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城市战略发展报告主报告最终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993990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4.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州市城市战略发展报告主报告最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福州市城市战略发展报告主报告最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福州市城市战略发展报告主报告最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福州市城市战略发展报告主报告最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福州市城市战略发展报告主报告最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州市城市战略发展报告主报告最终版.docx

《福州市城市战略发展报告主报告最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州市城市战略发展报告主报告最终版.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州市城市战略发展报告主报告最终版.docx

福州市城市战略发展报告主报告最终版

 

总体定位与发展战略

区域统筹与城乡协调

港口发展与岸线利用

环境容量与规模预测

城市结构与空间布局

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

生态保护与空间管制

特色塑造与名城保护

发展时序与实施措施

 

 

总体定位与发展战略

图1-1沿海——重要的全球经济区位

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地区包括欧、美、日、韩、港、台、东南亚等,图中红色箭头表示主要联系方向。

 

一、发展背景

(一)国家工业化

我国整体上已进入工业化阶段。

也就是说非农经济(二、三产业)成为主导的经济力量,分工与协作成为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

参考数据:

2003年全国产业结构:

14.6:

52.2:

33.2

2003年全国就业结构:

49.1:

21.6:

29.3

2005年全国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

(二)经济全球化

加入WTO以后,我国融入全球化的步伐日益加快,从1978-2004年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快速提高即可说明(见表1-1)。

这就要求国家工业化与全球化相对接。

表1-1中国外贸依存度

1978

2000

2003

2004

外贸依存度

8.9%

43.8%

60%

70%

资料来源:

外贸依存度快速上升现象透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贸易司:

张旭宏、庞锦

二、区位条件

(一)宏观区位:

国家级和全球性优势区位

全球化的基本特征是“全球层面经济活动的相互依赖”。

产业要实现全球配置,必须通过全球层面的物资和产品流动来实现。

海洋,是实现这一全球流动的主要平台。

因此,“沿海”便成为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经济区位(见图1-1)。

(二)中观区位——位于“台长珠金三角”的几何中心、未来国家级城市连绵带的重要集核区

福州,处于东南沿海发展前沿和“台长珠金三角”的几何中心部位(见图1-2)。

在这个三角形区域内,台湾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占据高端产业区位,低端产业已向外辐射;长三角和珠三角则已形成东南沿海的国家级经济集聚区。

福州处于“台长珠金三角”的几何中心部位,具备两大优势:

一是具备承接“三强”辐射的有利条件,二是具备形成更大规模集聚结构的潜在优势——即形成国家级城市连绵带。

图1-2福州处于“东南沿海经济带”和“台长珠金三角”的几何中心部位

(三)微观区位——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之一

1、经济基础

在福建省9个设区市中,厦门、福州GDP具有明显优势,居全省前2位。

(见图1-3)

2、区域基础

“城市群”或“都市圈”是城镇体系走向高级化的必经阶段。

在福州和厦门两个经济中心城市的带动下,海峡西岸经济区将在沿海分别形成“厦漳泉”、“福宁莆”两个“1小时都市圈”。

其中,福州都市圈将与三明、南平形成北部山海协作框架(2小时经济圈),厦门都市圈将与龙岩形成南部山海协作框架(2小时经济圈)。

(见图1-4)

3、区域定位

福州和厦门将共同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

(见图1-4)

 

(四)交通和腹地

随着京福(京台)高速、沿海高速、向莆铁路、沿海铁路等的开通和建设,福建将具备海陆通达的综合交通优势。

由此导致内陆腹地迅速扩展。

(见图1-5、6及《区域综合分析》专题、《港口与岸线利用》专题)

(五)区位小结

福州临台临海,对接长、珠三角,联通内陆腹地,区位条件良好。

三、影响福州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港口建设滞后

图1-6福州港的铁路腹地和公路腹地

图1-5福州将具有海陆通达的综合交通优势

高速公路

铁路

据初步统计,多年来,福州用于水运的建设资金不足公路的5%。

港口建设投入不足、发展缓慢,在与周边港口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2004年,福州及周边地区约有20多万集装箱"舍近求远"到厦门装船,流失占集装箱吞吐量的30%,仅此直接经济损失至少2000万元。

(二)中心城市发展滞后

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意味着非农产业和非农就业占据主导地位。

城市应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大尺度的空间,而福建城市化仍然走在传统城镇体系轨道上——那是一个脱胎于农业时代的“中心地”体系,均匀、分散,缺乏集聚、缺乏强中心的培育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的整合。

(见图1-7)

