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生态与分子生理学科技创新团队.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06579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物生态与分子生理学科技创新团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作物生态与分子生理学科技创新团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作物生态与分子生理学科技创新团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作物生态与分子生理学科技创新团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作物生态与分子生理学科技创新团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物生态与分子生理学科技创新团队.docx

《作物生态与分子生理学科技创新团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物生态与分子生理学科技创新团队.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物生态与分子生理学科技创新团队.docx

作物生态与分子生理学科技创新团队

 

作物生态与分子生理学科技创新团队

 

团队·导师简介

 

2016年1月

作物生态与分子生理学科技创新团队系福建农林大学生态学一级博士点、福建省生态学重点学科所属的核心研究团队。

目前团队共有教师22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6人,中级6人,初级2人。

团队拥有“福建省高校作物生态与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和“福建农业生态过程与安全监控重点实验室”及“闽台作物特色种质资源与绿色栽培协同创新中心”三大科研平台。

本团队以多学科合作、理农结合、服务三农、协调发展为宗旨,以生态系统中具有区域特色的生物种群为研究对象,从分子、个体、种群、群落和系统水平,深入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与发展机制,促进了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和服务能力的整体提高,并形成了5个具有明显优势和区域特色的研究方向。

一、研究方向和领域

1.作物根际生物学及其分子生态机制研究`

该方向主要运用土壤宏蛋白质组学、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系统分析植物-化感物质-土壤微生物之间复杂的互作网络关系,已成功获取水稻、地黄、太子参、牛膝、烟草等种植土壤的蛋白质、DNA/RNA分析数据,在根际调控实现绿色栽培方面形成明确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指导老师:

林文雄(教授)、林瑞余(教授)、吴则焰(副教授)、林生(副教授)、吴林坤(讲师)

2.作物化感作用与分子生态学研究

本团队是我国最早研究水稻化感作用机制的团队之一,进一步将研究领域扩展到太子参、地黄连作障碍、怀牛膝连作促进等农业生态学现象,从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以及宏基因组学方面深入揭示其分子生态机制,并开发相对应的连作消减技术和绿色除草技术,成果显著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指导老师:

林文雄(教授)、魏道智(教授)、张重义(教授)、何海斌(教授)、林生(副教授)、方长旬(助理研究员)、吴林坤(讲师)

3.作物逆境生理与分子生态学研究

本方向系统地开展了不同逆境胁迫条件下水稻对逆境的抗性生理与分子应答研究,着重从功能蛋白质组学的层面上分析植物与环境系统的互作效应。

目前已在植物抗逆生理机制研究、药用植物代谢途径分析和逆境胁迫下水稻的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等方面,形成显具特色的研究方向。

指导老师:

林文雄(教授)、林瑞余(教授)、杨桂娣(教授)、张志兴(助理研究员)、方长旬(助理研究员)

4.作物高产生理与分子生态学研究

本方向主要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解释作物高产的生理生态机制和调控方法,开展了水稻强弱势籽粒灌浆特性、再生稻超高产生理生态特性、早晚季水稻生理特性、杂交水稻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发育生理与遗传生态学研究。

近年来运用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方法研究了水稻强弱势粒灌浆差异的分子生态机理、强优势杂交稻及其亲本基因差异表达的规律与机制等,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指导老师:

林文雄(教授)、魏道智(教授)、张重义(教授)、张志兴(助理研究员)

5.病原细菌耐药机制研究

本方向主要利用定量蛋白质组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系统研究植物或水产致病菌的耐药机制,寻找新的耐药功能蛋白与靶点,并对其耐药功能和调控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此外,还利用文库筛选策略,筛选细菌群体感应抑制物,为新型抑菌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指导老师:

林文雄(教授)、林向民(教授)

二、在研的主要课题

团队目前在研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2项,973资助计划项目1项,948计划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学科专项基金优先发展领域1项,博导类项目1项,福建省区域重大专项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1项(重点1项),福建省农业五新工程1项,福建农林大学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项目2项。

1、太子参连作介导根际土壤环境灾变的机制与控制新策略(U),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合作联合基金,2013-2016,主持人:

