。
瘦果椭圆或长卵形,冠毛羽状
[分布]分布于全国各地;国外在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普遍群生于撂荒地、耕地、路边、村庄附近,为常见的杂草。
[功用及主治]刺儿菜性味甘凉,具有凉血、法瘀、止血的功效。
治吐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急性传染性肝炎、疗疮、痈毒等。
舌状花亚科(Asteroideae,Tubuliflorae,Curduoideae)
[主要特征]:
植物体具有乳汁;头状花序全由舌状花组成;花柱分枝细长条形,无附器。
本亚科代表植物如下:
1.蒲公英(TaraxacummongolicumHnd.-Mazz.)
[主要特征]叶片狭倒披针形,大头羽裂或羽裂,裂片三角形,全缘或有锯齿,顶端稍钝头或尖,基部渐狭细成柄,无毛或有蛛丝状细软毛。
花茎比叶短或等长,但结果时则伸长,有蛛丝状毛,毛在头状花序下较密。
头状花序直径约3.5厘米,总苞片草质,绿色,部分可带谈红色或紫红色,顶端有或无小角,有白色蛛丝状毛;舌状花鲜黄色,顶端有红色细条。
瘦果土黄或黄棕色,长约4毫米,有纵棱与横瘤,中部以上的横瘤有刺状突起,喙长6—8毫米;冠毛白色。
花果期4—6月。
[分布]产江苏各地,生于路边,田野,山坡上;全国都有分布。
[功用及主治]全草入药,消炎、清热、解毒、退肿。
叶可饲蚕。
嫩苗可作野菜,全草可防治蚜虫。
2.苦苣菜(Sonchusoleraceus)
别名:
苦菜、滇苦菜、田苦卖菜、尖叶苦菜苦苣菜属Sonchus
[主要特征]一二年生草本,有纺锤状根。
茎中空,直立高50—100厘米,下部无毛,中上部及顶端有稀疏腺毛。
叶片柔软无毛,长椭圆状广倒披针形,深羽裂或提琴状羽裂,裂片边缘有不整齐的短刺状齿至小尖齿;茎生叶片基部常为尖耳廓状抱茎,基生叶片基部下延成翼柄。
头状花序直径约2厘米,花序梗常有腺毛或初期有蛛丝状毛;总苞钟形或圆筒形,长1.2—1.5厘米;舌状花黄色,长约
1.3厘米,舌片长约0.5厘米。
瘦果倒卵状椭圆形,成熟后红褐色;每面有3纵肋,肋间有粗糙细横纹,有长约6毫米的白色细软冠毛。
花果期5—12月。
[分布]苦苣菜原产欧洲,目前世界各国均有分布。
在我国除气候和土壤条件极端严酷的高寒草原、草甸、荒漠戈壁和盐漠等地区外,几遍布全国各省区;在国外,主要分布在朝鲜、日本、蒙古、高加索、西伯利亚、中亚及远东地区和东南亚、南亚各国。
[功用及主治]中药治咽喉肿痛,肠炎,痢疾,黄疸,吐血,衄血,便血,崩漏,血淋,痈肿疔疮,肠痈,乳痈,痔瘘,毒蛇咬伤。
蒙药治“协日”热,口苦,口渴,发烧,不思饮食,泛酸,胃痛,嗳气,“巴达干宝日”病。
3.抱茎苦荬菜(IxerissonchifoliaHance.)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株高约30一80cm,无毛。
茎直立,上部有分枝。
基生叶多数,长3.5–8cm,宽l–2cm,顶端锐尖或圆钝,基部下延成柄,边缘具锯齿或不整齐的羽状深裂,茎生叶较小,卵状矩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5–6cem,宽0.7–1.5cm,先端锐尖,基部常成耳形或戟状抱茎,全缘或羽状分裂,头状花序密集成伞房状,有细梗;总苞长5–6mm.圆筒状,总苞片有2层,外层通常5片,卵形,极小;内层8片,披针形,长约5mm,背部各具中肋1条。
头状花序只含舌状花,黄色,长7一8mm,先端截形,具5齿。
瘦果纺锤形,黑色,长约3mm。
有细纵肋及粒状小刺,喙炔,长为果实的1/4,冠毛白色
[生境分布]抱茎苦荬菜是中生性阔叶杂类草,适应性较强,为广布性植物。
花,及疏林下,一般出现于荒野、路边、田间地头,常见于麦田。
果期4–7月。
生于平原、山坡、河边。
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和华南等省区;朝鲜、苏联(远东地区)也有
[功能主治]抱茎苦荬菜嫩茎叶可做鸡鸭饲料;全株可为猪饲料。
全草入药,主治:
中药治头痛,牙痛,吐血,衄血,痢疾,泄泻,肠痈,胸腹痛,痈疮肿毒,外伤肿痛。
蒙药治虫积,音哑。
4.细叶鸦葱(ScorzonerapusillaPall.)鸦葱属
[主要特征]多年生革本,根垂直直伸,有串珠状变粗的球形块根。
茎直立,上部通常有分枝,茎基被鞘状残迹,基生叶多数,狭线形或丝状线形,茎生叶互生,常对生或几对生或有时3枚轮生,与基生叶同形并被同样的毛被,但较小或同等大小。
头状花序生茎枝顶端。
总苞狭圆柱状,总苞片约4层,外层卵形.中层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内层长椭圆形,舌状小花黄色。
瘦果圆柱状,长约8毫米,无毛,无脊瘤。
冠毛白色,长2.3厘米,大部为羽毛状,羽枝纤细,蛛丝毛状,上部为细锯齿状。
花果期4—7月。
[分布]生于石质山坡、荒澳砾石地、平坦沙地、半固定沙丘、盐碱地、路边、荒地、山前平原及沙质冲积平原。
海拔540一3370米。
5.银背风毛菊(SaussureaniveaTurcz.)
