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方言影视文化现象.doc
《浅析方言影视文化现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方言影视文化现象.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方言影视文化现象
姓名:
吕静
学号:
2011300419
近年来,方言频繁出现于中国电影创作之中,形成了一种中国电影独特的“方言影视文化”。
方言,顾名思义,最简单的定义就是指一个特定地理区域中某种语言的变体。
具有很明显的地区特征。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语言给电影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些方言电影票房可观,收到热烈追捧。
甚至有人还说“方言有可能拯救中国电影”。
那么这种现象的具体表现、产生背景、产生原因分别是什么呢?
方言在影视上的运用有何利弊?
它的发展前景又将会是怎么样的呢?
本文将就以上几个方面做一些浅析。
“方言影视文化现象”之表现
2006年宁浩的小成本影片《疯狂的石头》(以重庆方言为主)在全国火爆上映后,迅速掀起一股方言热,一时间,讲方言的电影成了热门.。
如四川方言的《让子弹飞》,陕西方言的《高兴》,河南方言的《鸡犬不宁》,四川、山西方言的《山峡好人》,今年南京话的《金陵十三钗》……方言在这些影片中被导演作为一种影视手段,已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些经典台词更是在日常生活中流传甚广,成为大家的口头禅。
如《疯狂的石头》中经典方言台词:
“我顶你个肺!
”,“公共厕所么,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你这纯属到的问题,我都不希说你》”……《鸡犬不宁》:
“中不中?
”,“你还认识奇特男人不?
认识!
是谁?
俺舅!
”……《鬼子来了》中:
“我一手一个掐吧死俩,拧成麻花,挖坑埋喽。
”……这些话语以幽默风趣的口吻被广为流传,可见方言影视文化已经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角落,并由此产生深远影响。
“方言影视文化现象”之产生背景及原因
方言在电影中的运用,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出现了。
当时的方言只是作为一种笑料点缀在戏剧里。
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庞浩公仔宴会上都去,说:
“大闸蟹乘飞机,悬空八只脚。
”60年代拍摄的四川方言电影《抓壮丁》。
但是当时正是国家推行普通话的时期,所以方言电影很快就被禁止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方言电影开始正式走上电影舞台并产生影响,如1992年拍摄的《秋菊打官司》,用的陕西话,河北话的《一个都不能少》……我想这跟我们电影的发展程度也有很大关系,并且随着改革开放,人们思想的到一定解放,电影制作者愿意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
而发展到2000年,随着人们观赏水平、观赏素质的提高,以及草根文化、山寨文化的兴起,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社会开始把更多的目光转向一些平民特征、社会底层。
在这种背景下,反应草根心态的方言电影开始大规模地出现并受到媒体关注。
并且随着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中国人口出现大规模的转移,这种转移也使各地的特色文化、价值观等得到碰撞,在这样一个多元化价值观盛行的背景下,方言电影以其广泛的观众群取胜,开始大量繁衍。
不难看出,方言电影的导演大多都是一些新生导演,他们勇于尝试新的事物。
电影是叫更加多元化的新生代拓展了自己新的电视文化领域。
并且,方言在电影中的运用跟创作者的个人风格与个体文化记忆是分不开的。
例如贾樟柯的电影,在某种程度上都带有鲜明的个人印记。
他在接受采访是曾说:
“我不诗化自己的经历”,不回避自己的平凡出身,不希冀掩饰自己美化自己。
”方言在这里具有了一种象征的含义,创作者对那片乡土的一种难舍的眷恋与情结。
因此,在特俗的社会大背景下,加上创作者个人的故乡情结,方言电影也就应运而生了。
“方言影视文化现象”之利弊
方言的使用,在声音的层面上,更加逼近现实生活,丰富了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手段。
正如《鸡犬不宁》的导演陈大明说:
"我想拍一个豫剧的电影,肯定会用方言,不然就不真实。
"电影中,几乎用的都是河南当地的演员,陈大明说,这些演员在用河南话演戏的时候自信度远远好过他们说普通话。
并且方言作为一种非主流的语言,它在电影创作中的应用增加了戏剧效果,给观众带来了新鲜感,让观众产生新奇、有趣之感。
方言中沉淀着千百年来当地人民的生活经验,包含着使用者的习惯和观念,这使得方言具有丰富的表达性。
《安阳的婴儿》导演王超说,纪实电影很多都在街头拍摄,背景是当地的风土人情,说的都是方言,而如果演员说普通话,会觉得很搞笑。
这种效果普通话这种最正常的语言所不能达到的。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方言电影所突出的是边缘人群及边缘话语,它能引导人们把目光转到社会底层。
因此方言显示了中国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展示了汉语言的魅力,突出了中国各地地域文化特色。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方言在电影中的运用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弊端。
首先,方言不是一种主流语言,只是某一地域的交际语言,因此对于其他地域的观众而言,存在着语言隔阂,有些部分语言听不懂,有些则完全听不懂。
并且方言具有某种地域文化的审美接受限制。
这种地域特征使得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当地的观众对使用本地方言的影片可能形成一种亲近感。
但是大量使用方言,却对方言区之外的观众构成了极大的接受障碍。
最重要的是,普通话作为我国的主流语言,我们国产电影的首要目标还是要大部分人听得懂,2005年,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重申电视剧使用规范语言的通知》,规定电视剧一般情况下应以普通话为主。
2009年,对电视剧使用语言的规范又进一步重申。
业内人士透露,影、视不分家,对方言电视剧的严格要求也给方言电影的审查带来了影响。
因此电影还是以普通话为主。
如果方言到处滥用,不但观众对方言的新鲜感会降低,汉语的纯洁性也会受到影响。
方言电影的路能走多远?
方言电影近年来如火如荼。
那么究竟它的发展前景是怎样的呢。
在我个人看来,其未来是不容乐观的。
首先,如果方言仅是影片达到逼真性和提升幽默感的手段,普通话表演同样不乏贴近生活的经典之作,况且很多电影是职业演员有意识地、表演性地使用方言,而不是非职业演员自发的、本能的语言表达,其真实度自然会受到限制,没有真实度的方言感染力会慢慢下降。
其次,方言电影大多是小成本小规模电影,对于现代这个浮夸的追求视觉盛宴的社会观众群体而言,它的春天并不能长久。
如果方言满天飞,那么人们新鲜感也会慢慢降低。
人们最后的目光还是会回到大成本、大制作的以普通话为主的商业电影去。
最重要的是,这一点前面也有提到过,在大力推行普通话的今天,方言存在的合法性极易引发争议。
我过《宪法》明确规定:
“全国推行普通话。
”而方言电影的审批过程势必越来越复杂和严格。
正如翟时雨.在《汉语方言学》里所说,“在公开发行的、面对大批受众的电影中,如果方言大量存在,会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对于克服语言隔阂、增强民族凝聚力、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也会造成负迁移。
”因此方言本身就很容易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消失,更遑论方言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