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基础技术 教案精品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00762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23 大小:90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基础技术 教案精品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微生物基础技术 教案精品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微生物基础技术 教案精品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微生物基础技术 教案精品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微生物基础技术 教案精品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基础技术 教案精品推荐.docx

《微生物基础技术 教案精品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基础技术 教案精品推荐.docx(1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生物基础技术 教案精品推荐.docx

微生物基础技术教案精品推荐

 

微生物基础技术

教案

 

说明

一、课程性质

微生物学是药学专业重要的基础学科,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致病性等内容,对学生学习药学专业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开拓视野,发展智力,发展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热爱微生物学的精神。

三、教学任务

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在药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微生物与制药工艺、药理学有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四、注意的问题

1、在教学中必须惯彻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的原则,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水平。

2、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注意学生的态度、兴趣、意识等智力因素的培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处理问题,拓展视野,重视积累,提高认识客观的能力,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微生物学。

4、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概述

一、概念

微生物——是自然界一切肉眼不能直接看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必须借助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甚至几万倍才能看到。

二、特点

(一)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主要以单细胞、简单多细胞或细胞群体的形式存在。

(二)种类多、分布广

微生物的种类

1.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

个体极微小,不具细胞结构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仅有原始的核,缺乏细胞器,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分化为核膜与核仁,具完整的细胞器,如真菌。

(三)代谢旺盛

(四)繁殖快、变异快

三、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枝,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内容。

四、微生物学与药学专业

(一)利用微生物生产药品。

微生物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医药工业方面,微生物可用来生产抗生素、维生素、酶制剂、氨基酸、疫苗等,许多微生物本身就是很好的药材,如灵芝、猴头、马勃等。

指导医疗用药。

(二)指导药物生产。

药物生产过程中要防止微生物污染,生产中要检查药物的微生物学指标。

(三)指导用药一些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了解微生物的结构、生理特征等,可以指导我们使用抗菌药物。

五、如何学好微生物学

 

第二节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人类对动植物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出现,可是,对微生物却长期缺乏认识。

原因是:

1.个体微小,难以发现或认识它们。

2.杂居混生,很多人对眼前的微生物往往表现出“视而不见,嗅而不闻,触而不觉,食而不察,得其益而不感其好,受其害而不知其恶”的愚昧状态。

(一)形态学时期

1676年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牙垢、污水

及腐败的有机物,看到了“微动体”,并记载了它们的基本形态。

(二)生理学时期

1.19世纪60年代,法国学者巴斯德的贡献:

a.否定“自然发生说”

1961年“鹅颈瓶”试验。

b.创立了巴氏消毒法

c.证明病原微生物可导致传染病

如鸡霍乱、牛炭疽、狂犬病。

2.同一时期德国、郭霍的主要贡献:

a.发明了固体培养基

b.细菌染色技术

3.1892年俄国、伊万诺夫斯基首次发现烟草花叶病毒。

4.英国,琴纳创立了用牛痘预防天花的方法。

5.1929年,英国学者弗来明发现了青霉素,1940年,沸洛里和柴恩首次提纯并用于临床。

(二)生物工程时期

1.1944年美国,艾米里用实验证明DNA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2.1975年单克隆抗体研制成功。

第三节我国药用微生物学的概况和展望

(一)古人利用微生物

如酿酒、制酱、制醋、茯苓、猪苓、冬虫夏草,用人痘预防天花等。

(二)现代微生物研究

1.1956年分离出沙眼衣原体。

2.1957年发现亚洲甲型流感病毒,分离出麻疹病毒并制成疫苗。

3.1949年上海建立了青霉素实验所,开始试制研究,1953年5月1日,上海第三制药厂正式建厂并开始生产抗生素。

4.1958年6月3日,我国最大的抗生素生产企业华北制药厂建成投产,能生产多种抗生素。

5.1961年试制出半合成青霉素。

6.新发现一些国外没有的抗生素,如创新霉素,球红霉素、金褐霉素等。

(全世界已达1万种左右)

7.

