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026743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docx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docx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篇一:

中国现代诗三首

  高一语文备课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

②咀嚼诗歌语言,把握两首诗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③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

①继续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②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进一步品味诗歌的意境。

③通过两首诗的学习,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3、情感目标:

①鼓励学生热爱美丽的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

②培养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二、课前预习

  1、查阅字典,读准字音。

  青荇榆阴浮藻长篙

  漫溯斑斓笙箫

  2、课外阅读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

  第一课时

  一、预习展示:

指读第一首诗《再别康桥》,注意读准字音。

  二、初步感知:

齐读,康桥在你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三、徐志摩及《再别康桥》:

  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

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

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

他一生留下四部诗集:

《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徐志摩是个个性主义者,他有“单纯的信仰”,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他为理想奋斗,一生都在追求爱与美,追求灵性的表现,向往英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但是,当时中国社会已进入新民主义义革命阶段,阶级斗争日益尖锐,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也好,超阶级的人性和自由也好,与时代潮流是相悖的,最后徐志摩“流入颓废的怀疑之中”。

四部诗集真实地记录了他由“单纯的信仰”变为“颓废的怀疑”的过程。

  康桥,现通译为“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的所在地。

徐志摩1920年9月离开美国到达英国,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做旁听生学习政治,于1922年8月返国。

这期间和稍后,他写了诗〈康桥西野暮色〉〈康桥再会吧〉〈康河晚景即照〉及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秋,徐志摩再到英国,重访剑桥大学,并于同年11月6日回国途中在轮船上作〈再别康桥〉这首诗。

  四、诵读感知“三美”

  1、音乐美:

  ①诗的节奏诵读举例: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②一读全诗,注意诗歌的韵脚,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2、建筑美:

再读全诗,谈谈诗行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3、画面美:

  ①诗歌中描绘了康桥哪些独具特色的意象?

  ②你最喜欢哪一种意象,能把这一意象描绘成一幅画吗?

  五、探究式阅读

  1、第二、三、四、五节在表现诗人情感上的层次是怎样的?

从整体上看诗人的情感特点是什么?

  2、诗中写道: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又为什么“不能放歌”,阅读一、六、七节,试想诗人此时的心情如何?

中国有这么一句古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用在此处明显不妥,你认为结合此诗的情感和意境,应该改做什么?

  3、上述诗人的感情反差是怎样造成的?

这种反差又说明什么?

  4、中国一般人,喜欢某地,爱刻上“XXX,到此一游。

”或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

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六、课外拓展:

  中国诗词中写离别的诗作不胜枚举,下面我们就随便举几个例子,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大家看看《再别康桥》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

  例1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例2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送李端》卢纶)

  例3

  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结合你们自己的经验,设身处地地为徐志摩设想一下。

  七、课外阅读积累: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第二课时

  一、课前预习:

  ①读准字音:

漪沦残羹罗绮酵

  ②读读闻一多的诗歌:

《色彩》《红烛》《太阳吟》《忆菊》《发现》《一句话》《静夜》。

③学唱《七子之歌》

  附:

  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

我要回来,母亲!

  忆菊

  ?

?

  啊!

诗人底花呀!

我想起你,

  我的心也开成顷刻之花,

  灿烂的如同你的一样;

  我想起同我的家乡,

  我们的庄严灿烂的祖国,

  我的希望之花又开得同你一样。

  习习的秋风啊!

吹着,吹着!

  我要赞美我祖国底花!

  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

  请将我的字吹成一簇鲜花,

  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

?

  然后又统统吹散,吹得落英缤纷,

  弥漫了高天,铺遍了大地!

  秋风啊!

习习的秋风啊!

  我要赞美我祖国底花!

  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

  发现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二、走近作者:

齐唱《七子之歌(澳门)》。

你知道有关闻一多的哪些情况,和大家交流交流。

  三、了解写作背景:

  1、《忆菊》《死水》两首诗在感情色彩上有何异同?

