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06017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9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docx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docx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前言………………………………………………………………1

1方案编制总则……………………………………………………2

1.1编制目的及原则

1.2编制依据

1.3设计采用技术标准

2建设项目及项目区概况…………………………………………6

2.1建设项目概况

2.2建设项目区概况

3生产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预测…………………………………21

3.1水土流失预测时段的划分

3.2预测的内容和方法

3.3综合分析

4水土流失防治方案………………………………………………33

4.1方案编制原则和目标

4.2防治责任范围及设计深度

4.3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及水土保持施总体布局

4.4水土保持分区防治措施

4.5水土保持方案论证分析

4.6施工组织设计和分年实施计划

4.7水土流失监测

5工程投资概算及效益分析………………………………………52

5.1工程投资概算

5.2效益分析

5.3估算结论

6方案实施保证措施………………………………………………62

6.1组织领导和管理措施

6.2技术保证措施

6.3监督管理措施

6.4资金保证措施

7结论及建议………………………………………………………64

7.1结论

7.2建议

8附图及附件………………………………………………………67

 

前言

綦江县鱼栏咀水利工程位于XX綦江北部,水库位于三角镇古柏村附近的通惠河上,距县城16km,距三角镇5km,地理座标东经106°44′,北纬29°05′。

项目以灌溉为主,兼有城乡供水、防洪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利工程,主要由水库枢纽和灌渠两大部分组成,水库总库容2520万m3,正常蓄水位352m,设计灌溉面积7.45万亩,解决县城、场镇及农业人口20.33万人和27.92万头牲蓄饮水。

工程建设可保障綦江县五个乡农用水源,缓解綦江县用水紧X的矛盾,对改变綦江县面貌,为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按《中华人民XX国水土保持法》、“XX市实施<中华人民XX国水土保持法>办法”等,XX江河水电咨询公司委托我院编制鱼栏咀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接受委托后即派员进行现场踏勘,对工程情况进行了解,编制出本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因考虑本工程目前正处于可行性研究阶段,本方案设计深度按可行性深度进行设计。

我院已于2001年12月完成了《XX市綦江县鱼栏咀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并于2001年12月30日由XX市水利局主持召开了本报告书的技术评审会(评审意见可见本报告后的附页),根据评审专家组意见,我方设计人员对本报告进行了补充、修改和完善,呈报水利局待批复。

在报告编制过程中得到XX市水利局、XX江河水电咨询公司、綦江县水利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对报告中不足之处,敬请领导及专家批评指正。

 

1方案编制总则

1.1 编制目的及原则

1.1.1编制目的及意义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由于人为的开发活动,进一步导致水土流失的加剧,致使我国水土流失面积有逐年增大的趋势,对水利基础设施造成破坏,加剧江河湖泊的洪涝灾害,破坏生态环境,制约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XX市綦江县鱼栏咀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将可能改变原有地貌,破坏库区及用地的地表植被,扰动地表,引起水土流失,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以防止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

编制XX市綦江县鱼栏咀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目的就是贯彻《中华人民XX国水土保持法》及“谁开发,谁保持,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在对工程所在地环境状况进行实地调查,查清工程沿线现有的水土流失状况及水土保持设施的基础上,针对工程的建设特点,确定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对工程设计中水土保持措施进行效果分析和论证,并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行预测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并落实水土保持措施所需的资金,以便将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防治纳入工程建设的总体安排和年度计划,把工程的水土保持与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达到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同时,通过《XX市綦江县鱼栏咀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编制,为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及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水土保持工作的治理、施工及管理依据和建议。

1.1.2 编制原则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XX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XX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法》、“XX市《中华人民XX国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

依据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有关标准、规范及工程建设内容,确定水土流失的防治责任范围,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重点治理与一般防治兼顾”的原则,采取符合有关技术规范要求的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做到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治理与土地利用相结合,形成项目建设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体系,并使其做到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尽量减少工程水土流失量、实施后具有明显的生态环境效益。

1.2 编制依据

1.2.1法律、法规依据及有关规定

·《中华人民XX国水法》;

·《中华人民XX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XX国防洪法》;

·《中华人民XX国河道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XX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

·XX市<中华人民XX国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

XX市水利电力局、XX市计划委员会、XX市环境保护局渝水电水保[1998]2号文“XX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批管理办法”;

·XX市水利局渝水水保[2000]15号文“XX市水利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工作的通知”。

1.2.2设计文件

·《綦江县鱼栏咀水利工程项目建议书》(XX市XX区水利电力建筑勘测XX,2001年9月编制);

