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案例评论分析.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02452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滴滴案例评论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滴滴案例评论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滴滴案例评论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滴滴案例评论分析.doc

《滴滴案例评论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滴滴案例评论分析.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滴滴案例评论分析.doc

四、评论分析

一、顺风车业务上线缺乏公益性考量

顺风车并非是一项单纯的商业服务项目,这是它在商业化应用初期面临的最大考验。

顺风车的整个服务体系都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的基础之上,并没有什么细致的商业化质量保证的考虑。

滴滴出行在把它纳入到自己的出行服务体系之中时,并没有过多考虑过顺风车的公益特性,不过是增加了一个拼车的选项,全盘照搬整个快车的商业服务逻辑体系,结果就在事实上给绝大多数用户造成的认知就是“叫顺风车价格更便宜”,却没有真正认知到“顺风车并不是一个标准的商业服务项目”的根本特点。

二、营销模式折射出的经营理念存在问题。

顺风车的本质是共享经济,而滴滴把顺风车定义为社交平台的营销模式的理念就存在问题,广告语给人很多性暗示与性联想,正是对乘客和司机标签评价这些变异化的所谓社交功能,让一些“怀有不轨念头”的人,能够通过这一平台,去别有用心地选择乘客、继而成为他们选择“可下手目标”的帮凶工具,而这一伦理缺陷给不法份子打开了方便之门。

滴滴对此应当反思,作出改变。

三、监管存在缺失

(一)内部监管

1.审核不严,顺风车司机质量难以保证。

快车可能是准专职司机,相对管理严格,而顺风车,参差不齐,管理难度更大。

而且滴滴顺风车在注册审核环节上存在明显漏洞。

注册顺风车司机提交证明环节无需本人手持证件,若有人购买全套虚假材料提交注册,平台难以辨别。

2.应急反应缓慢,体制不完善。

事前,滴滴对凶手之前曾有性骚扰的投诉缺乏重视,没有进行处理。

事发后,在接到求助信息后,客服没有处理事件的权限,选择拖延时间。

造成拖延时间的原因:

一是客服没有足够重视此事,并没及时迅速上报,拖延时间太长。

在这种情况下,多拖延1分钟,生命就多一份危险。

迅速的应急反应机制显的尤为重要。

二是作为一个体量庞大的平台,缺乏相应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

虽然平台方迅速道歉,承认一定的责任并协助警方调查的态度和行动让人安心,但通过网友的评论可以看出,民众在意的可能不只是道歉更是以实际行动做出有效的监管。

 

(二)外部监管

1、法律法规有待健全。

目前,针对网约车并没有具体的相关管理规范;线上平台规范不力,线下车辆管理难,驾驶人管理更是难上加难,面对危急情况更是处置缓慢。

2.监管执法不到位。

平台与政府监管部门缺乏互联互通的机制与渠道,同时相关管理部门执法力度有待加强。

面对滴滴公司拒绝接入数据的行为没有及时做出反应,导致事件频发。

四、资本逐利与社会责任的冲突。

一个大到一定规模企业,其社会关注度就会更高,而承担的社会责任就越大。

滴滴靠着巨额补贴,挤占了市场份额,但随着补贴下降,单量大幅度下降。

滴滴顺风车遇到困局:

补贴这剂良药终难持久,资本不是慈善,赚钱才是最终的目标。

而滴滴顺风车的上线,对社会责任的考量就相对较少,没有将必要的社会责任扛在肩上,仅仅将网约车作为增加“流量”和“估值”的工具,从而缺少对安全监管方面的技术的投入,比如开通一键呼救功能、推出报警系统、乘客和司机可根据性别互选、安装监控设备、规范司机审核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