风毛菊属Saussurea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30-45厘米。
根状茎斜升,颈部有褐色残叶柄。
茎直立,被疏蛛丝状毛或后脱毛。
基生叶在花期常凋落;下部叶有长柄,披针状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长10-12厘米,宽4-6厘米,顶端尖,基部戟形或心形,边缘有具小尖的疏锯齿,上部叶渐小,狭披针形,顶端尖,有短柄,上面无毛,下面被银白色密绵毛。
头状花序在枝端排成疏伞房状,直径1厘米,梗长5-15厘米,有条形苞叶,被蛛丝状毛;总苞筒状钟形,长10-13毫米,总苞片5-7层,被白色绵毛,外层卵形,顶端尖,黑色,内层条形;花粉紫色。
瘦果褐色。
[用途]银背风毛菊花色紫红,叶形肥大、叶背面银白色,十分美观,可作背景或地被材料。
7.蓖苞风毛菊(saussureapectinataBunge)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20---100厘米。
根状茎斜升,颈部被褐色纤维状撕裂的叶柄残迹。
茎直立,有棱,下部被稀疏蛛丝毛,上部被短糙毛。
基生叶花期枯萎,下部和中部茎叶有柄,柄长4.5—5厘米,有时达17厘米,叶片全形卵形、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9--22厘米,宽4--12厘米,羽状深裂,少羽状浅裂,侧裂片(4)5—8对,宽卵形、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顶端急尖或钝,边缘深波状或缺刻状钝锯齿,上面及边缘有糙毛,绿色,下面淡绿色,有短柔毛及腺点;上部茎叶有短柄,羽状浅裂或不裂而边缘全缘。
头状花序数个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花序。
总苞钟状,直径1—2厘米;总苞片5层,上部被蛛丝毛,外层卵状披针形,长1厘米,宽3毫米,顶端草绿色,边缘栉齿状,通常反折,中层披针形至长椭状披针形,长1.1厘米,宽2毫米,顶端草绿色,内层线形,长1.3厘米,宽1.2毫米,顶端钝,粉紫色。
小花紫色,长12毫米,细管部长6毫米,檐部长6毫米。
瘦果圆柱状,长3毫米,无毛。
冠毛2层,污白色,外层短,糙毛状,长2毫米,内层长,羽毛状,长8毫米。
花果期8—10月。
[分布]分布北京(门头沟、密云、昌平、西山、百花山、上房山、妙峰山)、辽宁(锦州、大连)、吉林、河北(易县、内丘、张家口、承德、赤城、蔚县小五台山、邢台、武安、遵化、北戴河)、山西(娄烦、息县、太原、娘子关)、内蒙古(额尔古纳旗、索伦旗)、山东、河南(嵩县)、陕西(眉县、风县、略阳)、甘肃(徽县、天水、舟曲、成县)。
生于山坡林下、林缘、路旁、草原、沟谷,海拔350--1900米。
模式标本采自北京。
菊科植物除此之外还有藿香蓟Ageratumconyzoides(藿香蓟属),雏菊Bellisperennis(雏菊属),金盏菊Calendulaofficinalis(金盏菊属),翠菊Callistephuschinensis(翠菊属),蛇目菊Coreopsistinctoria(金鸡菊属),麦杆菊Helichrysubracteatum(蜡菊属),万寿菊Tageteserecta,百日草Zinniaelegans(百日草属),金鸡菊类Coreopsis,菊花Dendranthemagrandiflorum,金光菊类Rudbeckia,银叶菊Seneciocineraria(千里光属),大丽花Dahliapinnata,
(二)豆科(Leguminosaesp.)
