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第6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014867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7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第6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第6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第6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第6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第6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第6章.docx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第6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第6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第6章.docx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第6章

第六章自然灾害

第一节气象灾害与水文灾害

一、教学目标

1.能了解气象灾害的概念。

2.了解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危害,以及监测防御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及其防御措施。

2.难点:

各种气象灾害的原因及时空分布。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分析法、问答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记者谭红报道:

2020年7月14日,记者从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获悉,根据各地上报,截至14日11时统计,7月6日开始的洪涝灾害有南昌、景德镇、九江、上饶等10个设区市和赣江新区共99个县(市、区,含功能区)635.1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64.2万人,需紧急生活救助25.7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83.4千公顷,绝收108.6千公顷,倒塌房屋656户1477间,严重损坏房屋1258户2729间,一般损坏房屋4401户7896间,直接经济损失112.9亿元,灾情还在进一步统计核查中。

师:

同学们,新闻中提到的洪涝灾害属于哪种类型的灾害呢?

生:

气象灾害。

[新课教学]:

(板书)概念:

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称为气象灾害。

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

下面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台风这种气象灾害。

(板书)一、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洪涝灾害的分布主要受气候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影响。

从气候因素看,洪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从地形因素看,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常受洪涝威胁。

洪涝危害巨大。

洪水常常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洪涝还会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此外,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武汉位于汉江与长江交汇处,地势低平,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高,遇特大暴雨洪涝侵袭,则损失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洪涝频繁且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的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此外,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板书)二、干旱灾害

师:

大家观察课件上的图片是哪种气象灾害呢?

生:

......

师:

回答正确,图片上的灾害是干旱灾害。

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

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其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

干旱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

干旱也会影响畜牧业,主要表现在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干旱还会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严重时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

此外,干旱极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广泛,很多地区不同程度地遭受旱灾。

东部季风区由于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旱灾。

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是旱灾多发区,其中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板书)三、台风灾害

师:

大家观察课件上的图片是哪种气象灾害呢?

生:

......

师:

回答正确,图片上的灾害是台风灾害。

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

外围大风区的风速从外向内增加;最强烈的降水产生在旋涡风雨区;台风眼的天气表现为无风、少云和干暖。

台风天气常伴随着狂风、暴雨、风暴潮等,并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

狂风能够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我国受台风灾害影响严重。

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源于西北太平洋,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

(板书)四、寒潮灾害

师:

大家观察课件上的图片是哪种气象灾害呢?

生:

......

师:

回答正确,图片上的灾害是寒潮灾害。

寒潮是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C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C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寒潮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势力强大的寒潮甚至可影响到低纬度地区。

寒潮带来的剧烈降温往往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伴随的大风、大雪、冻雨会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

在我国,寒潮是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

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势力强大的寒潮,会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课堂小结:

气象灾害影响了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的许多方面,“减少气象灾害”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我国于1993年第一次把减灾列入到了国民经济的总体规划中,建立了相应的!

减灾管理系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98年我们还战胜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希望也能够做到成功地防御气象灾害,将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减为最少。

板书:

第六章自然灾害

第一节气象灾害

概念

一、洪涝灾害

二、干旱灾害

三、台风灾害

四、寒潮灾害

第六章自然灾害

第二节地质灾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震、泥石流、滑坡三种灾害的成因以及灾害之间具有相关性的基本特点;

2、了解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重大危害,从而认识到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地震、泥石流、滑坡的分布特征。

2.难点: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读图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2020年7月12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举行唐山古冶5.1级地震情况通报会确认,本次地震为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序列的一次5级余震起伏活动。

唐山大地震发生40多年后为何还会出现5级余震?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总工程师蒋海昆研究员科普解释说,根据初步研究结果,余震活动持续时间实际上和地震构造加载速率相关,构造加载速率越快,余震衰减越快,中国大陆东部和西部比起来,唐山地区地质构造加载速率非常慢,所以唐山大地震的余震持续时间也非常长,会持续上百年。

师: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号称震撼世界的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东经118.2°,北纬39.6°)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矩震级7.5级)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续约23秒。

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万人重伤,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二,仅次于海原地震。

同学们知道材料中的唐山大地震属于哪个类型的灾害吗?

[新课教学]:

(板书)概念: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作用或地质现象。

(板书)一、地震

(板书)1、概念

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

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板书)2、构造

师:

那么地震的组成部分都有哪些呢?

生:

......

师:

同学们说的都对但是不够完整,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课件找出完整的地震组成吧。

(板书)①构造:

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

(板书)②地震大小:

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等有直接关系。

受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影响,在震中距相同的地方,地震烈度有时相差很大。

(板书)3、危害

师:

地震能量巨大,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还会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地震不仅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还会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这些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隐蔽性,持续时间往往长久。

(板书)4、分布

师:

大家结合之前的知识想想地震主要的分布地点在哪里呢?

