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人教通用二轮问题诊断与突破第七章 写作训练21.docx
《高考语文人教通用二轮问题诊断与突破第七章 写作训练2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人教通用二轮问题诊断与突破第七章 写作训练2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人教通用二轮问题诊断与突破第七章写作训练21
学案21 尺水兴波,跌宕起伏
——记叙文(含小说)的曲折技巧
学案略语 在高考语文考场中,议论类文章几乎一统天下,相似的立意,相同的结构,使阅卷老师大增“审美疲劳”。
写记叙类文章的少,写得好的记叙类文章更是鲜见。
在为数极少的记叙类文章中,多是叙事简单、平铺直叙、无重点、无亮点的文章,而真正写得好的少之又少。
记叙类文章可以写得“好看”一点的方法有很多,如构思奇特、选材独特、描写细腻、感悟深刻等,其中一个重要的而且极易掌握的是叙事曲折。
“文似看山不喜平”,“山无起伏,便是顽山”,写记叙类文章尤其讲究有张有弛、有动有静、跌宕起伏、尺水兴波,这样的文章才会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才能在考场上摆脱平庸,获得高分。
品读佳作,体悟出彩的理由
佳作一: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优秀微型小说)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
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
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
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
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
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双 赢
河南一考生
苏觉看到李明的第一眼,就无因地敌视他,他相信李明也是如此。
作为应试的“唯二”幸存者,他们也理应相互敌视,因为这个公司只招一名员工。
苏觉刻苦求学,颇有悟性,他也自视优秀。
但几个月来不断被诸多公司拒绝,使他把这份工作当成了救命稻草,他必须胜过李明。
但李明出身丹青世家,且功底深厚。
最后的对决已经到来,这次设计的主题是“爱”。
爱?
苏觉不屑去想:
“我是个孤儿,何谈爱?
”不过,他可以用暖色渲染出温暖与爱意,想到这里,他抬头挑衅地看了李明一眼,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苏觉转身进了工作室,一天时间,还真有点紧迫呢。
苏觉画完后已是黄昏时分,他摸摸肚子,准备先去吃饭。
把画布遮好,风吹起一角,只能看到橙黄的暖色调,很温暖。
他走出去,看到李明还坐在那里,悠闲自得,好像他的画也完好杀青了。
李明对苏觉笑了笑,苏觉莫名其妙地望着李明的背影,他突然想到那个胖经理说过的话:
“听过‘山羊过独木桥’的故事吗?
你们现在就站在独木桥两边,狭路相逢,胜者可只有一个。
”
苏觉回来的时候,已经月上中天了。
他着魔般地又进了那个工作室,李明已经走了。
他先是惊(警)醒地望了望四周,做贼似的向李明那幅画走去。
那黑色的遮布有一种魔力,吸引着他,他慢慢地揭开一角,之后是一幅完整的画。
他望着那幅画,陷入沉思。
总以为有点违背爱的主题。
冥思苦想之后,他踌躇满志地添上了几笔。
然后迅速逃走,连门都忘记关了,更不用说查看一下自己的画。
第二天,是公布结果的时候了,苏觉有些心不在焉。
当听到自己和李明都被破格录取之时,他惊讶地跳了起来,李明更是惊讶万分。
他俩颤着声音问胖经理为何有如此结局。
胖经理领着他们进入了工作室。
抓起画布,他们都沉默了。
苏觉的画上多了一只猫,更像家了,也更完整了;李明画的虎上落了一只蝴蝶,更温馨,更有意境了。
原来,李明知道苏觉应聘屡屡失败,决定放弃竞争,因而画了一只与“爱”这一主题相距甚远的老虎。
在苏觉出去后,他掀开苏觉的画,发现虽色调温馨,但只有静物,又给苏觉的画添上了一只小猫。
苏觉回来后,看了李明的画,知道李明无意与自己竞争,顿觉惭愧万分,灵感一现,便在李明画的虎身上,添了一只蝴蝶。
欲扬先抑,“敌视他”,这是抑笔一。
“只招一名员工”,到底留谁呢?