林文雄

2、化感水稻介导特异根际微生物抑草作用的过程与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3-2016,主持人:

林文雄

3、稗草根系分泌物中水稻化感作用诱导成分分析及其诱导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4-2017,主持人:

何海斌

4、硅调控特定基因提高水稻修复UV-B伤害的分子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4-2016,主持人:

方长旬

5、水稻14-3-3蛋白(GF14f)介导弱势粒发育停滞及其灌浆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5-2017,主持人:

张志兴

6、地黄转录组文库的构建及响应连作障碍关键基因的鉴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3-2016,主持人:

张重义

7、太子参连作对土传病原菌及其拮抗菌选择性促抑的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5-2017,主持人:

林生

8、根系分泌物介导连作太子参根际互作与作用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4-2016,主持人:

吴林坤

9、外膜蛋白LamB介导的细菌负调控耐药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5-2018,主持人:

林向民

10、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在生物膜状态下的耐药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3-2015,主持人:

林向民

11、太子参连作介导根际土壤环境灾变的机制与控制新策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5-2018,主持人:

林文雄

12、杉木根际关键微生物对化感物质的趋化响应介导连栽障碍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15-2017,主持人:

吴则焰

三、团队主要指导老师简介

团队带头人:

林文雄,男,1957年5月生,现任福建农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系“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评审专家,教育部植物生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园艺(含茶学)类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福建省作物生态与分子生理科技创新团队和生态学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福建省优秀教师,第五届福建省教学名师,福建农林大学生态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术)带头人,生态学国家精品课程共享课主持人,生态文明公开课主持人;兼任亚洲化感作用学会理事、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学会农业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化学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栽培委员会水稻学组副组长(曾任)、中国植保学会化感作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JournalofIntegratedOmics亚洲区副主编、教育部科技论文在线“生态学”和“作物学”方向专家、《PLoSONE》学术编辑、《JournalofIntegrativeAgriculture》、《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等编委。

长期从事水稻生理与分子生态学、作物化感作用与生态农业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五年先后主持国家和部省级科研课题20多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著200多篇(部),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一等奖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先后指导博硕士研究生100多人(国外4人)、博士后17人(国外1人)。

联系方式:

个人网页:

指导老师:

张重义,男,1963年3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4年6月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生药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经济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理论与技术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中药资源生态学和分子生药学以及烟草品质生态与栽培技术研究。

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天然药物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态学中药资源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中药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三届亚洲化感作用学会理事。

近3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高等学校博士点(博导类)基金项目1项,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基金项目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5行业科研专项1个,烟草类研究课题12项。

参与编写《药用植物栽培学》、《药用植物资源学》等教材与专著3部;分别在《JournalofExperimentalBotany》、《Internationaljournalofmolecularsciences》和《PLoSOne》等期刊合作发表SCI论文10篇,在《药学学报》、《植物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和《中国烟草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联系方式:

个人网页:

指导老师:

何海斌,男,1965年8月生。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学士),2005年获福建农林大学农业推广种植专业硕士学位,2009年获福建农林大学生态学专业博士学位。

国际化感作用学会会员、亚洲化感作用学会会员、中国生态学会农业生态学专业委员会会员。

主要从事植物化学与化学生态学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级课题4项。

多次参加国内外化感作用、化学生态学学术研讨会并作学术交流。

在《WeedResearch》、《PLoSONE》、《JournalofPlantPhysiology》、《AllelopathyJournal》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1篇(SCI刊物10篇)。

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

指导和协助指导大学生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3项,三等奖2项,硕士生获国家奖学金2人。

联系方式:

个人网页:

指导老师:

林瑞余,男,1968年生,博士,教授。

福建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福建农林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2007年入选“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主要从事作物高产高效、化感作用、根际微生态及重金属污染与生物修复研。

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及参加省部级科研项目10多项。

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2),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第3,第9),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排名第4),获得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排名第1)。

主、参编教材10部,发表论文60多篇。

联系方式:

个人网页:

指导老师:

魏道智,男,河北省景县人,理学博士,教授,药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

中国植物学会药用植物及植物药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鉴定专业委员会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道地药材多维鉴定专业委员会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保健品专业委员会理事,福建省药学会中药和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任委员。