·《XX市綦江县鱼栏咀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XX市XX区水利电力建筑勘测XX,2001年12月编制);

·《綦江县城总体规划》1997年编制;

·《綦江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0年编制;

·《XX市綦江县水土保持总体规划报告》2000年编制;

1.2.3水土保持设计委托书

鱼栏咀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委托书。

1.3设计采用技术标准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5772—1995);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分析》(GB/T15774—1995);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

·《防洪标准》(GB50201—94);

《XX省、XX市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97);

《XX省、XX市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机械台班费定额》(97)。

 

2建设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2.1建设项目概况

2.1.1项目名称

XX市綦江县鱼栏咀水利工程。

2.1.2项目建设位置

XX市綦江县鱼栏咀水利工程位于XX市綦江县三角镇通惠河上游三岔河段的古柏村。

鱼栏咀水利工程坝址距三角镇约5.0km,距綦江县城约16.0km,对外交通便利。

项目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见附图1。

2.1.3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

2.1.4工程总投资

项目工程总投资22992.29万元,其中:

水库工程16374.91万元、灌溉工程5734.07万元、供水工程883.31万元。

项目资金筹措方案为:

灌溉及农村场镇供水工程投资的55%由市级及以上国家补助投入,地方财政及受益群众自筹按9%,不计息;其余16%向银行贷款。

2.1.5承办单位及主管部门

鱼栏咀水利工程由XX市綦江县水利农机局统一领导,由綦江县水利电力开发总公司下属的綦江县鱼栏咀水利工程管理处直接管理。

2.1.6建设规模及布局

1、工程建设规模

鱼栏咀水利工程设计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顶宽6.00m,坝顶高程356.30m,水库总库容2520万m3,水库正常水位352.00m,水库死水位325.00m,最大水位落差为27.00m,灌溉面积7.45万亩(其中田4.54万亩,土2.90万亩),向綦江县城供水338万m3,向周围场镇供水437万m3,向农村供水261.7万m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2-1所示。

表2-1鱼栏咀水利工程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水库工程

序号及工程名称

单位

技术指标

序号及工程名称

单位

技术指标

1、正常水位

m

352

土石方填筑

万m3

137.25

死水位

m

325

可利用方

万m3

17.65

总库容

万m3

2520

混凝土

万m3

5.00

正常库容

万m3

2290

砌石

万m3

0.9758

灌溉面积

万亩

7.45

4、施工

2、水库大坝

工程总工期

36

坝顶高程

m

356.30

总工日

万个

42.24

坝轴线长

m

368

高峰施工人数

人/天

1006

3、主要工程量

平均施工人数

人/天

402

开挖土石方

万m3

51.66

5、劳动定员

15

渠系工程

1、灌溉面积

万亩

7.45

5、主要工程量

2、渠道总长

M

35381

土石方开挖

万m3

16.00

明渠

M/处

33115/16

砌石总量

万m3

5.10

渡槽

M/处

435/5

土石方回填

万m3

3.40

隧洞

M/处

3373/6

砼及钢筋砼

万m3

3.35

倒虹管

M/处

5086/4

浆砌石

万m3

5.80

水厂

6

6、施工

3、提灌站

总工期

26

总装机

KW/台

1785/2

总工日

万个

97.13

扬程

M

99

高峰施工人数

人/天

2241

4、支渠

平均施工人数

人/天

1245

长度

M

10993

7、劳动定员

38

2、工程等级及防洪标准

·工程等级:

鱼栏咀水利工程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场镇及农村人畜引水、城市供水、乡镇供水、改善防洪的中型骨干水利工程,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鱼栏咀水利工程属于Ⅲ等中型工程。

·建筑物标准及防洪标准:

枢纽主要水工建筑物为3级,大型渠系建筑物、主干渠为4级,干渠渠系交叉建筑物及临时工程均为5级。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按50年一遇设计,1000年一遇校核。

3、工程总体布局及主要建筑物

綦江县鱼栏咀水利工程由鱼栏咀水库、灌渠以及城市供水几部分组成。

主要建筑物有挡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引水隧洞和渠系建筑物等。

(1)水库

挡水建筑物设计采用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顶高程为356.30m,坝轴线长368.00m,坝顶宽6.00m,防浪墙顶高程357.50m,防浪墙高1.20m,坝高68.8m,最低建基面高程287.50m,水库最大坝宽83.31m,坝体上游坝坡1:

1.4,下游坝坡于334m、312m处设置宽2m的马道而形成几级边坡,各级边坡坡度均采用1:

1.4。

工程泄水建筑物溢洪道布置于大坝右岸的基岩上,平面上设置顺直段将洪水泄入河床。

溢洪道由控制段、调整段、反弧段、消力池和护坦组成,溢洪道全部采用钢筋砼衬护。

溢流堰采用宽顶堰溢流,堰顶高程为347.50m,溢流净宽30.00m,设置5孔6m×6m露顶式平板钢闸门;消力池长60.00m,深7.00m,池坎末端设护坦,护坦长41.60m、厚1.00m。

工程引水建筑物布置于右岸坝肩,首部设岸边直塔式放水塔,分三层取水,三层取水底板高程分别为325.00m、336.00m、347.00m,放水塔塔身前沿设置拦污栅。

放水塔除前缘的导流底板和隧洞为C15砼外,其余都用C20砼。

在放水塔末端接一条2.1m×2.6m(宽×高)城门洞型无压隧洞,洞长485.50m,洞顶衬砌厚20cm的C20砼,洞内及洞底衬砌厚30cm的C20砼,底坡坡降1‰,过流量5.55m3/s,后接引水渠道。

根据大坝施工总布置及场内交通需要,需新(扩)建场内公路4.10km,为碎石路面,路面宽6m。

(2)渠系工程

渠系采用明沟、渡槽、隧洞、倒虹管和提灌站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

干渠总长21.89km,支渠总长10.99km。

共有明渠16段,合计长33.115km,最长段4.2km,倒虹管4段,合计长5.086km,隧洞6个长3.373km,最长段1.64km,渡槽5个,合计长0.435km,提灌站2个,合计长0.494km,水厂6个。

由于渠系工程线路长,且无大型机械设备进场,故不单设施工公路,渠系工程所需外购材料,可通过各村级公路人工运输至工区。

渠系分总干渠、左、右干渠、青冈榜支渠及其交叉建筑物、提灌站等几大部分:

·总干渠:

总干渠总长5183m,其中有渡槽4座,分别为大屋基渡槽、寨门渡槽、长滩子渡槽以及三翘渡槽,总长度255m;隧洞2座,分别为黄桷林隧洞和新屋基隧洞,全长1138m;扣除渡槽和隧洞后,渠道全长3690m。

·左干渠:

左干渠全长7687m,有倒虹管2处,分别为柏香林和后湾倒虹管,长度分别为388m和700m,管径均为1000mm;有提灌站一处,提水流量0.5m3/s,提升高度63.00m,设两台350S75A水泵;渠道全长6190m,其中柏香林倒虹管至后湾倒虹渠道长3700m,渠道断面形式1.60×1.60m。

后湾倒虹管至X家庙提升站渠道长24900m,渠道断面1.50×1.60m。

·右干渠

右干渠总长11518m,建有隧洞、渡槽、倒虹管以及渠道。

右干渠有黄土岗隧洞断面尺寸1.90×2.15m,长度235m,中屋基隧道,长度为150m。

渡槽1处,断面尺寸2.1×1.90m,倒虹管两处,分别为通惠倒虹管和过江倒虹管,通惠倒虹管长2082m,管长1000mm,过江倒虹管管长2266m,管径600mm。

渠道长度为6705m,其中通惠倒虹管以前至右干渠断面尺寸为1.90×1.85m,长度2405m,通惠倒虹管以后长度为4300m,断面尺寸为1.60×1.50m。

·青冈榜支渠

青冈榜支渠总长10993m,有隧洞两处,分别为陈家榜隧洞和斑竹林隧洞:

陈家榜隧洞断面为1.60×1.80m,洞身长210m,斑竹林隧洞断面尺寸为1.50×1.80m,洞身长1640m。

渠道陈家榜以前至青冈榜支渠长7540m,渠道断面尺寸为1.40×1.40m,陈家榜隧洞以后至斑竹林隧洞渠道长1450m,渠道断面尺寸为1.30×1.20m。

提灌站:

青冈榜支渠设青冈榜提灌站,提水流量为0.6m3/s,提升高度为35m,水泵采用280Kw的350S75A型水泵。

(3)城市供水工程

水厂有6个,考虑除古南镇文龙村二社境内的文龙水厂规模稍大外,其余均较小,因而设计中仅考虑了文龙水厂的建设,其建设内容包括进厂公路、生产区、办公及生活区,占地8376m2,其中生产区占地面积4048m2,建筑占地1479m2,办公区占地面积3442m2。

另建进厂公路长170m。

水厂设有化验室、机修室、值班室等。

4、工程征地占用情况

工程总占地1109.77亩,其中:

工程永久性占地737.70亩(其中田405.73亩,土225.93亩,集体荒地47.30亩,林地58.74亩);临时占地(不包括渣场):

372.07亩(其中田204.64亩,土111.63亩,集体荒地35.72亩,零星林地20.08亩)。

水库淹没区征地1425.14亩(其中田473.99亩,土444.35亩,河滩地143.6亩,林地356.70亩鱼塘4.5亩,苗圃2亩)。

5、移民安置

本工程水库在正常蓄水位时,因淹没需迁移人口304人,移民安置实施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充分考虑淹没区各村(组)对移民安置的意见,以“农业安置”为主,坚持“以土为本”、“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

移民安置拟采用“部分集中、整体分散”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就近后靠”、“投亲靠友”、“乡内调济、外迁安置”多种渠道予以安置解决。

6、工程施工设计及进度计划

(1)施工设计

·坝区施工设计:

坝基、溢洪道基础石方明挖采用小梯段台阶爆破,自上而下分层进行,采用潜孔钻钻孔,人工装药放炮,1.5m3装载机配5~10t自卸汽车出渣;导流隧洞和放水隧洞开挖,采用全断面开挖法,气腿式风钻钻孔,人工装药爆破,0.5m3自卸矿斗车轨道运输出渣,隧洞周边采用光面爆破。

坝体填筑包括坝体铺料、整压和压实三个主要工序,按流水作业进行组织施工,坝体铺料用自卸车由坝两侧同时运料上坝;坝体碾压采用牵引式SD80—13.5振动碾逐层压实;坝下游面护坡,采用人工削坡,利用斜坡碾压实,并自下而上干砌块石护坡,速度与大坝坝体上升相差1m左右。

趾板砼浇筑采用集中拌料、汽车运输、砼直接入仓法进行浇筑。

固结灌浆和帷幕灌浆采用集中拌浆,自下而上分段灌浆。

·渠系施工设计:

明渠开挖采用凿岩机钻空爆破,人工开挖出渣,开挖衬砌采取流水作业;隧洞施工采用全断面开挖,气腿式风钻造孔爆破,人工开挖出渣,机械送排风;渡槽施工用人工开挖运输覆盖层,基岩用机械钻空,电雷管爆破,弃渣就地解决,砂石料就近解决,砼浇筑采用人工机械配合浇筑;倒虹管施工用人工开挖运输覆盖层,弃渣运至指定弃渣场,砂石料就近解决,砼浇筑采用人工机械配合浇筑;提灌站施工采用凿岩机造孔爆破,人工开挖,砼镇支墩采用木模现浇,钢管由汽车运至工区,其它钢部件现场焊接。

(2)主要材料及来源

工程建设所需钢材、木材、水泥汽油、柴油等主要由綦江县供应,綦江县电网覆盖本区,供电质量完全可以得到保证,施工用水由原有渠道引入。

主要原材料需要量见表2-2所示。

表2-2主要原材料需要量

序号

材料名称

单位

坝区工程

渠系工程

数量

备注

数量

备注

1

水泥

t

21429

14792

2

钢筋

t

727

571

3

木材

m3

456

271

4

2#炸药

t

206

219

5

汽油

t

20

17

6

柴油

t

4513

212

  (3)采挖及弃土弃渣

·坝区施工部分:

包括大坝、溢洪道、取水口砼拌和系统、施工工厂及生活设施的施工。

大坝所需堆石料约112.69万m3,砼所需骨料约8.70万m3。

工程设计选定在下坝址右坝肩山顶平台的严家坝及陈家坝两个料场、位于隆盛场南侧距坝址18km的龙洞沟骨料场和下坝址上游的田坝子土料场。

严家坝料场储量200万m3,为主料场,陈家坝料场储量240万m3,为备用料场,两个料场均满足工程要求,可做为本方案的取料场;龙洞沟骨料场有公路与坝址区相通,储量大于200万m3;田坝子土料场为河流冲积阶地,为粉质粘土,储量约6万m3,料场距坝址较近,储量及质量满足围堰用料要求。

为减少对区域环境的不良影响,工程采取集中堆渣方式,根据现场地形,在距坝址右岸下游350.00m的大屋基和距坝址左岸下游300.00m的大树嘴处各设一个集中渣场,大屋基渣场容量约为40万m3,大树嘴渣场容量约为10万m3。