  2、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

  闻一多1922年留学美围,在异国他乡受到民族歧视,于是更加魂牵梦绕着自己的祖国。

闻一多在一个发达国家生活了三年后,1925年他归心似箭,终于踏上祖国的土地,但目睹当时国

  内的情形——可以说满目疮痍,贫穷落后,混乱不堪,就像《赞美》里描述的那样,再与当时的美国一比,心里产生了巨大的落差!

闻一多当时的心情是失望、痛苦、悲哀,就好像一腔热血时突然被劈头浇了一身冷水。

正是在这种情笼罩下,他看到一个又臭又脏的死水沟,于是灵感迸发,《死水》诞生了。

  四、初读课文,正字音

  五、再读课文,体会音乐美

  六、三读课文,体会建筑美、绘画美

  七、自由阅读,分析全诗,填写下表。

  诗节“死水”具体情形及特点体现情感色彩的短语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死水”象征意义

  1、将诗中华丽的词语与流露作者感情的短语联系起来,有什么发现?

  2、探讨诗人思想感情对立的两极。

  3、读读闻一多在1943年11月写给臧克家的一封信:

“我只是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始终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地壳,放射出光和热来。

只有少数人跟我很久的朋友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觉出我的火来。

”提问:

“如果说创作《死水》时,闻一多就像一座没有爆发的火山,那么什么时候他这座火山爆发了呢?

是什么给了他巨大的生命爆发力?

  4、带着对本诗的这些理解再来读一读《死水》,读出死水中的绝望之情,同时也读出死水中的火来;读出极度的憎恶,也读出强烈的热爱来。

  八、作业布置:

  用“三美”标准赏析《老马》或《断章》

  篇二:

杨仁明

  杨仁明:

唐诗的美丽

  2014-12-0415:

55来源:

学习时报我有话说作者:

杨仁明

  今天,当很多人为了就业,为了出国,捧着英文、法文、德文版书籍不断强化充电的时候,当很多人连汉字都写不正确、摆不端正、说不明白的时候,当我们的教材里删掉唐诗、宋词以及古典文章的时候,当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强化外语而忽视国学的时候,我们是否在想:

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究竟该如何搭建?

一个民族的文化河流该如何保护和疏浚?

  历史告诉我们:

要拯救自己,应当首先拯救文化;复兴民族,必须复兴文明。

我只想说说唐诗——一个王朝的韵律,一种文明的节拍,一缕永照后世永不褪色的光芒。

它把先秦、汉晋的深奥和浮华沉淀为一种流行的音阶,一种清澈的明快,让所有读书人不忍抛离,不忍割舍。

这是一种魅力,也是一种生长。

从古至今,很多人在阅读唐诗,也在研究唐诗。

我只想问:

唐诗为何伟大,为何高岸,为何屹立千年而风采依然?

也许,我的答案非常简单:

因为美丽,才是唐诗。

不论什么事物,或者人物,因为美丽,才有魅力。

这是世人公认的基本法则。

这个法则伴随了人类文明的全过程。

  唐诗之美,意境先行。

意境,是人类情感通达的境界,是传输诗人情怀的幽婉曲径。

或借景抒情,或以情寄景,实现情由景出、景因情化,让人与自然相辅相成,浑然一物。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他要表达什么,不言自明,仅仅二十个字,其中一个“没”,一个

  “寒”,把诗人所有的思想情绪表达得几近完美,读来溢满凄怆之色。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语言苍劲,情感苍凉,寥寥四句,朗朗上口,既大气雄放,又悲愤沉郁。

那是一种壮士的情怀,借着一个古老楼台,绽放得霞光满天。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其情其景,欲言无门,欲吐无人,婉转幽微,汪洋浩瀚,令人在千回百转之中,思不尽,意难平。

