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教学反思.docx
《《红树林》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树林》教学反思.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红树林》教学反思
《红树林》教学反思
《红树林》教学反思1
《红树林》一课的阅读教学旨在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贯穿以学为主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
不搞条分缕析的讲解,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种,积极发展,获取成功的喜悦。
最后指导学生习作,使读写结合,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和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鉴于这样的理念和思想,在教学《红树林》一课时,我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使整个课堂落实以学为主。
课前,鼓励学生充分查找资料,了解红树林的相关资料和科学知识。
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充分阅读课文,了解__的内容,为课堂落实列提纲的教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堂上,在了解了学生的预习情况之后,提出问题:
你喜欢红树林吗?
喜欢它的什么?
能从课文中找到说服别人的理由吗?
这样的引导性问题,又为学生提供了阅读全文的机会,保证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既展示了预习的成果,又暴露了学生对课文读音、内容、情感等方面理解的问题,更利于教师结合实际问题,适当调控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引导的方向、教学的进程等,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红树林》教学反思2
今天我们学习《红树林》一课,如何让学生体会其堪称“奇观”的美呢?
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孩子们已经能够了解到__的写作顺序,在写景的时候由远及近,介绍了独特的繁殖特点以及红树林的作用和奉献精神。
而最让人陶醉的就是红树林的景色,怎样让学生去品评这美丽的风景,让文字变得灵动起来呢?
我想,每种景物都有它的特点,作者用丰富的词句也只是为了细化展示这种特点,当我再次回到课文中时,红树林的特点便鲜明了许多,当作者远看红树林时,就是一个“绚丽多姿”,当作者深入其中时,那就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一个神秘的植物天地”“幽静而神奇的仙境”“龙宫的大花园”。
这诸多的形容要让学生通过文字去品味和体验。
于是,我的教学思路就更加清晰了。
先进行自主学习的指导,同学们在读第二自然段“远景”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寻找一个词概括特点,学生很快找到了“绚丽多姿”这个词,这个词不但写出了色彩,还写出了形态。
我借势激趣:
文中的词句哪里展现了这种色彩,有如何展现身姿?
学生立刻回文阅读,抓住”红树林""青翠”来说明“绚丽”,我进一步引导,仅仅看文字表面的内容是不够的,结合插图看看、想想,还有更绚丽的景色吗?
孩子们通过观察和联想发现:
这里不但有暗红色的树干、青翠的树冠,还有蔚蓝的海洋,雪白的浪花,这红绿蓝白的交相辉映,就成了一个绚丽的世界。
那“多姿”呢?
学生已经了解了抓关键词的基础上,联系文本展开想象,于是纷纷开始描述那份“多姿”:
“密密麻麻”时的紧凑,“露出”时的俏皮,“浮荡”时的轻柔,“婀娜”展现的娇媚,这就是一片“多姿”的红树林,时而浸没,时而出现,时而挺拔,时而摇曳,还有什么树林比她更“多姿”的吗?
这就是教给学生评析鉴赏文字的方法。
接下来就到了学生一展身手的时候了,抓住近景特点的关键词,结合文本词句细细品味、交流,最后全班展示,于是我们听到了这样的点评:
之所以称红树林为“海上的世外桃源”,是因为它处在密密麻麻的遮蔽之中,显得安静、神秘而令人向往,就如同世外桃源一样;之所以称它为“神秘的植物天地”是因为它的树色彩形态各异,形成立体栅栏,拉成绿色的,还有花香逸出,让人觉得妙不可言;之所以称它为“幽静而神奇的仙境”,是因为荡舟其中,毫无杂响,潮涨潮落,景象各异,这样的景观让我们不由得觉得仿佛进入了仙境一般;之所以说它是“龙宫的大花园”是因为它地处海上,风景秀丽,绿树彩花,香形兼备,也许只有龙宫才有吧!
这就是红树林,一个堪称奇观的景象,让作者惊叹,更让读者痴迷,我们只有抓住文字去品味,才能让自己恍如身临其境,为这奇观拍手叫绝!
《红树林》教学反思3
一、课前收集资料,创设学习情境。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课前收集资料的好习惯,可以说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前,查阅资料这一环节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前,我让学生通过书籍、互联等多种方式收集有关红树林的图文资料,配合阅读理解《红树林》,在地图中找到海南省琼山的位置。
教学前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收集有关信息,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展课程空间,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课堂上我让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时,很多学生多介绍了课文中没有的知识,在丰富了大家的课内外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有很多同学谈到了红树林的生态环境的优美,它保岸护堤的作用,以及奉献的精神。
有很多同学介绍了一些生态环境遭破坏的现象,流露出了为之焦虑的心情。
还有的同学呼吁大家要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学生带着这些情感来学习课文,对课文会理解得更深刻。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特别提倡注重学习环境的创设。
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够创造出如诗如画的意境,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堂上当学生介绍资料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我出示几幅红树林的图片,引领大家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课的一开始就深深的抓住了学生的心。
二、抓住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感受。
这一单元学习的主题是“奇观”,课上我先带领学生回忆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回忆了浙江潮的雄伟与壮观。
那么红树林的奇观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你喜欢红树林吗?
