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百善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北京市昌平区百善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昌平区百善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昌平区百善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北京市昌平区百善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北京市昌平区百善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三月
电站、百善污水处理厂等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积极配合做好市政府重点工程——阿苏卫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前期工作。
严格保护土地资源,大力整治违章违法建设,全镇违法建设势头得到遏制。
新农村建设显成效。
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全镇13个村群众都喝上了安全饮用水,4个村铺设了污水收集管网,全面完成了各村村内街道和街坊路改造工程和村庄绿化工程,太阳能路灯、节能吊炕迅速普及,建成沼气站1座,秸秆汽化站1座,太阳能浴室6个,全镇有7个村被评为市级“生态文明村”,我镇被评为首都绿化美化园林式小城镇。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大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大力弘扬拔河、乒乓球等传统优势项目,狮子营村男子拔河队蝉联了两届全国农运会冠军。
大力兴建文化基础设施,全镇各村都普及了益民书屋;加大教育投入,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有了长足发展,镇成教学校获得了市级成人教育示范学校荣誉称号;切实加大劳动力就业培训力度,开办各类劳动技能培训班,创业就业水平有了显著提升;继续完善镇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各项服务能力有了显著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制度推行良好,各项社会救助比较充分,群众关注的突出民生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民主管理成绩斐然。
围绕区委148制度体系,健全和完善了22个镇村民主管理相关制度;切实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组建了农村会计服务部;创办了镇村入户报纸——《百善联报》,使财务公开等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公开透明,搭建了党群、干群之间沟通的桥梁;在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过程中,探索实施了“六议两公开”工作法,全面规范了村级重大事项实施过程的“行走路线和步伐”,全镇11个村被评为市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
全镇社会和谐稳定。
大力挖掘本地区文化内涵,“善德文化”成为我镇品牌工作,设立了全区首个镇级孝老慈善基金,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全镇敬老孝老蔚然成风。
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奥运期间、国庆60周年安保工作中,我镇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群防群治工作取得突出成果,圆满完成了阅兵村属地服务保障工作任务,获得市级先进集体等称号;大力推进村庄社区化管理,四个村实现了村庄封闭化管理,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全镇刑事案件发案率明显降低,成功创建“首都平安示范乡镇”。
(二)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百善将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既迎来许多新趋势新机遇,也面临诸多新问题新挑战。
1.优势和资源
地理位置优越。
我镇地处平原,全镇2/3以上区域位于六环路以南,紧邻京藏高速及昌平轨道交通线,是昌平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条交通干线与市中心、周边镇(街)紧密相连,随着周边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百善镇未来的发展将极具优势。
自然资源丰富。
相对于周边村镇,百善镇拥有更多整块的未开发土地,为未来大项目进驻提供了相对充足的土地资源载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运作空间。
百善镇南部紧邻北京市唯一的一条母亲河——温榆河,温榆河在百善境内的水面有5000亩,具备丰富的湿地景观,是难得的生态资源。
2.问题和不足
“十一五”规划实施中暴露出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较突出。
经济转型面临重压。
总体上还是以粗放型经济增长为主,产业低准入、低端产品、低附加值特征明显;产业平台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了大项目引进和新兴产业培育;企业“低、小、散”问题突出,大企业大集团缺乏。
城镇建设相对滞后。
受规划审批等综合因素影响,全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展较为缓慢,远远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对百善新城片区功能的要求。
要素制约较为明显。
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城镇规划布局与建设发展滞后制约了二、三产业的发展。
镇区配套功能不健全,尤其是建设用地数量缺乏、指标紧张,发展空间受到制约。
投资环境亟待优化。
镇域发展环境目前尚不够理想,各项为企业发展服务的配套设施亟待建设,以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企业创新为重点的投资环境改革需要加快推进。
3.发展的机遇
百善镇拥有诸多优势资源和较为坚实的发展基础,经过多年发展,经济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和城乡功能不断增强,大建设、大发展的态势逐渐形成,在昌平发展大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突出,推动跨越发展、实现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我们可以利用也必须紧紧抓住的战略机遇有:
全区总体战略目标的确立。
区委、区政府在科学判断形势、深刻总结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开放包容的京北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总体目标。
作为昌平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善在昌平新城“两轴两带、三城多点”的产业布局中,必须紧紧依托临近的新城东区、TBD科技商务区、沙河大学城以及小汤山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昌平园的资源优势,以更高的标准推动战略任务的实现,切实与百善在全区的发展定位和建设要求相匹配、相适应。
把握好这一机遇,必将推动百善在昌平建设京北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的征程中,进一步明确新定位、谋划新思路、确立新理念。
沙河高教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自2001年北京市批准选址沙河建设高教园区到现在,历经多年的规划和建设,总面积达7.49平方公里的校区建设目前已经初具规模,首批确定进驻5所知名高校中,中央财经大学已经落户在百善镇域范围内。
沙河高教园区的落户给百善镇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未来园区内的10万师生,将带动强劲的消费需求,拉动百善镇房地产业、服务业发展乘势而上,“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将使高新技术产业在周边实现集聚,并为镇域经济发展输送大批人才,对文化教育培训产业也将产生巨大推动力。
此外,还将进一步活跃投资消费需求和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和城镇化进程。
阿苏卫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
