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鲁肃传(节选)
《三国志》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
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
“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
”遂往诣蒙。
酒酣,蒙问肃曰:
“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肃造次应曰:
“临时施宜。
”蒙曰: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因为肃画五策。
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
“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③肃意尚轻蒙________
④遂往诣蒙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3)两篇文章都以“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为结尾,有何作用?
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两篇文章都写到了鲁肃与吕蒙见面时的情形,《资治通鉴》与《三国志》哪部作品的描述比较详细?
列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案】
(1)到,等到;重新;轻视;于是
(2)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3)以“鲁肃拜见吕蒙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作为文章的结尾,写出鲁肃被吕蒙“对付关羽的五策”所折服,侧面突出吕蒙听从孙权的建议开始读书后,才干有了巨大的长进,不再是吴下时的阿蒙。
(4)示例1:
《三国志》比较详细。
如鲁肃与吕蒙谈论的情形,《资治通鉴》用了“与蒙论议”四个字,而《三国志》则详细地描述了吕蒙问鲁肃如何防备关羽,对关羽的评价,和鲁肃谋定五策等内容。
示例2:
《三国志》比较详细。
如鲁肃对吕蒙的评价,《资治通鉴》只有“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的语言评价,《三国志》除了“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语言评价外,还有“越席就之,拊其背”等动作描写。
【解析】【分析】
(1)本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其中:
及:
到了……的时候。
更(gēng):
重新。
轻:
轻视。
(2)联系上下文,这句话意思是:
如今我们虽然与刘备结成了同盟,貌似亲如一家,然而关羽是个危险且极有心计的人,怎么可以不事先拟定好对策呢?
所以可断句为: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3)两文以“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
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4)结合两文内容分析,《三国志》“因为肃画五策。
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详细地描述了吕蒙问鲁肃如何防备关羽,对关羽的评价,和鲁肃谋定五策等内容。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都比较丰富。
而《资治通鉴》用了“与蒙论议”四个字。
所以《三国志》比较详细。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⑴到,等到;重新;轻视;于是;
⑵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⑶以“鲁肃拜见吕蒙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作为文章的结尾,写出鲁肃被吕蒙“对付关羽的五策”所折服,侧面突出吕蒙听从孙权的建议开始读书后,才干有了巨大的长进,不再是吴下时的阿蒙。
⑷示例1:
《三国志》比较详细。
如鲁肃与吕蒙谈论的情形,《资治通鉴》用了“与蒙论议”四个字,而《三国志》则详细地描述了吕蒙问鲁肃如何防备关羽,对关羽的评价,和鲁肃谋定五策等内容。
示例2:
《三国志》比较详细。
如鲁肃对吕蒙的评价,《资治通鉴》只有“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的语言评价,《三国志》除了“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语言评价外,还有“越席就之,拊其背”等动作描写。
【点评】⑴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
常见的断句方法有:
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比较阅读,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熟习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概括主要点作答,注意相同之中找不同,不同之中找相同。
【附参考译文】
【甲】最初,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
”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
孙权说:
“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
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
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常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裨益。
”吕蒙才开始求学。
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
“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吕蒙。
”吕蒙说:
“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待,大哥发现得未免太迟!
”鲁肃遂拜见吕蒙的娘亲,结交成为好友,然后告辞。
【乙】鲁肃取代周瑜的东吴都督职位,在陆口驻军练兵,经过吕蒙的营帐时,鲁肃当时还很轻视他。
身边的人对鲁肃说:
“吕蒙的名声日渐显耀,不可以这样傲慢轻视,您应该进去接见他。
”鲁肃于是决定去见吕蒙。
酒喝的正高兴的时候,吕蒙问鲁肃:
“您如今肩负重任,又同关羽的驻军相毗邻,会用什么样的计策来应付突发的状况呢?
”鲁肃很随意的回答说:
“随机应变么。
”吕蒙说:
“如今我们虽然与刘备结成了同盟,貌似亲如一家,然而关羽是个危险且极有心计的人,怎么可以不事先拟定好对策呢?