设下悬念。
“最后的对决”,暗示了情节的紧张。
“他抬头挑衅地看了李明一眼”,抑笔二。
李明的“悠闲自得”,“笑了笑”,看上去似乎很和谐,其实暗流涌动,情节似松实紧。
微型小说如此点出“材料”,自然巧妙。
苏觉、李明各自画的什么?
苏觉“添上了几笔”,“添”的又是什么?
再设悬念。
到了该揭开悬念的时候了,可是结果出人意料。
这是怎么回事?
悬念再起。
揭开悬念一:
他们画的内容。
揭开悬念二:
李明在苏觉静物画上画了一只猫,苏觉在李明虎画上“添”了一只蝴蝶。
结尾“扬”笔,一“扬”李明,二“扬”苏觉,“双赢”结果,卒章显志。
亮点点评 这篇微型小说构思巧妙,主旨鲜明。
除了在两个人物安排上一主一次,一明一暗,对比衬托外,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致,也是一大亮点。
这一亮点的成功源于两种“曲笔”技巧:
悬念法和欲扬先抑法。
佳作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
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
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
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
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
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
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
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对不起,我前桌的女孩
黑黑瘦瘦,头发干黄干黄还带着卷。
耳朵紧紧贴靠在头两侧,还略微向内卷曲,活像个“小老太”。
这就是我前桌的女孩。
她有个特殊的习惯:
左手永远插在口袋里,或是伸在课桌下,或是压在大腿下。
她从不用左手传递课本讲义,从不用左手梳理发髻,从不举左手回答问题。
这一切,我都理解。
因为一次无意的一瞥让我发现了她的秘密——原来她的左手只有三根手指。
于是我对她便总夹杂着一份同情与小心。
我开始体谅她偶尔淡淡的冷漠或是有时突然的脾气。
我想我一直很谨慎,我从来都从右侧传递作业,我从不刻意在她面前说出那些令她敏感的词语,我甚至警告过那些同样发现了这件事的人,请顾及她敏感的自尊。
而她,我前桌的女孩似乎逐渐放下了心中的警惕,开始主动与我交谈,虽然只是只言片语,却依然令我品尝到了一丝的欣慰。
可那一天。
直到如今,我还是这样的懊悔啊,一句随口而出的话却打碎了我们之间薄薄的友谊。
我已记不清那是在哪一节课上,老师的PPT上突然出现了一只画风拙劣的老虎,更可笑的是,老虎的前爪只有三只趾爪。
“太假了,只有三个指头!
”我已记不清我是用何种语气吐出这句话的,可是下一秒,我本能地用手捂住了嘴巴,闯祸了!
同学们还不明就里地嘲笑着,而我怯生生地向她望去。
她咬着嘴唇,黑黑的小脸上也看不出是青是紫,她低着头,干黄的发丝遮住了她的眼睛。
左手依然死死地压在大腿下。
同学们此刻的笑声仿佛游离之音,飘在我耳畔,而我的脑中一片空白。
往后,她似乎开始飘远了。
尽管她还坐在我的前桌,依然帮我传接作业,可是我感到,她真的飘远了。
她与我的交谈似乎变成了几个固定的词汇——“卷子少了”“交作业”“没有你的本子”。
我不敢向她道歉,我怕往事重提会伤上加伤。
失去了一份来之不易的友情,我很失落。
但恐怕她承受的会更多、更痛。
所以,坐在我前桌的女孩,我只能用笔记录下我的歉意。
我不经意的一句话,却带来了这般的遗憾。
对不起,我前桌的女孩。
肖像描写,这是“抑”笔,为下文的“扬”做铺垫。
交代她的“特殊习惯”,设置了悬念。
解释悬念。
“我”对她的态度、印象有了改变,开始维护起女孩,这是“扬”笔。
“可那一天”,笔锋陡转,再起波澜,本已一帆风顺的友好关系开始急转直下。
继续深写两人之间的隔膜。
点题之笔。
