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x
《第十三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三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认识荒漠化
轻巧记忆
数字法记忆荒漠化的概念
(1)“三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
(2)“三退”——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3)“三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4)“二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
示意图
植被景观
荒漠
荒漠草原
温带草原
降水量
50mm以下
200mm以下
400mm以下
土地生产能力
自东向西减少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
(1)内容
(2)原则:
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问题导思
下图是宁夏沙坡头的草方格沙障你知道它的生态作用吗?
提示:
①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全析考点一
1.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
2.荒漠化的成因(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其成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发展。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因素
分布地区
破坏原因
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
严重破坏植被,易造成风沙侵蚀
草原地区
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
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源
利用不当
绿洲地区
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源短缺,生态恶化
次生盐渍化
灌溉农业区
大水漫灌
1.(2010·安徽高考)目前我国每年需要通过远洋货轮进口大量铁矿石。
下图所示区域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石进口地。
图示区域铁矿开采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 )
A.森林锐减 B.土地沙漠化
C.土地盐渍化D.物种灭绝
解析:
选B 图中铁矿石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西北地区,由于受沿岸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该地区干燥少雨,主要形成了草原和荒漠景观,再加上铁矿石的开采,必然导致该地区土地沙漠化加剧。
2.(2012·重庆高考)依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是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区之一。
为此,我国积极实施国际资源合作开发战略。
据报道,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建议将远东的几百万公顷土地(下图中阴影所示区域)出租给外国投资者。
我国投资者对此表现出极大兴趣。
下图是俄罗斯远东局部区域示意图。
(1)指出我国西北地区后备耕地资源开发不当会引起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俄罗斯拟出租土地所在区主要地带性植被是________。
与我国西北地区相比,该区土壤水分含量________。
分析全球变暖对该地区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影响。
解析:
第
(1)题,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源短缺,生态脆弱,如果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当,就会导致土地荒漠化加剧、水资源更加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第
(2)题,结合图示纬度位置可以判断该地区主要地带性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由于气温低、蒸发弱,所以土壤中含水量较我国西北地区大。
全球气候变暖会使该地区温度上升、热量增加,这些都对农业生产有利。
答案:
(1)①土壤盐渍化;②土地荒漠化;③水资源短缺加剧;④生态系统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
(2)亚寒带针叶林 高
有利影响:
①热量条件得到改善;②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时间延长;③农作物种植范围扩大;④农作物可利用的水分增加(降水增加)。
全析考点二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渍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
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3.(2014·广东高考)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
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
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
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
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解析:
选D 一般情况下,植被条件越好,地表受侵蚀作用影响越小,沉积作用越强,故植被可以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4.(2012·四川高考节选)下图为亚洲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针对该国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是( )
A.调整农作物熟制
B.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
C.广泛建设人工水域
D.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
解析:
选D 该国为蒙古,由于地处内陆,降水稀少,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所以应该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为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
5.(2011·浙江高考节选)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
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
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审题答题规范专训]
————————————————————————————————————————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1)设问中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需从位置、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描述。
(2)设问中该区域的农业土地利用类型需从耕地、林地、草地等方面中选择。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
内陆地区;高原地形;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
耕地和牧草地。
沙地:
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
旱地:
水土保持。
————————————————————————————————————————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下图为我国各种荒漠化类型比重图,我国荒漠化的类型及其对应地区正确的为( )