土石方平衡表见表2-3。

表2-3坝区土石方平衡表单位:

m3

序号

工程项目名称

单位

施工

导流

挡水

建筑物

溢洪道

放水塔

合计

可利用量

弃渣量

1

土方明挖

3530

249400

108600

4594

366124

176500

2

石方明挖

800

89600

46800

1148

138348

3

石方洞挖

8340

615

3142

12097

4

12670

339615

155400

8884

516569

176500

340069

·灌溉渠系施工部分:

包括总干渠、左干渠、右干渠、青冈榜支渠及其交叉建筑物、提灌站等的施工。

由于渠系工程施工工作面大、工程分散,且渠系工程沿线天然砾石缺乏,需外运,由于渠系工程沿线天然块石料丰富,且储量大、强度高,开采、运输方便,充分利用工程开挖石方,不足量可就地取材,但应防止乱开、乱挖。

对于工程施工弃渣,考虑在较长的隧洞和开挖工程量大的倒虹管、提灌站附近设集中渣场,渠系工程及水厂的施工渣场设计中考虑有10个渣场。

渠系工程总开挖土石方量约为151433m3、石方洞挖10349m3、砌石总量50985m3、土石方回填30762m3。

(4)施工进度

本工程施工总工期为36个月(包括准备工期7个月)。

从第一年8月开始导流隧洞工程和大坝基础施工,第二年1月底河床截流,3月前完成基坑开挖,同年5月汛期来之前完成趾板底部砼的浇筑,汛期来时停工渡汛。

第二年10月初大坝恢复施工,开始高强度的堆石填筑,至第三年4月底,坝体已达到296.60m高程,汛期来水由导流隧洞和放空底管共同放泄,坝体继续填筑至第三年底基本完成。

帷幕灌浆至第四年5月完成,3月初开始封堵导流隧洞,6月初开始发挥效益。

其中渠系工程总工期安排为26个月,与枢纽工程同时进行。

2.2 建设项目区概况

2.2.1自然环境概况

1、地质概况

·区域地质:

本区地处黔北中高山与川东低山丘陵区的过渡带,由西北至工程位于XX市綦江县北部,地处黔北中高山与川东低山丘陵区的过渡带,由西北至东南地形逐渐升高。

西北属“川南低山丘陵区”,海拔190~500m,高差300m以下;东南属“黔北中高山区”,海拔1200~1400m,高差800m,地形陡峻,切割强烈;中部过渡地带属XX区,海拔500~1200m,高差300~800m。

通惠河在三角镇以上呈由北向南流向,在三角镇处折向西,河谷切割相对较浅。

坝址区以上河谷相对较窄,坝址区以下河谷开阔,两岸多残留Ⅰ级阶地平台。

本区大地构造单元位于扬子准地台川东台坳的川东褶皱带与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西缘交接部,又处于川黔南北构造带与筠连—赤水东西向构造带上,构造较复杂,地质构造呈向西突出、辗转弯曲的弧形构造,发育梳状背向斜,向斜箱状宽缓,背斜狭长,轴部多伴生断裂构造,具线状、弧形状特征。

区域无大断裂,处于相对稳定的地块,地震基本烈度Ⅵ度。

·水库地质环境:

水库正常蓄水位在352.5m,库水回水位至三岔河口下游约550m,库长约4.75km,相应库容2610万m3。

通惠河在库区段由北向南流,平均坡降12.2‰,为区域最低排泄基准面。

在库区河谷两岸由软硬相间的粘土岩、砂岩构成岩质边坡,粘土岩出露地带多为10~25°缓坡,砂岩分布段多为陡崖,呈阶梯状分布,库岸总体稳定性较好。

据本工程的《地质勘察报告》调查表明:

右岸顺向坡不良物理地质现象不发育,左岸为逆向坡;库区未发现大规模的、对水库运行有影响的滑坡堆积体,在第一岸坡上、第二岸坡坡脚局部,分布有小规模滑坡体、崩塌体及危岩体,分布较分散,即使水库蓄水局部失稳,不会影响水库库容及水库正常运行。

·坝区工程地质:

通惠河在坝区呈“S”展布,在黄桷湾呈SW向流入上坝址,在田坝子折向SE后,逐渐折向S流入下坝址,在油草河沟处向W流出坝区,河床宽12~25m,水深0.5~1.0m,河底多为崩积块石。

坝区位于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区,地形起伏不大,山体总体呈南北向展布,与河谷发育相近;两岸XX峰顶高程500~600m,岸坡左陡右缓;近河谷出露厚层砂岩,形成陡崖,河谷相对较窄,呈“U”型,陡崖顶部以上地形开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