亮点点评 本文的立意、选取的素材与文题材料不仅形似,而且神似,都在讲一个无意的言行带来的影响。
左手有残疾的前排女孩自尊而敏感,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人多交流;因为“我”的同情和小心,两个人慢慢有了些交流;却因为“我”无心的一句话让女孩受到伤害,再次“飘远了”。
虽然,文中没有直接提及材料,但是,看得出,考生是在充分领悟材料意旨的基础之上写作的。
记叙文最忌讳平铺直叙,记流水账。
这位考生非常机智,善于运用多种技法,把文章写得波澜起伏。
开篇即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前排女孩活像个“小老太”;后文当得知女孩左手有残疾后,“我”对女孩的印象发生了改变,开始维护女孩,前文的“抑”反衬了后文的“扬”。
考生故意将女孩残疾的故事放在后面交代,先写女孩的“特殊习惯”,制造出悬念,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本以为两人的交往会一帆风顺,哪知道“我”无意中的一句话又深深地伤害了女孩,女孩又与“我”产生了隔膜。
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很耐读。
技法指要,洞悉高分的路径
记叙文(含小说)的曲折技巧
一、设一个突转
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向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峰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
用此方法构思情节,在结构上形成了奇峰突起、江河陡转之势。
平时不少同学写记叙文经常用“急转法”,用得很不成功,因为“转”得极不自然,令人难以信服。
其实,这种技巧使用起来特别要注意的是:
看似出人意料,实则合乎情理,在“转”之前必须要用好伏笔、铺垫。
二、设一点误会
就是利用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惑。
由于巧置误会,悬念层叠,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请看下面的例文:
错 觉
今天第五节是体育课。
第四节一下课,我便把饭盒放进食堂,计算着体育课可以提前几分钟下,以便买份好菜。
体育课果然提前了几分钟结束。
刚解散,我便一溜烟地跑到食堂,从成排的饭盒中拿出那个方形的,跑到窗口买了份排骨。
当我走出食堂时,才看到一群群学生冲向食堂,食堂里转眼便排起了一条条长龙。
我得意地大嚼着排骨,看着那排成的长龙,心中十分得意。
当我向空中吐出第四块骨头,并一脚把它踢得远远的时,发现食堂门口有个女孩看着我。
那不是隔壁班上那个姓沈的么?
反正挺漂亮,平时常听同学们提起她。
我也看了她几眼,但终究觉得不好意思,便跑到运动场上,避开她的目光。
我坐在运动场上,一边吃饭一边想着刚才那个女孩。
短头发、大眼睛,可我和她根本不认识,她怎么总看着我?
我抬起头,却看见她也到运动场来了,就坐在对面的看台上,仍旧看着我笑。
我越发不自在了,想不出她为什么总看着我。
难道她……这不可能,我又黑又瘦,一头鸡窝似的乱发,穿着一身旧运动衣,踩着一双已有一周没洗的脏球鞋。
实在没有哪一点儿值得她看的。
我赶紧几口扒完饭,站起身准备回教室。
这时她也站起来,笑着跑了过来。
她笑的时候更漂亮了,一对小酒窝,风中飘逸的黑发……我有些呆了,看着她,想不出事情的原因,便转身想走。
“哎!
等一等!
”她喊出声来。
声音甜甜的,像一串银铃。
啊!
她跟我讲话了,这可是条新闻,下午我又可以向同学吹牛了。
我转过身,看着她白皙的脸,全身感到不自在,麻木地挤出一张笑脸问:
“有什么事吗?
”这一刻我觉得全身在发烧,猜想着她要说什么,但怎么也想不出。
终于,她跑过来了。
“没什么。
”她又开口了,那声音使我有些陶醉。
她又低头抿嘴笑了一下说:
“我只想问问你吃完饭没有。
因为——因为你用的是我的饭盒!