生:

......

师:

同学们回答正确,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极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地区。

从世界范围看,地震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地震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师:

地质灾害除了地震还有滑坡和泥石流。

(板书)二、滑坡和泥石流

(板书)1、滑坡

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滑坡多发。

(板书)2、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是发生泥石流的主要条件。

(板书)3、危害

滑坡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泥石流多与山洪相伴,来势凶猛,破坏力大,能够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滑坡和泥石流都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活动:

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自然灾害种类较多,许多自然灾害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

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有助于理解自然灾害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1、旱灾:

火灾、沙尘暴、淡水短缺、饥荒、病虫害等。

那么地震有哪些次生灾害呢?

2、一种自然灾害引发的灾害,会进一步引发其他灾害,从而形成灾害链条。

参考旱灾引发的一条灾害链条,完成地震的一条灾害链条。

课堂小结:

在本节的教学中,要把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和造成的危害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习的主体——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一般规律。

地质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对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分析既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要密切联系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利用材料和图片,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当成巩固和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的过程,当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从而全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板书:

第六章自然灾害

第二节地质灾害

概念

一、地震

1、概念

2、构造

①构造

②地震大小

3、危害

4、分布

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2、泥石流

3、危害

 

第六章自然灾害

第三节防灾减灾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防灾减灾的知识,通过学习增长避灾,自救的技能。

2、认识防灾减灾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了解防灾减灾知识,增长避灾、自救的技能。

2.难点:

思考、体会防灾减灾对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读图分析法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

大家知道5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

生:

汶川大地震。

师:

没错,2008年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时间。

汶川地震严重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其中,极重灾区共10个县(市),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一般灾区共186个县(市)。

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时,5.12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新课教学]:

(板书)一、防灾减灾手段

师:

我国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制定了“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指导方针,以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师:

同学们知道防灾减灾工作都有哪些吗?

生:

......

师:

同学们回答的都正确,接下来老师来公布完整答案。

防灾减灾工作包括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等多个方面。

(板书)1、灾害监测

我国建成了由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等组成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主要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板书)案例:

①吊箱测流

吊箱测流是目前最适合对高含沙、冲淤变化大、漂浮物多的河流进行流量测验的设施。

图为黄河龙门水文站的工作人员正在吊箱内进行水文测验。

(板书)案例:

②地震预警系统

地震预报目前仍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而地震预警就显示出重要的价值。

地震发生时,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

这个时间差给地震预警留下了空间。

地震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

利用深入地下的探测仪探测纵波,传给计算机,即刻计算该次地震的震级、烈度、震源等,并抢在横波到达前,通过传播速度远快于地震波的电磁波(如电视、广播、短信等)发出警报。

地震预警系统其实就是在和地震波赛跑,多跑赢一秒,就能多获得一秒的应对时间。

我国在地震预警方面有过多次成功案例。

例如,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发生时,地震预警系统提前28秒为成都发出了地震预警信息;2017年四川九寨沟地震时,成都提前71秒收到地震预警信息。

然而,受地震台网密度等因素限制,我国目前尚难做到对每次地震的精确预警。

(板书)2、灾害防御

我国为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一方面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另一方面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

(板书)3、灾害救援与救助

发生自然灾害并达到应急响应程度时,应按照国家有关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开心理援助。

2010年4月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在青海玉树地震后开展搜索营救、医疗救助、后勤保障等救援工作。

课件展示图片为救援队正在废墟中进行搜救。

(板书)4、灾后恢复

灾后要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并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

这一过程也能帮助重建区增强防灾能力。

北川是“5.12”汶川地震的重灾区,整个县城在地震中损毁严重,几乎被夷为平地。

课件展示图片为异地重新修建的北川新县城。

(板书)二、自救与互救

对个人和家庭而言,防灾减灾的主要任务是自救与互救。

自救与互救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

平时多掌握--些自救与互救的知识、技能,就会在关键时刻为挽救生命提供更多可能。

自救与互救包括灾前准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保护三个方面。

常见的自然灾害中,洪涝、台风等灾害是可以较准确预测的。

因此,在洪涝、台风多发地区,居民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做好灾前准备,这对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地震等地质灾害往往是突发的,较难准确预测,但做好灾前准备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以地震为例,震前准备主要包括准备应急救援包,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等。

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应按照预先设计好的逃生路线进行撤离。

若洪涝来袭,应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

当地震发生时,如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地撤到安全地带。

如遭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

如不能逃脱或被掩埋,要尽可能地进行自我保护,并寻找合适的时机和方法进行自救或向他人求救。

如对别人进行救助,也要时刻注意保护自己和被救者。

自然灾害过后,还需要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例如,洪灾过后,应做到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的热水,入住前对房屋进行全面消毒,待电器干燥后再使用。