第二章细菌

细菌是一类具有坚韧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大量的细菌存在。

凡在温暖潮湿和富含有机物质的地方,都有大量的细菌在活动,在它们大量集居处,常会散发出特殊的臭气和酸败气,如用手去抚摸长有细菌的物体表面时,就有粘、滑的感觉,在固体衣物表面,如果长出水珠状、浆糊状、颜色多样的细菌菌苔时,用小棒去试挑一下,常会拉出丝状物来,长有大量细菌的液体,会呈现混浊、沉淀或飘浮一片片小“白花”,并伴有大量气泡冒出。

当人类还未研究和认识细菌时,细菌中的少数病原菌曾猖獗一时,夺走无数生命,不少细菌也常常引起衣物和工农业产品腐烂变质。

因此,细菌给人的最初印象常常是有害的,甚至是可怕的。

实际上,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当人们对它们的生命活动规律认识越来越清楚后,情况就有了根本的改变。

目前,由细菌引起了传染病基本上得到了控制,与此同时,还发掘和利用了大量的有益细菌到工、农、医、环保等生产实践中,给人类带来极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例如,在发酵工业上各种氨基酸、核苷酸、酶制剂、乙醇、丙酮、丁醇、有机酸、抗生素等的发酵生产,农业上如杀虫菌剂、细菌肥料的生产和在沼气发酵饲料青贮等方面的应用,医药上如各种菌苗、类毒素、许多医用酶类的生产等,以及细菌在环保、国防上的应用等,都是利用有益细菌活动的例子。

本章主要介绍细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与致病性等基础知识。

第一节细菌的形态与大小

一、细菌的形态与大小

(一)球菌呈球形,类球形,直径0.8—1.2um,按其排列方式可分为:

双球菌如脑膜炎球菌

四联球菌如四联微球菌

八叠球菌如藤黄八叠球菌

链球菌如溶血性链球菌

葡萄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二)杆菌呈杆状或圆筒状

长1---5um宽0.5---1.0um

球杆菌:

如布氏杆菌

棒状杆菌:

如白喉杆菌

按其排列方式可分为:

链杆菌:

如枯草杆菌

分支杆菌:

如结核杆菌

(三)螺形菌菌体弯曲

1.孤菌只一个弯曲,长1—5um,宽0.3---0.5um,

2.螺菌多个弯曲,长1---50um,宽0.3---1um,

一个典型细菌的大小可用大肠埃希氏菌作代表,它的细胞平均长度约2μm,宽度约0.5μm。

形象地说,若把1500个细胞的长径相连,仅等于一颗芝麻的长度(3mm);若把120个细胞横向紧挨在一起,其总宽度才抵得上一根人发的粗细(60μm)。

关于它的重量,则更是微乎其微,若以每个细胞湿重约10-12g计,则大约109个大肠埃希氏菌细胞才达1mg重。

二、细菌的形态检查法

细菌的物理形状

1.光学特性:

细菌为半透明体。

2.表面积:

细菌菌体微小,相对表面积大,有利于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由于细菌的细胞极其微小又十分透明,因此,用水装片或悬滴法观察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时,只能看到其大体形态和运动情况,若要观察其形态和主要构造,一般要对它们进行染色。

染色法的种类很多。

如:

简单染色法p191

荚膜染色法、鞭毛染色法

抗酸染色法

革兰染色法p194

在上述各种染色法中,以革兰染色法最为重要,该染色法由丹麦医生C,Gram1884年创立,故名。

(一)方法

涂片→干燥→固定→结晶紫初染1’→水洗→碘液媒染1’→水洗→酒精脱色30’’→沙黄复染1’→水洗→镜检

注意:

关键步骤:

酒精脱色

(二)结果

紫色G+

红色G–

甲菌

 

乙菌

 

(三)意义

1.鉴别细菌。

通过革兰染色可将细菌分为G+菌和革兰阴性菌两大类,有助于鉴别细菌的种类。

2.指导临床用药。

G+菌与G-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大多数G+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敏感,G-菌对链霉素、氯霉素、卡那霉素敏感,所以对临床治疗用药的选择也有帮助。