”
点评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靠误会制造喜剧效果的佳作。
因为想买份好菜,“我”便把饭盒提前放进食堂;又因为急着打菜,“我”才没有仔细辨认饭盒。
这一连串原因导致了此后事件的发生,是整个误会的起因。
当“我”吃完饭,想回教室时,女孩竟跑过来,主动与“我”搭话。
至此,误会达到极致。
当女孩澄清误会,期盼与现实间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真实地再现了青春少年的朦胧情感。
使用误会法要注意设置“误会”环节真实、自然、令人信服。
三、设一点悬念
“悬念”是欣赏文艺作品时,读者对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很想知道又无从推知的关切和期待心理。
悬念法就是设置一个个悬而未决的矛盾,使情节回旋推进,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这种方法用若干似离题实切题的材料腾挪跌宕,一开始就制造悬念,吊人胃口。
用好悬念法,不但可以吸引读者的目光,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和好奇,而且能有效地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叙述中,涉及足以引起读者期待的问题,又故意不说穿,以激发读者的猜测与渴望,这便是悬念的妙用,也是读者的兴趣所在。
如柳小倩写的《石榴花开》。
文章开头:
石榴花开了,层层开满枝头……
暮色中,我拿着几朵刚盛开的石榴花如约来到了云的墓前……
用实物“石榴花”和事件“如约来到了云的墓前”设置悬念,接着作者叙述与云相识、相知的过程,释除悬念:
一天突然收到云的信,叫我去医院看她。
我匆忙赶到医院,在血液病房里找到了她。
她躺在白色的病床上,整个人显得非常憔悴苍白,见了我似乎想挣扎着起来。
然而事实上,她早已奄奄一息。
我见势,急忙把她扶起来。
我没有太多话,因为我不想她太累。
许久,她要我帮她照顾她的石榴树,她说她很遗憾没能和我终身为友,但愿能变成来年后的第一个石榴。
我噙着泪,默默地为她祈祷,祝愿她一切都会好起来……我精心照顾着云的石榴树,看着它开出第一朵、第二朵花……并看着一朵朵不起眼的小花结出一个个火红的石榴。
我想我已经完全了解云了,如果云活着,也会这样认为。
至此,读者猛然醒悟:
云是喜欢那石榴般火红的生活,然而她却偏偏带着石榴花般的梦如流星似的离开了人世;她对生活炽烈的爱,对生命将逝的沉着平静,和她那石榴花般灿烂的笑容,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运用悬念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设置悬念要巧妙,以引起阅读期待。
2.要对悬念加以必要的强化,以激发阅读兴趣。
3.消释悬念要巧妙,以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
四、来一点对比
对比法可使人辨真伪,明是非,识好坏,促人冷静地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
要想全面反映事物,就要涉及事物的两面,并让它们形成鲜明的对照,让人在对照中比较,以便全面认识或分清是非、善恶、美丑,从而受到教育。
小小说《捎》就是运用这一方法的典型例证:
他要出国的消息不胫而走。
回到家里,屋里早坐满了人。
弟弟兴奋地说:
“哥,给我捎台收录机!
”妹妹是那么激动:
“哥,给我捎一套高级化妆品!
”他问丈母娘:
“妈,您捎什么?
”丈母娘嘴都快咧到耳朵根底下,道:
“不捎别的,捎台洗衣机就行!
”当他问自己的母亲要捎点儿什么时,母亲眼里闪着晶莹的泪光:
“不管咋着,把你捎回来就中!
”
文章起笔处看似平静,却为后面的陡转做了充分的铺垫,结尾处母亲的回答增强了文章的情感震撼力。
五、用一点抑扬
抑扬手法有欲扬先抑法和欲抑先扬法。
运用抑扬手法,可以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避免了行文的平庸呆板,单调乏味。
这种明抑实扬、欲扬先抑的表现形式,可使作品含蓄而奔放,能让人产生柳暗花明的情致。
请看下面的例文:
威 胁
[俄]契诃夫
有一个贵族老爷的马被盗了。
第二天他在所有的报纸上都刊登了这样一个声明:
“如果不把马还给我,那么我就要采取我父亲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过的非常措施。
”威胁生效了。
小偷不知道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不过他想着可能是某种特别可怕的惩罚,很害怕,于是偷偷地把马送还了。
能有这样的结局,贵族老爷很高兴。
他向朋友们说,他很幸运,因为不需要步父亲的后尘了。
“可是,请问你父亲是怎么做的?
”朋友们问他。
“你们想知道我父亲是怎么做的么?
好吧,我告诉你们……有一次他住旅店时,马被偷走,他就把马肚带套在脖子上,背着马鞍走回家了。
如果小偷不是这样善良和客气的话,我发誓,我一定要照父亲那种做法去做!