”于是给鲁肃谋划了五条计策。
鲁肃赶紧起身走向吕蒙,拍着他的肩背说:
“子明贤弟啊,我没有料到你的才智谋略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
”继而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并与吕蒙结交为好友才离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
霍氏必亡。
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
侮上者,逆道也。
在人之右,众必害①之。
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
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
乃上疏言:
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
书三上,辄报闻②。
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
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③,傍有积薪。
客谓主人:
“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默然不应。
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④,馀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
人谓主人曰:
“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
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
”主人乃寤而请之。
(《汉书·霍光传》)
【注】①害:
妒忌,怨恨。
②报闻:
汉代制度,上书言事,皇帝不采用的,就来个报闻,意思是知道了,表示作罢。
③突:
烟囱。
④上行(háng):
上位。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霍氏秉权日久________
②主人乃寤而请之________
③客谓主人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3)“曲突徙薪”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文中上书人引用“曲突徙薪”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答案】
(1)执掌;同“悟”,醒悟;告诉,对……说
(2)把烟囱改为弯曲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
(3)说明了凡事要先考虑到危险的存在,提前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的道理。
作者借这个故事委婉劝诫皇上,为徐生鸣不平,希望皇上能对上疏霍氏权盛隐患的徐生进行嘉赏。
【解析】【分析】
(1)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寤”:
同“悟”,醒悟。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更”“曲突”“徙”“不”“且”等字词的翻译。
(3)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解答时要根据文本理解成语和情节,明确故事发展前后因果关系。
“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
比喻消除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防患于未然。
作者借这个故事希望皇上能对上疏霍氏权盛隐患的徐生进行嘉赏。
寓言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
主题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
故答案为:
(1)执掌;同“悟”,醒悟;告诉,对……说
(2)把烟囱改为弯曲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
(3)说明了凡事要先考虑到危险的存在,提前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的道理。
作者借这个故事委婉劝诫皇上,为徐生鸣不平,希望皇上能对上疏霍氏权盛隐患的徐生进行嘉赏。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附参考译文】
当初,霍氏一家骄横奢侈,茂陵人徐福就曾指出:
“霍氏必亡。
凡奢侈无度,必然傲慢不逊;傲慢不逊,必然冒犯主上;冒犯主上就是大逆不道。
身居高位的人,必然会受到众人的厌恶。
霍氏一家执掌权利的日子很久了,遭到很多人的厌恶,天下人厌恶,又作出大逆不道的事,怎么可能不灭亡呢!
”于是,上书朝廷说:
“霍氏一家权势太大,陛下既然厚爱他们,就应随时加以约束限制,不要让他们发展到灭亡的地步!
”上书三次,天子听到了,未加采纳。
后霍氏一家被诛杀,曾告发过霍氏的人都被封赏,有人上书汉宣帝,为徐福鸣不平说:
“我听说,有一位客人到主人家拜访,见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又堆有柴薪,这位客人便对主人说:
“您的烟囱应改为弯曲的,并将柴薪搬到远处去,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
”主人默然,不予理会。
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邻居们共同抢救,幸而将火扑灭。
于是,主人家杀牛摆酒,对邻居表示感谢,在救火中烧伤的被请到上座,其余则各按出力大小依次就坐,却没有请那位建议他改弯烟囱的人。
有人对这家主人说:
当初要是听了那位客人的劝告,就不用杀牛摆酒,终究不会有火灾。
如今论功请客酬谢,建议改弯烟囱、移走柴薪的人没有功劳,而在救火时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才是上客吗?
‟主人这才醒悟,将那位客人请来。
3.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①有仙则名________
②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③可以调素琴________
④何陋之有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4)本文在对陋室进行描写时,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________的情趣。
【答案】
(1)出名,著名
;学者
;弹奏
;简陋
(2)①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②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3)C
(4)居室环境
;交往人物
;日常生活
;安贫乐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陋室铭》的阅读理解能力。
(1)句意分别为:
①有了神仙就出名。
②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
③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
④有什么简陋的呢?