福建省生态学会理事。

福建省教学名师。

主要从事中药资源学及资源化学、中药分子药理、中药材道地性与GAP关键技术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等10余项,发表科学研究论文5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6项,获河北省科技厅科技成果一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获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家优秀教材奖1项,主编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参编全国高等院校“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5部。

联系方式:

个人网页:

指导老师:

杨桂娣,女,1970年12月生,博士,教授,生态学专业博、硕士生导师,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化学生物系主任。

现主要从事元素形态环境化学与环境生态学的研究,特别是现代仪器分析技术、食品安全检测和水稻重金属污染的调控机制研究。

已在FoodChemistry、Talanta、Electrophoresis、EcotoxicologyandEnvironmentalSafety、ChemicalCommunication、AnalyticalMethods、ChineseJournalofAnalyticalChemistry等SCI权威刊物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联系方式:

个人网页:

指导老师:

林向民,男,博士,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中山大学生物系博士,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博士后。

长期从事病原微生物蛋白耐药机制与抑菌策略的研究。

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福建农林大学杰出青年基金、IFS国际基金等多项课题。

多项相关研究成果已在JournalofProteomeResearch等蛋白质组学权威期刊上发表。

目前在国际期刊上发表SCI文章1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5左右的第一作者SCI论文7篇,总影响因子达80以上,被引用次数近500余次。

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4)。

联系方式:

个人网页:

指导老师:

林生,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2010年7月起就职于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至今,主要从事植物逆境生理与根际生物学、生态农业循环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2013.07-2015.07在香港中文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农业部、财政部重大农技推广项目“福建省食用菌产业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子项目“菌渣综合利用与开发创新”,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2013J0102),和福建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JA11075),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已发表论文20多篇。

联系方式:

个人网页:

指导老师:

吴则焰,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森林生态学与分子生态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研究,熟悉植物根际生物学及其分子生态机制研究方法,揭示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机制及其导致的植物连作障碍的土壤微生态系统理论和方法。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副主编国家级教材2部。

联系方式:

个人网页:

指导老师:

张志兴,男,博士,硕士生导师。

福建农林大学青年学术新秀人选,主要从事水稻高产及抗逆的分子生态学机制的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福建农林大学校杰青基金1项,以第一作者的形式发表论文10篇,其中SCI收录(2区)3篇,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比赛获得国家二等奖2项,并获福建省2012年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三),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排名第8)。

联系方式:

个人网页:

指导老师:

方长旬,男,博士,硕士生导师,福建农林大学青年学术新秀人选,主要从事水稻化感作用及水稻抗UV-B辐射的分子生态学机制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以第一作者在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SCI论文9篇,第一发明人授权专利2项,并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4),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排名第7)等荣誉。

目前指导学术型硕士1名。

联系方式:

个人网页:

指导老师:

吴林坤博士,讲师(A类毕业生),硕士生导师,金山学者之青年学术新秀。

主要从事植物连作障碍的形成机制及消减策略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福建农林大学杰青项目1项以及其他校、省部级项目3项,并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973前期研究计划专项研究。

目前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7篇,以第一作者发表2区SCI论文3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达5.578,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tificReport、PLoSONE、AppliedSoilEcology、JournalofProteomeResearch、EuropeanJournalofSoilBiology、BMCMicrobiology等知名期刊,已申报相关发明创造专利7项,其中第1发明人3项,已授权2项。

联系方式:

个人网页:

四、团队近5年代表性论著:

1.ChangxunFang,YingzheLi,ChengxunLi,BiliangLi,YongjieRen,HaipingZheng,XiaomeiZeng,LihuaShen&WenxiongLin.IdentificationandcomparativeanalysisofmicroRNAsinbarnyardgrass(Echinochloacrus-galli)inresponsetoriceallelopathy.Plant,CellandEnvironment(2015)doi:

10.1111/pce.12492

2.YongpoZhao,LinkunWu,LeixiaChu,YanqiuYang,ZhenfangLi,SaadiaAzeem,ZhixingZhang,ChangxunFang&WenxiongLin.InteractionofPseudostellariaheterophyllawithFusariumoxysporumf.sp.heterophyllamediatedbyitsrootexudatesinaconsecutivemonoculturesystem.SCIENTIFICREPORTS,2015,5:

8197|DOI:

10.1038/srep08197

3.LinkunWu,JuanyingWang,WeiminHuang,HongmiaoWu,JunChen,YanqiuYang,ZhongyiZhang&WenxiongLin.Plant-microberhizosphereinteractionsmediatedbyRehmanniaglutinosarootexudatesunderconsecutivemonoculture.ScientificReports,2015,5:

15871|DOI:

10.1038/srep15871

4.ZeyanWu,WenxiongLin*,BailianLi,LinkunWu,ChangxunFang,Zhixingnal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AnalysisofSoilBacterialCommunitiesunderDifferentVegetationTypesinSubtropicalArea.PLOSONE(2015)DOI:

10.1371/.

5.ZeyanWu,StaceyElizabethHaack,WenxiongLin*,BailianLi,LinkunWu,ChangxunFang,ZhixingZhang.SoilMicrobialCommunityStructureandMetabolicActivityofPinuselliottiiPlantationsacrossDifferentStandAgesinaSubtropicalArea.PLOSONE(2015)DOI:

10.1371/.

6.XiangminLin,MinShi,JeyarajGunasinghMasilamoni,RomelDator,JamesMovius,PatrickAroa,YolandSmith,JingZhang.ProteomicprofilinginMPTPmonkeymodelforearlyParkinsondiseasebiomarkerdiscovery.BiochimicaetBiophysicaActa1854(2015)779–787

7.XiangminLin,LingLin,ZujieYao,WanxinLi,LinaSun,DanfengZhang,JiLuo,WenxiongLin.AnIntegratedQuantitativeandTargetedProteomicsRevealsFitnessMechanismsofAeromonashydrophilaunderOxytetracyclineStress.J.ProteomeRes.2015,14,1515−1525

8.RuiLin,XiangminLin(共同第一),TingtingGuo,LinkunWu,WenjingZhang,WenxiongLin.Metaproteomicanalysisofbacterialcommunitiesinmarinemudflataquaculturesediment.WorldJMicrobiolBiotechnol(2015)31:

1397–1408

9.ShengLin,LinquanDai,TingChen,ZhenfangLi,ZhongyiZhangandWenxiongLin.ScreeningandIdentificationofHarmfulandBeneficialMicroorganismsAssociatedwithReplantingDiseaseinRhizosphereSoilofPseudostellariaeheterophylla.Int.J.Agric.Biol.,2015,17:

458‒466

10.ZhixingZhang,JunTang,TingweiDu,HongZhao,ZhongLi,ZhouLi,WenxiongLin.MechanismofDevelopmentalStagnancyofRiceInferiorSpikeletsatEarlyGrain-FillingStageasRevealedbyProteomicAnalysis.PlantMolBiolRep,2015,33:

1844–1863

11.S.LIN,J.J.HUANGPU,T.CHEN,L.K.WU,Z.Y.ZHANGANDW.X.LIN.AnalysisofsoilmicrobialcommunitystructureandenzymeactivitiesassociatedwithnegativeeffectsofPesudostellapiaheterophyliaconsecutivemonocultureonfield.Pak.J.Bot.,2015,47

(2):

761-769

12.*YangGui-Di,XieWan-Ying,ZhuXi,HuangYi,YangXiao-Jun,QiuZong-Qing,LvZhen-Mao,WangWen-Na,*LinWen-Xiong.Effectofarsenite-oxidizingbacteriumB.laterosporusonarsenitetoxicityandarsenictranslocationinriceseedlings.Ecotoxicol.Environ.Saf.2015,120:

7-12

13.T.Chen,J.Li,L.K.Wu,S.Lin,J.H.Wang,Z.F.Li,Z.Y.Zhang,W.X.tsofcontinuousmonocultureofAchyranthesbidentataonmicrbobialcommunitysturctureandfunctionaldiversityonsoil.AllelopathyJournal.2015,36

(2):

197-212

14.LiJ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