根据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的精神,为满足今后50年可持续发展需求,为改善阿苏卫垃圾填埋场周边环境状况,以垃圾焚烧厂建设为契机,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
该项目目前已经列入市级重点工程,并得到了市、区领导的高度重视。
为保证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建设,百善镇牛房圈、二德庄两村的搬迁、东沙屯村的改造开发和百善村的搬迁改造都将纳入市、区考虑的重点推进项目,得到市、区的大力支持,并有望即将启动,从而使百善镇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中关村核心区产业政策的覆盖。
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中,我镇六环路以南区域全部划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享受核心区产业政策,这为我镇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全镇项目和资本聚焦的态势正逐步显现,把握好这一机遇,筑牢高端产业发展平台,必将为百善抢占先机、拓展空间赢得比较优势。
第二章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区委、区政府建设现代化的京北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的总体要求和我镇“立足三大优势,打造三大基地”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为主线,以产业转型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优化环境为支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的,深入实施“化劣为优,扶优促强,创新突破,多元并举”的发展战略,努力建设昌平新城创新片区。
“十二五”时期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下五大原则:
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线。
把加速经济发展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通过持续上项目、增投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加大增量、扩张总量,追赶先进、提升位次。
必须坚持以产业转型为抓手。
大力实施“强二优三精一”的产业发展战略,推进三次产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充分利用后发优势,通过加大科技引领力度,进一步做强主导产业,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经济市场化、社会公平化、管理民主化为基本取向,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集中民力,汇聚民智,加快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把改革创新真正作为“十二五”新起点上的新动力。
必须坚持以优化环境为支撑。
把环境建设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着力提高支撑保障能力,营造优美的镇村生态环境。
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效能建设,全力打造宜商、宜业的发展软环境,形成推进发展的强大合力。
必须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的。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城乡居民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发展战略
“十二五”时期,围绕“努力建设昌平新城创新片区”的总体目标,要坚持“化劣为优,扶优促强,创新突破,多元并举”的发展战略。
化劣为优。
立足百善现有镇情,扬长避短,找准切入点,将一直以来制约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多种不利资源条件,通过产业政策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项目建设等多种途径,变劣势为优势,探索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扶优促强。
进一步扩大发展优势,完善鼓励区域内产业基地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夯实产业载体,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推进企业向集群发展,切实形成产业规模和特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质量,将区域内优势资源做大做强。
创新突破。
充分发挥各类创新要素的作用,建设创新型新城片区,着力提升区域内企业的创新能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切实完善创新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和培育创新人才,通过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政府服务管理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突破。
多元并举。
切实统筹区域内各类资源要素,推进现有产业上档升级,通过发展多元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依法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坚决取缔落后生产方式、生产工艺和设施,努力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明显改善的良性循环。
(三)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科学布局引导的要求,统筹考虑百善未来区域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土地利用和城镇化格局,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
积极推进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生产力布局调整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形成“立足三大优势,打造三大基地”的镇域总体发展布局。
1.立足沙河高教园区建设和昌平新城六街区开发的优势,在镇域中西部(包括百善、东沙屯两村)推进新城片区的开发建设,承接高教园区配套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建设高端服务平台,吸引大学科研产业项目落地,全力打造高教新城配套产业基地。
2.立足温榆河得天独厚的生态景观资源优势,在镇域南部(包括上东廓、下东廓、半壁街、吕各庄四个村),通过以点带面,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大项目落地,有力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打造新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地。
3.立足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政策支持优势,在镇域北部和东部(包括钟家营、泥洼、狮子营、孟祖、良各庄、二德庄、牛房圈七个村),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实施菜篮子工程,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循环农业为主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高效环保的循环经济示范园,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品牌基地。
(四)发展目标
1.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全镇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按照“努力建设昌平新城创新片区”的总体部署,以更加富有成效的工作,促进全镇经济建设再上新台阶,转型发展获得新突破,镇村环境展示新形象,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民生福祉实现新提升,体制机制得到新完善,全面建成惠及全镇人民的小康社会。
经济建设再上新台阶。
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经济总量迅速扩大。