3.与致病性有关。

G+菌多以外毒素致病,G-菌多以内毒素致病,两者的致病性不同,临床症状不同。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一个细胞就是一个个体,分为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

一、基本结构

所有的细菌个体都具有的结构,包括:

(一)细胞壁

位于细胞最外层,坚韧而有弹性

功能

(1)维持细菌固有外形;

(2)保护菌体抵抗低渗;

(3)参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4)决定菌体的抗原性。

1.G+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

肽聚糖:

占50%--80%,多达50多层

磷壁酸:

均匀分布于肽聚糖中

(1).肽聚糖又称粘肽、糖肽或胞壁质。

N—乙酰葡糖胺(N-acetylglucosamine)

聚糖骨架

N—乙酰胞壁酸(N-acetylmuramicacid)

肽聚糖

四肽侧链

五肽交联桥(G-菌没有)

(2).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胞壁较厚(20~80nm),由内向外有

肽聚糖含量丰富(15~50层),多层聚糖骨架通过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组成坚韧的三维立体框架,结构致密。

磷壁酸革兰阳性菌的特殊组分。

大量磷壁酸以长链形式穿插于肽聚糖中,一端结合在细胞壁上的称壁磷壁酸,结合在细胞膜上的称膜磷壁酸或脂磷壁酸(LTA),另一端游离于肽聚糖层外。

磷壁酸抗原性强,是革兰阳性菌重要的表面抗原;有类似菌毛样的粘附特性,与致病性有关。

溶菌酶可破坏肽聚糖的聚糖骨架,引起菌体裂解。

青霉素能干扰五肽交联桥与四肽侧链D-丙氨酸之间的连结,导致细菌死亡。

 

金葡菌肽聚糖结构

凡能破坏肽聚糖的结构或抑制其合成的物质,都能损伤细胞壁使细胞破裂或变形,因而具有抑菌或杀菌作用。

溶菌酶能水解聚糖骨架中的糖苷键。

环丝氨酸、磷霉素可抑制聚糖骨架的合成。

万古霉素、杆菌肽可抑制四肽侧链的连接。

青霉素、头孢霉素可抑制五肽桥的连接。

上述药物作用的结果使菌体不能形成肽聚糖,因而不能形成细胞壁,细菌失去细胞壁的保护,对环境因素敏感,容易受破裂、死亡。

人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无肽聚糖,故这类药物对人和动物细胞无毒性。

2.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胞壁较薄(10~15nm),结构较复杂,由内向外有

(1)肽聚糖

(以大肠杆菌为例)

a.含量少仅占壁干重的10%左右,1--3层。

b.成分差异:

没有五肽桥、四肽侧链中的第三位是二氨基庚二酸(DAP),与相邻聚糖链上第四位D-丙氨酸直接连接。

C.为单层平面网络二维结构

 

(2)脂蛋白

由脂质和蛋白城质组成,其脂质部分与脂质双层的磷脂相连,蛋白质部分连接在肽聚糖的侧链上。

(3)脂质双层

为G—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其内镶嵌一些特殊蛋白质,与细胞膜的结构相似,具有屏障作用,能阻止多种大分子物质和青霉素,溶菌酶等进入细胞体内。

(4)脂多糖

类脂A-------内毒素的主要成分,与其致病性有关

核心多糖

特异性多糖

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共同组成G-菌细胞壁的外膜,占壁干重的80%,具有屏障作用,一些作用于肽聚糖的药物,如青霉素,溶菌酶,对G-菌无明显的抗菌作用。

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比较

结构

革兰阳性菌

革兰阴性菌

细胞壁厚度及强度

较厚、较坚韧

较薄、较疏松

肽聚糖含量

丰富(占胞壁干重50%~80%)

较少(占10%左右)

磷壁酸

脂蛋白

脂质双层

脂多糖

对溶菌酶、青霉素敏感性

敏感

不敏感

(二)细胞膜

1.组成脂质双层

蛋白质

2.功能

a.选择性渗透作用

b.呼吸作用

c.生物合成

d.形成中介体

中介体——细菌的细胞膜向胞浆内凹陷、折叠而成的管状或囊状结构。

主要参与呼吸作用。

(三)细胞质

1.组成:

为无色透明溶胶状物,主要成分为水、蛋白质、脂类、核酸、无机盐等。

2.功能:

为细菌的内环境,含丰富的酶系统。

(1)核蛋白体(也叫核糖体)

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微小颗粒,多个核糖体———多聚核糖体,多聚核糖体为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链霉素、红霉素能与核蛋白体结合,改变核糖体的结构,从而干扰蛋白质的合成,但对人体细胞无影响。

(2)胞质颗粒又称内含物

为多种悬浮的颗粒,包括多糖、脂类、多聚磷酸盐等。

(3)质粒

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DNA分子。

(四)核质

组成:

即细菌的染色体,由一条细长的环状双链DNA反复盘绕卷曲而成的块状物。

功能:

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二、特殊结构

(一)荚膜

概念:

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的物质,其厚度超过0.2um,且具有明显的边界者,称为荚膜,厚度小于0.2um者,称为微荚膜。

成分:

大多数为多糖,少数为多肽。

形状:

在光学显微镜下,呈发亮的透明圈。

功能:

①保护细菌②贮留水分

(二)鞭毛

概念:

鞭毛是从细胞膜长出的游离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丝状物,其长度可达菌体长度的数倍。

存在:

孤菌、杆菌、个别球菌

镜检:

用鞭毛染色法染色,镜检

种类:

单毛菌

端毛菌

丛毛菌

周毛菌

成分:

蛋白质

功能:

运动(液体,半固体中)

(三)菌毛

概念:

某些细菌表面有比鞭毛纤细、短而直的丝状物,称为菌毛。

成分:

蛋白质

种类:

普通菌毛

性菌毛

1.普通菌毛

特点:

短而直、数量多、周身分布

功能:

粘附能力,与致病力有关

2.性菌毛

特点:

长而粗、中空呈管状、1~10根

有性菌毛的细菌称为F+菌,多为G-菌

无性菌毛的细菌称为F-菌

功能:

转移遗传物质---质粒

(四)芽胞

概念:

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细胞质、核质发生脱水浓缩、凝聚,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园形或椭园形的小体,称为芽胞。

能形成芽胞的多为G+菌。

1.芽胞的形成和发芽受遗传因素的控制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动物体外及营养缺乏等

一个细菌繁殖体一个细菌芽胞

条件适宜发芽

2.特点

(1)坚实无通透性的球体。

芽胞含水量少,具有多层厚而致密的膜结构。

结构为芽胞核心(核质、核糖体、酶类等)及芽胞被膜(6层之多、致密、无通透性)。

(2)代谢相对静止,为细菌的休眠状态。

(3)含有特殊的化学组份——吡啶二羧酸钙盐(DPA),并且含水量少,大大提高了芽胞的耐热性。

(4)抵抗力极强,耐热(100℃水数小时)、耐干燥(能在自然环境中存活数年至数十年),同时对药物、消毒剂及射线也有较强的抵抗力。

芽胞对高温、干燥、化学消毒剂和辐射等有很强的抵抗力。

为灭菌指标

注:

芽胞寿命长达几年至几十年。

因此,干热160℃2h,湿热121℃15~30min方可灭活。

3.功能

(1)与消毒灭菌有关:

芽胞的抵抗力极强,在消毒灭菌时,应以杀死芽胞作为灭菌的指标(121℃20分钟)。

(2)与创伤感染有关:

例如深部创伤被泥土污染,进入伤口的破伤风梭菌芽胞,在适宜条件下,就会繁殖产毒,引起破伤风病。

(3)有助于鉴别细菌:

不同芽胞的大小、形状、位置因菌而异,可依此鉴别细菌。

小结:

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详见图2—2。

(p8页)

荚膜护菌强致病,鞭毛运动可鉴定,

普通菌毛粘附膜,性毛传递耐药性,

芽胞脱水浓缩体,灭菌标准抗力硬。

 

第三节细菌的营养与繁殖

一、化学组成

与其它生物相似,主要含有水(75%~85%)、蛋白质、糖类、脂类等、核酸、无机盐。

二、营养物质

1.水(是生命之源)

