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分类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00485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分类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诗歌分类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诗歌分类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诗歌分类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诗歌分类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分类集.docx

《诗歌分类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分类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分类集.docx

诗歌分类集

一、思乡诗

1乡思

[宋]李觏①

人言落日②是天涯③,

望极④天涯不见家⑤。

已恨⑥碧山⑦相阻隔,

碧山还被暮云⑧遮。

 

[注释]

①李觏(gōu)(1009-1059)字泰伯,北宋建昌军南城(今属江西)人,住县城北街瑾睦坊。

北宋儒家学者,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②落日:

太阳下山(的地方)③天涯:

天边。

④极:

尽。

⑤不见家:

看不到自己的家。

⑥恨:

怨恨。

⑦碧山:

青山。

⑧暮云:

傍晚的云。

[领悟大意]

人们说日落处就是天涯,可是望到天涯也看不到我的家。

本来已经十分怨恨青山把我和家乡阻隔,可现在这青山偏偏又被傍晚的云气遮挡,真让人更加懊恼!

2山中送别

唐王维①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②柴扉③。

春草明年绿,王孙④归不归?

 

[注释]

①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②掩:

关闭。

③柴扉:

柴门。

④王孙:

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领悟大意]: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朋友呀你能不能回归?

[赏析]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希望别后重聚。

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

惜别之情,自在话外。

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

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

 

3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①,问君何所之②。

君言不得意,归卧③南山陲 ④。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释]

 ①饮君酒:

劝君喝酒。

 ②何所之:

去哪里。

 ③归卧:

隐居。

 ④南山陲:

终南山边。

  

[领悟大意]

请你下马喝一杯美酒, 我想问问你今后要去哪里。

 你说官场生活不得志, 想要归隐南山的边陲。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追问, 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

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

  

[赏析]

 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

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无味,却是词浅情 深,含义深刻。

诗的开头两句叙事、写饮酒饯别,以问话引起下文。

三、四句是交代 友人归隐原因——“不得志”。

五、六句是写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的羡慕,对 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否定。

  

全诗写失志归隐,借以贬斥功名,抒发陶醉白云,自寻其乐之情,诗的后两句韵 味骤增,诗意顿浓,羡慕有心,感慨无限。

二、毛泽东诗词

1采桑子重阳①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②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③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④江天万里霜。

 

[注释]

 ①“采桑子”是词牌,“重阳”是题目,这个题目确定了词的内容与重阳节相关。

 重阳:

阴历九月初九,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

一九二九年的重阳是十月十一日。

 ② 黄花:

指菊花。

 ③ 不似:

不类似,不像。

④ 廖廓:

空阔远大。

[领悟大意]

  人之一生多么容易衰老而苍天不老,重阳节却年年都来到。

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那不是春天的光辉。

却胜过春天的光芒,无涯的汀江之上有绵绵不绝的秋霜

[赏析]

“采桑子”是词牌,“重阳”是题目,这个题目确定了词的内容与重阳节相关。

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毛泽东写《采桑子·重阳》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统一在艺术形象里,由于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描绘的秋光、秋色明艳而壮丽。

两度突出“重阳”,既符合“采桑子”“反复”的格律,又表现作者重回红四军前委工作时的激动心情。

选择“黄花分外香”这一形象,侧重表现色彩艳丽,选择“寥廓江天”与“万里霜”这两种形象,侧重表现境界开阔。

与我国传统的诗文相比,《采桑子·重阳》之中的秋天形象色彩艳丽,生机勃勃;这主要取决于当时作者“东山再起”的革命豪情;词中主要选择了“战地黄花”“寥廓江天”“万里霜”等形象表现这种特点。

2忆秦娥①娄山关②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③,

长空④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⑤,

喇叭声咽⑥。

雄关漫道⑦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⑧,

苍山如海,

残阳⑨如血。

[注释]

  ①忆秦娥:

词牌名,本于李白诗“秦娥梦断秦楼月”。

②娄山关:

又名太平关,遵义市北大娄山脉中段遵义桐梓交界处,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上的关口。

海拔1440米,古称天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③烈:

猛烈,强劲。

  ④长空:

辽阔的天空。

  ⑤碎:

细碎。

  ⑥咽(yè):

在这里读入声。

本义是声音因梗塞而低沉,这里用来描写在清晨寒中可听来时断时续的军号声。

  ⑦漫道:

莫道。

  ⑧从头越:

重新跨越。

  ⑨残阳:

夕阳。

[领悟大意]

 西风正壮烈地吹送,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嗒嗒的马蹄声令人心碎,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赏析】 