”(欲抑先扬法)
六、加点虚写
记叙文中的虚写,承担着搭建叙事框架、推动情节发展、正面塑造人物等重要功用,属于文章的主体。
虚写,就是要用联想想象的表现手法,如由真实的“桥”联想到感情的沟通,由眼前苍老的母亲回忆起年轻时的母亲,等等。
使用虚写,可以让思路拓宽、行文自由,还便于挖掘、求深求新。
总之,要想熟练掌握曲折技巧,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1.留心生活,用心体察,传之奇事,书之巧妙。
2.跳出尘世,立身方外,大胆想象,突破日常局限。
3.才之能通,必先晓术,综合运用,方显波澜。
4.反映事物曲折,体现人物复杂,不故求离奇。
实战演练,熟习行文的要领
一、按要求续写下列故事情节。
只借一美元
一位亿万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
”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我想借点钱!
”富豪回答。
“可以,您想借多少呢?
”
“一美元。
”
“一美元?
只借一美元?
”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
“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
可以吗?
”
“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
”经理彬彬有礼地说。
“好吧。
”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放在桌上:
“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
”
经理清点之后说:
“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
”
“谢谢!
”富豪办完手续后,从容离去。
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一美元呢?
于是,他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问这位富豪:
“对不起,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
我实在弄不懂,你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一美元呢?
”
1.请续写后面的情节,要求使用悬念法,内容要突出富豪的智慧。
答:
答案 (示例)“好吧,我可以把实情告诉你,我到这里来办事,需要一段时间,随身携带这些有价票据很不安全。
我曾到过几家金库,想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贵。
我知道贵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就将这些票据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
况且借款利息很便宜,一年只要支付6美分……”
行长恍然大悟:
有头脑又有金钱的人是幸运的,他们能用头脑支配金钱;而只有金钱没有头脑的人则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的头脑为金钱所支配。
经商斗智,善谋者胜。
原来如此
我睁着蒙眬的睡眼上了公交车,嗯,运气不错,有好些空位。
坐下之后,却听前面有人叫了一声:
“谁的钱包?
”顺着声音看过去,却是一个打着领带的白领。
拾金不昧,我暗暗地给他打了100分。
那个人见没人应,又提高声调叫道:
“谁的钱包?
”之后一个女生举起手来,说:
“我的!
”然后向那白领走去,伸手正要拿钱包,可是白领把手一缩,嬉皮笑脸地对那女生说:
“我帮你捡了钱包,你总不能白要吧?
”女生把嘴一撇,问道:
“要多少?
”那白领伸出两个手指来,笑得面皮拧在一起,说:
“20!
”女生“哼”了一声,大概是急着拿回钱包,手指夹了20元递给那白领。
白领却不坐下,径直走到一位老人面前,把20元给了老人,老人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问道:
“你这是……”
2.续写后面的情节,要求使用误会法。
答:
答案 (示例)原来,那女生捡了老人丢的20元钱,却没有还给老人,自己收着,然后钱包掉了。
这一切恰好被那位白领看到了,之后他便想办法把20元钱还给了老人。
于是,我在心里默默给他打了120分。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926年3月8日,梁启超先生因病住进协和医院。
经检查,医生发现其右肾有一黑点,诊断为肿瘤,遂手术割除。
术后发现,病变反倒在左肾。
一时间,舆论哗然。
而当时西医刚刚进入中国,对西医的质疑之声更是甚嚣尘上。
病榻上的梁先生得知此事,在《晨报》上发表了一篇声明,写道:
“右肾是否一定要剖,这是医学上的问题,我们门外汉无从判断。
据当时的诊查结果,罪在右肾,断无可疑。
”“我盼望社会上,不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之障碍。
”而事实上,这次误诊确实给他的身体带来了巨大伤害,由于病情恶化,梁先生于1929年1月19日病逝。
要求:
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写一篇记叙文或小说,注意叙事的曲折性。
写作指导 参考立意:
1.顾全大局,不计得失;
2.宽容,大度;
3.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
4.做事态度要严谨;
5.要支持新生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