(三)“固守”中心城区

福州近年城区在不断扩大,但公共服务设施却依旧在老城区内见缝插针(如西湖的会议中心、图书馆、宾馆等,使西湖变成了“西坑”)。

新区没有相应的交通和公建,导致老城区人口过密,新区建设失效。

(见图1-8)

图表1

 

图1-7海峡两岸的对比,西岸没有形成集聚——传统的城镇体系导致中心城市不强,区域缺乏整合(底图来自googleearth)

 

(四)建设项目“散打”

福州近年建设了许多大型项目,带动了城市迅速发展。

但这些项目四面出击,大量资金分散在城市各处,没有形成整体合力,难以带动城市跨门槛发展。

比如:

体育馆建在城北,大学城建在城西,铁路枢纽站建在南台岛东端,在马尾、长安建设的开发区,路越走越窄,再辟新址,又需一切重来。

(见图1-9)

四、福州发展的重大机遇:

“海峡西岸”写入国家战略

图1-9建设项目四处出击、力量分散、配套不全、难成规模、难以带动城市“跨门槛”——城市建设缺乏战略

2006年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了“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其中对东部率先发展的战略具体写到:

“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的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海峡西岸”作为东部地区要做到“率先发展”,必须落实到物质层面,即必须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这是执行国家战略的具体措施。

因此,应把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海峡西岸”的发展战略予以肯定。

 

五、核心竞争力

东南沿海许多城市都把发展临港产业作为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而福建所具有的港口资源优势,是其最重要的区域性竞争资本。

若能将6大港湾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能形成更强大的整体竞争力。

因此,福建应确立临港发展战略,积极拓展港口腹地,以发展临港产业为依托,培育延伸相关产业链,形成临港产业集群。

福州应在港口发展中起到领路人的作用。

六、福州市总体定位

为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福州应承担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职能。

但同时,厦门也应当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的职能,由此海峡西岸经济区应由“福州-厦门”双引擎带动。

“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战略目标,具备国家政策、区域基础、交通条件、腹地等多方面的支撑,所以福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责无旁贷。

(见《城市发展总体定位与城市性质》专题)

对城市定位的分层次表述:

(1)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我国东南沿海未来的国家级经济区。

(2)福州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七、城市性质和特色

城市性质:

福州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重要的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特色:

以山海、人文为特色的宜居生态城市。

 

八、发展目标

(一)总目标

把福州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具有竞争力的港口城市,具有山海、人文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协调、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城市。

(二)分解目标

1、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1)总量目标

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0亿元以上。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以上。

(2)产业目标

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和海峡西岸的旅游中心城市:

依托中心城区服务业基础,发展金融、商贸、物流、管理、信息、咨询、策划、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依托大学城,发展高端产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依托人文历史和温泉资源、山海特色,建设海峡西岸的旅游中心城市。

建设现代制造业强市:

以临港(海、空港)及人才优势带动大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建设现代农业,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

(3)空间目标

以高端产业和大工业带动产业大集群,促进都市区和都市圈产业发展与集聚。

2、建设具有竞争力的港口城市

(1)总量目标:

到2020年吞吐量达到1.9亿吨以上,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50万TEU以上(见《港口与岸线利用》专题)。

(2)硬件建设:

重点建设罗源湾商业港,松下、江阴工业港。

继续发挥马尾、长安河口喂给港的作用,整合带动三都澳港,配套建设疏港交通体系。

(3)软件建设:

建立港口群一体化协作运行机制;

(4)配套建设陆域临港产业区,发展临港产业。

3、建设具有山海、人文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

(1)保护山海特色资源,建设山海特色城市;

环境

大气环境质量

二级标准

二级标准

约束性

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

100%

100%

约束性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80

100

约束性

环境噪声平均值(分贝)

50

50

约束性

注:

城市建设指标预测均基于长乐、闽侯纳入主城区的情况

(2)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

空间的大尺度集聚是工业时代的必然选择。

如荷兰的莱因-鲁尔工业区、美国的三大连绵带(见图1-10、11)。

我国台湾省的城市体系也呈现出大尺度集聚特征。

而福建的城市体系却呈现为松散形态(见图1-12)。

城镇人口分布在一个平均化的体系中(见图1-13),没有形成工业化时代的“城市区域”。

图1-10德国莱茵-鲁尔工业区的连绵景观

图1-11美国的三大都市连绵带总长2200公里(图中粉红色带型区域)

图1-12福建与台湾城市形态的比较(红色点群表示主要的城市地区,730KM上空)台湾的城市集聚度明显较高,福建的城市体系则明显松散。

福建3480万人,台湾2260万人。

图1-13市镇人口分布在这样一个平均化的体系中,没有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城市区域”。