再如,地震发生后往往还有余震,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远离危墙、广告牌、电线杆等危险区域,等余震过后再作打算。

课堂小结:

我县是灾害多发易发县,属江西省四大暴雨区之一,主要灾害是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山体滑坡;旱灾、冰雹、雨雪冰冻等灾害。

水灾频繁,特别是地质灾害隐患点多,全县有315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涉及人口3020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县曾发生过5次特大洪灾,特别是1994年5月2日、6月15日、1997年6月9日三次洪灾均为百年未遇。

县城三度被淹,受灾人口均在20万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3.45亿元。

本节课主要任务时引导学生了解防灾减灾的知识,通过学习增长避灾,自救的技能。

认识防灾减灾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板书:

第六章自然灾害

第三节防灾减灾

一、防灾减灾手段

1、灾害监测

案例:

①吊箱测流

案例:

②地震预警系统

2、灾害防御

3、灾害救援与救助发生

4、灾后恢复

二、自救与互救

 

第六章自然灾害

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结合实例列举不同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发生前、发生过程中及发生后的各自功能。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2.难点: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分析法、问答法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5.12"汶川地震摧毁了当地的交通、通信设施,地震灾区瞬间成为信息孤岛,外界无法及时得知受灾情况,这使得救援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约8小时后,首批武警官兵到达地震重灾区,并使用北斗用户机实时传递灾情,这是地震重灾区发出的第一束生命急救电波。

北斗用户机是一种什么设备?

它通过什么渠道传送灾情?

[新课教学]:

师:

请同学们将课件上展示的图片记录下来,接下来我们边学习边补充里面的内容。

(板书)一、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是利用装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的光学或电子设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感知的地理信息技术。

与传统实地调查等信息获取手段相比,遥感技术具有探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信息量大,受地面条件限制少等优势,能够实现地物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

运用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洪涝、台风等灾害的形成过程,进行准确的预报、预警;能够快速识别地震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并为灾情统计、灾害救援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案例:

①2013年10月,第23号强台风“菲特”在我国福建沿海登陆。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实时监测了“菲特”的行进过程。

图a拍摄于10月5日20时,台凤“菲特”已经逼近我国东部沿海;图b拍摄于10月7日3时30分,台凤正影响浙江和福建大部分地区。

②北川是汶川地震灾情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遥感影像显示,地震导致北川县城及其周边地区多处出现滑坡和泥石流,道路、房屋被掩埋,河道被堵塞。

这为抢险救灾提供地理信息支撑。

(板书)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一种地理信息技术,它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定位、导航。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由卫星星座(空间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地面控制部分)和信号接收系统(用户部分)三部分组成,能够为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适用于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具有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目前,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有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俄罗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和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利用安装在手机、汽车、飞机、轮船等中的信号接收设备,可以进行精确定位,帮助用户在遭遇自然灾害或面临灾害风险时,发出求救信号,及时报告位置和受灾情况,有效缩短救援搜寻时间。

例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汶川地震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案例:

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35颗轨道卫星组成卫星星座,集卫星定位、短信报文、精密授时于一体,能够高效、快捷地实现信息传递。

(板书)三、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对地理数据进行输入、处理、存储、管理、查询、分析、输出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查询与分析功能,可以根据不同目的对相关数据进行叠加分析。

在防灾减灾领域,地理信息系统利用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等提供的地理数据,进行自然灾害动态监测、预报预警,快速确定受灾范围及受灾情况,为制定减灾预案、评估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依据。

地理信息系统以图层为基础。

图层用图形、符号、文本等描述某个主题的数据,如道路、村庄、河流等。

这些图层可通过位置叠加组合在一起,不同的组合可以形成具有不同实际应用价值的图片、数据及文字信息。

例如,将雨量站图层与行政区图层进行叠加,可以获得雨量站在行政区的分布信息。

案例:

温州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

温州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利用雨量站、水位站、气象云图等提供的信息进行气象要素、河湖水位、台凤及其形成过程的动态监测。

将这些信息与地形、交通、遥感影像等信息进行叠加分析,可实现对灾害的预报预警。

课堂小结:

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的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运用(了解)、探究(过程)。

地理信息技术的主体是遥感技术——R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

.重在应用

(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加工(输出);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相互关系和变化;地貌景观三维可视化;追踪台风轨迹;灾害风险评估(图层叠加))。

内容对学生来说,较陌生。

基于此,结合实例,分析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的作用。

板书:

第六章自然灾害

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一、遥感技术

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三、地理信息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