“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全镇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资源要素得到充分利用,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显著提高。
转型发展获得新突破。
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成效明显,区域特色工业体系初步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得到大力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新突破,初步实现“强二优三精一”的产业发展格局,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增加。
镇村环境展示新形象。
镇村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显著。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镇、生态村,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百善初步建成。
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
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得到较大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科学管理能力显著增强。
有效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严密,和谐稳定局面进一步巩固。
民生福祉实现新提升。
建立起覆盖全镇居民的既保障基本需求、又满足特殊群体需要的优质高效公共服务体系。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2.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形成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良好局面。
体制机制得到新完善。
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推进,镇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为投资创业提供更优质、更高效服务,初步建立起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2.指标体系
“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按类别可分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管理四类,按属性可分为约束性和预期性两类。
按照昌平区指标任务表,本着坚定信心、积极稳妥的原则,对“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安排如下:
类别
序号
指标
指标属性
综合
实力
1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
预期性
2
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
预期性
3
农村经济总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
预期性
4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
预期性
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左右
预期性
6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2%左右
预期性
7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左右
预期性
科技
创新
8
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6.5%
预期性
9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以上
预期性
社会
民生
10
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保持在99.9%以上
约束性
11
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保持在100%
约束性
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保持在98.5%以上
约束性
13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
约束性
15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保持在60%以上
约束性
16
食品安全监测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
约束性
17
药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约束性
18
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12%以上
约束性
19
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6‰以下
约束性
城乡建设管理
20
常住人口控制达到昌平区要求
预期性
21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达到昌平区要求
约束性
22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比2010年下降15%以上
约束性
23
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
约束性
24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以上
约束性
25
城镇集中供热率达到85%以上
约束性
27
绿化率达到50%以上
约束性
28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40平方米以上
约束性
29
安全饮用水达标率达到100%
约束性
后金融危机时代,日新月异的产业技术变革和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十二五”时期,要深入调整产业结构,严格遵循北京市、昌平区相关规划,按照“强二优三精一”的产业发展思路,在确定百善镇未来发展的功能定位和综合分析镇域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历史沿革和政策导向,同时在充分借鉴周边地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避免趋同,按照“打造三大基地”的产业空间布局和战略部署,走适合百善镇的特色发展之路。
(一)大力实施择商引资
努力提升择商品质。
要致力于引进“三高二低一无”即“高附加值、高效益、高就业”和“低能耗、低占地”和“无污染”的项目。
以土地单位面积投资强度、纳税金额、就业人数、环评指标为考查依据,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招,注重投资收益,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利用效率,有选择地引进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
实施腾笼换鸟战略。
深入摸排镇内企业情况,以合同清理、土地集中租赁管护、拆违控违等工作的开展为抓手,通过协商、诉讼等渠道,采用合作经营或协议出让等方式,清理低税收、低就业、低端产能的企业,为未来可持续发展腾退空间。
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环节,加快推动产业创新发展、融合发展、集群发展。
大幅度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围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努力抢占发展的制高点。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发展为高科技产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特别要注重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吸引集团总部、区域总部、结算中心等落户,培育壮大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依托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
(二)引导产业发展方向