资料来源:

2004福建统计年鉴

1、东进长乐、南联北接,打造滨海产业带,构筑“弓箭”格局大福州

福州主城受大山包围,发展空间已非常有限。

要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城市区域”,必须跳出现有空间。

首先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可将闽侯、长乐纳入主城区范围,扩大主城区规模,同时整合罗源、江阴、连江等的港口资源,南联北接,形成滨海产业带,共同构成“弓箭”格局的大福州。

(图1-14)

 

图1-14大福州“弓箭”格局结构示意图

2、“繁华看中心、实力看郊区”,实现产业空间大布局

●主城区应集中发展金融、商贸、研发、信息、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强主城区中心城市地位。

区域统筹与城乡协调

图2-1沿海城市带结构

图2-2福-宁-莆、厦-漳-泉都市圈

图2-3大福州空间结构设想——左:

沿海带型结构,右:

双中心结构

主城区周边应依托人才、信息、教育、科研优势和临空港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壮大电子信息、机械、纺织三大支柱产业集群。

●外围地区发挥临港(海港)、交通及用地优势发展临港大工业。

一、区域发展战略——发展大尺度集聚结构

福州为实现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总体结构应在三个层面引导集聚性发展。

(一)省域层面——培育沿海城市连绵带

以福州和厦门为核心,整合沿海6市,构建沿海城市带,形成大尺度集聚结构,既是带动海峡西岸发展的区域基础,也是未来对接长、珠三角的必然选择(见图2-1)。

 

(二)都市圈层面——培育福宁莆城市圈

“城市群”或“都市圈”是城镇体系走向高级化的必经阶段。

高级结构的培育需要以经济中心城市为基础。

因此,在福州和厦门两个经济中心城市的带动下,海西经济区将在沿海分别形成“厦漳泉”、“福宁莆”两个“1小时都市圈”(见图2-2)。

 

(三)大福州层面——培育大福州都市连绵区

以福州、长乐、福清、罗源、连江、闽侯等县市为基础,培育大福州都市区。

建议调整福州的规划区范围,构建市域的沿海带型发展结构(或带型多组团结构)。

在行政区划调整之前,则应从体制创新上探讨大福州的一体化机制,构建双中心结构(长乐为新城中心),同时培育若干外围组团生长点(见图2-3)。

二、大福州空间层次界定

福州都市区:

包括福州现状五个区、长乐、闽侯、罗源、连江、福清行政区划范围。

(图2-4)

主城区:

包括福州现状五个区、长乐、闽侯行政区划范围。

中心城区:

包括福州现状五个区。

图2-4福州市域城镇发展结构

新城区:

指长乐范围。

三、市域人口与城市化

2005年福州常住人口666万,城镇化水平52.3%,城镇人口348万。

考虑海西经济区区位条件好、国家支持发展、经济水平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等因素,可适度提高增长速度,按每年1.18个百分点的增长率预测,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约70%(见《人口及城镇化问题》专题)。

预测福州2020年总人口750万,城镇人口约为530万。

 

表2-1市域城市人口分布单位:

万人

2020年规划控制城市人口

福州市辖区

小于500万

福清

长乐

闽侯

连江

罗源

闽清

<10

永泰

<10

平潭

<10

四、空间及职能结构规划

未来福州城镇体系应以福州都市区为重要发展区域,以沿海港口经济产业带为“弓”,以沿闽江城镇发展带为“箭”,统筹城乡发展,突出城市建设重点,带动市域城乡协调发展。

(见图2-4)

(一)依托港口,建立“弓形”福州都市区

沿海深水港将作为未来福州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未来福州必须打破行政区划,将罗源湾港、松下港、江阴港纳入城市控制范围,共同构成福州都市区。

其中:

主城区:

应充分发挥省会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同时依托强大的人力资源、交通条件、管理条件,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强化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发达的科技、文化和金融、信息、贸易中心的地位和功能,逐步与国际经济接轨,在国际合作和城乡交流中发挥枢纽和辐射作用。

北翼发展区:

(1)环罗源湾港区:

应充分发挥罗源湾深水岸线和避风条件优势,克服用地狭窄、水资源不足的缺陷,采用围海造地和区域调水等措施,配套疏港铁路和高速公路,大力发展深水码头。

环罗源湾港区应以商业港的发展为基础,加强修造船、物流、贸易等临港产业集聚。

(2)连江城区:

连江县城具有一定商贸、轻工业基础。

该区域紧邻主城区长安港区,应加强与主城区之间的联系,在城市发展方向和交通上积极靠近主城区,争取连绵成片,在未来通过行政区划调整等手段融入主城区。

南翼发展区:

本区域以福清市区为中心,应充分发挥毗邻闽南、侨胞众多、港口条件、用地条件等优势,以工业港建设为突破口,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化工、机械制造和修造船等工业,并大力发展国际航运、对台贸易等第三产业。

本区域应着力整合福清市区、港口、临港产业组团等的空间布局,加强集聚程度和对内对外交流,并建立与主城区之间的快速交通联系。

本区域土地资源丰富,人力资源充沛,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区域发展的最大不利因素是水资源不足,应深入进行综合水资源研究。

图2-5福州都市区空间布局规划

福州都市区内应加强城市连绵程度,统筹城市建设,引进投资项目,在财税管理、基础设施共管共建、户籍制度等方面形成创新机制,突破城、乡差异,完善空间管制体系,提升福州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

(见图2-4、图2-5)

(二)沿闽江交通轴线,建立“箭形”城镇带

福州市域多山,闽江不但承担了内河交通运输功能,沿线集中了京福高速公路、外福铁路、国道324等重要交通线路,是福州与中西部城市联系的重要交通廊道。

同时,闽江也是沿线城市重要的水源,区域城市对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应建立协调机制。

因此,福州应加强闽江沿线的闽清、闽侯、福州主城区等城镇的协同合作,利用交通廊道积极发展“箭形”城镇带内部的经济合作和物资交流,拓展向西的经济腹地,与福州都市区共同形成市域城镇体系中的发展重点区域。

(三)统筹市域西部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福州市域西部山地占很大比例,地形复杂,除大支流谷地外,交通条件差,但均属闽江流域,对全市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表2-2市域主要城市职能结构规划

职能定位

主要产业

福州市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福州市域中心城市

行政、商贸、金融、旅游和生产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长乐(区)

现代制造业中心基地,临港产业基地

重点壮大纺织、冶金、电力三大传统产业集群,培育以光电子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

闽侯(区)

现代制造业基地、高优农业基地

壮大汽车产业集群,大力推进传统工艺品业以及城郊型经济和高优农业基地的建设

福清市

市域副中心城市、重要的港口、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生产制造基地、物流中转基地、闽台港澳合作基地、科技创新基地

临港重化工业

连江县

临港产业基地

重点发展电力、水产品深加工、机械制造及物流集群产业,努力发展成为全国、全省重要水产品基地

罗源县

重要的港口,临港产业基地,县域中心城市

重点发展以冶金、建材、能源、船舶修造、轻工食品、机械制造为支柱产业的临港工业,巩固壮大食用菌、花卉等特色农业

闽清县

县域中心城市,新型陶瓷建材基地、全省高低压电瓷的重要生产基地

建材

永泰县

县域中心城市,山水、生态旅游基地,省会中心城市的后花园

水电开发、现代食品工业、旅游业

平潭县

县域中心城市,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滨海旅游基地

风力发电、船舶修造、海上运输、海产品深加工、海洋生物工程、对台经贸合作

 

部分山地有珍稀树种、鸟类和地质现象等自然资源,历史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山地、河谷风景秀美、奇特,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开发为旅游区。

闽江干支流水力资源丰富,水口电站第一期工程己并网发电,大樟溪上游支流、安仁溪、大目溪等水力地点也已迸行开发。

闽清瓷土资源储量较大,开发历史悠久。

山林土特产、果品资源丰富,是福州传统的输出产品。

加快发展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外向能力,加快利用外资步伐,积极吸纳市区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开发型的产业,努力搞好农、林、矿产和水电资源的开发。

结合当前中国发展国策,市域非城市化地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稳固农业经济基础。

 

五、福州都市区交通系统规划

(一)交通发展实施目标

在对外交通方面,按照建设“公路铁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港站主枢纽和交通支持系统”的长远要求,构筑福州市大交通体系。

以两港(海港、空港)两路(高速公路和铁路)为重点,以骨架路网为基础,以人口和产业布局为依托,进一步加快干线快速通道建设步伐,并与农村及山区公路联网成环,逐步构筑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相适应、各种运输形式相协调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努力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

(二)铁路

1、铁路线路

正处于建设中的温福铁路(福建段)将与甬台温铁路、福厦铁路和规划中的厦深铁路共同形成一条连接“长三角”与“珠三角”间的快速道。

福州位于这条高速铁路的中心点,也是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

图2-6福州都市区综合交通规划图

 

福州将由支线铁路终端跃升为一个有三条国铁干线(外福铁路、温福铁路与福厦铁)相交接的节点,同时,向莆铁路的延伸段在城区外围西侧与外福铁路连接,构成福州市多方向的区域对外铁路联系。

