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通论笔记1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02675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99 大小:9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通论笔记1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传播学通论笔记1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传播学通论笔记1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传播学通论笔记1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传播学通论笔记1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通论笔记1解析.docx

《传播学通论笔记1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通论笔记1解析.docx(9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播学通论笔记1解析.docx

传播学通论笔记传播学通论笔记1解析解析传播学通论笔记一、总论1.作为词的传播:

传播一词是英文communication的汉译,英文的communication则来源于拉丁语communis,具有公共、社区的意思,经过约定俗成,演变成今天的传播、传递、沟通的意思。

2.历史上关于传播的定义大体上有共享说、劝服说、反应说三种:

(1)共享说: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英文communication来源于拉丁语communicare,有共享的意思,因为传播信息的过程就是分享信息的过程。

评价:

这一解释是以信息的理解、接受、共鸣为前提的,认为传播就是信息共享的过程。

不足:

人类传播是借助符号传播信息,人们共享的不是符号,而是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同一组符号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

同时许多传播是无法达到共享的。

(2)劝服说: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传播是有目的的行为,突出了传播的功利性。

评价:

传播一定会影响他人。

劝服说、影响说和宣传说从这一观点出发,突出强调了传播者的主观动机,并以此理解传播行为。

从传播效果出发,这样的理解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不足:

首先,在传播过程中,影响是相互的。

也就是说,传播的角色关系会发生变化,传播者和受传者有时是相互转换的,传播者在影响他人的同时,也在受他人影响。

其次,传播有时只是一种目标模糊的行为,并非具有目的性,无意对别人宣传,只是一般事实的传递。

而宣传是目的明确、指向明确的行为,与一般理解的传播有一定的区别。

(3)反映说: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不足:

刺激反应不仅是人类的传播行为,动植物都有刺激反应问题。

3.对不同传播定义的总结:

传播的定义虽然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各种不同的理解在本质上是有联系的。

首先都肯定了传播的基本条件,那就是传播者、信息、受传者。

分歧主要是集中在对传播功能的理解上。

4.通论的传播定义:

传播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移动和变化。

5.对通论传播定义的认识:

(1)传播具有信息性质:

信息是传播的前提,传播是信息流动的基础。

(2)传播具有可流动性和可测度:

运用人文方法和物理方法都可以测度信息的传播过程(3)信息具有可转换性:

信息的传播性质不仅表现在信息可以从甲传到乙,也可以从一种状态转换为另一种状态。

同时,之所以说传播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转移和变化,还因为信息和传播都是不能脱离时间和空间而存在的。

信息具有时间的传播性和空间的传播性。

6.传播学诞生时间:

传播学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首先产生于西方,主要是美国。

7.传播学产生的诱因和基础:

(1)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

传播技术和传播媒介的发展,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

传播学就是在传播技术和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下诱发出的,要研究传播对人、对社会的影响,要研究传播的种种问题,这就为传播学的兴起提供了基础。

(2)政治与战争的需要:

传播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盖洛普成立的用来预测总统选举过程中选民投票意向和美国人民对这重大事件态度的民意测验所。

以霍夫兰为代表的一些心理学家和宣传学家也展开了二战的宣传问题研究,特别是宣传方法和宣传效果的影响,以及心理战研究。

传播学研究适应了战争的需要,适应了西方政治的需要。

(3)新闻学的发展:

新闻学产生于19世纪末的德国,到20世纪30年代基本成熟,从理论到方法都为传播学打下了基础。

8.传播学的研究内容:

传播学的发展基础是20世纪崛起的行为科学和三论:

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三论是传播学的方法论。

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从传播学的研究内容看,它涉及人类一切传播行为。

传播学的一般理论涉及信息理论、符号理论、意义理论、传播效果理论、反馈理论、模式理论等,是关于一般传播规律的总结。

这些一般理论是传播学最基本得理论。

传播学的分支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学、组织传播学、人际传播学、内向传播学的理论。

这些分支理论在传播学总体理论涵盖下具有各自的理论领域,是传播学理论的具体化和深入,是传播学理论宏观框架下的深入。

9.传播学的经典之作:

(1)符号、语言和行为:

1946年,美国语言和符号学学者查尔斯-莫里斯的符号、语言和行为出版。

该书认为,为了研究符号是怎样获得意义的,有必要建立一门符号学。

这门学科包括三个分支,研究符号之间关系的符号关系学、研究符号与其所指代事物之间关系的语义学、研究符号与其解释之间关系的语用学。

莫里斯的观点启发人们从符号的角度研究传播现象。

(2)传播的结构和功能:

1948年,拉斯维尔发表著名论文传播的结构和功能。

在该文中,拉斯维尔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

一是著名的5W传播模式,这个模式不仅首次比较完善地描述了传播的过程,而且为以后的传播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是著名的传播三功能说,即对环境进行监视、使社会各部分为适应环境而建立相互关系和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这个三功能说为施拉姆和赖特等人以后对传播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3)大众传播、群众的判断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

1948年,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的著名论文大众传播、群众的判断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发表。

文章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并非是魔术般的和不可抗拒的,而是相当有限的。

拉扎斯菲尔德等学者以后提出的大众传播的有限效果论就是这篇论文的进一步深化。

(4)美国的广播收听:

1948年,拉扎斯菲尔德等学者合著的美国的广播收听出版,对美国30年代以来广播业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做了系统的总结。

(5)传播的数学理论:

1949年,香农和韦弗合著的传播的数学理论出版。

该书提出了著名的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虽然存在着把传播简单地描述成一种直线性的单向过程的缺陷,但从传播研究的技术方面来讲,后来许多这方面的努力,都是由香农的数学公式激起的。

此外,该书还引入了数学、电子工程以及控制论的概念和方法,使传播研究焕然一新。

(6)大众传播实验:

1949年,霍夫兰等学者合著的大众传播实验出版。

该书总结了他们在二战期间进行的包括军事宣教电影对新兵的影响等大众传播效果研究。

(7)大众传播:

1949年,施拉姆编辑的大众传播出版。

该书首次从学科角度总结了以往对传播研究的成果,该书的出版标志着传播学的初步形成。

(8)传播与说服:

1953年霍夫兰等学者合著的传播与说服出版,该书论述了人们对说服的抵制,并提出了克服这种抵制的方法。

(9)传播是怎样进行的:

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奥斯古德提出了基本传播行为的模式,认为人脑兼具编码、译码和解码的功能。

同一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进行的一文中,对奥斯古德提出的传播模式做了补充,使之从一个线性模式成为一个循环型模式,即著名的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上述论著的出版和发表,标志着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基本确立。

10.传播学的奠基人的贡献: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和集大成者

(1)哈罗德-D-拉斯维尔:

第一,他首先用政治学的观点对传播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公认的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

第二,他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和传播的三功能说,前者比较完善地描述了传播的过程,并为当代传播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后者则为赖特、施拉姆等学者以后对传播功能做出进一步理论阐述,奠定了基础。

第三,他用定量语义学的方法,比较了有意义的政治符号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在主要新闻机构的分布,为传播学研究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主要传播学著作:

传播的结构和功能1948、世界历史上的宣传性传播1979

(2)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

第一,他把社会学实地调查的方法和研究社会实际问题的范围扩大到传播学领域,从而丰富了传播学的研究手段,扩大了传播学的观察视野。

第二,他是首先从受众角度研究大众传播效果的社会学家之一。

拉扎斯菲尔德把重点移到受众方面,在霍夫兰等学者的基础上提高了传播效果的研究水平。

第三,在从受众角度研究传播效果的过程中,提出了两级传播论、有限效果论和使用与满足论等著名观点,对于认识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著作:

人民的选择1944传播研究1949投票:

对总统选举中舆论形成的研究1954(3)库尔特-卢因:

第一,他把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的同时,实际上也给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第二,他对人们行为和群体的研究,给传播学中的效果研究一个重要的启示:

在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的影响时,要充分注意社会环境和个人所属群体的作用。

第三,他提出了著名的把关人概念,为信息流动的复杂性提供了圆满的解释。

(4)卡尔-I-霍夫兰:

第一,他较完善地把心理学控制实验的方法用于传播效果的研究。

第二,他对军事教育电影的研究,为打破魔弹论的神话提供了更有价值的证据。

第三,他注意到影响说服效果的多种因素,尤其是说服者及其发出的信息这两个因素,并提出了改善说服效果的一些列有价值的建议,为可说服性研究这个当代传播学重要课题奠定了基础。

主要著作:

大众传播实验1949传播与说服1953说服的表达次序1957(5)施拉姆:

施拉姆是第一位从新闻专业角度,并把新闻学同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结合起来,从全新视角考察传播学的学者,他把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研究,为传播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完善与成熟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他编著的大众传播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步系统提出传播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11传播学源于美国的必然性:

(1)传播学在美国产生的社会基础:

大众传播业的产生和发展是开展大众研究的前提。

美国独立后,特别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二战后的几十年间,科技、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城市化等方面的进展,为美国大众传播业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从科技方面来说,南北战争后,美国的科技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莫尔斯发明的莫尔斯码和有线电报,霍伊尔发明的轮转印刷机,贝尔发明的电话,费森顿实验的无线电广播,徳雷福斯特发明的三极管、兹沃尔金发明的光电摄像管和电视显像管等通讯技术,为美国大众传播业的发展奠定了的技术基础。