按照“化劣为优,扶优促强,创新突破,多元并举”的发展战略,全面优化区域内产业结构,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品牌知名、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强劲提升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依托现有发展基础,化劣为优,大力发展“三大优势产业”,即生物医药产业、科技研发产业和生态循环产业;依托中关村核心区产业优惠政策,扶优促强,大力发展“三大潜力产业”,即能源科技产业、高端现代制造产业、现代物流产业;依托本地区特色,创新产业发展思路,走多元发展道路,大力发展“三大特色产业”,即都市型现代农业、商贸服务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三大优势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
有效利用镇内资源,加强与中国疾控中心的沟通、联系,积极寻求其成果落地转化,通过中国疾控中心的集聚效应,吸引大型生物医药企业入驻,在镇内形成上下游产业集聚,支持镇内现有生泰尔等生物医药企业做大做强,促其融资上市。
科技研发产业。
利用沙河机场等资源优势,通过沙河大学城高校牵线搭桥,或高校自身的科研成果转化,吸引以通用航空产业园为代表的高校创新科技产业园在我镇安家落户,发展资本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新兴高科技产业。
生态循环产业。
以阿苏卫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为龙头,选准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的有力契合点,在产业发展中,通过能源、设施的集成和共享,实现经济运行的低成本、高效率,提升企业的综合效益,鼓励企业副产品有序转移、集中再生产和循环利用。
三大潜力产业:
能源科技产业。
紧紧抓住昌平区产业政策支持的契机,发展以新能源、节能环保和能源载体行业为基础,以能源科技系统集成为核心,以提供高端产品和技术服务为目标的能源科技产业体系。
鼓励昌日新能源等企业发展壮大,发挥技术扩散效应,带动区域产业升级。
高端现代制造业。
依托昌平区产业政策支持及周边现代制造业基地发展的良好氛围,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以桥梁制造为代表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聚集发展,将“百善重工”等自主品牌做大做强。
现代物流产业。
依托本地已有的农业龙头企业优势,以满足沙河大学城和本地区的基本需求为目标,走订单式农业模式,即公司+物流配置中心+公司,以物流配置为中心,整合现有的农业园,在生产和销售上相互联动,实现规模化经营。
三大特色产业:
都市型现代农业。
以市政府“菜篮子”工程的实施和2012年世界草莓大会的召开为契机,用满用足优惠政策,发展以设施农业为主要内容的都市型现代农业。
依托小汤山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昌平园的发展,带动发展以有机蔬菜、绿色蔬菜、精品草莓、观赏花卉为主要产品的现代农业产业,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构建融生产、生活、示范、生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系统。
文化创意产业。
在现有百善影视艺术工场等资源条件基础上,切实加大项目合作力度,利用温榆河景观资源,借助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重点发展文化艺术、创意设计、传媒等产业,拓展温泉民宿、餐饮、购物、娱乐、居住、度假及会展等多种产业功能。
商贸服务产业。
结合沙河大学城发展契机,大力构建大学城商圈,发展符合高教师生群体消费需求的商贸服务产业。
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支持周边村民创业发展商品零售业及住宿餐饮业,同时重点引建一批大型现代物流和高档餐饮项目,逐步形成大学城周边现代化的商贸服务体系。
(三)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加强软环境建设。
构建项目洽商、开工建设、生产运行三大服务体系,对重大项目的落户和建设,坚持实行项目专题会商、领导挂钩联系、全程跟踪帮办的制度。
落实对企业的“三重点、四联系、六属地”协调服务机制,重点跟进首科力通公司、生泰尔集团的上市,关注百善重工、昌日新能源、佳贝林等企业的发展壮大,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一切便利。
加强产业基地建设。
产业基地承载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希望,继续把产业基地建设当作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紧抓好。
加强基地规划和建设,结合镇域规划调整和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加强规划编制工作,预留产业用地。
同时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农民就业培训基地建设步伐。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积极宣传市区产业扶持政策,多渠道争取资金,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突出抓好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等四个重点,形成区域龙头示范、重点产业支撑、骨干企业引领、名牌产品带动的自主创新格局,切实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通过对我镇未来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趋势的分析,本着“节约资源、加强环保、提高效率、均衡发展”的原则,制定“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作为主导产业发展的有益补充。
鼓励类:
观光农业,农作物施肥、农业节水专业化服务,农村综合信息网络建设与信息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农产品深加工中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生物医药,新能源产业,循环经济产业,印刷出版业,节能省地型建筑暨绿色建筑的开发,镇村公共交通建设,第三方物流设施建设及服务,就业、创业咨询、辅导、中介及培训服务,房地产综合开发,现代化的农产品市场流通设施建设,社会化养老服务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及特殊教育,农村文体基础设施建设,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限制类:
传统农业种植,畜牧散养以及小规模畜肉屠宰加工,低产能制造业,传统服务业,功能单一的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
淘汰类:
落后生产能力产业,落后工业技术产业,落后产品产业,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加工制造业。
第四章营造和谐宜居环境
(一)全面加快城市化进程
严格执行镇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整体规划、成片开发、逐次推进、完善功能、突出特色”的要求,以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镇区功能,启动和完成一批基础性、牵动性、标志性城镇建设工程,以大投入、大发展,实现大突破、大变样,迅速拉开城市建设框架,加快百善社区服务中心、百善污水处理厂、11千伏变电站等项目建设,使镇区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
大力实施旧村改造,进一步强化规划管理,加大拆违力度,推进拆迁工作,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抓好安置小区和商业用房建设。
在条件成熟的社区,成立社区居委会,加强社区管理。
(二)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立足改善农村人居条件,传承乡村文化与农业文明,推进富有田园特色和乡村风貌的新社区、新民居建设。
继续推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强环境综合整治。
推进水利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参照城市社区建设规范,统筹配置农村新型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农村设施的常态管理。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通过明晰产权、吸引要素,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探索发展特色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