市域层面,结合福州市东部沿线港口的建设,新增加五条疏港铁路支线,分别接入温福和福厦铁路干线上。

(图2-6)

规划期内,福州市区域铁路网由外福铁路、温福铁路、福厦铁路、向莆铁路组成。

同时,市域内形成多条疏港铁路,包括罗源湾铁路支线、连江可门港铁路支线、江阴港铁路支线(两条)、松下港铁路支线。

(图2-6)

考虑结合外福线的延伸段和福厦铁路东线的建设,由马尾向南经过长乐、福清,连接福厦铁路,形成远期预留的铁路线路。

(图2-6)

2、铁路站场

福州在原有福州火车站的基础上,考虑新建福州南站和编组站各一个。

福州南站主要承担温福、福厦铁路干线的客运功能,规划由外福线跨闽江向南连接南台岛,在城门设置福州南站,带动周边的发展,成为未来城区东部的中心。

规划于三环国货路出口东侧位置建设铁路编组站一处。

(三)高速公路

福州市位于“三角型+放射”的区域高速公路网结构中的关键节点上,主要高速公路线路为京福高速、福厦高速和罗长高速。

鉴于福州市各主要城镇群的空间分布相对较分散,市域范围内形成以福州城区为核心的“三角形”绕城高速公路,并沿南、北、西三个方向连接呈放射状的高速公路干线,同时南北高速公路干线上分别延伸出通往可门和松下的疏港高速路。

另在城区内形成联系中心城区与新城之间的机场高速公路。

(图2-6)

(四)机场

从福建省来看,目前已有5个机场布点,配合快速的地面交通网而形成全省综合交通网络。

武夷山机场和龙岩机场则是福州两翼的支线机场。

福州机场腹地广,辐射力强,随着福州乃至全省公路设施的逐步完善,以省会为中心的“四小时”交通圈配合建设中的长乐机场高速公路,可辐射全省所有地级市,福州长乐机场也将进一步巩固其区域枢纽空港的核心地位。

六、空间区划

根据不同的空间管制要求,将福州都市区划分为优先发展区、拓展发展区、控制建设区、生态缓冲区、强制环境保护区。

(图2-7)

(一)优先发展区——有效协调的综合发展区

优先发展区包括城镇公共中心、城镇生活区、城镇产业区、城镇绿化区。

该用地基本分布在0-100米高程范围,地基承载力良好,现状已有一定开发基础的用地范围内,生态条件较差且生态敏感度低,故适宜城市优先发展。

(二)拓展发展区——远景的空间拓展区域

与优先发展区邻近,也就是说与优先发展区用地自然生态条件基本一致,同样不属于生态敏感性地区。

现状为城镇外围的村镇用地或一般农田或林地,但由于位于城镇发展的主导腹地空间,因此作为城镇远景的空间拓展用地。

 

(三)控制建设区——实施动态管理的城镇功能区块

控制建设区为区域内独立零星的建设用地,包括乡村聚落、独立工矿、独立市政及公共服务设施及其他独立用地等。

各独立建设用地应以综合治理、控制环境污染为主,控制用地蔓延,如需新增该类用地,需进行严格的可行性研究。

(四)生态缓冲区——区域内非建设用地

生态缓冲区主要包括一般水域、农业生产用地、城市隔离带。

农业生产空间包括各类耕地、林地、草场、农业园区等农业用地。

允许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有限度的农业旅游观光。

根据国家土地政策,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大力发展景观林业和经济林业。

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园,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图2-7福州都市区空间区划规划图

(五)强制环境保护区——实施强制性保护措施的区域

强制环境保护区包括历史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区。

属于生态敏感区,禁止在该区内进行有损环境生态的各种活动。

规划区涉及多种地貌和海岸,这些不仅是福州特色的体现,甚至关系到福州的生态格局安全,因此必须加以保护。

生态敏感区包括需要控制的近海、海岸线、河流、生态保护区、森林公园以及水源保护地区。

对这些地区必须制订相应的保护与管理措施。

港口发展与岸线利用

图3-1福州港的铁路腹地和公路腹地

一、福州的市港联动

(一)港兴福州

福州港的发展与其腹地经济的发展是相互相依的。

港口对福州市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详见《港口与岸线利用》专题):

1、港口的巨大经济效益

港口经济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港航、临港工业、商贸、旅游等相关产业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区域经济。

作为本地区与外界物资和信息交换的重要载体,港口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就业机会

预期福州港的发展可以为福州市直接就业者在2010年有2.5万人,间接诱发就业45万人;在2020年有4.6万人,间接诱发就业近80万人。

3、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