A.风蚀荒漠化——东北平原
B.水蚀荒漠化——西北地区
C.盐渍化——南方低山丘陵
D.冻融荒漠化——青藏高原
解析:
选D 在我国,风蚀荒漠化多见于西北地区;水蚀荒漠化多分布于南方低山丘陵和西南喀斯特地区;盐渍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灌溉区和华北半湿润区。
(2013·重庆高考)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
据此回答2~3题。
2.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 )
A.气温分布图 B.降水量分布图
C.工业分布图D.旅游景点分布图
3.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2.B 3.A 第2题,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发生主要与地势起伏状况、降水多少及降水强度、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土质等密切相关,因此地理兴趣小组对小流域水土流失进行调查之前应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降水量分布图,故选择B。
第3题,一般来说,在一定坡度范围内,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故①曲线符合。
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变化统计图,完成4~5题。
4.1937~2008年,该区域( )
A.荒漠化面积扩大到近5倍
B.人均耕地面积增大
C.载畜量和荒漠化面积增加幅度相当
D.人口总量大致翻了一番
5.导致该区域荒漠化形势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变迁B.耕地面积的变化
C.放牧强度的变化D.人口数量的变化
解析:
4.C 5.D 第4题,荒漠化面积和载畜量都大致增加到15倍左右,故A错误、C正确;耕地面积扩大的幅度小于人口增加幅度;故人均耕地面积减小,B错误;人口密度增加到4倍左右,即人口总数约翻了两番,D错误。
第5题,耕地面积扩大,放牧强度增加是导致该区域荒漠化的原因,而这些又是由人口增加引起的。
(2013·海南高考)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
读图,完成6~7题。
6.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
A.甲B.乙
C.丙D.丁
7.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
A.甲地区植被退化B.乙地区沙化
C.丙地区荒漠化D.丁地区植被改善
解析:
6.D 7.C 第6题,从图中有时令河的存在可以判断,此地应该位于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区,而土壤盐渍化容易出现在这些地区。
四地中丁地海拔低,温度相对较高,蒸发旺盛,盐分在地表积累,从而形成盐渍化。
第7题,乙位于河流的上游,若取水过多会使下游的丙、丁植被由于缺水而枯死,出现荒漠化现象。
(2013·江苏高考)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
图1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8~9题。
8.图2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
A.水平梯田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D.反坡梯田
9.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D.便于灌溉施肥
解析:
8.C 9.A 第8题,根据等高线可知,甲区的地形是陡坡与平地相间分布,这样的地形应修筑隔坡梯田,即在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的地方发展种植业,而在等高线稠密、坡度较大的地方发展林业。
这样修筑梯田,既有利于水土保持,又便于发展种植业。
第9题,由图可知,反坡梯田是梯田边缘较高、梯田面向海拔高处倾斜的梯田,这样的梯田使水土顺坡而下的速度减慢,从而更有利于提高保水保土的效果。
10.(2015·绍兴一中高三检测)下图是我国四个限制开发的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关于其生态建设主要方向,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封沙育草,涵养水源
B.②控制开发强度,改善湿地
C.③大力植树造林,提高草场载畜量
D.④禁止超载过牧,退牧还草
解析:
选B 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①大、小兴安岭地区大力植树造林;②三江平原改善湿地;③阴山北部禁止超载放牧,退牧还草;④黄土高原植树种草,涵养水源。
(2015·衡水中学第一次模拟)科尔沁草原,曾经水草丰美,但前些年却变成荒漠化严重的沙地。
从1997年开始,科尔沁人因地制宜,防沙用沙,目前已初步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开始走向“沙绿民富”的道路。
读科尔沁沙地位置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科尔沁沙地曾经“沙进人退”、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有( )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农垦 ④不合理灌溉导致的盐碱化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12.科尔沁沙地“沙绿民富”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
A.全球气候变暖,冰雪融水增加
B.沙地边缘构建乔、灌、草防护林带
C.配套排灌设施,合理引用水资源
D.推广沙地植被恢复配套技术
解析:
11.B 12.A 第11题,科尔沁沙地位于农牧过渡地带,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农垦和过度放牧。
第12题,全球气候变暖,短时间内冰雪融水会增加,但蒸发愈加旺盛,会愈加干旱,加重荒漠化,故全球气候变暖不会使“沙绿民富”。
二、综合题(共52分)
13.(2014·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m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cm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6分)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6分)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6分)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6分)
解析:
第
(1)题,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湖泊周围沉积,二是冬春季节河流与湖泊水位低,泥沙出露。
第
(2)题,原因主要从冬春季节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少、风力大且日数多等方面分析。
第(3)题,可从风沙堆积可能会填埋轨道、侵蚀路基、损害铁路其他设施、危害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分析。
第(4)题,可从设置方格沙障、阻沙墙、用碎石等覆盖沙面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
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14.图1是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单位:
m)地形图,图2是图1中甲处的气候资料。
据道光、咸丰年间的县志记载,图1中甲处当时森林茂密,柳竹成荫,河深水清,舟楫畅行;然而现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光山秃岭,一片“红色荒漠”景观。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28分)
(1)根据材料,分析图1甲处形成“红色荒漠”景观的原因。
(12分)
(2)图1甲处形成的“红色荒漠”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8分)
(3)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防治图示区域日渐扩大的“红色荒漠化”?