[形态特征]
叶常绿或落叶,通常互生,稀对生,常为一回或二回羽状复叶,少数为掌状复叶或3小叶、单小叶,或单叶,罕可变为叶状柄,叶具叶柄或无;托叶有或无,有时叶状或变为棘刺。
花两性,稀单性,辐射对称或两侧对称,通常排成总状花序、聚伞花序、穗状花序、头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花被2轮;萼片(3-)5(6),分离或连合成管,有时二唇形,稀退化或消失;花瓣(0-)5(6),常与萼片的数目相等,稀较少或无,分离或连合成具花冠裂片的管,大小有时可不等,或有时构成蝶形花冠,近轴的1片称旗瓣,侧生的2片称翼瓣,远轴的2片常合生,称龙骨瓣,遮盖住雄蕊和雌蕊;
雄蕊通常10枚,有时5枚或多数(含羞草亚科),分离或连合成管,单体或二体雄蕊,花药2室,纵裂或有时孔裂,花粉单粒或常联成复合花粉;雌蕊通常由单心皮所组成,稀较多且离生,子房上位,1室,基部常有柄或无,沿腹缝线具侧膜胎座,胚珠2至多颗,悬垂或上升,排成互生的2列,为横生、倒生或弯生的胚珠;花柱和柱头单一,顶生。
果为荚果,形状种种,成熟后沿缝线开裂或不裂,或断裂成含单粒种子的荚节;
种子通常具革质或有时膜质的种皮,生于长短不等的珠柄上,有时由珠柄形成一多少肉质的假种皮,胚大,内胚乳无或极薄。
物种亚科
一.含羞草亚科(Mimosoideae)
花辐射对称,雄蕊多数。
合欢(Albiziajulibrissin):
小乔木,二回偶数羽状复叶,小叶镰刀状,头状花序,雄蕊多数。
行道树,树皮、花供药用。
含羞草(Mimosapudica):
半灌木,具刺,偶数羽状复叶,头状花序,雄蕊4。
原产美洲,现已归化于热带各地。
为广东常见杂草,全草药用。
二.苏木亚科(Caesalpinioideae)
花两侧对称,假蝶形花冠,呈上升覆瓦状排列。
三.蝶形花亚科(Papilionoideae)
花两侧对称,蝶形花冠,成下降覆瓦状,旗瓣最大在最外方。
大豆(黄豆Glycinemax)、落花生(Arachishypogaea)为著名油料作物。
豌豆(Pisumsativum)、蚕豆(Viciafaba)、豇豆(Vignasinensis)、菜豆(Phaseolusvulgaris)、赤豆(Vignaangularis)、绿豆(Vignaradiatus)、扁豆(Dolichoslablab)等嫩荚供蔬菜食用,种子供粮食食用。
红花草(苕子Astragalussinicus),红车轴草(Trifoliumpratense)、紫苜蓿(Medicagosativa)、草木樨(Melilotussuaveolens)、沙打旺(Astragalushuangheensis)、兵豆(Lensculinaris)、百脉根(Lotuscorniculatus)、田菁(Sesbaniacannabina)等为优良绿肥和牧草。
菽麻(太阳麻、印度麻Crotalariajuncea)、田菁和葛(Puerarialobata)的茎皮纤维,可代黄麻和作人造棉的原料。
药用植物很多,达200种以上,著名药材有黄芪(Astragalusmongholicus)、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补骨脂(破故纸Psoraleacorylifolia)、苦参(Sophoraflavescens)、槐(Sophorajaponica)、鸡血藤(Milletiadielsiana)等。
紫擅(Pterocarpusindicus)、花榈木(Ormosiahenryi)、黄檀(Dalbergiahupeana)为用材树种。
香豌豆(Lathyrusodoratus)、紫藤(Wisteriasinensis)、龙牙花(Erythrinacorallodendron)等可供观赏。
黄檀又是放养紫胶虫的优良寄主。
田菁的胚乳所含胶质。
用于开采石油时的压裂液中,可提高油井喷油量几倍至十几倍。
草木樨(MelilotussuaveolensLedeb.)
