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构想.doc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构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构想.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构想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最近才被正名。
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和职业教育的发展,针对高职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方式及其保障的问题成为各类职业学院在实施教学中亟待突破的课题!
而项目化教学在工科类院校的成功实施无疑为我们建立了一个可以学习并利用的模式。
但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又该如何对项目化教学加以运用则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艺术类教学在引用过程中问题接踵而来。
那么有没有更加合理的方式呢?
我们根据高职艺术类专业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就摄影专业进行项目化教学的实践进一步作了大胆的设想——引入自由工作室制度。
建立“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以行业需求、职业能力为导向,注重学生的创作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行业岗位需求的“零接轨”。
该教学模式能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的课堂填鸭式教学,是电脑艺术类专业教学改革的一种创新模式。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1)内涵。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以工作室为空间依托,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辅助教学和承接技术项目为主要任务,将产、学、研融为一体。
学生通过双向选择进入工作室,采用师徒制模式,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纵向交替进行、横向互相渗透,逐步形成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2)管理模式。
工作室为开放的教学空间,在院系领导下,工作室负责人负责教学组织安排和总体规划,对工作室成员实行二级管理;教学团队具体负责学习任务、项目开展、校企互动等。
(3)教学组织。
为学生提供更加具体、详致、明确的专业学习方向。
通过工作室平台,师生关系已转换为师徒关系,师生之间面对面零距离接触,营造师生间良性互动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创新能力。
(4)师资结构。
教师必须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及综合的知识与实践能力,具备“双结构教师”素质。
要能承接项目,担负工作室的各项任务,要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对工作室学生进行能力培养。
(5)教学评价。
采用作品展示制,将学生完成的作品集中展示,可借此评价指导教师;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客户选择”的方式,侧重于让学生学会表达设计思路,分享设计成果,感受和体验项目工作室制的精髓。
工作室建设
经过省内外广泛调研和充分酝酿,结合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发展需要,对申报工作室的研究团队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主要研究内容的现有水平和特色、建设目标与计划、经费预算等进行了充分论证,基于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工作室的研究团队由1名负责人、5名专业教师和40名学生组成,8人一组。
工作室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围绕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进行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教育活动,为专业特色发展提供支撑;提高教师业务素养和教学水平,培养双结构教师;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培育校级科技创新团队搭建平台。
创新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这是电脑艺术设计教学工作的创新与探索。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发展思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加大对工作室的扶植力度,给工作室配备必需的仪器设备如电脑、扫描仪、打印机、投影仪、音响、网络、办公桌椅等;确保人力、信息、资料和资金等资源通道畅通;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通过进修、培训等途径提高工作室教师的专业水平及实践能力,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外专家。
引导工作室加强合作,联合承接项目,提高综合实力。
一个开放的工作室教学环境会给学校整体艺术氛围提供良好的资源,充分利用好这种资源不仅是系部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学校艺术素质教育的需要。
工作室的建立可以形成教师与学生最大限度的沟通,同时也对每个工作室的教学内容可以提出量化考核及来自行业需求的考验。
学分制在此时可以得到较大范围的体现!
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只能依赖各门课程的考试成绩,学分只是记录考试成绩的另一种方式,并不体现来自教师和社会的评价!
因为在通常的教学中课程是出现在诸如理论课、实践课等大的体系中。
实际上与最终的教学结果很难产生直接的关系。
但在工作室的教学和实践中,课程作为必备的知识和能力是与实践及完成项目和来自社会的评价紧密相关的。
由此,教师的责任心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考验,人才培养的序幕就此展开。
由于工作室的成立来自专业的发展情况和教师的专业倾向,加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工作室,所以项目化教学的推行可以紧扣行业和专业的发展情况。
负责教师在项目中推行教学内容或在教学内容中不断引入新的项目,使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得到提高。
学院教学的前瞻性和实验性也得到发挥。
此时,项目成为一种虚实相间的、检验教学效果的利器。
有效地扩大了项目化教学的范围。
同时由于多个工作室的存在,竞争与互相学习自然产生,专业的发展此时也会受到积极的影响。
加上各种实践项目和虚拟项目的实施,专业在同等院校的发展情况也可以产生良性影响。
对扩大专业影响力和专业内涵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高职教育必须与行业(企业)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适用人才。
与当前高职教改普遍的做法一致的地方是,本专业要建立校内外企业实训基地、专业实训基地,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实现了教师的双师素质;与企业共建设计研发中心,通过向企业“接单”的方式,接受企业的设计研发项目和设计项目,学生与老师通力合作完成项目订单要求的设计任务,使得老师能够有效地根据市场的要求,全面控制教学、教改的过程,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用理论教学来引导实践教学,用实践效果来检验理论教学。
这种模式区别于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把理论和实践分为两个环节,在实践环节学生到企业去学习,由于德国的企业成熟和规范,水准较高,这样的模式在德国是可行的。
但是在国内,企业水准不一,大多数中小企业尚缺乏自主产品设计能力,学生到企业实践有很多实际问题。
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做到学校办学的“产、学、研”一体,教学过程的“教、学、做”一体,使得教师在“双师”的基础上角色多样化,以适应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工作室”是面对市场开放式的,由教师带领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课堂得以延伸。
不再只是教室、黑板加粉笔,而是延伸到了资料室、图书馆、电子网络乃至市场,从而扩大了教学活动的场景,缩小了学校与日新月异变化的社会之间的距离。
在实施工作室项目教学时学生通过市场调研、组织素材与企业交流等直接参与的生产实践活动,使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面对企业和市场,从而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学生的社会能力得到磨炼,就业后能够很快地融入企业。
缩短了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适应期,实现零距离上岗。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建立“艺术设计工作室”,有“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四个项目方向,工作室从企业承接设计研发项目。
选择比较优秀的学生进入工作室,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设计项目。
以进入工作室的学生为带头人,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影响其他学生,由此产生联动反映,把工作室模式延伸到教学过程中去,使其层级放大,形成分形结构。
在工作室里,第一阶段对学生采取“真实的项目,虚拟的操作”;第二阶段对学生采取“真实的项目,真实的操作(有老师指导)”,第三阶段对学生采取“真实的项目,单独和组团操作”,实现了毕业生“零距离”就业。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将学生分组,每小组模拟一家设计公司,学生作为设计公司的员工进行角色扮演,如项目经理、设计、制作等,老师扮演客户,首先从“任务中国”网站接稿,仔细阅读任务描述,小组讨论提出设计方案。
之后各小组分组设计,通过讲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制作完成电脑稿、成稿、提交作品,接受网上评论,并不断修改。
通过优秀作品展示,让学生看到在小组内评选出的“室内设计师”的同学的作品,给学生以美的欣赏和智慧的碰撞,这样的活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培养创新精神。
这种以工作室的“项目”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形成动态的有机结构,使社会信息所具有的特殊性、动态性、随机性与高校信息的理论普遍性、稳定性、规律性优势互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业精神,实现了零距离上岗,突出了“高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