从文化教育方面来说,经济的发展使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美国大众传播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从城市化方面来说,美国经济的发展促使人口激增,并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城市化的进程。

人口的增长和向城市的大规模迁移,使美国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社会,这位大众传播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传播学在美国兴起的学术基础:

19世纪末以来,美国的大众传播业在经济、科技和文化教育等因素支持下获得的发展,在使人们享受到种种好处的同时,也使人们产生了广泛的忧虑并招致很多批评。

很多人认为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明显的消极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从20世纪初开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很多学者对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的一系列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学者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正是这些研究,为二战后传播学在美国作为一门独立学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这些研究包括:

对传播性质和作用的研究、对符号、意义和语言的研究、对舆论、新闻和宣传的研究、对态度和说服的研究、对大众传播效果的研究、对传播媒介的研究、对受众的研究、对传播技巧的研究。

12我国的传播学研究:

我国的传播学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为迅速,虽然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研究方向和重点,但应用传播学的研究已经初具雏形。

我国传播学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

1.引进传播学:

从1980年起,中国人民大学、社科院新闻研究所许多学者先后翻译了大量外国传播学文章和书籍,这些文章和书籍成为我国研究西方传播学的主要参考书。

其次,一些教授先后在新闻战线、新闻大学等杂志上开设传播学专栏,一批新闻教学和研究人员在国际新闻界登载译文,系统地介绍西方传播学。

2.评价和分析:

1982年在科院新闻研究所的倡议下,召开了有关西方传播学问题的座谈会,解开了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序幕。

当第二次传播学讨论会在1985年召开时,我国传播学研究已有了一些可以说明问题的成果。

这两次会议涉及许多人共同关心的问题,如传播学是不是一门科学,传播学研究的意义、领域和方法,传播学同其他学科的关系,我国要不要传播学,怎样研究传播学等等。

3.理论探讨:

从1984年起,我国传播学研究已出现从系统介绍西方传播学进入建立我国传播学理论体系和模式的探讨的趋势。

首先突出地表现在对传播学的理论探索,特别是对西方传播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指出了其局限性,并开始思考传播学中国化得问题。

4.应用研究:

在西方传播学研究中普遍采用概率统计方法进行民意调查的启发下,我国许多单位开展了社会调查工作。

此外,我国先后成立了一批研究传播学和公共关系的机构。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传播学研究已经从介绍西方传播学,消化西方传播学,进入探讨我国传播学的阶段。

但还没有完整的传播学研究体系和自己的研究方法。

从总体来看,我国传播学研究水平还不高,过多注意研究西方的理论,而缺少对中国传播现状的考察与研究。

由于传统原因和传播学研究现状,我国可能更注意用较为实际的方法去研究传播学。

在传播理论的研究上,可能突出评价、消化和修正西方传播学理论;对欧美传播学进行综合分析,吸收其营养成分;充分估计和评价传播事业的现状,提出传播学研究的方向和重点;通过实践,建立自己的传播学研究理论。

二、传播原理1.传播的发生:

(1)传播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

人类所有关系都是在交往中实现的,离开了交往,关系也就消失了。

传播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工具。

传播行为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行动,伴随着人类活动的始终。

人类传播,在形成和维系人类社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传播产生于人类生存的需要:

传播是人类生存和进化的生物基础,人类建立传播关系是因为要同环境,特别是同周围的人类环境相联系。

对人类而言,无论是物质生存,还是精神生存都离不开传播。

2.传播的功能:

前人描述:

拉斯维尔的三功能说:

1948年,拉斯维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传播具有3个社会功能的经典论述:

(1)环境监视

(2)使社会各个不同部分相关联以适应环境(3)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拉斯维尔认为研究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传播过程,就会发现三类不同的专家从事传播工作。

一类专家研究国家对外部环境的反应(外交官、驻外记者)一类专家研究整个国家的政治环境(国内记者、编辑)一类专家研究如何把老一代的某些反应方式传递给青年(教师)赖特对拉斯维尔的补充:

1957年,赖特在大众传播:

功能的探讨一书中,在拉斯维尔的三个功能外又增加了第四个功能:

娱乐。

赖特对这一功能的补充,综合了传播功能的实用性与游戏性两方面特征,使传播的功能观更趋完善。

施拉姆的归纳:

施拉姆根据拉斯维尔和赖特的论述,在1982年出版的传播学概论中,把传播的功能归纳为监视、管理、指导和娱乐四个方面,施拉姆认为,传播的四大功能从人类社会诞生起就根本没有发生过变化,尽管利用了不同的组织机构来执行这些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的负面功能论:

1948年,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合著了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一文,提出了传播的正面功能与负面功能。

正面功能:

(1)授予地位

(2)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负面功能:

(1)大众媒介持续不懈的宣传会使人们完全丧失辨别力,从而不加思索地顺从现状

(2)媒介是使大众的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

(3)媒介常以低廉的代价占用或剥夺了人们的自由时间。

(4)麻醉精神,一是让人们沉醉在虚幻的满足之中。

二是由此剥夺人的行动能力。

通论的传播功能:

正面功能:

(1)获取信息: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人的一切活动都与周围的客观世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人类需要从大众媒介或其他信息渠道获得维持心理平衡和生存需要的信息。

(2)社会化途径:

媒体除了传递信息之外,还有大量生活方式的展现,承载着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

人们在与媒体的接触中,通过媒体对所列举的不同行为予以象征性奖励或责罚,被灌输了价值观和标准模式。

媒介塑造受众的社会化过程,有别于刺激-反应程序,更具有渐进性和积累性。

(3)知识教育:

人从媒介中获得大量各种类型的信息时,无形中已在接受着教育。

(4)舆论监督与引导:

媒介的选择带有自然放大某种意见倾向的功能,直接影响着舆论的发展方向,媒体通过讨论和报道等形式对公众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5)文化传承与交流:

人类文明成果的累积离不开世世代代的传播活动。

文化是纵向传播和横向传播流程的统一体。

(6)调节身心:

在适应与改造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人类在体力和心智方面都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人们通过传播寻找精神寄托,在轻松的娱乐中得到身心的放松。

负面功能:

(1)媒介情景非真实化:

由于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人不可能对整个外部环境和事实都保持经验的接触,只能通过新闻媒介去了解,媒介在真实世界与受众之间扮演了一个展示社会现实的角色。

但是,传播形式上的真实感并不能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媒体对现实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提供给大众一个表面真实的幻象。

由于媒介的作用,人的态度行为很大程度上不是对实际社会现实的反映,而是对媒介提供的你太空间的反映。

传媒所造成的外在真实感,反而导致了现实的空虚化和非真实化。

(2)信息庸俗化:

由于利益驱动的原因,受众作为商品被出卖,以接受率为标准,用以交换广告费。

文化制造商们迎合大众对庸俗、色情以至野蛮行为的渴求心里。

每天都在向社会大批量生产粗俗低劣的传播品,也就是垃圾信息。

(3)文化殖民化:

国际经济、技术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国际传播不合理的格局。

一方面,少数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节目制作能力,占据并垄断了信息传播市场,节目交流中存在着不合理的单向流动现象。

另一方面,他们又利用国际电视传播中存在的信息单向流动格局,使传播成为西方大国对其他国家进行思想侵扰和文化渗透的重要手段。

(4)思维行为惰性化:

电视媒体直接作用于人的视听感官,在不知不觉中消磨着人们阅读印刷物的耐心,使人习惯于浮光掠影的信息接受,满足于浅层的表象思维,而疏于深入思考,只接受不判断。

3.传播的类型:

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

(1)内向传播:

人的内向传播是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内向传播既是人的自我需要,也是人的社会需要,是人类最基本得传播活动,是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内向传播是传播学对信息范围研究的第一个层次,集中反映了人的神经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反馈现象。

内向传播的主要特征:

第一,隐蔽性:

这种自我传播的互动过程仅限于自身,常常不要求、不希望与他人分享。

第二,内动性:

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是融为一体的,往往表现为矛盾的统一。

第三,短途性:

内向传播往往仅仅在一瞬间就完成了。

内向传播的意义:

(2)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社会行为。

人际传播是构成并维持社会的前提,是人际关系得以实现的基础。

人际传播可以通过两种途径:

一是无需借助传播媒体未作中间物即可进行的直接传播,二是借助一定媒介手段所进行的间接传播。

人际传播的基本特点:

第一,运用双重手段使全部的感官受到刺激:

人际传播不但使用语言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感情,而且使用非语言符号系统来进行交流,具有双重交流手段。

第二,信息的交流性强,信息反馈直接、快速:

在人际传播中,传播参与语者几乎在同时充当着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双重角色,这使得信息交流能够不断地进行传播和反馈。

第三,能够满足受众个性化需要:

在人际传播中,个人的传播需求能够充分满足,交流的内容可以控制,交流的进程可以控制。

第四,人际传播的覆盖面有限人际传播的意义:

第一,促进个人间心灵的交往:

在人际传播中,人与人的交往预先没有角色设置,人不是作为社会角色来传播的,而是作为他自己。

第二,认识自我、他人与社会:

人际传播不仅可以通过传播向他人展现自我,在他人反应中认识自我,减少自我估价的不确定性,还可以了解他人,并在频繁的互动中进而认识社会。

第三,建立和谐关系:

在人际传播过程中,依赖于人际传播,人与人之间能够彼此理解,达成共识,从而使双方的关系变得较融洽。

影响人际传播的因素:

第一,人际间的互相吸引:

人际吸引表现在人的相互理解和感知、个人间好感、相互影响。

具体来说主要有外表的吸引、价值观念的趋同性、需求的互补、情感的相悦。

第二,时空上的接近:

时空的阶级是人际传播得以实现的外在条件。

第三,对人的认识:

对人的认识是人对社会环境中的有关个人特性的认识,即对别人动机、感情、性格等的认知。

第四,角色认知:

人际传播需要按照传播双方在社会上的角色与关系来进行。

第五,自我认知:

能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是不是具有正确的行为和生活态度。

(3)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是指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

任何组织都是与信息传播同步生成的,组织的目标、系统、规范的形成和运行都离不开传播,而组织传播活动又必须凭借组织的系统才能进行。

组织传播的分类:

第一,就传播的范围而言,组织传播可分为组织内传播(组织内部各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组织外传播(组织与外部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

第二,就传递的方向而言,组织传播可分为纵向传播(组织内部具有不同权力、地位、职能和等级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横向传播(发生在具有相近权力和地位等级的组织内部各部门、成员或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

第三,就沟通方式而言,组织传播可分为正规的组织传播(纵横组织传播)和非正规的组织传播(组织内部的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的特点:

第一,信息大多具有指令性、教导性和劝服性:

组织传播活动总是凭借组织的自身系统进行,信息传播通道与组织系统是同一的,传播的动力来自组织本身具有的强制力。

第二,组织传播的传播范围总是有限和有界的:

组织传播的传播内容要受到组织自身职能的一些限制第三,组织传播活动具有一定规模:

组织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组织传播是在组织中的一种成规模的传播。

组织传播的意义影响组织传播效果的因素:

第一,组织的可信度:

组织的权威性决定了其传播内容的可信性。

第二,传播层级的多少:

组织传播必须经过多次传播才能完成,中间环节越多,信息失真的可能性越大。

(4)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过程。

大众传播的基本特征:

第一,大众传播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只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才能把信息传递给受众。

第二,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

大众传播面对的是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

第三,传播内容是公开的:

大众传播的信息是公开的,面向社会的。

第四,缺乏及时而广泛的信息反馈:

大众传播的反馈是延迟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

第五,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第六,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

传播机构对采集到的大量信息要经过选择、过滤和加工,按照传播者的意图和受众的需要予以传播。

(5)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是一种以多媒体为终端,以光纤为通道,所有的个人和组织都能联结在一起的,并且能与个人化受众进行互动沟通的信息交流形式。

网络传播的基本形式:

网络传播有两种基本形式:

第一,与现存媒体相结合,产生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网络报刊等新媒体,可称为上网媒体。

第二,由某个组织或个人利用网络工具定期制作和发布新闻,形成新的信息传播载体,可称为网上自生媒体。

网络传播的主要特征:

第一,个人化、个性化的传播第二,传受双方双向互动的传播第三,有较大的可供选择的自由信息空间第四,可以提供多媒体信息第五,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三、传播的基本形态:

以传播学基本原理和知识为母题,以传播内容的不同性质为基础,可以把传播类别划分为新闻传播、政治传播、文化传播、艺术传播、经济传播和教育传播。

1.新闻传播和传播学的关系:

新闻学早于传播学,它首先出现在19世纪的德国,从研究领域到研究方法,从理论到实务,较多地注重新闻技巧和职能的研究,缺少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研究传播现象;新闻传播是大众传播的不同层次和分支,传播的心理理念和跨学科性质为新闻传播研究拓展了视野,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

新闻传播将传播知识植入新闻研究,使新闻传播活动依托于一个广阔的背景,从而对其特性和本质的认识得以在更高的水平和更深的层次上实现;适当地采用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也为精确地描述新闻传播过程,实现新闻传播的价值和效果提供了重要的参数。

2.新闻传播的涵义:

新闻传播是人类之间进行的相互获取新情况、交流新信息的社会传播活动,它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

人际新闻传播、组织新闻传播、大众新闻传播。

(1)人际新闻传播:

人际新闻传播即个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