2.碳源

3.氮源

4.无机元素

5.生长因子

三、繁殖

(一)、繁殖条件

1.营养物质

2.酸碱度:

大多数为PH6.8~7.4

3.温度:

多数病原菌为37℃,在15~40℃范围内能生长,耐低温但不耐高温

4.气体:

主要是O2和CO2

根据细菌对氧气的不同要求,可分为:

专性需氧菌:

如结核杆菌

专性厌氧菌:

如破伤风杆菌

兼性厌氧菌:

大多数病原体

(二)、繁殖方式与速度

无性二分裂法,一般需要20~30min

四、人工培养

(一)、培养基

1.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供给细菌或其它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营养物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含有一定配比的营养物质

2.合适的酸碱度

3.适当的物理状态

4.本身必须是无菌的

2.种类

液体

固体:

加1.5%~2%琼脂

半固体:

加0.2%~0.5%琼脂

培养细菌常采用肉汤培养基,加1%glu,即为营养肉汤培养基

(二)、配制原则

1.根据营养需要

细菌 营养肉汤培养基

放线菌高氏1号培养基

真菌 沙保培养基

2.根据培养目的:

C/N碳、氮原子摩尔数之比

3.调节适宜的PH

1.加K2HPO4、KH2PO4

2.直接滴加酸、碱

4.寻找廉价易得的原料

(三)、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接种18~24小时可见

1.在液体培养基中

①.均匀混浊;②.液面菌膜;③.沉淀;

用途:

增菌培养、生化试验等

2.在半固体培养基中

无鞭毛菌——只沿穿刺线生长,周围仍透明

鞭毛菌——向穿刺线周围扩散生长,呈云雾状

用途:

动力试验

3.在固体培养基上

A:

固体平板:

将细菌划线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经一定时间培养后,长出肉眼可见的由单个细菌繁殖而成的集团,称为菌落。

细菌菌落特点:

较小、较薄、半透明、易挑起、正反两面颜色相同、常有臭气

菌落常表示纯种菌,其特征具有鉴别意义并与致病性有关。

一般分为三型:

光滑型菌落(S型)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

粗糙型菌落(R型)表面粗糙、干燥,边缘不整齐。

粘液型菌落(M型)表面粘稠,有光泽,似水珠样。

B:

固体斜面:

多个菌落连成一片——菌苔

由于一个菌落由一个细菌繁殖而成,将分离到的可疑菌落转接到另一新鲜培养基上,以获得大量纯种细菌纯培养

用途:

固体平板——分离细菌;测定细菌数量

固体斜面——保存菌种、纯培养

 

第四节细菌的生长

“生长”指整个群体细胞数目的增长,即整体物质的增加。

一、生长的测定

(一)、测定细胞数目

1.全细胞计数法

1.计数器测定法:

即用血球计数器

评价:

少用

2.电子计数器计数法

评价:

自动计数,但不识别颗粒物质

2.活细胞计数法

平板菌落计数法

注意事项:

①.选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计数

②.在培养基中加入TTC,防止菌落蔓延,并

显粉红色

③.本法限用于形成菌落的微生物

(二)、测定细胞量的方法

1.比浊法

2.测定细胞重量法

培养物经离心后,剩得菌体   直接称重——湿重法

  烘干称重——干重法

3.测定细胞总氮量或总碳量

二、细菌群体生长规律

(一)、将一定数量的细菌接种于合适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定时取样计数细菌数量

1.迟缓期:

菌数不增加,但体积增大、代谢活跃

2.对数生长期:

繁殖迅速,按几何级数增长,菌数的对数呈直线上升,群体的形态、化学组成、染色性和生理特征均较典型

3.稳定期:

繁殖速度逐渐减慢,繁殖数与死亡数趋于平衡,活菌数相对稳定;产生外毒素、抗生素、氨基酸等代谢产物;芽胞开始产生

4.衰退期:

繁殖越来越慢,直至停止;芽胞成熟。

(二)、实际意义:

1.在制剂工作中,将灭菌工作放在细菌对数生长期之前

2.以对数生长期细菌,作发酵种子;

或研究形态、生理特征。

3.稳定期代谢产物积累到高峰期,生产上宜在此时放罐。

如此时补充营养物质,并调节PH,可延长稳定期,提高产量。

 

第五节新陈代谢

一、酶

胞内酶固有酶

1、分类:

胞外酶诱导酶

2、性质:

温和性、高效性、专一性

二、代谢过程

有机酸

葡萄糖→丙酮酸——→CO2

H2

其它

三、代谢产物

(一)分解代谢产物

1、糖发酵试验

C6H12O6大肠杆菌—→CH3COCOOH+HCOOH+CO2+H2

(或乳糖)(甲酸)(气体)

C6H12O6伤寒杆菌—→CH3COCOOH+HCOOH

(甲酸)

乳糖伤寒杆菌不分解

结果观察:

1酸性:

加指示剂酸性复红

溴甲酚紫紫→黄(+)

2产气:

杜氏小管收集:

产生气泡(+)

2、甲基红试验(M)

甲酸

葡萄糖大肠杆菌—→乙酸PH<4.5(+)

(或乳糖)乳酸

甲酸

葡萄糖产生杆菌—→乙酸PH>5.4(—)

乙酸甲基甲醇

现象观察:

(+)红色←——甲基红——→桔黄色(—)

PH<4.5PH>5.4

3、V—P试验

葡萄糖产生杆菌——→乙酸甲基甲醇OH-二乙酰

↓Arg

红色化合物(+)

大肠杆菌切片葡萄糖不产生乙酰甲基醇,故不产生红色化合物(—)

现象观察:

培养物中加40%Koh10~20d,在加a-奈酚,37℃15~30min,出现红色(+)

4.枸橼酸盐利用试验(C)

枸橼酸盐产生杆菌——→碳酸盐PH>7.(+)

枸橼酸盐大肠杆菌不分解(—)

现象观察:

加指示剂溴麝香草酚蓝(BTB).

浅绿色←——BTB——→深蓝色

PH<7.PH>7.

注:

培养基中必须以枸橼酸钠为唯一碳源,以磷酸二氢铵为唯一氮源,不得加入其它含碳或氮化合物

5.吲哚试验(Ⅰ)

色氨酸大肠杆菌——→吲哚(+)

色氨酸产生杆菌——→不分解 (—)

现象观察:

加柯氏试剂(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数滴于培养物中,混匀后静置数分钟。

6.硫化氢试验

含硫氨基酸沙门菌属H2S+CH3COCOOH+H2O

H2S+Pb(Ac)2——→PbS↓Hac

(黑色)

大肠杆菌

含硫氨基酸——→不产生H2S

产生杆菌

吲哚试验(Ⅰ)甲基红实验(M)、V—P试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C),简称为IMViC实验,常用于大肠杆菌与产气杆菌的鉴别,结果是:

大肠杆菌++––,产气杆菌––++

(二)合成代谢产物

1.热原质

许多G–菌能产生一种耐热物质,将它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可以引起发热反应,这种物质称为热原质。

G–菌的热原质即为脂多糖,耐高温,121℃.20min不受破坏.250℃1h或180℃4h方能破坏.

制药工业中,用吸附或过滤方法除去热原质。

2毒素

G+菌→外毒素

G–菌→内毒素

3.酶类

如链激酶、链道酶可用于治疗血栓、化脓等。

4抗生素

如杆菌肽、多粘菌素等。

5维生素

如大肠杆菌产生VB、VK

6细菌素

多用于鉴别.

7.色素:

用于鉴别

第六节致病性

细菌能引起机体产生疾病的性质,称为致病性。

凡具有致病性的细菌称为病原菌或致病菌。

毒力

致病三因素:

 侵入数量

侵入门户

一、细菌的毒力

(一)侵袭力--指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在体内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

1.菌体的表面结构

(1)菌毛等粘附因子

粘附作用是细菌引起感染的首要条件。

(2)荚膜

能抵抗吞噬细胞及体液中杀菌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