据此提取字词意思即可。
(2)①斯:
这;惟:
只。
吾:
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
②“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乱耳:
扰乱双耳。
据此整理句意即可。
(3)A项“龙”和“仙”是吉祥、高尚的象征,符合情理;B项属于环境描写,符合情理;C项并没有刻意贬低无学问的人,说法错误;D项是作者内心的独白,符合情理。
(4)从环境、交往、日常三方面分析即可总结出“陋室不陋”所表达的生活情调。
故答案为:
(1)出名,著名;学者;弹奏;简陋;
(2)①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②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3)C;
(4)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安贫乐道。
②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作品的中心意思。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注意:
名:
今为名词,文中用作动词。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注意:
“无丝竹之乱耳”的“之”是语气助词,不译。
(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关键词句的理解能力。
注意:
作者重在言论自己的陋室,无闲谈他人的意思。
(4)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归纳、整理能力。
作品包括环境、交往等方面的描写,内容充实。
立意明了。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木兰诗》
【乙】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
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可汗大点兵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朔气传金柝
皆次当行
数建奇功
(2)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愿为市鞍马(买) B. 少习骑(练习,学习) C. 长而益精(更加) D. 易男装(穿)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②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4)有两个成语出自【甲】文,它们是________和________。
“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是【乙】文中的主旨句,【甲】文与之相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
(5)怎样评价木兰这一形象?
【答案】
(1)kèhán;jiān;tuò;hang;shuò
(2)D
(3)①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②(凡是)男子可以做的事女子未必就不能做。
(4)磨刀霍霍;扑朔迷离;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5)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文言字词字音的能力。
这需要学生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注意“可汗”的读音。
(2)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的能力。
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D.易男装(换成、改成)。
故答案为D。
(3)此题考查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翻译一般都是文中的名句,翻译时既讲究字字落实,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又要注意句子中关键词和重点句式。
这里要注意“戎机”“为”等词的翻译。
(4)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对主旨句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要认真研读短文,从文中找关键语句,得出答案。
“扑朔迷离”是出自本文中的重要成语,它出自“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一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所积累并识记。
“磨刀霍霍”,它出自“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一句,磨刀霍霍,常用来形容为做好某一件事而提前做充分的准备、跃跃欲试的样子。
(5)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
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
故答案为:
(1)kèhán;jiān;tuò;hang;shuò
(2)D。
(3)①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②(凡是)男子可以做的事女子未必就不能做。
(4)磨刀霍霍;扑朔迷离;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5)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点评】赏析人物形象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来分析概括。
如“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孝顺”,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________
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_______
③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
④渐激渐深,至石之半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闻之笑曰 B. 当求之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 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 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5)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答案】
(1)经过,经历;被;表反问语气,吗;到,到达
(2)D
(3)①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它们的)踪迹。
②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
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4)D
(5)说明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联系实际做出正确判断。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
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注意“阅”的翻译。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做到分类辨析,理解记忆。
本题采用排除法,ABC三项中的“之”都是代词,D中的是“助词,的”。
故选D。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
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翻译第
(1)句时,要注意“棹”“曳”“如是”等的正确翻译。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知,D项不正确,讲学家只是提出了石兽埋在沙里只能越来越深的看法,并未盲目采取行动。
故答案为D。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
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
阅读文本可知,这个故事说明了说明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联系实际做出正确判断。
故答案为:
(1)经过,经历;被;表反问语气,吗;到,到达
(2)D。
(3)①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它们的)踪迹。
②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
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4)D。
(5)说明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联系实际做出正确判断。
【点评】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
这就要求学习中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何泽为洛阳令。
唐庄宗好田猎,数践民田。
泽乃潜身伏草间伺庄宗,当马谏曰:
“陛下未能一天下①以休民②,而暴敛疲民以给军食。
今田将熟,奈何恣田游以害多稼?
使民何以出租赋吏何以督民耕?
陛下不听臣言,愿赐臣死于马前,使后世知陛下之过。
”庄宗大笑,为之止猎。
(选自《新五代史》)
【注释】①一天下:
统一天下。
②休民:
使人民休养生息。
(1) 文中“数践民田”中的“数”的意思是________。
(2)请用“/”为文中画线句断句。
使 民 何 以 出 租 赋 吏 何 以 督 民 耕?
(3)通过选文,可以看出何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
(1)多次,屡次
(2)使民何以出租赋/吏何以督民耕?
(3)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为民请命,不畏身死的好官吏。
【解析】【分析】
(1)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数践民田”:
曾经多次践踏百姓的田地。
“数”:
多次,屡次。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使民何以出租赋/吏何以督民耕?
译为:
这让老百姓拿什么交纳租子,官吏又怎么督促百姓耕作呢?
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两个意思之间划开。
注意句式结构的对称。
(3)可分析“泽乃潜身伏草间伺庄宗,当马谏”的动作描写,“今田将熟,奈何恣田游以害多稼”“陛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