如一轮明月,映照千年。

  唐诗的意境,就是一种文明的意境。

在人们的心灵世界,这种意境引发共鸣。

因为,它始终在挖掘和追求本真的情感元素。

一草一木,一枝一叶,都成为诗人灵感的载体,仅此,足可永恒。

作为诗人,不在于你看到了什么,触摸了什么,描写了什么,关键在于你想到了什么,领悟了什么。

想和领悟,决定了境界。

开放出来,就是鲜艳夺目的天姿国色。

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灵魂。

或许,这灵魂里包藏的就是灵感的本质,它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力量,永不褪色。

  唐诗之美,简洁明了。

唐诗,在不断卸掉繁琐累赘的浮华文字修饰之后,只留下筋骨,壁立千仞,方方正正,洋洋洒洒,浩浩荡荡。

阅尽传统所有文学体裁,唯唐诗的简洁堪称旷世难再。

五言绝句,只有四句,二十个字。

读上两三遍,可铭记于心,随时背诵,永远不忘。

其经典之处在于:

没有生僻难懂的文字;意思异常清晰明了;简洁如一汪清水。

即便是两三岁的小孩,教他两三次,必可熟练背诵,不再遗忘。

  在大唐的诗海里,七言诗具有很重的分量。

欣赏其经典,领略其博大,所有人都能从中品味出深沉的气韵。

如果说五言诗是绽放的花,七言诗可谓是厚重的

  果。

一样的明了与简洁,不一样的韵律与节奏。

书写的是一样的山水风物,表达的是不一样的情怀心肠。

  且赏边塞诗的经典。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严武《军城早秋》: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诸如此类的绝句不少,而七言律诗和长诗更多。

他们的笔下,是纯净的简洁,是浓缩得无法挤压的凝炼。

但是,这透明的简洁,傲然天地,纵横时空,飒爽挺拔,气吞山河,把边关冷月写进了豪情壮志的家国,读来倍感沉雄睿颖,磅礴高峻。

  在书写人生、挥洒情怀的时候,这种简洁和明了背后,是一片波翻浪煮的浩瀚。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把山河的美、人间的情,融合在自然生命最清丽雅致的状态。

那是一幅图画,让人浮想联翩,渴慕不绝。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场凄婉的送别,却被诗人渲染成一次现实生活中最美丽鲜活的旅程。

“烟花三月”温馨柔美,春意盎然,何来悲戚?

那碧空之下,诗人欣赏到的是“孤帆远影”,何等的空灵,何等的飘逸,再放眼浩荡的长江,天地之间,美不胜收。

这就是诗人的构筑,也是诗人的胸襟。

这诗,读之清朗,如饮甘露。

何等浅显流畅,何等简洁通透。

  欣赏唐诗,难得悲伤。

是因为唐诗的基调永远清朗俊逸。

因此,唐诗的伟大,来自于诗人对人生状态的准确领悟和体察,来自于诗人心灵那映照世态炎凉、风雨自然的纯净。

这份纯净,既是诗歌的生命,也是诗人之为诗人的基本特质。

  净,就是美丽的源头。

只有纯净的诗人心灵,才会有纯净的诗人品质,最终才会有纯净的伟大诗歌。

  唐诗之美,律韵天籁。

自由,是唐诗在追求内涵时永不离弃的主题。

一旦这种自由被挤压和剥离,艺术就失去了灵气,失去了原动力。

李白《朝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充沛的情感,流畅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直白而坦荡,真挚而婉丽,让人一眼望穿,一览无余,毫无雕琢粉饰。

这就是唐朝五言、七言绝句和律诗的独具特征。

不管今天的人们用什么看似冠冕堂皇实则繁琐夸张的标准去衡量和评价,都丝毫不能影响和改变它的价值。

  篇三:

1-05荆轲刺秦王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编写:

郑松梅审核:

高一语文备课组

  班级: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的特点。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读文与读史相结合。

  4.尊重古人对侠义精神的崇尚,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学习重难点】

  1.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

  2.对荆轲刺秦王行为的评价。

  【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相关链接】

  1.作家作品:

《战国策》是一部按国记事的历史著作,起自战国初,止于秦国并六国之

  后。

初有《国策》、《国事》、《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刘向整理编订为

  三十三卷,定名为《战国策》。

书中侧重于记叙战国时期的策士们纵横捭阖的“奇策异智”,

  从中反映出当时政治、经济以及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矛盾斗争,也描写了不少义士和勇士。

  表现了他们不畏强暴的优秀品质。

《战国策》文学价值较高。

叙事状物,铺张渲染;说理论

  事,纵横恣肆;刻画人物,逼真动人;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语言绚丽多彩。

代表了战

  国时期散文发展的水平。

  2.写作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

  六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

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秦“遇

  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

  直逼燕境。

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

  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

  部的混乱。

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史书体例: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载史实的史书。

  4.与选文有关的成语典故:

  切齿拊心【原文】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遂自刎。

【释义】咬牙捶胸,形容极端痛恨的样子。

  无可奈何【原文】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

  於期之首,函封之。

【释义】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图穷匕现【原文】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现。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

  持匕首揕之。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毕露。

  5.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刺客:

专诸、要离、聂政、荆轲。

  【学习过程】

  一、基础积累

  

(一)识记字音

  翦()谒()於()髓()眩()揕()

  拊()瞋()袒()扼()淬()濡()

  徵()忤()慑()刎()

  

(二)理解词义

  1.解释句中重要词语

  进兵北略地至陛下...

  微太子言.

  今行而无信.

  见陵之耻除矣..

  函封之.

  太子迟之.

  终已不顾.卒起不意.厚遗秦王宠臣.秦王必说见臣.被八创..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怪之.

  2.辨别文中古今异义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持千金之资币物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断其左股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三)常用句式

  1.判断句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2.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A.见燕使者咸阳宫。

B.燕王拜送于庭。

  

(2)定语后置句A.群臣侍殿上者。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4.省略句

(1)嘉为(之)先言于秦王。

(2)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二、整体感知

  梳理课文故事情节

  三、合作探究

  〖探究一〗荆轲的性格特点

  1.文中哪些情节最能体现荆轲的性格特点?

  2.作者是怎样在刺秦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中塑造荆轲形象的?

  〖探究二〗荆轲冒险赴秦的原因

  3.陶渊明《咏荆轲》中说: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

荆轲与

  太子到底是什么关系?

  『提示』根据课文,太子与荆轲从计划、准备行动时毫无沟通,甚至发生严重分歧,双

  方缺乏足够的了解和信任,因此“知己说”是缺乏依据的。

荆轲与太子的关系,更准确地说

  是一种主宾关系。

  〖探究三〗刺秦失败的原因

  4.荆轲自己对于刺杀失败是如何解释的?

  5.你如何评价荆轲其人其事?

(联系时代背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

  四、归纳小结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今天的智慧就植根于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土壤里,在面对历史

  事件和历史人物时,不求甚解和人云亦云都使我们迷失。

因此,我们要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

  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当堂检测】

  

(一)填空:

  1、《战国策》,又称《》,是西汉末年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

  共篇,着重记载了的策略和言论。

  2、,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惜哉剑术疏,。

其人虽已没,。

(陶渊明《咏荆轲》)

  4、此地别燕丹,。

昔时人已没,。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二)精读导练:

请读文本“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以报太子也”,完成5—7题。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币物币:

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

给予,赠送。

  C、图穷而匕首见穷:

完结。

D、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道歉,道谢。

  6、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B、又前而为歌

  C、皆白衣冠以送之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7、下列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②群臣侍殿上者

  ③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三)语言运用:

  8、请以“荆轲失败了”开头,写一段抒情性的话,表达对荆轲的崇敬之情。

  【自我反思】

  本节课我最大的收获:

  我还存在的疑惑: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出自:

百味书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