自由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读一读。
在品读喜欢的句子的同时,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感受和自己的独特理解。
领悟出红树林不仅是一种奇观,
而且还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生命之树”、“绿色长城”、“风水树”、“保护神”、“地球的绿肺”……这样学生就会感悟得更深,朗读得更有真情实感。
在__的结尾,学生因为感受颇深,所以不由得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有的孩子做了一首诗来赞美红树林,有的孩子用散文的形式来讴歌红树林,还有的孩子提议做一名环保小专家。
课文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红树林》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1.运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2.抓住具体语句,感受红树林的神奇和奉献精神。
3.了解其它树林奇观。
教学流程
一、借题发挥,想象激趣
1.出示单元主题,回忆在这单元里领略了哪些奇观?
2.这节课我们去欣赏海南岛琼山上的奇观——红树林。
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
1.自由读课文,画出读不准的字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读后请学生提问,检查字词。
树冠芳馨婀娜栅栏倘若抵御
绚丽多姿盘根错节纵横交错贫瘠不毛
3.指名分节读(5人),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边从文中找出典关键词句,完成下面的句子。
(什么样)的红树林(怎能么样)。
4.红树林在你心中留下了这样的印像?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红树林的?
请同学们运用列提纲的方法给课文2—5节加小标题。
顺序:
我乘着小船,慢慢划进红树林深处。
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
三、精读
主线:
为什么说红树林是海上奇观?
它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远观
那是涨潮的时候,一片密密麻麻的红树林浸没在海水里,露出一顶顶青翠的树冠,浮荡在海浪之中。
一会儿潮退了,红树带着海泥芳馨的枝条和婀娜的身躯出现在海滩上。
1.指名读,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景象?
2.哪些词语表现出红树林的特点?
形态:
密密麻麻婀娜
颜色:
青翠
味:
芳馨
3.齐读,读出想象中美景。
(二)近赏
树干:
一株株红树纵横交错,褐红色的树干弯弯曲曲,盘根错节,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支撑着硕大的树冠。
树干,低的二三米,高的十来米,东扯西拉联成一张海上的绿色之
1.这段写出红树林的树干有什么特点?
2.指名读,再齐读。
树枝:
开花
(三)繁殖
1.啪啪的响声,胎生
2.两三个月,遇到海滩照样能生长
(四)精神
奉献、团结、顽强
四、拓展
作者开篇就说:
“长白山的茫茫林海,给我留下许多绿色的梦……”我们东北的大小兴安岭也有许多奇观。
(出示图片,引出老舍的《林海》)
《红树林》教学反思
《红树林》的教学结束了,这已经是我第二次执教这篇课文。
回顾课堂教学中的细节,收获与遗憾交织于心中,难以抹去,略加疏理,跃然纸上。
1.运用一个方法
有人说语文是模糊的,需要感悟。
这似乎成了那些不指导学习方法的教师的护身符。
语文学习有规律,更有方法。
作为教师,应力求让教师一课一得一法,常此以往学生就有了学习方法,会自觉地运用方法。
北师大教版教材更重视在学习中渗透方法。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列提纲的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红树林》时我让学生给课文的2至5自然段加小标题,以这种方式提高学生列提纲的能力。
但是,在评课中王校长提出:
“列提纲是否应该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进行?
不然学困生达不到,教学没有面向全体。
”我想:
这话有道理,学生在对课文不够熟悉的情况下就去加小标题是有难度的。
不过,如果在指导上再细化一点,也是可以的。
比如:
我可以请学生先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然后和学生一起概括。
给学生提供一范例,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后三段的提纲。
这样会好一些。
2.设计一个句子
整体感知是新课程主张的语文教学思想,怎样把握?
这也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以往我惯用初读课文之后请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不那么容易。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请学生用书中的关键词句补充句子。
(见教学设计)这个设计既降低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又有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有的学生说:
“密密麻麻的红树林是海上奇观。
”有的学生说:
“婀娜多姿的`红树林是一个神秘的植物天地。
”还有的学生说:
“盘根错节的红树林是一个世外桃源。
”等等。
3.选准一个切入点
教学切入点关教学的成败,选准切入点,会把学生引入柳暗花明的圣境,反之会把学生引入歧途。
《红树林》是奇观这一单元的内容,为充分构建单元主题,我以文中“我在海南岛琼山碰到海上奇观”一句为切入点,请学生品味语言,感受海上奇观“奇”在哪儿?
以此作为教学主线,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品味语言。
但是,在品的过程中,由于对读关注得不够充分,设计得不够精细,有点条分缕析之嫌。
还应在读出感情,读出画面,读出意境上做__。
4.缺少一幅画
文中说“一株株红树纵横交错,褐红色的树干弯弯曲曲,盘根错节,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
”这个词语表现出红树根的特点,从字面上,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建立起表象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学生读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