(8分)
解析:
第
(1)题,“红色荒漠”是南方低山丘陵红壤水土流失的结果,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来分析。
自然原因从地形(坡度大)、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等方面分析;人为原因从破坏植被和不合理的利用土地等方面分析。
第
(2)题,分析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主要考虑对当地的农业、交通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同时还要考虑对河流下游地区洪涝、航运的影响。
第(3)题,图示区域的资源主要有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在开发利用这里的资源时,要保护本区的生态环境,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治水土流失。
答案:
(1)“红色荒漠”是南方低山丘陵红壤水土流失的结果。
其形成原因如下:
自然原因:
①以山地丘陵为主,起伏大;②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河流众多,流水侵蚀切割强烈。
人为原因:
①开发历史悠久,人多地少,毁林开荒;②能源短缺,乱砍滥伐。
(2)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使山坡土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使粮食减产;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影响交通等;山麓地带水冲沙压,旱涝严重;平原地区,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湖淤塞,河湖调洪能力降低,使旱涝灾害加剧;同时还影响航运。
(3)发展立体农业;搞好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建设水电站,开发利用本区丰富的水能资源;切实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大力推广生活用煤,进行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等;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
第二讲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一、森林资源作用与现状
1.森林的作用
(1)重要的自然资源:
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
(2)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
2.森林现状
急剧减少,原始森林破坏殆尽。
3.森林破坏的后果
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轻巧记忆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应可归纳为七个字:
“水气净美无(物)尘沙”。
温馨提示
不同区域内森林的生态功能有所差异,如在湿润地区,其生态功能主要表现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在干旱半干旱区,森林具有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在沿海地区,森林能防止海风、海浪侵袭;在城市,森林具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的作用。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雨林的生态优势
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
(1)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很贫瘠。
(2)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
温馨提示
在茂密的森林覆盖下,与沙漠地区有同样贫瘠的土壤;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旦破坏,恢复相当困难,因此可以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
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雨林被毁的原因
2.开发计划
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全析考点
1.森林的作用及破坏后带来的问题
2.不同区域内的森林生态功能差异
地区
生态功能
湿润地区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
干旱、半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沿海地区
防止海风、海浪侵袭
城市
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等
3.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环境效应
4.热带雨林被破坏带来的生态危害
世界上的热带雨林一旦遭到大面积破坏,其后果不堪设想。
(1)影响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引起地表水减少,水汽蒸发、蒸腾作用减弱,空气干燥,从而引起降水减少,气候异常,全球旱涝失衡的频度和强度将加大,全球自然灾害频发。
(2)使二氧化碳增多,导致气温升高,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3)导致雨林物种的大量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遗传基因锐减。
1.(2011·北京高考节选)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
境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日益突出全球理念,倡导全球合作。
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
大自然为您效劳”。
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示例表
大气
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降低风速,吸附飘尘
水文
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
土壤
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层吸收一定量的降水
生物
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
根据上表,概述森林的生态效益。
[审题答题规范专训]
——————————————————————————————————————
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1)从“吸收二氧化碳……吸附飘尘”可获取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增加碳储量的信息。
(2)从“蒸腾水汽……水循环”可获取调节气候,增加降水的信息。
(3)从“根系固持土壤……降水”可获取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信息。
(4)从“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可获取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信息。
答案:
增加碳储量,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
————————————————————————————————————————
2.(2010·浙江高考节选)下图是世界某区域略图。
读图,完成问题。
据报道,近年来④地所在区域非法牧场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你认为主要有哪些负面影响?
解析:
非法牧场扩张会造成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
热带雨林被大面积砍伐。
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气候变暖加剧。
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增加等。
主观题常考的11
题型之(八)
综合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可知,环境问题的考查,经常结合最新的时事材料或研究成果,探究当前困扰人类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措施。
角度一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二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其答题思路为:
[典例] (2011·广东高考节选)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下图为石羊河流域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
(2)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应用流程]
[答案]
(1)温带大陆性气候 土地荒漠化
(2)措施:
①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②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③合理开采地下水;④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⑤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1.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的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
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荒漠化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
湿地萎缩
自然原因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人为原因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
森林破坏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人为原因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生物多样性减少
自然原因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人为原因
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2.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的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工程措施
①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②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③建设工业区和城市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建基础设施、建筑物等;④交通工程措施主要有修铁路、公路、飞机场、汽车站、港口等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技术措施
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②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措施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