  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诗作中绝对第一流的作品,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这首诗慷慨悲烈、雄沉壮阔,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风萧萧兮易水寒”般的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这一节情景。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党中央和红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了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此诗所写的就是当年2月26日红军先锐重占娄山关后,毛主席及中央领导机关跟进途中经过娄山关时的情景。

“词是后来追写的,……”毛主席追忆了当时的风物及心情。

 

  此诗上半阕,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

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仿佛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凭添悲壮。

 

  接着第二句,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

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这个画面可以剖成三个字组成的意境,一幅晓月寒霜图,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

就在这霜、晨、月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

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

“马蹄”“喇叭”代表红军,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

  

下半阕开始二句,一破上片的凄厉悲壮,豪气再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

因当时确立毛主席为最高军事统帅的遵义会议已经于1月召开,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选举了毛主席为政治局常委,并确立了他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实际上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

正是在这样的当口,诗人毛泽东在上半阕正视了红军的现实处境,但在下半阕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

所以这二句虽表面写实,却的确有象征意义,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

“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

“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

 

  最后二行让人有一种仿佛亲眼见到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望万里祖国壮丽江山之英姿。

他看见了如海的青山,如血的夕阳,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境界。

 

  另外,“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两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极为广泛。

当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挫折或困难时,我们情不自禁或下意识地说出这两句诗,以此来表达我们心中强烈的感受,以及我们将暗自下定决心,树立必胜之决心,克服万重困难,以致于最后获得成功。

3清平乐六盘山①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

望断②南飞雁。

不到长城③非好汉,

屈指④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⑤西风。

今日长缨⑥在手,

何时缚住⑦苍龙⑧。

[注释]

  ①《清平乐》,词牌名。

六盘山: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固原县西南,是六盘山山脉的主峰。

②望断:

望得久,望得远。

 ③长城:

借指长征的目的地。

④屈指:

弯着手指头计算。

 ⑤漫卷:

遍卷;席卷。

⑥长缨:

本指长绳,这里指革命武装。

⑦缚住:

擒住。

 ⑧苍龙:

指国民党反动派。

[领悟大意]

  长空高阔白云晴朗,望着南飞的大雁已飞到了天边。

不登临目的地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里的路途。

六盘山上高峰挺拔,烈烈的西风吹卷着红旗。

现在革命的武装正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哪一天才能打倒国民党反动派?

[赏析]

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登上六盘山主峰,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气,再凝望阵阵南飞的大雁,一抒胸中情怀,以闲远欢欣之气眺望又要开始的新的征战。

  上半阕一开始,诗人从眺望远景起笔,西部秋景开阔,长空高朗,抹抹闲云轻漾,北雁在阵阵南飞,仿佛带走了诗人对过去南方生活及革命斗争的回忆及眷恋,接着又起豪气,“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从爽朗、舒畅的秋心转入英迈的青春吟哦,二万五千里长征已在脚下,长城的关口已经到达,好汉的业绩就要进入一马平川的时期。

  下半阕,诗人将目光收到近处,高山之巅,红旗猎猎,红军将士在秋天的山峰间盘旋向前。

接着吐出胸臆,化用宋代刘克庄《贺新郎》中三行:

“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

”而这里的“苍龙”出自唐代颜师古的评注中引用汉代服虔的话:

“仓龙,太岁也。

”仓龙同“苍龙”,“太岁”是古人所说的凶神恶煞,这里引伸为蒋介石反动集团就是“苍龙”。

虽然最后两句用的是设问句,但所起作用都是陈述式的肯定句,即总有一天,红军战士将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夺得最后的胜利。

  这首词写景、抒情工整分明,流转自然。

上、下半阕均是一、二句写景,三、四句言志。

情景交织,浑然一体

4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①风雨起苍黄②,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距龙盘③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④。

宜将剩勇追穷寇⑤,不可沽名⑥学霸王⑦。

天若有情天亦老⑧,人间正道是沧桑⑨。

[注释]

  ①.钟山:

即紫金山,在南京市的东面。

  ②.苍黄:

同仓皇。

  ③虎踞(jù)龙盘:

形容地势优异。

三国时诸葛亮看到吴国都城建业(今南京市南)的地势曾说:

“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

”(见《太平御览》引《吴录》)石头即石头山,在今南京市西。

 ④慨(kǎi凯)而慷:

感慨而激昂。

曹操《短歌行》:

“慨当以慷”。

⑤宜将剩勇追穷寇:

剩勇,形容人民解放军(三大战役大量歼灭国民党反动派部队后)过剩的勇气。

穷寇,走投无路的敌人。

《后汉书·皇甫嵩传》:

“兵法(指《司马兵法》),穷寇勿追。

”这里改变了这种说法,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把敌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掉,不要留下后患。

⑥沽名:

故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猎取名誉。

⑦霸王:

指项羽。

项羽(曾自封西楚霸王)和刘邦(后来的汉高祖)同时起兵反秦。

刘邦先据秦都咸阳拒项羽。

项羽歼灭了秦兵主力,拥四十万大军入咸阳。

他当时为了避免“不义”之名,没有利用优势兵力消灭刘邦,后来反为刘邦所消灭。

⑧.天若有情天亦老:

借用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诗句,原诗说的是汉武帝时制作的极贵重的宝物金铜仙人像,在三国时被魏明帝由长安迁往洛阳的传说。

原句的意思是,对于这样的人间恨事,天若有情,也要因悲伤而衰老。

这里是说,天若有情,见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要因痛苦而变衰老;

⑨.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间正道,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

沧桑,沧海(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

古代神话:

女仙麻姑对另一仙人王方平说,他们相见以来,东海已经三次变为桑田(见葛洪《神仙传》)。

[领悟大意]

南京突然遭受了革命风雨的袭击,数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地势优异的南京已改变了往日的模样,天地翻覆,感慨而激昂。

应该从项羽的失败中得到教训,将革命进行到底,把敌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的消灭掉,不可为了“和平”的虚名给敌人以卷土重来的机会。

天若有情,见到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残酷,也要因痛苦而变衰老,身受反动派统治的人民,自然要彻底推翻反动派的统治,完成翻天覆地的革命事业。

  革命的暴风雨震荡着蒋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军以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直捣蒋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根据地—南京城。

以雄奇险峻而著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时候都美丽。

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

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

不可学那贪图虚名,放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败的楚霸王项羽。

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

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毛泽东诗词欣赏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妖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西江月井冈山

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人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重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

1933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火树银花不夜天

弟兄姊妹舞翩跹

歌声唱彻月儿圆

不是一人能领导

哪容百族共骈阗

良宵盛会喜空前

三、重阳节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释]

(1)具:

准备,置办。

(2)黍(shǔ):

黄米饭。

(3)合:

环绕。

(4)郭:

指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泛指城外。

(5)斜:

倾斜。

这里的“斜”压a韵,通常读古文时读“xiá”。

(6)轩:

有窗户的长廊或小屋。

(7)场圃:

打谷场和菜园。

(8)重阳日:

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9)还:

回到原处或恢复原状;返。

(10)就菊花:

指欣赏菊花与饮酒。

就:

靠近。

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菊花:

指孟浩然的隐逸之情。

  

  

[领悟大意]

老友准备好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庄户人家做客。

碧绿的树林掩映着村庄,远处青山的轮廓依稀可见。

 

打开窗户面对打谷场和菜园的窗子,一边举杯畅饮一边畅谈今年庄稼的收成。

等到九月九日重阳节的那一天,我一定还要再来饮酒赏菊。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山村友人家作客所写。

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

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

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

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谈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

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变得自由和灵便了。

诗中给读者的感觉是,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

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

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

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地流露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

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

这是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沈德潜《唐诗别裁》),“不钩奇抉异……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记》)。

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

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

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

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

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释]

①九日:

指九月九日重阳节,旧时人们逢此日要登高会宴.②他席他乡:

在他乡做客,此处指剑南,即今四川成都.③南中:

诗人的家乡在成都的北面,因此称剑南为南中.

[领悟大意]:

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故乡,

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这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

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

[赏析]

  

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

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要点:

抒发佳节思亲的感情;不得北归,偏要南来,形成对比;无理之问烘托真情)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

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四哲理诗

1冬夜读书示子聿①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②此事要躬行③。

[注释]

①子聿(yù):

陆游小儿子。

②绝知:

彻底弄清。

③躬行:

亲身实践。

[领悟大意]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赏析]

这是一首教子诗,是要告诉儿子做学问的道理。

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

“遗”,即保留。

“无遗力”,即无保留,竭尽全力之意。

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

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

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

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后两句,诗人更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

“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

“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2雪梅

宋 卢梅坡①

梅雪争春未肯降②,

骚人③阁④笔费评章⑤。

梅须逊⑥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

①卢梅坡:

南宋诗人。

生卒年不详。

“梅坡”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

②降(xiáng):

服输。

③骚人:

诗人。

阁:

同“搁”,放下。

⑤评章:

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⑥逊:

不如。

[领悟大意]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

  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赏析]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