别名黄花草,黄花草木樨,香马料木樨,野木樨
[形态特征] 草木樨为二年生或一年生草本。
主根深达2米以下。
茎直立,多分枝,无毛,表面淡绿色。
叶具3小叶,小叶长椭圆形披针形,长1~1.5cm,宽3~5mm。
先端圆形或钝,基部宽楔形,边缘具细锯齿;托叶线形。
总状花序,密生多数花;花黄色;萼片钟形,萼齿5,披针形;旗瓣倒卵形,翼瓣、龙骨瓣皆短于旗瓣,均长爪与耳。
荚果卵球形,无毛,有网脉,种子1枚。
卵球形,褐色。
气芳香、味苦。
[分布]分布较广。
在温带、亚热带,除高寒草甸和荒漠区外,均有分布。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青海、西藏、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川和云南等省区。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消炎,干四肢浓水。
用于脾脏病,绞肠痧,白喉,乳蛾等。
黄芪(Astragalusmongholicus)
别名 黄耆,绵黄耆,绵黄芪,条芪,白皮芪。
[形态特征] 蒙古黄芪多年生草本,高50~150cm。
根直而长,圆柱形,稍带木质。
茎直立,有分枝,被长柔毛。
奇数羽状复叶,小叶25~37片,小叶片宽椭圆形,两面有白色长柔毛。
总状花序腋生,有花10~25朵,花萼筒状,花冠黄色,蝶形,长不及2cm,雄蕊10,二体;子房光滑无毛。
荚果膜质、膨胀,卵状长圆形,先端有喙种子5~6粒,肾形,黑色。
花期6~7月、果期8~9月。
[分布] 生于向阳山坡、沟旁及疏林下。
分布于东北、华北和西北。
[功能主治] 根能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有抗氧化、增强心脏收缩力和双向性调节血糖等作用。
苦参(SophoraflavescensAlt.)
别名地槐(本草纲目),白茎地骨(新本草纲目),山槐、野槐
[形态特征]草本或亚灌木,稀呈灌木状,茎具纹棱,幼时疏被柔毛,后无毛。
羽状复叶;托叶披针状线形,渐尖,小叶6-12对,互生或近对生,纸质,形状多变,椭圆形、卵形、披针形至披针状线形。
总状花序顶生;花多数,疏或稍密;花萼钟状,明显歪斜,具不明显波状齿,完全发育后近截平,疏被短柔毛;花冠比花萼长1倍,白色或淡黄白色,旗瓣倒卵状匙形,雄蕊10,分离或近基部稍连合;子房近无柄,被淡黄白色柔毛,花柱稍弯曲,胚珠多数。
荚果长5-10厘米,种子间稍缢缩,呈不明显串珠状,稍四棱形,疏被短柔毛或近无毛,成熟后开裂成4瓣,有种子1-5粒;种子长卵形,稍压扁,深红褐色或紫褐色。
花期6-8月,果期7-10。
[分布]产我国南北各省区。
生于山坡、沙地草坡灌木林中或田野附近,海拔1500米以下。
印度、日本、朝鲜、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也有分布。
[功能主治]根含苦参碱(matrine)和金雀花碱(cytisine)等,入药有清热利湿,抗菌消炎,健胃驱虫之效,常用作治疗皮肤瘙痒,神经衰弱,消化不良及便秘等症;种子可作农药;茎皮纤维可织麻袋等。
野豌豆(ViciasepiumLinn.)
别名:
救荒野豌豆、马豆草[云南]、野麻碗[重庆]、大巢菜、野绿豆、野菜豆
属:
野豌豆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茎匍匐,茎柔细斜升或攀援,具棱,疏被柔毛。
叶轴顶端卷须发达;托叶半戟形,有2—4裂齿;小叶5—7对,长卵圆形或长圆披针形,先端钝或平截,微凹,有短尖头,基部圆形,两面被疏柔毛,下面较密。
短总状花序,;花萼钟状,萼齿披针形或锥形,短于萼筒;花冠红色或近紫色至浅粉红色,稀白色;子房线形,无毛,胚珠5,子房柄短,花柱与子房联接处呈近90。
夹角;柱头远轴面有一束黄髯毛。
荚果,种子5—7,扁圆球形,表皮棕色有斑。
花期6月,果期7__8月。
[分布]生于海拔1000—2200米山坡、林缘草丛。
产西北、西南各省区。
俄罗斯、朝鲜、日本亦有。
[功能主治]:
补肾调经,祛痰止咳。
用于肾虚腰痛,遗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